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战争,又称
俄语Turkish Wars,俄语为Русско-турецкая война,土耳其语为Türk-Rus savaşı。是指17-19世纪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
克里米亚半岛、
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双方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被认为是第11次俄土战争。俄土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前后共长达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长的战争系列。
奥地利、
英国、
法国、
波兰、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等国也先后参与其中。
俄土战争前后长达两百余年,第一次俄土战争后双方签订《巴赫奇萨赖和约》。
第二次俄土战争,俄国政府同
奥斯曼帝国缔结了《君士坦丁堡和约》。第三次俄土战争,俄土签订《普鲁特和约》。第四次俄土战争,俄国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尼什条约》。
第五次俄土战争后双方签订《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
第六次俄土战争,俄土签订《
雅西和约》。第七次俄土战争,双方签订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
第八次俄土战争后,土俄签订了《阿德里安堡和约》。
克里米亚战争双方签署《巴黎和约》。
第十次俄土战争,双方签订《
圣斯特凡诺条约》,但英奥两国反对该和约。有关各国召开了
柏林会议,签订《柏林和约》。俄土战争使
俄罗斯实现了领土的扩张,
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
俄土战争使
俄罗斯实现了领土的扩张,提高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促进了俄国国内的商业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败条约的大量赔款为俄国提供了坚强的经济后盾。俄土战争结束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主权遭到破坏,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衰弱,逐渐衰弱下去。魏亚敏认为:俄土战争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败使奥斯曼帝国的问题不再局限在两国或三国之间,而是以“东方问题”的身份提上国际议程,至今仍影响当今国际关系。
战争背景
17世纪,
奥斯曼帝国占据欧洲大陆,控制了连接欧亚大陆的海峡,掌控了从海峡直至
克里米亚半岛东端的
亚速海沿岸,包括亚速海通往
黑海出海口的
刻赤。而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基调是对外扩张,随着帝国的扩张,
俄罗斯帝国横亘在整个欧亚大陆,尽管濒临海洋,却无法直接面向三大洋,且缺乏优良的出海口。俄国要争夺黑海出海口,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关系成为核心。18世纪,随着俄国国力的提升,英、法等国为了自身利益也参与到俄土战争中去。
俄土战争战争地点主要集中在巴尔干、
多瑙河、高加索等地。战争开始前夕,俄国有48个步兵师共72万人3000门炮,组成16个军。
奥斯曼帝国经过军事改革后,全军40.6万人858门炮。在
海战中,双方还使用了
战列舰、
巡航舰、轻巡航
炮舰等装备。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上半叶所进行的战争,旨在结束奥斯曼帝国和
克里米亚汗国对俄国的侵略,合并十三世纪被
蒙古族侵占的
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取得黑海出海口。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俄土战争的起因是:围绕东方问题的国际矛盾尖锐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企图对
乌克兰和黑海沿岸国进行报复,俄国依靠受奴役、信奉
基督教的各族人民的反对
奥斯曼帝国压迫的
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力图在
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巩固自己的势力。
战争过程
第一次俄土战争(1676—1681年)
背景
第一次俄土战争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1667年1月
俄罗斯同
波兰签订了《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俄国占领了
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了夺取乌克兰,反对重新合并,并在1672——1676年的
波土战争中占领了波多利亚,然后又依靠右岸乌克兰的盖特曼多罗申科的支持,企图统治整个乌克兰东部的背景下发生的。
过程
1674年,
乌克兰西部派出1.2万人占领了盖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图借助于
