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乌里寒鸦(
学名:
鸦属 dauuricus),又称为寒鸦、白腹寒鸦,是一种
鸦科鸦属鸟类。其是中小型鸦类,体长为30~35厘米,体重为190~285克。体羽主要为黑色,头部的耳羽及眼的上方和下方有白色细纹。后颈、颈侧、上背、胸、腹灰白色或白色。虹膜为褐色,嘴较短为黑色,脚为黑色。
达乌里寒鸦主要分布于
中亚和东亚地区,少部分分布于
欧洲。在中国几乎各地均有分布,包括
福建省、
西藏自治区、
广东省、
吉林省、
云南省、台湾省、
黑龙江省等地区。其夏季会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中高山森林林缘、草坡和亚高山灌丛与草甸草原等开阔地带,秋冬季则多栖息于低山
丘陵和
山脚平原地带。达乌里寒鸦的繁殖期为4~6月,孵化期在20天左右。
达乌里寒鸦会啄食昆虫,对农林业有一定的益处。2000年,达乌里寒鸦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2016年,达乌里寒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达乌里寒鸦是中小型鸦类,其体长为30~35厘米,体重为190~285克。雌雄同色。全身羽色黑白相间,其额、头顶、头侧、颏、喉为黑色,且具有蓝紫色金属光泽。头部的耳羽及眼的上方和下方有白色细纹。后颈、颈侧、上背、胸、腹灰白色或白色,其余体羽为黑色具有紫蓝色金属光泽。肛羽具有白色羽缘。虹膜为褐色,嘴较短为黑色,脚为黑色。
达乌里寒鸦幼鸟黑白色彩的反差小,其前额和头顶为褐色,具有紫色光泽。后颈、颈侧黑褐色。背、肩、翅、尾为深褐至黑褐色,领圈为苍白色。下体为褐色至浅褐色,各羽羽端缀有白色羽缘。第一龄冬羽身上的白色部分均为深灰色,当幼体在第一年秋季
换羽后直到第二年秋季换羽前都为全黑色。
在野外,达乌里寒鸦具有黑型和白型两种。白型达乌里寒鸦具有灰白颈领和腹部,黑型的则全身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达乌里寒鸦主要分布于
中亚和东亚地区,少部分分布于
欧洲。其可见于
日本、
韩国、
丹麦、
法国等地区,繁殖于
朝鲜、蒙古、
俄罗斯和中国。达乌里寒鸦在中国几乎各地均有分布,包括
福建省、
西藏自治区、
广东省、
吉林省、
云南省、台湾省、
黑龙江省等地区。其繁殖地在
东北地区和西南部的高海拔地区,非
繁殖季节则南迁到
华北地区、华东、
华中地区和东南地区越冬。
栖息环境
达乌里寒鸦主要栖息于山地、
丘陵、平原、农田、旷野等各类生境中,尤其以河边悬崖和河岸森林地带较常见,夏季会栖息于海拔1000~3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中高山森林林缘、草坡和亚高山灌丛与草甸草原等开阔地带,秋冬季则多栖息于低山丘陵和
山脚平原地带,有时也进到村庄和公园。常在林缘、农田、河谷、牧场处活动。
生活习性
集群行为
达乌里寒鸦为群居性鸟类,常结成大群活动。由于城市的
热岛效应,其常与其他
鸦科鸟类一起在城市中聚集,在混群活动中,绿色环境和声环境是鸦科鸟类冬季大集群栖宿的优选条件。
节律行为
达乌里寒鸦的性格较为大胆,会占据高大乔木作为夜宿场所。早晨,其以群为单位陆续飞往郊区的垃圾堆、农田中觅食。下午当集群达到最高峰之后,随着大量个体返回夜宿地,觅食地的数量逐渐减少直至达乌里寒鸦完全离开。在迁徙群体中,幼体的比例在越冬前期和后期明显较高。可能是幼体先于成体到平原地区聚集活动。
鸣叫与防御行为
达乌里寒鸦的叫声短促、尖锐、单调,其声似“garp-garp”,飞行叫声为“chak”,在冬季的晨昏常布满天空边叫边飞。其在孵卵期或育雏期时,当对方走近其巢洞跟前或惊扰其巢洞时,在巢附近停卧的
