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小鲵
中国特有种 小鲵科小鲵属两栖动物
义乌小(小鲵属 yiwuensis),为中国特有种,是小鲵科小鲵属两栖纲,别名山鲐(义乌大陈)。义乌小鲵雄鲵平均体长约115.6毫米,雌鲵平均体长约99.8毫米;头部呈卵圆形,身体圆柱状,皮肤光滑无疣粒,背腹部略扁平,背部一般呈黑褐色体腹面呈灰白色,背部及鳍褶上有较多深色斑点,体侧通常有灰白色细点,肛孔纵裂,有尾鳍褶。
义乌小鲵仅分布在中国浙江省,栖息于海拔50~300米植被比较繁茂的丘陵地区的森林和陆地中,偏好阴暗潮湿的环境,多栖息于绍兴市一侧,成体义乌小鲵非繁殖时营陆栖生活,多栖息于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烂枝叶下;临近繁殖季节时,雌、雄义乌小鲵会进入小水塘、水坑或小溪沟中,潜伏在水底或水生植物之间;2004年,义乌小鲵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2019年,被列为无危(LC)物种。2021年,中原地区将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分类研究
1985年,义乌小鲵在中国义乌市的深山中首次被发现,中国浙江自然博物馆专家蔡春抹遂将其命名为“义乌小鲵”,学名为“小鲵属 yiwuensis”,其和中国小鲵(Hynobius chinensis)的形态相近,198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尔密等认为义乌小鲵与中国小鲵是同物异名,但后续通过核型分析与遗传分化明确两者间存在明显差异,2006年,中原地区两栖动物学家费梁等将义乌小鲵分为一个有效种。
形态特征
义乌小鲵存在性二型,雄鲵体长长于雌鲵,雄鲵平均体长约115.6毫米,雌鲵平均体长约99.8毫米,雄性肛裂较长,肛孔前缘有一个小乳突,在繁殖时期肛部明显隆起,尾较长,鳍褶较发达。义乌小鲵头部呈卵圆形,头长大于头宽,头顶有一椭圆凹痕,身体圆柱状,皮肤光滑无疣粒,颈褶明显,背腹部略扁平,生活中背部呈黑褐色,上面零星散布银白色小点,繁殖期,在草丛中繁殖场内体色变浅,为浅草绿色,体腹面呈灰白色,无云状斑,背面浅灰色,背部及鳍褶上有较多深色斑点,体侧通常有灰白色细点,尾长是头体长60~70%,肛孔纵裂。
义乌小鲵吻端钝圆,鼻孔与吻端近,眼位于头背侧,眼间距小于鼻间距,上、下颌具细齿,犁骨齿列呈“V”形,内枝向后延伸达眼球后缘,其长度大于或等于内枝前缘的宽度,每侧有齿14~19枚,外枝明显短于内枝,外枝有齿4~8枚;尾基部近圆形,向后渐渐侧扁;有尾鳍褶,尾基部起至末为尾背鳍褶,尾后段1/3处为尾腹鳍褶,尾末端钝圆;眼后角到颈褶有一条细纵沟,头顶有“V”形隆起;背部中央有纵行脊沟,肋沟有10~11条,后肢比较发达,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多不相遇,距离1~3个肋沟,指、趾略扁,没有蹼,掌、部没有黑色角质层,掌突和跖突不明显,前足4个指,后足5个趾,指长顺序2、3、4、1。
义乌小鲵幼体体长约42.3毫米时,两侧具拥有3对外鳃,唇褶发达,肋沟明显,尾鳍褶发达。刚成变态的幼鲵全长50~63毫米,体背银白细点甚多。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
义乌小鲵仅分布在中国浙江省,包括义乌、温岭市、镇海、萧山区舟山市以及江山等地。
栖息环境
义乌小鲵栖息于海拔50~300米植被比较繁茂的丘陵地区的森林和陆地中,降水量会影响义乌小鲵对于栖息地适宜性的选择,其偏好阴暗潮湿的环境,多栖息于绍兴市一侧,常生活在布满枯枝落叶的竹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使义乌小鲵免于太阳直射。成体义乌小鲵非繁殖时营陆栖生活,多栖息于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烂枝叶下;临近繁殖季节时,雌、雄义乌小鲵会陆续进入山坡周围的小水塘、水坑或小溪沟中,潜伏在水底或水生植物之间;产卵结束后重返陆地上,分散在周围的草丛或者土层下,不易被发现。
生活习性
义乌小鲵以小型动物为食,如泥土中的底栖、浮游生物水跳虫蜻蛉美国白灯蛾蝌蚪等,还食用蚯蚓、唇足纲马陆(Spirobolus bungii)等。同一空间内生活的义乌小鲵会因食物竞争、空间竞争等原因而相互攻击撕咬。义乌小鲵是夜行性生物,非常胆小,对任何的光照、震动、声响都非常警觉,其在水中荫蔽环境可以躲避天敌的捕捉。
