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踯躅
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
羊踯躅 (yáng zhí zhú)(学名:杜鹃花属 molle (Blume) G. Don),杜鹃花科  (Ericaceae)杜鹃花属  ( Rhododendron)植物,又名羊不食草 、闹羊花本、黄杜鹃。羊踯躅主要分布于中国湖南、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福建省、湖北、江苏省河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地,生于海拔1000米的山坡草地或丘陵地带的灌丛或山脊杂木林下。
羊踯躅为落叶灌木,高0.5-2米;分枝稀疏,枝条直立,幼时密被灰白色柔毛及疏刚毛。叶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总状伞形花序顶生,花多达13朵,先花后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花冠阔漏斗形,黄色或金黄色,内有栗色斑点;子房圆锥状,密被灰白色柔毛及疏刚毛,花柱无毛。蒴果圆锥状长圆形。花期3-5月,果期7-8月。
羊踯躅花朵繁茂,色彩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其全株有毒,中毒后会出现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呼吸困难等症状。除毒性外,羊踯躅花、果实及根均可供药用,其花具祛风除湿,定痛,杀虫脒等功效。羊踯躅可作农药, 在羊踯躅的产区,羊踯躅曾经被当作土农药广泛使用。
药用历史
羊踯躅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本经疏证》载“羊踯踹,毒药也。然性能祛风寒湿,故可以治恶痹”。《本草新编》亦载“必须外邪难于外越者,始可偶尔一用以出奇,断不可频用以眩异也……然只可用至三分,重伤者断不可越出一钱之外耳”,“主折伤”(《本草新编》)“劫顽痰”(《本草求原》)。《续传信方》记载“治风痰注痛:杜鹃花属东北南星”。《圣济总录》所创"踯躅丸”可治妇人血风走注,随所留止疼痛。由于羊踯躅毒性较强,现代医家们对羊踯躅的临床使用更加谨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定:根0.5~1钱;果:2~4分;花0.6~1.5 g,浸酒或入丸散。2015年版《药典》仅收录了六味木香散以及生发搽剂两种含羊踯躅的复方制剂。羊踯躅在白语中称作洋号贺、拥滋厚、马劳顶。中国白族民间主要外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麻痹、皮肤顽癣等,常取鲜花捣烂外敷患处;叶通常晒干研粉备用。
形态特征
羊踯躅落叶灌木,高0.5-2米。
分枝稀疏,枝条直立,幼时密被灰白色柔毛及疏刚毛。
叶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5-11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钝,具短尖头,基部楔形,边缘具睫毛,幼时上面被微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柔毛,沿中脉被黄褐色刚毛,中脉和侧脉凸出;叶柄长2-6毫米,被柔毛和少数刚毛。
总状伞形花序顶生,花多达13朵,先花后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花梗长1-2.5厘米,被微柔毛及疏刚毛;花萼裂片小,圆齿状,被微柔毛和刚毛状睫毛;花冠阔漏斗形,长4.5厘米,直径5-6厘米,黄色或金黄色,内有栗色斑点,花冠管向基部渐狭,圆筒状,长2.6厘米,外面被微柔毛,裂片5,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8厘米,外面被微柔毛;雄蕊5枚,不等长,长不超过花冠,花丝扁平,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圆锥状,长4毫米,密被灰白色柔毛及疏刚毛,花柱长达6厘米,无毛。
果实
蒴果圆锥状长圆形,长2.5-3.5厘米,具5条纵肋,被微柔毛和疏刚毛。
物种分布
羊踯躅主要分布于中国湖南、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湖北、江苏省河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地,生于海拔1000米的山坡草地或丘陵地带的灌丛或山脊杂木林下。
习性
羊踯躅喜空气湿润而冷凉的环境,在中、低海拔山区都能生长。喜强光,忌强烈日照,日照以50% ~70%为理想;耐阴、贫瘠和干旱,忌雨涝积水;在排水良好、微酸性、湿润、稍粗糙的腐殖质沙土中生长良好。植株强健,耐粗放管理方式;萌发力强,耐修剪。花期3-5月,果期7-8月。
繁殖
羊踯躅雌雄异熟(花药散粉初期花柱尚未完全成熟)、雌雄异位(花柱比花药长,呈现出空间上的分离),是促进异交、避免单花自交的重要原因。羊踯躅单花开花时间约为一周。在花冠展开的前1天,柱头有极少量粘液;开花后2-4天,柱头粘液最多。开花5天后,柱头的粘液逐渐减少,花粉已基本完全散出;开花1周左右,柱头开始枯萎,花冠脱落,雄蕊也开始脱落,完成单花开花周期。
羊踯躅花粉粒具有粘性,花药呈丝状散出,很难通过风媒扩散。但可以通过昆虫进行传粉,羊踯躅访花昆虫在单花开花后2~3天内较多。其有效传粉昆虫为中华蜜蜂( Apis ceranacerana),但中华蜜蜂访花频率不高且在每个花朵上的停留时间短。羊踯躅传粉昆虫少,访花频率低且缺失风媒,导致其自然结实率低。
栽培
组织培养
