爪哇金丝燕(
学名:Aerodramus fuciphagus),
雨燕科金丝燕属鸟类。小型食虫鸟类,雌雄爪哇金丝燕体型相似,体长约12厘米,体重约14克;上体呈黑色,嘴黑褐色,约5厘米,短细,向下弯曲;翅型尖而长,长约10.5厘米;背羽呈灰白色,腰羽呈浅灰色,形成一道淡色腰斑,下体呈灰褐色,尾稍凹或呈浅叉状,长约5厘米;跗褐色裸露或微被羽,9厘米。
爪哇金丝燕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中国大陆分布于
海南岛等海岛,它们主要栖息于海岛和海岸地区。一般在黑暗的崖隙或岩洞中筑巢,在黑暗的洞中能够进行
回声定位。爪哇金丝燕为“
一夫一妻制”,繁殖周期约为92天~120天,一年最多可
产卵3次,每次产2枚,卵的孵化期约17天~23天。
2000年,爪哇金丝燕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三有动物;2015年,爪哇金丝燕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极危(CR);2016年,爪哇金丝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1年,爪哇金丝燕被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爪哇金丝燕的巢——
燕条(EBN),富含
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质等对健康有益的物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命名与分类
1812年,科学家thunberg将爪哇金丝燕归到
燕属(Hirundo);2013年,科学家Meijer等人首次将爪哇金丝燕归到了
金丝燕属(Aerodramus)。
形态特征
爪哇金丝燕是小型食虫鸟类,雌雄爪哇金丝燕体型相似,体长约12厘米,体重约14克;上体呈黑色,双翅、尾部和头顶的羽毛颜色更暗;虹膜呈深褐色;嘴呈黑褐色,约5厘米,短细,向下弯曲;翅型尖而长,呈黑褐色,长约10.5厘米;背羽呈灰白色,腰羽呈浅灰色,形成一道淡色腰斑,下体颜色比上体稍浅,呈灰褐色,尾稍凹或呈浅叉状,长约5厘米;附蹠紫红色裸露或微被羽,剥制后成鸟为褐色,长约9厘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亚种分布
爪哇金丝燕共有6个亚种,具体分布如下表:
栖息环境
爪哇金丝燕主要栖息于海岛和海岸地区,通常在
灌木丛、水体丰富的地区、森林或开放的稻田飞行和
捕食,巢穴筑在黑暗的岩洞壁上。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爪哇金丝燕以昆虫为食,在飞翔过程中利用
回声定位捕食空中的昆虫,种类包括
蚁科(Formicidae)成蚁、
膜翅目的无花果小蜂(Chalcidoid)和
蜜蜂属(Apidae)、
双翅目的
蝇类、
鞘翅目的小型
甲虫(Coleoptera)、
半翅目的
大叶蝉科(Cicadellidae)、
飞虱(
稻虱科)和蜉目蜉蝣(Ephemeroptera)。
鸣叫行为
爪哇金丝燕通常在巢穴附近发出“吱吱”声,在黑暗的洞中能够进行回声定位。它们通过鸣管发出
回声定位叫声且为双脉冲组,脉冲组内的时间间隔在
金丝燕属具备回声定位能力的种中是最短的,频率范围为0.7kHz~10.0kHz。
节律行为
爪哇金丝燕是白天觅食的鸟类,日出前后的4小时内,爪哇金丝燕成群地离开
栖息地,与大多数白天觅食的鸟类不同,日落后的两小时内,爪哇金丝燕群的个体单独、成对或成三返回栖息地,日落前它们聚集在树冠上发出鸣叫,随后分开进入不同的洞穴中。
飞行行为
在爪哇金丝燕返回栖息地时,有些爪哇金丝燕偶尔无法准确找到自己的巢穴,在它们寻找巢穴时会随机栖息或定向飞行,经过1~4次停顿寻找,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巢穴,整个过程大概一小时,之后逐渐减少。爪哇金丝燕在栖息地休息时,会拍打着翅膀靠近另一个个体,也会在其巢穴附近短时间盘旋,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巢中。
其他行为
爪哇金丝燕最常见的行为是梳理羽毛,它们通常在筑巢间隔期间和傍晚返回巢穴后立即进行,每晚需要花费约25分钟,它们通过自我梳理和伴侣间的互相梳理来梳理体表每一个的部分的羽毛。
爪哇金丝燕在受到入侵者骚扰时会有三种领土展示行为,攻击性领土展示是附近巢穴中的爪哇金丝燕向相邻的个体或一对正在筑巢的个体发起攻击;防御性展示是被骚扰的爪哇金丝燕个体通过振翅、扑打、啄食等举动赶走入侵者;被动性领土展示是针对其他
