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握手
中国作家张扬所著长篇小说
《第二次握手》是中国作家张扬于1963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作者多次重写修改,最初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秘密流传,1979年,《第二次握手》结束了手抄本的命运,正式出版。
《第二次握手》以作者舅舅的爱情故事为蓝本,讲述了知识分子苏冠兰和丁洁琼的爱情故事,他们两人年轻时彼此相爱,然而受到苏冠兰父亲的阻挠。后来,丁洁琼到美国进修,参与原子弹的设计制造工作。苏冠兰则在父亲的安排下,与叶玉菡结为夫妻。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丁洁琼留在中国,参与国家建设。两人再会,实现“第二次握手”。
该书出版后,三个月内发行量突破三百万册,成为当时新中国建立以来,发行量仅次于《红岩》的当代长篇小说。1980年,由董克娜担任导演,将小说《第二次握手》改编为同名影片。同时,小说曾多次被改编为话剧、连环画等衍生作品。
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作家的创作环境较之以往有所不同,知识分子的境况也发生了改变。在十七年时期,文学的政治性大于了文学性。作家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家本身,经过了高度的组织化过程,在50年代到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批评成为一种手段,用来体现政党意志,对作家作品等进行政治“裁决”。当时出现了文学批评的基本批评标准,按照优劣文学作品被划分为“香花”或者“毒草”,关键在于作品是否表现生活“本质”,是否揭示“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众多的中原地区古今文学作品被称为“封资修毒草”,受到批判,并禁止阅读。然而,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文学作品的追求难以被割断。一批“地下工作”的文学青年顺势出现,他们多采用讲故事,相互传抄等形式阅读文学作品。《第二次握手》即创作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个人背景
1963年初,张扬在旅途中暂住在舅舅家,他的舅舅是一名科学家。据张扬称,他的舅舅自幼聪颖,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受阻,留在国内任教多年。张扬对舅舅抱有一种神秘感,对他的印象并不多。在去舅舅家之前,他从妈妈和姨母那里听到了一点舅舅年轻时的故事,这也是他后来创作《归来》的源头。到了舅舅家后,张扬又从舅母等人口中,听说了舅舅和一位女科学家过去的恋爱史。在舅舅和舅母定居北京后,当年那位女科学家曾到过舅舅家,看到舅父已经结婚,女科学家遂离开。张扬记住了这个故事,回到长沙市后,以此为蓝本,写出了短篇小说,取名《浪花》,后来,《浪花》经过多次改写,扩充,在民间传阅,发展出了多个版本。1979 年 7 月,最终由张扬定稿为25万字的《第二次握手》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公开出版。
在1979年《第二次握手》的出版前夕,《中国青年报》的编辑李硕儒和夏渝协助当时病中的张扬阅读和修改书稿。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他们认为该书还不够细致,有些地方略显粗糙和抽象,同时,书里对真实姓名的引用缺乏依据,不够严肃。于是,编辑们与作者张扬一起研究,在修改中,改变了人物的真实姓名,增加了细腻感人的情节。此外,书中涉及大量科学活动的描述,为了尽可能做到准确真实,编辑和作者还向科学专家和业内人士请教,力求减少错误。
出版历史
手抄本传播
1963年,张扬以舅舅的故事为素材,写就最初的短篇小说《浪花》,1964年又改成中篇《香山叶正红》,在这一稿中,张扬修改了故事的消极结局,女主人公最终选择留在中国。1965年,张扬下乡插队,劳动之余继续修改小说,两年后写出十万字的《香山叶正红》第三稿。当时,张扬的一个相识罗孟寅所在的组织被定为“反革命集团”,罗被抄家时,张扬写的支持信件被发现,张扬闻讯逃回长沙市。1970年,逃亡期间,张扬在长沙写完了第四稿,并改名为《归来》,为了防止意外情况,他打算把书稿存放在了一个伙伴家中,但在途中被警察抓捕,被关押两年。1972年获释后,张扬回到生产队,《归来》的书稿当时已作为手抄本流传,而且被改名为《归国》、《一代天骄》等。