生长繁殖
产卵孵化
一般每年11月上旬到翌年2月为义乌小鲵的繁殖季节,此时性成熟义乌小鲵个体就会开始陆续进入繁殖场抱对,其后在水体面积较小的水池(坑)、水塘或小水库边缘产卵,雌鲵产卵袋一对,基部端相连成柄,粘附在石块上或水生植物茎杆上,另一端游离在水中,整体自然弯曲呈弧形,卵袋表面沿纵轴有细皱纹,袋壁坚韧,每条卵胶袋长约150~170毫米,每一卵袋内有卵约33~96枚,一个雌鲵一般共产卵约68~116枚;义乌小鲵卵呈圆球形,直径约2.5~3.0毫米,动物极呈浅灰色,植物极呈乳白色,交替排列在近透明的圆筒状卵胶袋内。
义乌小鲵卵块于水温8~15℃条件下,约40天,可孵化成为体长约15.8毫米,会游动的小幼体,幼体呈现半透明状态,口窝明显,背部可见深灰色斑点;义乌小鲵有一定特殊性,其早期为典型的全裂卵裂方式,且刚出膜的幼体前肢芽仅为一锥状突起,出膜后的义乌小鲵幼体具1对平衡器
生长发育
义乌小鲵幼体需经过变态发育才能成为义乌小鲵成体,在变态期间,约3~10天内幼鲵几乎不进食,变态时间长达3个月,完成变态后的义乌小鲵幼体会爬上陆地,潜入土中,饲养的变态时间比野外晚约15天。
通过一定数量的观察总结出义乌小鲵的早期胚胎发育可分为26个时期,其主要发育阶段特征如下表:
人工养殖
义乌小鲵在中国为国家保护野生物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章第二十五条规定,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养殖。
一般在水簇缸中饲养义乌小鲵幼体,可少量多次投喂蚯蚓碎片、小蝌蚪及碎肉等,进行人工养殖时,需控制养殖、饵料密度、水质等问题;同时关注小鲵属生长情况,将大小相近的幼体放置同一处养殖,并及时调整条件,防止相互攻击。为保护濒危物种,义乌小鲵可进行人工养殖,其养殖主要在于养殖环境选择、设施、饲养、病害防控这四大方面技术,2021年,中国浙江师范大学已经公开了一套完整《义乌小鲵人工养殖方法》专利,一般义乌小鲵人工繁殖的水温要求为10~15℃之间、最适孵化水深为5cm以及孵化密度要求在每立方米1500颗为佳,总体义乌小鲵喜好在水体面积小、温度低、水中覆盖物多、岸边条件复杂、pH偏弱碱性的静水型微生境中繁殖。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17~2020年,先后在中国义乌市发现义乌小鲵栖息地7处,共发现义乌小鲵成体2尾,幼体1575尾,卵袋149对;成功通过室内人工繁殖培育幼体1000余尾,并原生境放归500尾。但截止2020年,义乌小鲵种群数量仍呈递减趋势。
致危因素
因为生产活动的开展,开荒种地、放牧牛羊、开采药材以及水污染;城市化的不断扩张;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蛙类、蛇类、鱼类及鸟类等天敌对义乌小鲵卵袋的吞食以及生存空间的竞争等等原因,导致义乌小鲵栖息地不断减小碎片化,致使其种群数量减少。
保护级别
2004年,义乌小鲵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2019年,其被IUCN列为无危(LC)物种。2021年,中原地区将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从地方保护野生动物升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截止2020年,在中国瑞岩寺森林公园对义乌小鲵进行就地保护。
2017年,中国义乌市启动义乌小鲵抢救保护行动,通过设立生境保护标牌、架设上岸通道、人工繁殖、义乌小鲵保护视频书籍宣传。
参考资料
sp2000.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28
..2023-05-28
..2023-05-28
..2023-05-28
..2023-05-28
..2023-05-28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28
..2023-05-28
目录
概述
分类研究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产卵孵化
生长发育
人工养殖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