亲鸟则会发出“a-a-a-”低沉的鸣叫,此时巢内亲鸟迅即飞出巢洞也发出同样的鸣声,而附近其他巢洞的达乌里寒鸦即闻声飞来,并围绕着它们及其巢区转圈飞鸣,约5~10分钟再无惊扰时,其他达乌里寒鸦则飞离。
觅食行为
达乌里寒鸦为
杂食性鸟类,主要在地面觅食,有时也会随着犁地啄食土壤昆虫。主要的动物性食物包括
蝼蛄科、
甲虫、
金虫等昆虫,也吃
鸟卵、
早成雏、腐肉和动物尸体。其植物性食物包括植物果实、
草籽和农作物幼苗与种子等。
达乌里寒鸦寻食范围会视时间和所在地区情况不同而有差异,栖息于农田附近的达乌里寒鸦在麦收前稻田、早玉米地、蔬菜地等处寻食,寻食范围呈半圆形,距离约为0.5~1千米。麦收后则以巢洞为中心,四出寻食,直径约为1~1.5k千米,且在农民耕田时跟随在后边寻食。
生长繁殖
筑巢行为
达乌里寒鸦的繁殖期为4~6月。其通常为集群营巢,有时也会有单对营巢,营巢于开阔地、
树洞、树权和岩崖上,有时也营巢于烟囱、屋檐等地方。巢外层为树枝搭建而成,内层为树皮、棉花、麻、人发、兽毛、羽毛等柔软材料。巢的位置一般离地面约7~10米。
产卵孵化
达乌里寒鸦每窝
产卵4~8枚,多为5~6枚。卵为蓝绿色、淡青白色或淡蓝色,被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紫色或暗褐色斑点,大小为3.1~3.5*2.1~2.7厘米。
亲鸟一般在早晨出巢,在洞口附近稍整理羽衣后飞走,约10~20分钟飞回。一只亲鸟会进巢孵卵,另一亲鸟则在巢洞附近停息,头始终朝向巢洞窥视。亲鸟坐巢的时间与孵卵所需温度有关,由于上午的气温较低,因此亲鸟的坐巢时间长,而中午过后坐巢时间缩短。其孵化期在20天左右。
育雏发育
达乌里寒鸦
早成雏具有晚成性。由雌雄共同育雏,当雏鸟快出巢时,亲鸟衔着食物但不立即进巢哺育,而是停息在洞口附近引诱雏鸟出来。亲鸟会在洞外发出“ga、ga”的叫唤,雏鸟也在洞内“ga、ga”的叫唤不停,慢慢的雏鸟由洞内走至洞口,在洞口边鸣叫边张翅上下扇动,此时亲鸟又退至较远的地方引诱雏鸟出巢。在此同时,附近其他巢洞的达乌里寒鸦均飞来巢前,停息在洞口附近的,土壁或树上,围成一圈(有时呈扇面形)同样的“ga、ga”的叫唤不停,但其他寒鸦不能接近
早成雏及巢洞口,一旦接近时,
亲鸟则立即进行攻击追逐之。
雏鸟出壳后由亲鸟哺育60天。在30~35天离巢。雏鸟出巢时,多为体形大者先飞出,而后飞出的为体形较小者。先出巢的幼鸟飞行能力较强,一次飞行距离也较大,能在树间来回飞翔,后出巢的幼鸟飞行能力差,一次飞行距离较近,甚至有的只能在地面上作短距离的蹦跳飞行,而无能力振翅飞到树上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达乌里寒鸦种群数量稳定。在2009年,该种群在中国约有1万~10万对繁殖对和50只~1000只越冬个体;在韩国的繁殖对少于1万,而在
俄罗斯的繁殖对则少于1万~10万对。但由于农药和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从而引起环境污染,威胁到达乌里寒鸦的生存,导致了其种群数量有所下降。
保护级别
经济意义
虽然达乌里寒鸦会啄食大量农作物,在冬季常有大群在田间啄食幼苗,会造成较大面积缺苗。但其也会啄食昆虫,其大多数为农业害虫,并且食
禾本科杂草种子对消灭杂草也有一定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对农林业有一定的益处。
近种鉴别
达乌里寒鸦的相似种为寒鸦(
鸦属 monedula)和
白颈鸦(Corvus pectoralis),但它们在形态特征和分布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在野外不会混淆。
参考资料
达乌里寒鸦.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3-06-02
达乌里寒鸦.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