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恢复自己的统治。这时,俄、乌联军在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的指挥下,在1676年春渡过第聂伯河,包围了
奇吉林,并于8月2日攻克该城,俘获多罗申科。在奇吉林远征(1677—1678)期间,俄国一乌克兰联军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鞑军争夺奇吉林的斗争仍在继续进行。1679—1680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国一
乌克兰联军依靠新筑起的伊久姆鹿防线。击退了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袭击。
结果
第一次俄土战争持续5年,双方没能分出胜负,
奥斯曼帝国由于未能达到目的,被迫于1681年1月23日签订了《巴赫奇萨赖和约》,承认左岸乌克兰与
俄罗斯的重新合并以及
俄罗斯帝国对第涅伯河左岸地区的统治。
第二次俄土战争(1686—1700年)
背景
1683年7月,土军围困
维也纳。1684年,
奥地利、
波兰和
威尼斯结成反奥斯曼帝国的“神圣同盟”,1686年俄国加入了其中。
过程及结果
1687和1689年,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V.V.戈利岑公爵统帅下,对克里木进行了两次远征。1695及1696年
彼得大帝两次远征亚速。由于
俄瑞战争迫近,以及其它盟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缔结了和约。1700年,
俄罗斯政府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缔结了《君士坦丁堡和约》,将亚速划归俄国。这次战争的结局是:亚速和延伸到米乌斯河的
亚速海沿岸一带归属俄国。俄国有权在
伊斯坦布尔市派驻一名公使,东正教徒可以参拜奥斯曼境内的
圣地。
第三次俄土战争(1710—1711年)
背景
1709年
波尔塔瓦会战后,
瑞典国王
卡尔十二世逃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1710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收复顿河河口。同年,第三次俄土战争爆发。
过程及结果
1711年,
彼得大帝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鞑靼军队的重围。最终以
俄罗斯的失败告终。俄国被迫放弃亚速,拆毁
亚速海沿岸的工事。1711年7月,俄土签订《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第四次俄土战争(1735—1739年)
背景
1726年,俄国与
神圣罗马达成协议,双方约定当一方受到入侵时另一方立即向侵略者宣战并给予盟友军事经济支援。1730年,萨法维帝国为了夺回被占领的土地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爆发了土伊战争。1735年3月,俄国与萨法维帝国结为联盟,共同对抗
奥斯曼帝国。这改善了俄国与发萨法维帝国的关系,避免了俄土开战之后俄国两线作战,在外部国际环境整体平稳的情况下,俄国政府的注意力开始转向黑海。1733年—1735年,
波兰爆发了王位继承战争,这次战争加剧了法俄之间的矛盾,
法国积极推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俄国作战。1735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
苏丹指使
克里米亚汗国进攻
高加索地区和
乌克兰,俄国认为此举有违背了《伊斯坦布尔条约》,严重威胁了俄国的安全,发动了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
过程
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帅的
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占彼列科普,然后又占领克里木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但由于瘟疫流行,粮和饮水不足,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被迫撤回乌克兰。俄军拉西将军指挥的顿河集团军,在布列达利
海军中将的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于1736年6月30日攻占亚速。1737年7月顿河
集团军在区舰队的协同下强渡锡瓦什湖,在萨尔吉尔河交战(1737年)中击溃了克里木汗的军队。7月13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克奥恰科夫。同年
奥地利参战,但奥地利军队屡战屡败。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于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了转折。8月。
第聂伯河集团军在斯塔武恰内战役(1739年)中击溃土军。由于奥地利在对土战争中失去了军事重镇贝尔格莱德,致使奥地利的首都直接暴露在土军的威胁之下。最终在法国的调停下,奥地利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议和,两国于1739年9月18日签署了《贝尔格莱德条约》,标志着
奥土战争结束。
结果
俄国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盟国
