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
赖声川编导的话剧
《暗恋桃花源》(Secret Love in Peach Blossom Land)是1986年由赖声川编导,表演工作坊出品的话剧,是赖声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台湾当代戏剧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暗恋”与“桃花源”两个剧组因剧场管理失误不得不在同一剧场彩排,进而形成了悲喜交融的奇特故事。“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讲述了情侣江滨柳云之凡离散40年,再见面却已男婚女嫁,物是人非的故事。“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讲述的是武陵人渔夫老陶与妻子春花、房东袁老板之间的爱恨纠葛。
1985年11月,赖声川根据大纲,以悲喜交融的核心主题搭配希腊悲剧、日本能剧等创作理念,带领一众演员集体即兴创作出了话剧《暗恋桃花源》,并于1986年3月3日在台北南海路国立艺术馆演出。截止到2023年6月,《暗恋桃花源》已经累计编排了15种不同的版本,在长达37年的演出历程中,演出场次超千场,收获了海内外观众及业内人士的高度称赞,也获得了诸多荣誉,曾被收入英文版《牛津当代中国戏剧选集》,并获得台湾《联合报》“最佳台湾文学奖”,2006年与老舍茶馆》、曹禺雷雨》并列为百年华文戏剧经典作品,2007年获选为中国话剧百年十大话剧之一,同时中国大陆地区对于该剧的接受仍存在分歧和争议。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开始在各领域与西方接轨,来自西方的史诗剧、荒诞剧等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流派不断为几近僵化的中国台湾戏剧注入新的生命力,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台湾实验戏剧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在国外积极参与过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活动人才的回归,实验戏剧在中国台湾戏剧舞台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验戏剧在中国台湾得到了蓬勃发展,为迎合后工业时代的文化需求,商业化的实验戏剧逐渐兴起,在这一时期,赖声川及其表演工作坊成功推出了一系列优秀商业化戏剧,《暗恋桃花源》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个人背景
在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求学的过程中,赖声川在学习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过程中接触到希腊悲剧与日本能剧等古老剧种,观赏之余引起了他对于悲剧、喜剧与人生的思考,而这也成为其日后创作《暗恋桃花源》内在逻辑的一部分。1983年,刚刚获得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戏剧博士的赖声川机缘巧合之下来到刚刚建立的台湾国立艺术大学任教,在教学过程中,开始运用“集体即兴”的创作方式进行戏剧创作。
1984年11月,赖声川与李立群李国修共同建立了台湾【表演工作坊】剧团,开始正式的公共性演出。1985年春【表演工作坊】推出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颇受欢迎,为剧团的发展奠定基础,演出结束后已在计划下一出戏剧,当时台陆两岸紧张的关系,中国台湾剧场的混乱现象为赖声川等以剧场为表现形式的人提供了灵感,《暗恋桃花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创作来源
暗恋
“暗恋”这部分题材很早便置于赖声川心中,因家族中与其关系最为亲近的大舅罹患癌症,时日无多而产生。“暗恋”这部分的结构也很早就出现,赖声川金士杰一起找到家中祖籍东北吉林,在台北商专任校长的一位杨姓长辈,从他那里询问了许多旧事,并以此建立了江滨柳的角色雏形。金士杰也与“江滨柳”这个角色有着不解之缘,家族中和他关系最亲近的舅舅与江滨柳在很多地方非常相似,给予了他很多创作表演时的灵感。
桃花源
