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叶桐(学名:
莲叶桐属 nymphaeifolia (C. Presl) Kubitzki),又名蜡树、血桐等,为莲叶桐科(Hernandiaceae)莲叶桐属(Hernandia)
常绿乔木,该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
肯尼亚到坦桑尼亚(
桑给巴尔)以及西
印度洋到
太平洋地带,在中国仅产于台湾南部,少见于
海南省文昌至三亚一带,主要生长在潮湿的
热带。其分布区气候温暖潮湿,土壤类型多为沙土,
土层较厚。莲叶桐已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莲叶桐是一种常绿乔木,植株高达18米,树皮光滑。单叶互生,心状圆形,盾状;基部呈圆形至心形,纸质,全缘,叶柄几与叶片等长。
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腋生;
花梗被绒毛;花单性同株,两侧为
雄花,具短的小花梗;中央的为
雌花,无小花梗;子房下位,花柱短。果实为1膨大总苞所包被,肉质。种子球形,种皮厚而坚硬。
莲叶桐在海岸带常与
木麻黄(
木麻黄属 equisetifolia L.)相伴而生,可用于防风固沙,可作为
热带地区沿海防护林带恢复与建设的重要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防护价值。其树液可用作脱毛剂,其种子榨油可用于制作肥皂、橡胶代用品。莲叶桐的果实、叶片和整株均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名称由来
莲叶桐的叶柄着生在叶面中央偏下的位置,叶脉从叶面上向四周发散,与荷叶类似,故而被称作莲叶桐。
形态特征
叶
单叶互生,心状圆形,盾状,长20-40厘米,宽15-30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呈圆形至心形,纸质,全缘,具3-7脉;叶柄几与叶片等长。
花
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腋生;
花梗被绒毛;每个聚伞花序具苞片4。花单性同株,两侧为
雄花,具短的小花梗;花被片6,排列成2轮;
雄蕊3,每个花丝基部具2个腺体,花药2室,内向,侧瓣裂;中央的为
雌花,无小花梗,花被片8,2轮,基部具杯状总苞;子房下位,花柱短,柱头膨大,不规则的齿裂,具不育雄蕊4。
果实
果实为1膨大总苞所包被,肉质,具肋状凸起,直径3-4厘米。
种子
种子1粒,球形,种皮厚而坚硬。
物种分布
分布范围
莲叶桐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
肯尼亚到
坦桑尼亚(
桑给巴尔)以及西印度洋到
太平洋地带,主要分布于
马达加斯加到
小笠原群岛和新喀里多尼亚等地周边海岸,在中国仅产于台湾南部,少见于
海南省文昌至三亚一带。
生境状况
莲叶桐的野生
种群分布于距离海岸线300米以内、郁闭度0.6~0.9的海岸林内,是滨海地区的
阳性树种,主要生长在潮湿的
热带。该物种喜光不耐阴、耐瘠,其分布区气候温暖潮湿,土壤类型多为沙土,
土层较厚。
常与
椰子(Cocos nucifera)、榄仁(
诃子属 catappa)、
红厚壳(Calophyllum inophyllum)等植物共同构成沿海
阔叶混交防护林带,林下灌草种类较少,一般以海芋(
海芋属 odora)等阴生
草本植物为主。
习性
莲叶桐在5月份的净光合
速率、蒸腾速率最高,说明该物种在夏季生长旺盛。此外,莲叶桐对季节性干旱、高温、高盐碱、土地贫瘠和间歇性水淹等恶劣环境有着良好的生理生态适应性。莲叶桐的幼枝、多年生枝和成熟叶片中积累了较高的盐分,用来进行渗透调节,从而使自身的水势比外界土壤更低。莲叶桐对重金属元素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和转移能力,尤其是锌和铜在其根、茎、叶中的含量均较高,这两种元素为该物种生长所需元素,而土壤中钠、磷、钾含量对莲叶桐的生长无显著影响。果期9月至次年2月。
繁殖方式
莲叶桐是一种雌雄同株植物,也是一种海漂植物,其叶片的着生方式称为盾状着生。黑色的
核果被包在黄色的蜡质总苞内,悬挂在树上似一串串铃铛,这样的结构能帮助它的果实长时间在海面上漂浮,不容易被海水侵蚀,一旦漂到沙滩或陆地上,便能生根发芽。
栽培技术
种子育苗
因莲叶桐种皮坚硬,其种子育苗技术多采用
化学法。将种子用
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采用
1-萘乙酸或
激勃素浸泡处理后可显著提高其种子的发芽率并缩短发芽时间;而用一定盐度的海水浸泡后置于含有广谱杀菌剂的浸泡液中,在遮光、通风条件下浸泡10天可使种子发芽率提高至67%~68%。
扦插育苗