奥地利又退出战争,形势于俄国不利。1739年10月,俄国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尼什条约》,俄国将已占领的瓦拉吉亚和摩尔达维亚等地全部归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获得了在
亚速海建立港口的权利,但不得驻军和建造
防御工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收回被
神圣罗马割占的大片领土,同时从俄国手中收回在战争中失去的包括奥恰科夫在内的
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
影响
1735—1739年俄土战争是俄国军事政治史上特殊的战役,从军事对抗本身来说,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凭借其军事力量占领了亚速、奥恰科夫等
奥斯曼帝国城市。从战争收益这个角度来看,
俄罗斯的战争投入与战后所得并不匹配。但经过此次战争,俄国为以后的俄土战争积累了经验,使自己受到了
欧洲各国的重视。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得以收回在战争中失去的包括奥恰科夫在内的克里米亚等地区,战争的胜利使奥斯曼苏丹能够集中精力整顿混乱的国内环境。此次俄土战争缓和了双方的关系,并没有彻底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
第五次俄土战争(1768—1774年)
背景
第五次俄土战争时期,俄国的统治者是
叶卡捷琳娜二世,她一上台就制定了“在陆地上实行地域性蚕食体制,在水域上夺取出海口”的外交策略,企图控制
黑海出海口,蚕食
奥斯曼帝国。她先利用外交手段使反土联盟孤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1764-1768年间,
俄罗斯先后与
普鲁士王国、
英国及
丹麦订约。1768年6月中旬,海达马克起义给了俄国挑起事端的理由,俄国以追捕
波兰反抗者为名,进入了
摩尔多瓦边境的巴尔塔镇,在巴尔塔发生战斗。由于巴尔塔是一个重要的
集镇,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来说具有较大的战略价值。并且俄国利用摩尔多瓦、
黑山、
格鲁吉亚的不稳定,在新
塞尔维亚和本德附近建造新的要塞,这使
奥斯曼帝国北部边境大部分地区的安全受到威胁。于是,1768年10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
俄罗斯宣战。
过程
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主要集中在三个战场上:西南的
多瑙河战场、高加索战场和南方的克里米亚战场。在多瑙河战场上,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以摩尔多瓦最大的要塞驻军区—霍廷为突破口,1769年,第一军首先从霍廷发起攻击,之后第二军于1770年攻下本德要塞,控制了摩尔多瓦和瓦拉吉亚两个公国的大部分地区。至1771年,俄军完全控制了两公国。
普鲁士王国和
奥地利对
俄罗斯占领
摩尔多瓦和
瓦拉几亚不满,决定干涉战争。为了政权胜利和防止被孤立,俄国采取由俄、普、奥
三国瓜分波兰的手段。1772年,三国
第一次瓜分波兰。在南方的克里米亚战场上,俄军于1769年控制了亚速海,1771年,占领了全部克里米亚半岛。在高加索战场上,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进军
格鲁吉亚,在陆战同时,俄国在
波罗的海的舰队绕道
大西洋,未受
英国阻拦由
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在
爱琴海打败
奥斯曼帝国舰队。1771年,俄国舰队封锁了
达达尼尔海峡,控制了黑海到地中海的通道。备受压力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倾向和谈,1772年3月,双方在奥地利的支持下达成停战公约。但
布加勒斯特和谈于1773年1月破裂,停火协议预定于3月失效。战争在1773年再起,4月,
波将金在占领了哈尔索瓦,10月17日,攻占了卡拉苏。由于
俄罗斯封锁了西里斯特拉和鲁斯库克,
鲁缅采夫的第一军也向舒姆拉逼近,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施加了压力。
结果
此时,俄国国内爆发了
普加乔夫起义,
叶卡捷琳娜二世希望结束战争。双方于1774年7月16日签订《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又称小凯纳尔贾和约)。和约确认俄国在这次战争中的胜利,
奥斯曼帝国向俄国赔偿400万
俄罗斯卢布,保障俄国自由进入
黑海。俄国获得了
第聂伯河和
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
刻赤海峡,打通了黑海出海口,
克里米亚汗国宣告“独立”,并于1783年并入俄国版图。
第六次俄土战争(1787—1792年)
背景
1787—1792年的俄土战争是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推行复仇计划而引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要求
俄罗斯归还克里木,并承认
格鲁吉亚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属地,授权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检查通过海峡的俄国
货船。俄国拒绝了
奥斯曼帝国的要求。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出动了20万军队和
战列舰19艘、
巡航舰16艘、轻巡航炮舰5艘对俄开战。
过程