1974年,北京某厂工人传抄并改名为《第二次握手》,从北京向四面八方传播。同年,张扬在大围山写下了第五稿,全书共计20多万字,成为一部长篇小说,仍题名《归来》。这一稿突出了对周总理形象的描写,加强了对丁洁琼在美国的生活、事业和感情的描写。由于手抄本在各地流传,“四人帮”成员之一姚文元在报纸上读到了这本手抄本的传阅情况,打电话给报社,说这是一本坏书。紧接着,北京公安局十四处成立《第二次握手》案件小组,展开调查。1975年,张扬因“现行反革命”的罪名被拘捕,被判为死刑。在审判张扬的案件时,湖南省一审判员李海初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此拖着张扬的案件没有办理。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但张扬一时不能平反,仍在狱中。
正式出版
1978年,《中国青年报》复刊后,为《第二次握手》平反,决定出版此书。经多方奔走后,张扬也于1979年1月18日得以平反出狱。出狱后不就,张扬病情恶化,被安排到北京接受治疗,一边治病,一遍配合出版社对《归来》第五稿进行修改,五十余天后定稿,全书大约25万字。为了尊重在四人帮的恐吓下,勇敢的传抄和阅读的广大读者的心理期待,张扬正式将书名《归来》改为《第二次握手》。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首次发行《第二次握手》。2006年,25万字的《第二次握手》被张扬重写为61.4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情节
故事的男主人公苏冠兰在上海一家海海边游泳馆遭遇了一场风暴,在他安然准备离去时,注意到河面上一个红点。他认为那是一名落单的游泳者,而在要求泳馆人员救援无果后,苏冠兰独自跳入海中前往营救。苏冠兰救下了海中的女子,带她来到了岸边,上岸后,两人昏了过去。醒来时,苏冠兰发现有人把自己送到了医院。在医院里,他结识了自己救下的女子,一位名叫丁洁琼的大学生。
出院一月后,苏冠兰乘车去渤海学校报到。在车上,他与丁洁琼再次重逢。谈话中,苏冠兰得知,这次行程丁洁琼是去南京读书,他也告知丁洁琼自己是要去渤海读书。就在俩人沉浸在重见的欢乐中时,一伙流氓来寻衅滋事,这伙流氓就是先前骚扰丁洁琼的那个人带来了。苏冠兰愤怒的把头目打翻在地,快到车站时,把流氓头目从车门口踹了下去。两次相救后,丁洁琼爱上了苏冠兰。
叶玉菡是苏冠兰父亲苏凤麒一个朋友的女儿,早年丧父,由苏凤麒扶持长大,从小就爱慕苏冠兰。苏凤麒安排儿子与叶玉菡订亲,然而苏冠兰不肯接受父亲的安排,于是苏凤麒通过和苏冠兰的校长,即外国神甫合作,暗中破坏苏冠兰和丁洁琼的联系。但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两人的联系并未中断。大学毕业时,苏冠兰和丁洁琼约好要一起去美国留学,然而苏凤麒出手干预两人感情,让人将丁洁琼录取为赴美留学生,同时在国内给苏冠兰安排了教职,使两人分隔两地。
丁洁琼到美国后,和苏冠兰通过一位朋友联系到彼此。丁洁琼在美国发展顺利,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并且结识了众多科学家,其中不乏优秀的追求者。但丁洁琼心系苏冠兰,从未答应。正当丁洁琼骄傲于自己的科研成就时,她获悉自己的成果被用于战争,她对此发出了谴责,但也因此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囚禁。另一边在中国,苏冠兰因为长时间没有丁洁琼的消息,加上听说的丁洁琼的绯闻,最终选择和叶玉菡成婚,并育有一女一子。
后来,丁洁琼回到中国,找到苏冠兰家。在受到叶玉菡的接待后,她得知面前这位女士是苏冠兰的妻子,内心不免怅然失落。她没有和苏冠兰正式见面,决定离开祖国。就在她准备乘飞机离开时,周总理、苏冠兰、叶玉菡赶到了机场,百般劝说下,几人握手相拥,丁洁琼于是留在了祖国。
人物角色
苏冠兰
苏冠兰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知识分子形象,他俊秀、强健、聪颖,自幼学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爱好体育、竞技运动。年轻时的苏冠兰学习成绩优异,他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化学家,发挥自己的智慧,为自己的祖国奉献。他喜欢进行社会考察,假日里,他都会去不同的地方,了解各地的风社风土、社会状况。苏冠兰有侠义的一面,也有重情的一面。他偶然中结识了丁洁琼,并与她产生了感情。
作为一名科学家,苏冠兰有一颗事业心和报国心。尽管他的人生经历曲折,仍有许多梦想未实现,但他几十年如一直坚持本心,不知疲惫的投身于科学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在化学方面取得了硕果,成为一名化学专家,出版了专著。
丁洁琼
丁洁琼是一位物理学家,意外被苏冠兰相救后与他互生情愫,后来赴美留学。小说中展示了丁洁琼的外表美,形容她就像维纳斯一样美丽。除了她的外在美,小说更多展示了她的内在美。丁洁琼聪明有才,精神世界丰富。作为一名科学家,她有强烈的事业心、爱国心和正义感。她在爱情生活中,也相当纯洁、坚定。最后冲破障碍回国,发现苏冠兰结婚后,决定离开祖国,在周总理劝说下留下,为她的祖国服务。
叶玉菡