在中国语文中,“桃花源”与“理想国”“乌托邦”同义,代表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这种向往无法完成之后的哀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是其最初的结构。“桃花源”这部分题材来源于晋朝陶渊明《桃花源记》,因为要以喜剧的形式对其进行不敬、讽刺的方式进行改编,要呈现出桃花源的意境绝非易事。“桃花源”一众演员在创作讨论时讨论了各种乌托邦形式,最终还是回归到《桃花源记》原文,并在排演时受到“意大利艺术喜剧”的影响,在传统与技巧的辅助下,演员们逐渐摸索出自身的表演方式,最终创作成型。
戏中戏
20世纪80年代,台湾整个大环境混乱无序,剧场毫无管理,毫无尊重。“两个剧团争夺剧场”和“戏中戏”的表演形式灵感来源于一个“干扰”的故事:陈玉慧导演在艺术馆彩排《谢微笑》时,下午彩排,晚上首演,中间被插入一场小学生的毕业典礼,打乱了所有的排练,剧场无人负责。由此故事,赖声川想到“暗恋”和“桃花源”这两个题材,打算把常人所谓的悲剧和喜剧,通过两个剧团的排演,同时呈现在一个舞台上,将悲与喜置于同一舞台。
创作过程
1985年11月,赖声川写完《暗恋桃花源》的大纲,开始进行创作性的排演,一众演员根据大纲在赖声川的带领下进行集体即兴创作。在即兴过程中所创作的戏,演出时间可达到4小时,许多创作成员认为不错的部分都被赖声川以“不要看点,要看面”的理由删除。集体即兴创作并不容易,在多数时间处于“难产”情况,如《桃花源》部分,创造“武陵”部分很容易,“桃花源”部分很难;也有“一击即中”的情况出现,如《暗恋》中最后一段戏,江滨柳云之凡重逢的片段。经过几个月的创作排演,1986年3月3日,《暗恋桃花源》于台北南海路国立艺术馆演出,首演盛况空前,广受好评,随后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
剧情简介
全剧讲述了一个悲喜交融的奇特故事。“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预定了同一剧场进行彩排,却因剧场混乱的管理将时间安排到了一起,双方各执一词,不肯相让,却因演出在即,只好同时在剧场中彩排。“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因战乱相遇却又离散,后同居一方天地,却在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也濒临病终。“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渔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再次归家时,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但生活并不如意,老陶无奈欲重回桃花源却已寻而不得。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制作团队
版本差异
截止到2023年6月,《暗恋桃花源》已经累计编排了15种不同的版本,每种版本之间,各有不同,但其核心主题与内容始终不变。
作品鉴赏
创作理念
《暗恋桃花源》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多种戏剧形式及概念的影响,达达主义、希腊悲剧、日本能剧、意大利即兴喜剧等都为其提供了最初的创作理念。达达主义是一种先锋艺术运动,为《暗恋桃花源》提供了“摒弃固有的概念,重新开始思考一切”的启示,是一种解放的艺术创作状态。古希腊悲剧会在演出时加入一出喜剧,赖声川认为“当人的情感激烈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再用另外一个方式来嘲讽这种激烈,更能达到净化的目的。”日本能剧则在演出时加入狂言,与希腊悲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二者为《暗恋桃花源》提供了悲喜交融的思想内涵与内在逻辑。赖声川对意大利即兴喜剧情有独钟,这种艺术形式中会有丰富的把戏(Lazzi),《暗恋桃花源》中“桃花源”的部分,看似是一个充满了中国传统古代戏曲元素的作品,但其完全是用意大利即兴喜剧的方法发展的,如老陶一个人在玩酒瓶,死活打不开,又或是三个人玩被子,皆为Lazzi。
创作主题
开放性主题是《暗恋桃花源》创作的一大特点,悲喜交融是其核心主题,《暗恋》述说“爱而不得”的悲伤,《桃花源》感叹“得而不久”的无奈,寻找、干扰、忘却、古代与现代、现实与理想、忠诚与背叛的结合等都是对其创作主题的解读,但具体的主题内容赖声川并没有提及,将判断权留给演员,留给观众,“留白”的艺术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创作方式