1787年8月21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舰队的大部分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国护卫舰发起攻击。9月13日夜,土军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陆,但被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击溃。10月12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登陆兵(5千人)在炮火掩护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陆,但遭到苏沃洛夫军的急剧突击,几乎被全歼。
1788年战争初期,
奥地利加入
俄罗斯一方参战。战争过程中,俄军围攻并夺取了霍京和奥恰科夫要塞。9月22日,俄奥联军(2.5万人)在
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的指挥下,勒姆尼克河畔一战,击溃了
奥斯曼帝国宰相优素福的十万大军。但
波将金却未乘胜向
多瑙河对岸发展进攻,而仅限于占领宾杰里、哈吉别伊(今
敖德萨)和阿克尔曼诸要塞。在
黑海和
地中海,俄国捕船队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舰队交通线上采取行动。1790年,波将金又集中主力围攻要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帅部将主要突击方向转向黑海高加索沿岸,令巴塔尔巴夏率部4万人开往阿纳帕要塞地区攻取库班,并准备在克里木登陆。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黑海舰队在
海军少将乌沙科夫指挥下,在
锡诺普海域、
刻赤海峡和坚德拉岛海域的
海战中击败了
奥斯曼帝国舰队。之后俄国舰队又取得了坚德拉岛一战的胜利,南方集团军在舰队的协助下占领了基利亚、图尔恰和
伊萨克恰诸要塞。向卡巴尔达进攻的巴塔尔巴夏一个军也被击溃。
9月,
奥地利单独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缔结和约,致使
俄罗斯的处境恶化。尽管如此,俄国仍向
多瑙河发动了进攻。1790年12月22日,
亚历山大·苏沃洛夫所部攻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坚固设防的伊兹梅尔要塞。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1791年的战局中取得了胜利。6月15日,库图佐夫将军所部强渡多瑙河,在
巴巴达格附近击溃土一个军(2.3万人)。7月9日,俄军主力(列普宁元帅指挥)在默钦战役中重创土军。7月3日,古多维奇将军所部在西高加索攻克阿纳帕。俄军在陆战和
海战中的胜利,以及8月11日
乌沙科夫在卡利亚克里亚角击溃
奥斯曼帝国舰队的胜利加速了《
雅西和约》的签订。
结果
1792年1月俄土签定《雅西和约》,
俄罗斯获得
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从此,
黑海北岸全部处在俄国统治之下。
影响
通过第五次和第六次的俄土战争,俄国占据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黑海北岸的全部领地,包括
克里米亚半岛。至此,俄国夺取了南方出海口,1774年,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库楚克—凯纳吉条约》,这是
欧洲外交史上重要的条约之一。它标志着俄国成为一个黑海强国,并为俄国要求干涉
奥斯曼帝国事务的特殊权益奠定了基础。奥斯曼帝国被迫放弃以穆斯林居民为人口主体的
克里米亚汗国,允许克里米亚汗国独立。1783年,克里米亚即被
俄罗斯正式吞并。俄国夺取
不冻港后,两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这引起了全欧洲警惕,在接下来19世纪的四次俄土战争中,英法等国一般都站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边,关键时屡次出手干涉。
第七次俄土战争(1806-1812年)
背景
1806年6月,因1799年俄土条约即将到期,
奥斯曼帝国政府宣布
黑海两海峡对俄国军舰关闭,同时,俄土两国还因
多瑙河两公国事务发生争执,10月,俄国出兵挑起俄土战争。
过程
1806年10月
俄罗斯出兵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多瑙河两公国,挑起了俄土战争。这次战争因1807年法俄《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而中止,在
拿破仑·波拿巴的调解下,俄土双方进行了近两年的谈判。《提尔西特和约》划分了法俄两国在欧洲的
势力范围,同时两国秘密商定共同对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并瓜分其在欧洲的省份。1809年3月,战争又起,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渡过多瑙河。1811年,俄军将
土耳其7万军队围困在图尔图卡亚和锡利斯特拉要塞。1812年5月,俄国因面临法国人入侵的危险,同土耳其政府签订了和约。
结果
第七次俄土战争中
奥斯曼帝国战败,双方于1812年5月签订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
俄罗斯攫取了
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把边界推进到
普鲁特河和
多瑙河河口。
第八次俄土战争(1828—1829年)
背景
1821年,