从地栽羊踯躅母株中摘取当年新发枝条,剪去叶片。冲洗,消毒,再冲洗。用吸水纸吸干消毒过的外植体,切成带有1-2个芽的小枝条,接种到培养基上。待接种到培养基上的小枝条长出新的枝条,切取新发的枝条,移入培养基中。经过6-8周后,再次切取新发的枝条,移入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在室内散射光条件下炼苗1周左右。取出丛生苗,清洗,分枝。选择2 cm以上的小枝条,移入穴盘中,浇足水分,喷施杀菌剂,加盖塑料薄膜。定植约3-6个月后,可移植到更大体积的盆钵中。
扦插繁殖
扞插时插穗应选择营养丰富、健康无病、生长良好的母树。从树冠的上、中、下部采集插条并制成插穗,24h内完成扞插。用生根粉(ABT)、脱落酸(ABA)和呵噪冰醋(IAA)处理羊踯躅硬枝和嫩枝。采用全光照喷雾扞插法进行扞插。全光照唢雾扞插法是在控制喷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日照进行光合作用,利用介质便利排水,使插条发根快、成苗率高的一种快速育苗方法。
养护措施
移栽时,瓦盆垫陶粒,保证疏水,再放一层带回的粒土,植入桩坯,周围填满原地土,稍压实,浇足定根水,放置通风阴凉处“伏盆”10天,每天雾喷树身数次,不令盆土过湿。羊踯躅的摘芽、修剪以及整形都要在开花后才能完成,剪除花蒂,去掉无用的枝条,既保证光照和通风,又不消耗养分。在施肥的同时,每月浇一次硫酸亚铁溶液,可维持树势旺盛不衰。约5年翻盆换泥一次。
病虫害防治
羊踯躅常见病害有褐斑病,可喷托布津或波尔多液,虫害是红蜘蛛和军配虫,可用乐果敌敌畏喷杀。
采收加工
4-5月间羊踯躅花开,晴天采收,采收后立即晒干。以干燥、黄灰色、无杂质者为佳。栽培10年以后的冬季适当挖出部分根,截成6~10厘米,晒或炕干。叶秋后采收。果实在9-10月份成熟而未开裂时摘下,用水浸后晒干,以防裂开。以果柄少、无茎枝、开裂少、具种子者为佳。
用途
医学药用
羊踯躅的花、果实及根均可供药用。花一般称闹羊花,药性辛,温,有毒;归肝经,有祛风除湿,定痛,杀虫脒的功效。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偏正头痛、跌扑肿痛、龋病疼痛、皮肤顽癣、疥疮。果实一般称六轴子,药性苦,温,有毒;有主治祛风燥湿,散止痛,定喘,止泻的功效。主治风寒着痹、历节肿痛、跌打损伤、喘咳、泻痢、痈疽肿毒。根药性辛,温,有毒;归脾经;有驱风除湿,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痛风、跌打肿痛、痔漏、癣。
园林观赏
羊踯躅枝形优美,花朵繁茂,色彩艳丽,花期较长,是园林露地栽培的观赏花卉之一。可在林缘、路旁、坡地及建筑前面丛植、群植,亦可盆栽或作树桩盆景,用来布置会场、厅堂。
杀虫作用
羊踯躅全株可供作农药, 是一种有效的杀虫植物,提取其成分制成的药液对防治粮食作物、果蔬类植物蚜虫、桑蝉、蚱蜢等许多害虫效果良好,属于绿色防治虫害的药剂。在羊踯躅的产区,羊踯躅曾经被当作土农药广泛使用。
毒性
羊踯躅,全株有毒,《神农本草经》《植物名实图考》将其列入毒草类。花和果毒性最大,历史流传的“蒙汗药”组成之一即是此花。花含毒性成分浸木毒素和石楠素、叶含黄酮杜鹃花属毒素、煤地衣酸甲酯。过量或意外食用其果实均可引起中毒,即使一朵花也可中毒,多量则致死。对人畜有害,为一种神经毒素,中毒后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呼吸困难,最终因循环衰竭和呼吸停止而死亡。其中毒机制是呈副交感神经样作用,一方面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回心血量急剧减少,引起急性循环衰竭;另一方面引起呼吸抑制,导致呼吸停止。皮肤接触大量该植物可引起糜烂。
相似物种
羊踯躅和日本杜鹃(杜鹃花属 molle subsp. japonicum)同属杜鹃花科  (Ericaceae)杜鹃花属  ( Rhododendron),前者产自中国,后者由日本引进中国。两者相同的是,总状伞形花序顶生,花冠阔漏斗形。不同的是羊踯躅的花朵为黄色或金黄色,内有红色斑点,而皋月杜鹃的花朵为橙色,内有黄色斑点。
植物文化
早在公元492年(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一书就有羊踯躅记载。在《本草纲目》也有记载:“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故名。”,“小树高二尺,叶似桃叶,花黄似瓜花。三月、四月采花,日干。”到唐朝,白居易对杜鹃花属有“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的诗句;李白有“蜀汉曾闻子规鸟,宣城市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的诗句;宋代杨万里有诗云:“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依,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
相关研究
rhodeojaponinⅢ是从羊踯躅中提取的一种木藜芦型二化合物,通过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具有降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rhodojaponinⅢ曾在临床试用作降血压药。此外,在小鼠实验中发现,羊踯躅的果实对小鼠有镇痛作用,镇痛指数与阿斯匹林片相似,其作用强于闹羊花。
目录
概述
药用历史
形态特征
果实
物种分布
习性
繁殖
栽培
组织培养
扦插繁殖
养护措施
病虫害防治
采收加工
用途
医学药用
园林观赏
杀虫作用
毒性
相似物种
植物文化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