《暗恋桃花源》是一众演员在导演赖声川的领导下进行的集体即兴创作,即根据大致设定的情节或人物以及演员自身的生命体验、生活见闻来推动发展故事情节和丰富人物形象,直到排练完毕,剧本也随之完成。这种方式摒弃了“剧作家编剧,导演排戏,演员演戏”的传统模式,采用导演构筑剧情构架,引导演员之间进行思维交流、碰撞,产生灵感火花进行即兴创作,以十足的戏剧原创力来丰富作品的内容,真实再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内涵,进而提炼出演员生活中精粹的经验,使其在导演的带领下,各自发展成为具有自编、自导、自演能力的[表演艺术家]。
创作手法
拼贴,指将不同主题的元素放进一个共同框架下。《暗恋桃花源》以“两个剧组争夺剧场”分别排演一部悲剧和一部喜剧构成拼贴”的”戏中戏”套层结构并贯穿始终。悲和喜两种元素和两种情感拼贴和碰撞,拼贴手法的妙处就在于把这两个看似不一样的完全没有联系的东西放在一块,经过巧妙的剪裁和连接后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暗恋桃花源》中赖声川将戏剧演员上台下台、布景道具进场离场的过程做了情节式的展现,在缝隙处切入新的线索,完成整体结构的拼贴串联。
戏剧结构
《暗恋桃花源》整体结构借鉴了贝尔托·布莱希特“间离效果”,采用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形式,“开放式”剧本结构,戏中的“戏”《暗恋》和《桃花源》采用“锁闭式”结构,截取最精彩情节先展示,其它情节通过回顾方式逐步展开。《暗恋》与《桃花源》两出戏不断干扰互相打断达到了间离效果,让观众不时从剧情中脱离,从一出戏进入另外一出戏, 从一种情感转入另一种情感。
《暗恋桃花源》的“拼贴”的“戏中戏”套层结构可以分三层。
角色塑造
在角色塑造上,《暗恋桃花源》中每个角色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不同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共同组成了清晰、完整的故事脉络。《暗恋》中塑造了江滨柳云之凡、江太太、护士、导演等角色,《桃花源》中塑造了老陶、春花、袁老板、白袍男女、顺子等角色,戏中戏中塑造了陌生女子及剧场管理员等角色。
暗恋
江滨柳
江滨柳角色取材于赖声川和金士杰的一位祖籍东北地区的长辈。江滨柳,1925年出生于东北,1945年因战乱来到上海市的杂志社工作,并与云之凡相识,二人约定成婚,却因战乱失去联系。江滨柳辗转流离到台湾,并结婚生子,尽管家庭“美满”,但从未忘记初恋情人云之凡,希望再见一面,但再见时已是男婚女嫁,物是人非。江滨柳个性执着,对云之凡感情真挚,一生从未放弃过寻找,却落得如此境遇,体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悲剧。江滨柳意为“江滨”滞留的“红皮柳”。“江滨”指黄浦江,“蒲柳”指水杨,即秋天会凋落的树木,二者隐喻蒲柳无法见到冬天盛开的山茶,暗示江滨柳与云之凡之间的宿命。
云之凡
云之凡取材自丁乃筝的母亲。云之凡祖籍云南省,与江滨柳在上海相识相恋,乐观开朗,对万事富有期待,是一个有思想与行动力的女性。在找寻江滨柳多年未果的情况下,她并不沉迷过往,而是选择剪掉长发告别过去成婚生子,勇敢开启新生活。对于病后江滨柳的登报寻找也是在看到5天后才以老朋友的身份来看望,闲聊后告别,并告知自己生活得很好,希望江滨柳也告别过去,勇敢面对现实。云之凡意为晴朗天空中飘过的白云滞于凡间。在剧中,云之凡被导演比作生长在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的“白色的山茶”,云南四季如春,花繁叶茂,和远离喧嚣的桃花源相似,在1986年版的《暗恋桃花源》中,云之凡曾说过他们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一个偏僻的村落中,仿佛来到桃花源,与《桃花源》中春花与袁老板构想的桃花源交相呼应。
江太太
江太太是中国台湾众多“外省父亲、台湾母亲”家庭中的典型台湾太太形象,经朋友介绍与江滨柳相亲认识并结为夫妻,婚后生活中她相夫教子,为家人打理一切,江滨柳患癌后依旧到医院照顾他,并尽可能陪伴他,尽管二人之间的习惯与思想因生长环境不同而天生具有隔阂,但她对于江滨柳始终秉持着理解包容的态度,即便是得知其病后登报寻找初恋情人并与之相见叙旧,也选择理解,毫无怨言,留给二人独处叙旧的空间,诠释出学会认命和懂得知足的台湾太太形象。
《暗恋》导演