希腊爆发独立运动,俄国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本想通过援助希腊起义扩展俄国在希腊和巴尔干的势力,但当希腊代表向亚历山大一世请求援助时,沙皇不愿撕下“正统主义”的面具,放弃了支持希腊的打算。1823年3月,
英国突然宣布承认希腊和
奥斯曼帝国双方为交战国,相当于承认希腊是独立国家。这促使沙俄重新重视希腊问题。1826年,希腊起义形势恶劣。由于害怕俄国采取单方面的行动,1827年7月,英、法、俄三国经过谈判,签订《伦敦条约》,承认希腊自治。8月,三国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确立土、希之间的和平状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拒绝,于是三国舰队开往
希腊海岸,在纳瓦里诺湾歼灭土、埃联合舰队。1827年10月
纳瓦里诺海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英俄法断绝了外交关系。
奥斯曼帝国认为三国将发生分歧,不可能采取共同行动,于是继续拒绝希腊自制,并准备对俄一战。1828年4月26日,俄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宣战,战争在巴尔干和高加索同时进行。
过程
1828年4月26日,
俄罗斯正式对土宣战。战事同时在
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展开。15万俄国大军在
尼古拉一世亲自指挥下,越过
普鲁特河,进入
多瑙河两公国。经过西方战术训练的
土耳其新军,在多瑙河一线展开了顽强阻击,双方激战3个多月后,直到10月11日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才拿下瓦尔纳要塞。在高加索方向,7月5日俄军攻下卡尔斯。原定在冬天到来之前在
伊斯坦布尔市附近进行决战以结束战争的计划未能实现,俄军被迫驻在多瑙河两岸。1829年5月俄国集中3.7万人加紧围攻西里斯特里。6月11日,在库列斯查村附近发生大会战,土军大败。6月30日,俄军攻占要塞。次月俄军越过
巴尔干山脉。其后,俄军立即转赴黑海之滨,与在黑海上游弋的
黑海舰队互相呼应。8月19日俄军占领了亚得里亚堡。与此同时,
俄罗斯在高加索方面攻占了艾尔泽鲁姆,攻打特拉别顺德和
巴统。
土耳其处境危急。1829年8月,
普鲁士王国向
奥斯曼帝国派出军事使者,促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
俄罗斯帝国谈。
尼古拉一世害怕引起英、法、奥的强烈反对,招致国际干涉,同意休战。
结果
1829年9月,土俄签订了《阿德里安堡和约》(又称亚得里亚堡条约)。条约规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必须履行1827年7月6日俄、英、法三国《伦敦条约》和1829年3月22日的三国协定。确定
俄罗斯获得
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
黑海东岸,多瑙河沿岸各公国
塞尔维亚、
摩尔多瓦和瓦拉吉亚自治,由俄国负责保护。
奥斯曼帝国承认
格鲁吉亚、伊麦列齐亚、古里亚以及《土尔克曼柴条约》从
伊朗手中获得的埃里万汗国和纳希切万汗国并入俄国。此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须在8个月内赔偿因海峡对俄关闭造成的150万荷兰金币商业损失,并向俄支付一笔“由双方商定适当数额的战费赔款”。
影响
俄土战争和英、法、俄三国联合签订《伦敦条约》是以支持希腊起义的名义进行的。这破坏了神圣联盟的“正统主义”原则,围绕希腊起义,俄土战争列强之间矛盾重重,纵横交错。神圣同盟的大国协调原则已经被破坏,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俄土战争削弱了土尔其,扩大了
俄罗斯在巴尔干势力,加剧了它与英、法、奥等国的矛盾,列强争夺巴尔干的争斗更加激烈。此外,《亚德里亚堡条约》的赔款,是
奥斯曼帝国“丧失独立地位的重要标志”。
第九次俄土战争(1853—1856年)
背景
克里米亚战争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19世纪中叶前夕,欧洲各国,首先是英法两国加紧东扩,以争夺新的市场和殖民地。而俄国正致力于维护它在黑海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力图巩固它在巴尔干和外高加索的地位。1853年6月21日,尼古拉一世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要求俄国归还这两个公国,并于当年的10月4日对俄国宣战。
过程和结果
战争初期,土军败局在4次战斗中已定,因此,英法两国很快参战。1853年12月23日,英法联合舰队进入
黑海,
俄罗斯被迫以70万的总兵力与拥有100万大军的同盟国联军进行战争。1855年,战事在所有战区展开,但
克里米亚半岛仍然是主战区。这次战争中历时349天的
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最为著名,同盟国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共进行了6次炮击和强攻,夺取了塞瓦斯托波尔防御体系中的首要阵地马拉霍夫岗。俄军统帅部随后决定放弃这座城市,撤到塞瓦斯托波尔港湾北岸,将舰船全部沉没。此后,双方在
维也纳进行了谈判,俄国政府被迫作出让步。1856年3月18日,双方签署《巴黎和约》,
俄罗斯不得不接受苛刻的条件:禁止俄国在
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不准俄国在
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设防等等。俄国虽未被索赔,但丧失了在
奥斯曼帝国、
多瑙河和黑海的重要权利,前八次俄土战争成果丧失尽。战败让