叶玉菡是一位杰出知识分子,有一颗纯善的心灵,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她和苏冠兰从小一起长大,十几岁时就开始对苏冠兰有好感。叶玉菡外表文静,内心丰富,正直、勇敢,甚至有侠义心肠。她曾两次为救人而置自己的安全于不顾。在单位,她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在家里,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和母亲。
苏凤麒
苏凤麒是男主人公苏冠兰的父亲,他曾经留学英国,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苏凤麒内心十分关心儿子苏冠兰,对待朋友注重情义。面对儿子和丁洁琼的爱情,他设法百般阻拦,最终使两人分离。
林德·查尔斯
林德·查尔斯是剑桥大学的双学位博士,与苏冠兰父亲苏凤麒是好友。1924年到中国,改名查路德,后来担任一所教会学校的校长。他帮助苏凤麒破坏苏冠兰丁洁琼两人的感情,与军阀合作搜捕地下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到美国,试图刁难、控制身在美国的丁洁琼,新中国成立后,他指使另一个中国神甫持续在中国潜伏,暗中进行破坏。
主题思想
歌颂科学精神
科学、科学精神、知识分子的事业和追求是《第二次握手》的重要内涵。《第二次握手》产生在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期,那个时候,正面歌颂知识分子、歌颂科学是被禁止的,然而《第二次握手》却集中表现苏冠兰、丁洁琼、叶玉菡等知识分子对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小说通过结合爱情、科学,传达出了一个重要的内涵,即崇尚科学,敬畏科学家们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赞扬知识分子
“四人帮”作乱中国后,知识分子在中国国内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权威、洋奴走狗,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都被描绘成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工程师、技术人员等角色被刻画成教条主义者,放在“正确路线”的对立面,广大读者和观众深受影响。《第二次握手》却生动的描写了周总理如何亲切的关怀爱护知识分子,同时,苏冠兰、丁洁琼等知识分子在书中被刻画成一群可爱可敬的人,拥有聪慧灵敏的头脑和严谨科学的世界观,这本书里的知识分子正是以这样崭新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
《第二次握手》极力挖掘了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对知识分子进行了全新的描述,赞扬了他们的爱国心、进步信仰以及事业追求,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更有专业特长。
讴歌真挚爱情
《第二次握手》从手抄本到出版本,爱情主题都是其关键。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符合才子佳人、门当户对的传统模式,两人彼此一见倾心。但这本书并未完全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套路,也不是其翻版。苏冠兰和丁洁琼的爱情是由于苦难是由于核武器的研制。丁洁琼因为参加曼哈顿工程而失去人身自由和爱情的幸福。用作者本人的话说:“这部手稿写的就是爱情的痛苦的痛苦的爱情。”苏冠兰和丁洁琼的恋爱就像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带有特定的时代色彩的精神乌托邦痕迹,他们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在精神与物质、爱情与欲望中持续不断的追求,以达到更高尚的精神境界。
艺术特色
叙事特点
从叙事结构来看,《第二次握手》采用了通俗文学的模式,讲述男女主人公在灾难中相遇,一见倾心,后因为种种阻抗因素,女主人公辗转异地,最终冲破障碍返回男主人公身边,却发现男主人公已经与他人结婚。当她打算离开时,一个代表正面权威的人物出现,在其挽留之下,女主人公留在祖国。与传统叙事模式略微不同的是,小说结尾男女主人公并未在一起,而是通过妥协的方式,让他们变成了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为国家服务。
语言特色
《第二次握手》发展了白话文学语言的审美质量,是一种优美、清新、明快的语言。作者张扬文学修养深厚,从中外名著中吸收艺术养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小说特别注重追求语言的诗意美,追求一种诗意的意境,体现出民族化、雅俗共赏的审美特征。另外,作品中描绘风光的语言生动优美,充满诗情与画意,景语也与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相统一,投射出人物心理。