导演是剧中江滨柳的原型,他所饰演的角色是真正经历过那段与亲人、爱人失散战乱岁月的人,所以在剧中饰演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演员在诠释角色时,无论怎样都达不到导演的要求,他所经历的是舞台上呈现不出来的,而当导演看到舞台上的江滨柳所经历的种种后,又陷入悲痛回忆无法自拔,几乎无法继续排练。
护士
护士性格开朗乐观,对江滨柳与初恋的爱情故事十分好奇。在护士眼中,江滨柳对爱情有着强烈的执念,而她本人却连刚分手两周前男友的长相都记不得,由此可以看出,二人的爱情观迥异,并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展现出了两代人爱情观的巨大差异。
桃花源
老陶
老陶意为老是逃走的寂寞人,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但收获颇少,也从未捕获过大鱼,故生活拮据,再加上没有生育能力,多种因素综合下,其深爱的妻子春花私通袁老板。老陶无奈之下出走捕鱼,误入桃花源后过了几天神仙般生活,但依旧心系妻子春花,因此选择离开桃花源,回到武陵企图带春花一起回到桃花源去过神仙般的生活。当老陶回家后,发现春花早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过着鸡飞狗跳的生活,无奈之下老陶再次出走寻找桃花源,寻而不得。
春花
春花意为春天的桃花,代指桃花源。面对无能的老陶,春花一心梦想与袁老板一起建造属于二人的桃花源,却败给了现实。当春花与袁老板成婚生子后,发现袁老板真面目:好吃懒做、嗜酒好赌、不务正业,二人生活渐渐败落,过得并不如意,与当初的梦想背道而驰,只能靠祭拜老陶的灵位追求怀念已逝的爱情。《桃花源》中妩媚多姿的春花与《暗恋》中美丽纯洁的云之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个在爱情里遗失,一个遗失了爱情,古今悲喜,令人沉思。
袁老板
袁老板意为原来的老板,《桃花源》开场时,袁老板不仅是老陶与春花的房东,还是卖鱼的老板,更是春花的出轨对象。袁老板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与春花一起畅想构建未来桃花源般的生活,但实际上不仅与春花私通,还不务正业、好吃懒做、嗜酒好赌,最终家道败落,无法实现与春花憧憬的未来生活。在剧外,袁老板是《桃花源》剧组的老板,也是场工顺子的姐夫,在剧场总因剧组工作人员出错而对其呼来喝去,备受煎熬,与剧中袁老板意气风发的样子形成反差。
顺子
在《桃花源》剧组中,顺子是一个丑角,他是袁老板的小舅子,在剧组任场工,干活拖沓不认真,经常犯错,并自作主张做一些蠢事,对剧组的排练造成了干扰,侧面反映出作为姐夫和《桃花源》导演的袁老板这个角色的无奈与无能为力,呈现出了下级对待上级的颠覆与反叛。
白袍男女
最初白袍男女的演员另有其人,但因其经常缺席,便由饰演春花与袁老板的演员兼演,反而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老陶误入桃花源,遇到长相与春花与袁老板酷似的白袍男女,他们单纯善良,不染世俗,与桃花源外的春花与袁老板形成鲜明对比。
戏中戏
陌生女子
陌生女子在某些版本里叫做神秘女子,她不属于任何剧组,一直在寻找刘子骥,她的出现使《暗恋桃花源》拥有多重隐喻。陌生女子在《暗恋桃花源》中起着干扰的作用,一经出现,剧场必然出现混乱,她在《暗恋》与《桃花源》两个剧组中穿梭寻找刘子骥,将两个剧组串连起来,但刘子骥从未出现,却又是真实存在的与陌生女子有约的人,暗示着江滨柳、春花、老陶甚至陌生女子的追寻似乎仍可期待。
剧场管理员
剧场管理员在剧中最后一场出现,使正在排练的剧组再次受到干扰,面对剧组工作人员的苦苦哀求,他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最终勉为其难延迟了10分钟,隐晦地控诉了现实中的剧场整体环境,以及剧场人员对待剧组人员漠不关心的态度。
台词设置
《暗恋桃花源》中台词设置较为简洁,不仅将观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舞台具体表现之上,还可让观众根据寥寥数语看懂剧中的故事情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桃花源》对白中对代词 “这个”“那个”的反复使用,在阐述剧情的同时增添了喜剧效果,虽然表达含糊不清,但观众对其所表达的含义了然于心。此外,《暗恋桃花源》中的部分对白具有诗意,如剧中第一场江滨柳云之凡告别时的对白:“还有呢”“等你回来” “然后呢”,在台词的反复中诗意性逐渐增强,既表达出了两人对再次相遇的美好期盼,也预示着二人爱情会如流星般消逝。