沙皇被迫进行1861年废除
农奴制等多项改革,俄土双方协商战争赔款的方式转为了列强集体干涉。
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火炮枪械和
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此次战争中,英法军队用的是来复枪,舰队是汽船,而俄军用的是老式的
滑膛枪,舰队是帆船,装备明显落后于英法军队。根据这场战争的经验,各国战后都很快摒弃滑膛式武器而采用线膛式武器,摒弃木制帆力舰队而建立装甲蒸汽舰队,陆军战术和海军战术、筑城学和军队工程保障等方面都有创新。此外,俄国的失败使其君主专制制度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加速了
农奴制的衰败。
第十次俄土战争(1877-1878年)
背景
1875年7月,黑塞哥维那发生反抗
奥斯曼帝国暴政的起义,8月,起义蔓延到了波黑尼亚,波黑起义成为19世纪东方危机的起点,
欧洲列强围绕东方危机立即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从1875年至1877年,俄奥德三个大国曾提出一系列折衷和改革意见,试图利用外交手段来解决东方危机,但
英国鼓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对抗,致使时局进一步复杂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倚仗英国支持不仅对各地起义进行血腥镇压,而且一再拒绝大国提出的和平意见。
第十次俄土战争爆发。
战争过程和结果
1877年4月24日,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对土宣战。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罗马尼亚军队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亚军队的支援下,接连战胜了
索非亚和亚得里亚堡,兵临
伊斯坦布尔市。由于英国干涉,俄国未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海峡。1878年1月13日,
苏丹致书亚历山大二世求和,俄土签订《
圣斯特凡诺条约》,规定罗马尼亚。
塞尔维亚等地完全独立,保加利亚成为自治王国,但依然向苏丹进贡,俄国取得
巴统、卡尔斯等地,
奥斯曼帝国赔款3.1亿
俄罗斯卢布。英奥两国反对该和约。1878年6—7月,有关各国召开了
柏林会议,签订《柏林和约》,规定保加利亚北部自治,须向苏丹纳贡,南部实行行政自治,仍隶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马其顿和色雷斯归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塞尔维亚、
黑山、罗马尼亚独立;
俄罗斯重新获得南比萨拉比亚、巴统、卡尔斯、阿尔达罕等地,
波黑和黑塞哥维那由奥匈帝国占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赔款3亿卢布;
英国占领
塞浦路斯。《柏林和约》虽然在法律上确认了南部
斯拉夫人的解放斗争成果,但也埋下了隐患,
巴尔干半岛继续处于动荡中,成为
欧洲“火药桶”,并引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十一次俄土战争(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土发生的战争被认为是第十一次俄土战争。1914年12月中旬,
奥斯曼帝国军队对
俄罗斯发动了进攻,但是他们很快陷入了俄国萨里卡梅什铁路泥泞的沿线,大批奥斯曼士兵战死或冻死,此次进攻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惨败结束。1916年冬天,奥斯曼帝国被俄国突袭再次遭遇失败。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国高加索军队迅速瓦解,
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主张脱离苏俄政府实现独立。1918年2月12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越过停战线发动攻击,并先后占领了埃尔津詹、
埃尔祖鲁姆、
特拉布宗以及
凡湖等地,到达了波斯和俄国的战前边界地带,随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又夺回了1878年被俄国占领的地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一直驻守在高加索地区,直到11月才撤出,此时
俄罗斯帝国已不复存在。
战争结果
俄土战争是俄罗斯帝国与
奥斯曼帝国为争夺高加索、
巴尔干半岛、
克里米亚半岛、
黑海等地区而引发的一系列战争,最终结果是
俄罗斯扩大了疆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逐渐衰落。前几次俄土战争以战败国割地为主,18世纪下半叶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接连战败,俄国割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大片土地,并从第五次开始索要赔款。总体上看,俄国在战争胜利后总能利用战争赔款削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或影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决策,战败后,又能以外交手段避免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索赔。