金丝燕有意或无意接近等外部干扰时巢穴中的爪哇金丝燕久坐不动。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爪哇金丝燕终身只有一个配偶,没有明显的求偶行为,交配通常在巢穴中完成,有时也会在空中完成,交配过程极其短暂。
营巢产卵
在产卵期之前约30天,雌雄爪哇金丝燕的
唾液腺会产生大量的唾液用于夜间的筑巢行为,一般在崖隙或岩洞中筑巢,筑巢的岩壁洞穴通常是较高的、向内倾斜、光滑平凹的,且需全黑,湿度需在90%左右,温度需在28~30℃。
最开始筑巢时它们会牢牢抓住筑巢点,同时把头伸的很远,放的很低,然后嘴不停的开合,吐出新鲜唾液,并重复这一行为,最终筑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半透明杯状巢,虽然爪哇金丝燕是两性共同参与筑巢,但付出的劳动并不对等,
雄性在筑巢中更为活跃,筑巢时间几乎是
雌性的两倍,而雌性则需要更多的能量用于
产卵。
一般情况下,爪哇金丝燕繁殖周期约为92天~120天,虽然爪哇金丝燕全年可繁殖,但它的繁殖高峰期在10月~次年2月。爪哇金丝燕一年最多可产卵3次,每次产2枚,卵的孵化期约17天~23天,且大多数在旱季孵化。
生长发育
爪哇
金丝燕的
早成雏孵化后,雌雄金丝燕合作育雏,新孵化的雏鸟皮肤是粉红色,裸露着,没有任何绒毛,第4天到第6天开始,背部翅膀出现圆点状的羽毛根部,到第9天全身出现圆点状的羽毛根部,到第13天圆点状的羽毛根部从皮肤冒出,第17天到19天,羽毛开始生长,到第20天,雏鸟开始睁开眼睛,到第37天飞羽生长出约50%,第45天到47天,雏鸟羽毛完全长出,能够短距离飞行,且另行寻找栖息点,不再使用原巢,从筑巢到小金丝燕飞离需约90天。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安达曼群岛和尼科班群岛的爪哇金丝燕在截止1999年过去的10年中减少了80%以上,2002年~2009年,
大洲岛的爪哇金丝燕的
种群数量约30只~40只,在人为干预保护爪哇金丝燕之后,2015年世界上的爪哇金丝燕种群数量翻了三倍。
威胁因素
连续数年对爪哇
金丝燕巢穴掠夺式的采摘,不仅毁坏了其赖以生存、繁殖的栖息环境,还杀死了幼鸟,惊扰了雌鸟,使金丝燕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
爪哇金丝燕以飞虫为食,农药的广泛使用使各种飞虫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爪哇金丝燕种群数量的减少。
保护级别
2000年,爪哇金丝燕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三有动物。
2015年,爪哇金丝燕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极危(CR)。
2016年,爪哇金丝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爪哇金丝燕被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人工养殖
1880年起,东南亚地区山崖洞穴中的爪哇
金丝燕飞入附近居民家房屋中筑巢,居民偶然获得金丝燕产的
燕条之后,在山崖洞穴周边盖起房子供金丝燕建巢,逐渐地发展出了这种初级“燕屋”。1950年~1990年,科学家对“燕屋”进行模拟洞穴环境的改造,吸引更多的金丝燕进住,提高金丝燕产燕窝数量,同时将产燕窝金丝燕的蛋和
早成雏移放到白腹金丝燕(Collocalia esculenta)的巢穴,实行交叉培养,缩短金丝燕造巢的时间。第3阶段,利用金丝燕的超声信息交流特点,人工模拟金丝燕生活环境,吸引金丝燕居住。
洞穴保护
在爪哇
金丝燕的繁殖期,
尼科巴群岛的林业部门雇用当地
燕窝采集者来保护爪哇金丝燕洞穴,每一对爪哇金丝燕至少有一窝雏鸟成功孵成小金丝燕后,燕窝才能被采摘。
主要价值
爪哇金丝燕的巢——
燕条(EBN),是抗病毒、抗氧化和神经保护剂,富含
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质,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同时在正常摄入燕窝糖蛋白的情况下,未被消化的燕窝糖肽化合物可以在肠道中携带
益生菌;此外,燕窝也有助于
心血管疾病和骨再生。燕窝作为功能性食品,促进了爪哇金丝燕燕窝采集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东南亚爪哇金丝燕的人工养殖,使燕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工业之一,世界各地对食用燕窝的需求增加,尤其是中国。
参考资料
爪哇金丝燕.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