插育苗是莲叶桐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有学者选取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莲叶桐枝条作为插穗,开展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以及栽培基质的正交试验,得出了用乙酸(NAA)和
吲哚-3-丁酸(IBA)处理过的扦插苗生根率最佳,若配合红壤土及河沙做扦插育苗基质,植株成活率可达85%以上。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从整体上看,中国
海南岛的野生莲叶桐
种群总体年龄偏小,个别种群结构出现
断层,存在“只见幼苗,不见幼树”的现象,只有少量的幼龄个体能进入成年阶段。在海南岛的1336株莲叶桐中,成年植株仅144株,绝大多数属于幼苗。其种群动态变化呈现前期迅速衰退、中后期趋于稳定、总体缓慢增长的特点。莲叶桐在其幼苗时期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死亡率较高,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而一旦解除幼苗期的不利影响,种群数量将迅速得到恢复。
致危因素
自然因素
莲叶桐种群分布破碎化,地理隔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莲叶桐花朵授粉的可能,是导致个别莲叶桐种群花粉败育率和落果率高的原因之一。莲叶桐不同生长阶段对于环境的需求及其抗逆性存在一定差异,当群落进入中龄期后,个体对光照、水分、营养以及生长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大,导致群落种内及种间竞争逐渐加剧,常见且冠幅较大的伴生树种对莲叶桐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致使林内有限的资源和空间逐渐成为限制其
种群发展的因素之一。
人为因素
中国
海南岛的野生莲叶桐资源均分布于自然保护地范围之外,临近村庄。调查发现分布地内144株成年的莲叶桐植株普遍遭到伐枝,有人为砍伐的断干木19株,树皮遭到环剥的6株。因此,频繁的人类生产活动对莲叶桐资源造成的破坏,也是限制其种群发展的因素之一。
保护等级
莲叶桐于2013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评估等级为无危(LC);于201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级别为无危(LC);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保护措施
莲叶桐
种群的保护重点是加强低龄级个体的抚育和保护。针对生长于郁闭度较高的海岸
阔叶混交林中的种群,可对群落中的其他树种进行疏伐,开辟林窗,降低郁闭度,为幼龄莲叶桐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对于分布零散的种群,由于遗传多样性较低,自然更新受阻。不仅要保护现有植株,而且还要选择适宜生境开展回归种植,扩大种群数量,建立种群交流廊道,增强种群的稳定性和自我更新能力。
生态
莲叶桐为
半红树植物,其冠幅较宽,叶面积指数较大,但莲叶桐为中密度木材,其应力传播速度低,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性,在海岸带常与
木麻黄(
木麻黄属 equisetifolia L.)相伴而生,可用于防风固沙,可作为
热带地区沿海防护林带恢复与建设的重要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防护价值。
用途
莲叶桐的树液可用作脱毛剂,其种子榨油可用于制作肥皂、橡胶代用品。莲叶桐的果实、叶片和整株均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树形优美,可观叶、观果,可种植为庭院优形树及海岸防风林。
相关研究
生理学特性
有学者研究发现生长在热带
珊瑚岛莲叶桐的比叶面积小、气孔密度低、气孔面积指数小、叶片及栅栏组织厚、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大等形态解剖学特征,以及叶绿素含量低、
L-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高等生理学特性。得出莲叶桐对季节性干旱、高温、强光、盐碱和贫瘠等
热带珊瑚岛环境具有良好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结论。
矿质元素含量
有学者研究发现莲叶桐大多数相应器官的7种矿质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其败育植株侧枝大部分相同器官中的7种矿质元素含量比可育植株高,并发现了钠、镁元素对莲叶桐的发育影响较小,而含量较高的钾、钙、铁、铜和锌元素可能对莲叶桐
雌花的发育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