作品影响
1979年《第二次握手》发行后,《人民日报》等中国各大报刊,刊载了新华出版社记者的报道:《正义得到伸张,冤案得到平反,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正式出版》。在以后的两年里,多次重版,累计印制 430 万余册,当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的第二位,仅次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2 年出版发行的《红岩》。
从传播史、发行量、影响面来看,《第二次握手》具有相当的价值。小说的手抄本从 20世纪60 年代后期到 70 年代中期在民间流传广泛,经历几次失传又被重写,读者遍布中国各个阶层,群体。2003 年 3 月,主持人陈鲁豫在节目上,称这本书曾让整整一代中国人深受感动。作家简平曾在一篇散文中说这本书是黑暗岁月里一幅温暖人心的图景,书中所传递的是信念、理想还有信任。2011 年 4 月,北京的法院在一项判决书中说《第二次握手》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反抗文化专制的一把火炬,为无数向往光明的读者薪火相传。进入新时期以后,书的正式出版可视作一面思想解放的旗帜。
衍生作品
1980年,小说《第二次握手》由董克娜担任导演,改编为同名影片《第二次握手》。《第二次握手》还曾被上海青年话剧团编剧耿可贵、籍耽龙改编为话剧,伍黎担任导演,以抒情正剧的风格在上海市演出。湖南省话剧团也曾改编并公演《第二次握手》话剧,除此之外,《第二次握手》曾多次在中国被改编为连环画作品。
版权纠纷
2013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擅自出版《第二次握手》改编连环画,被依法判处侵权。海豚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亦未经过作者张扬的允许,出版根据《第二次握手》改编的连环画,出版发行 3 年中,从未向张扬支付任何报酬。法院判处出版社侵犯张扬署名权。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作家丁玲:“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青年、老年、工农同志、知识分子、作家们都来一读的好书,一本一新耳目的书,这是我们党把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开放在文艺园地里的一朵鲜艳的新花。”
学者陆文采:“这是一部似抒情诗一样动人心灵的小说。它真实反映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小说不仅充满着生活的真情实感,并使人从真情实感中看到人们心灵深处的人情美、人性美。”
浙江大学教授吴秀明:“《第二次握手》中关于人物间爱情故事的描绘则显得更为精细动人。这些手抄本通俗小说在一个拒绝、否定个体需求和情感价值的年代,实现了个人性文学表达的回归,使人的生命属性获得了自然释放,表现出对政治禁忌的突破和超越。”
作品争议
中国学者邓谦林:“《第二次握手》的历史书写方式,具有集体无意识、民粹和民族主义色彩...主要体现为盲目排外、自恋狂妄两个方面。这在当时或许也是一种放大危险、制造对立、动员大众的一种策略。小说中提到的国家有美、英、日、德、梵蒂冈等,但对中国友好的似乎一个都没有。小说也显示出国人盲目的排外意识,紧张对峙的中外关系,使得人们神经敏感...小说对卜罗米、查尔斯这两个背景复杂的美国神甫形象的塑造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浙江大学教授吴秀明:“虽然对优秀知识分子和杰出科学家的歌颂已构成了和‘主流文学’创作规范的‘根本任务’论的直接冲突,对苏冠兰与丁洁琼之间爱情故事的描绘也体现了可贵的犯忌之勇,然而整部小说表现的还是一种‘正确的’政治...知识分子在政治的恩威并施下又一次被‘驯化’,表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臣服与皈依。这样的处理逻辑,本质上并没有偏离‘主流文学’所确立的叙事框架。”
参考资料
第二次握手 (1980).豆瓣电影.2023-05-18
第二次握手.豆瓣读书.2023-05-18
第二次握手.豆瓣读书.2023-05-18
第二次握手.豆瓣读书.2023-05-18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个人背景
出版历史
手抄本传播
正式出版
内容情节
人物角色
苏冠兰
丁洁琼
叶玉菡
苏凤麒
林德·查尔斯
主题思想
歌颂科学精神
赞扬知识分子
讴歌真挚爱情
艺术特色
叙事特点
语言特色
作品影响
衍生作品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作品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