影响
对俄国的影响
俄土战争使俄国实现了领土的扩张,促进了俄国国内的商业贸易,
奥斯曼帝国战败条约的大量赔款为俄国提供了坚强的经济后盾。此外,数次战争提高了
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每次的战斗经验对于下一次的战争来说非常重要。18世纪之前,俄国在欧洲国际地位低下,
第五次俄土战争《库楚克—凯纳吉和约》的签订使俄国成为
地中海东部及
黑海的海上强国和海上贸易强国,俄国的国际地位实现巨大的飞跃,开创了18世纪俄国外交史的新阶段。
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
俄土战争结束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主权遭到破坏,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衰弱,战争的失败削弱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于各属地的控制权,常常导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内的政治危机。战争赔款为俄提供了一个弥补在土耳其缺乏信贷或投资资本的债务杠杆,使其能通过要求优先于其他欧洲债券持有人的
奥斯曼帝国公债,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策施加
俄罗斯影响。例如,1901年,俄国以征收所欠赔款为由,威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危及高加索的铁路改线,1909年,又靠赔款仲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
保加利亚冲突。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未还清赔款的情况下,难以摆脱俄国的控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逐渐衰弱。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除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外,
英国、
法国等国家也曾参与其中,俄土战争的结果对这些国家也有一定影响,
第五次俄土战争后,形成了英、法、俄、奥、普五强并立的稳定的国际格局。
陕西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魏亚敏认为:俄土战争中
奥斯曼帝国的战败使
奥斯曼帝国的问题不在局限在两国或
三国之间,而是以“东方问题”的身份提上国际议程,至今仍影响当今国际关系。
战争性质
俄土战争的前九次战争都是在俄土两个大国之间进行的,其争夺霸权的性质很明显 。在1877—1878年的
第十次俄土战争的性质是比较复杂的,对
俄罗斯来说,这是一场
侵略战争,俄国企图从巴尔干排挤
土耳其后取而代之,控制这个
战略要地;对巴尔干各国人民来说,他们进行的是一场
解放战争,巴尔干各国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而对土耳其来说,战争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
奥斯曼帝国要竭力保住自己在巴尔干的地位,不愿放弃这个阵地,这是它进行战争的非正义方面;另一方面,它的军事行动打击和削弱了俄国的反动势力,具有抵御外来侵略,保卫本国领土和主权 的正义一面。
评价
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冯玉军认为: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
黑海—
里海—地中海地区的争夺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基线,其背景是
俄罗斯帝国强势崛起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沙俄通常以宗教的名头涉足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内部事务,且从内部分化和外围迂回是近代俄国对土外交的通常做法。此外,俄国善于抓住
欧洲列强的相互矛盾以及它们对革命的恐惧,从而获得其对俄国的默认和纵容。
辽宁中医药大学社科部副教授陈界认为:俄土战争是
泛斯拉夫主义高潮的标志,也是大国利用
泛民族主义旗号,行扩张之实的典型例证。俄土战争后欧洲范围内的泛斯拉夫主义走向低潮。
徐州
师范大学历史系
陈传金认为:19世纪的历次俄土战争与18世纪的俄土战争不尽相同,它们不单纯是俄土两国间的局部冲突,而是整个东方问题的一部分,与
近东和欧洲的国际关系紧密相连,牵动着欧洲列强战略利益的敏感神经 。在19世纪四次俄土战争中的前三次,沙俄打的是 “ 东正教教徒的天然保护者 ” 这张牌,而在第四次则换成 “解放斯拉夫兄弟民族”的牌了。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历史学博士贾浩认为:总体上看,俄国总能在胜利后利用战争赔款削弱
土耳其,甚或影响后者的决策;战败后,又能以外交手腕避免被土耳其索赔。从赔款角度讲,俄国的外交策略是成功的。但是,因在克里米亚战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导致列强对俄土赔款的干涉加深。俄国虽在1878年再次打败土并获得巨额赔款, 却反而离占领其首都的夙愿更加遥远。虽然当时神圣同盟早已瓦解,但俄土赔款问题的历史演变仍折射出欧陆大国均势协调原则在近东地区的扩张。土耳其须缴纳的赔款虽逐次增多,却在有意无意间靠着列强的矛盾和均势苟延残喘了百余年。
相关书目
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