舞台设计
《暗恋桃花源》的舞台布景元素丰富、细腻,如《暗恋》第一幕中出现的枯叶、半牙月亮及路灯,烘托出了整个舞台的忧郁气氛,使观众身临其境,仿佛体会到了主人公离别的悲伤。赖声川在《暗恋桃花源》中布置了诸多舞台间离效果,使表演过程更加真实,如江滨柳与云之凡秋千旁互相倾诉时,《桃花源》剧组工作人员出现在舞台上的剧情与不时出现的《暗恋》导演、陌生女子等。赖声川直接将戏剧的布置过程摆在观众面前,将观众从剧情中抽离出来,强化了戏剧效果。此外,《暗恋桃花源》舞台布景中的留白艺术处理,也使剧情暗藏深意,加强了戏剧本身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如《暗恋》第一场秋千四周形成了大块空白区域形成留白,衬托出秋千的主体地位,成为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爱情象征,后期又在江滨柳的梦境回忆中出现。《桃花源》中桃树布景上的留白象征着老陶梦想与现实的接口,留白填补前后桃花源的出现与消失暗示着老陶梦想的破灭。
灯光设计
《暗恋桃花源》中的灯光设计以实用为主,剧中使用普通的剧场灯光,将舞台打造成现实生活中的一角,不同的打光以及暴露的光源使观众游走在现实与梦幻、剧中与剧外之间。在《暗恋桃花源》江滨柳云之凡秋千边见面这一幕中,做了类似于自然光的布置,模拟外界真实的环境,使观众身临其境,当这一幕再次于江滨柳晚年的梦境回忆中出现时,灯光则由自然光转换成幽蓝色的点光源,与现实中病房的自然光源形成对比,象征着其悲伤的回忆,从而触动观众。在《暗恋桃花源》中,暴露的光源既隔绝了台前幕后,又强调了戏剧的虚假性,象征着现实对舞台,人为对梦境与幻觉的掌控,以及最终尘埃落定的结局。
重要版本
《暗恋桃花源》自1986年首演至2023年6月已经拥有15个版本。
作品影响
《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台湾当代戏剧中优秀的作品,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同年11月获得台湾“杰出表演艺术奖”,2006年《暗恋桃花源》与老舍茶馆》、曹禺雷雨》并列为百年华文戏剧经典作品。《暗恋桃花源》曾被收入英文版《牛津当代中国戏剧选集》,并获得台湾《联合报》“最佳台湾文学奖”,于2007年获选为中国话剧百年十大话剧之一。
1992年,《暗恋桃花源》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在国际电影展上大放异彩的同时也获得了诸多荣誉,同时也令更多的受众了解了话剧版《暗恋桃花源》,进一步确立了其在当代华语戏剧史中的地位。电影版《暗恋桃花源》的录像带在中国文艺界流传开来后,引得诸多文艺青年与戏剧学者争相观摩,知名戏剧导演孟京辉早期作品也受《暗恋桃花源》影响。《暗恋桃花源》之后更是成为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上课教材,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各大院校的话剧社团也曾多次排演这部话剧,此外,《暗恋桃花源》以低票价走入大学校园进行公益演出,意图引发学生对话剧艺术的兴趣,为戏剧产业培养更多人才,从基层推动大陆戏剧产业的发展。
2015年,《暗恋桃花源》被改编成英文剧目并在美国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戏剧节:俄勒冈莎士比亚戏剧节(Oregon Shakespeare Festival售票演出。对于这次中国戏剧作品首次参与西方主流戏剧节的商业演出,《暗恋桃花源》表现可圈可点,传播了中国文化元素,收获了多数正面评价。
作品评价
积极评价
1986年《当代杂志》刘光能教授评:“既有实验剧的用心和创意,又有通俗剧的娱乐效果······古今人人求桃花源,只是有人身在其中,偏到他处寻。这么诠释的话,不只[桃花源],根本整出《暗恋桃花源》就是寓言剧。”此评论定位了《暗恋桃花源》在台湾剧场史的位置。
1986年11月《暗恋桃花源》获得“杰出表演艺术奖”,对其演出,评审们给出的评语是:“【表演工作坊】结合台湾一流舞台剧演员,突破近年舞台戏剧演出陈陈相因之瓶颈。在取材上别出心裁,更以最经济的舞台装饰,表现了丰富的舞台效果,成功地将‘精致艺术'与‘大众文化’'巧妙结合,【表演工作坊】坚持严谨、创新之创作,而历次演出不仅获得观众热烈回响,更因之而刺激了台湾新剧团的成立,丰富并提升了台湾舞台表演艺术及戏剧创作领域,为台湾戏剧开拓了新而可行的道路。”
1991年《纽约国际日报》评:“独特的结构,人人触及的主题,一阴一阳的对比,炉火纯青的演技,这一切把《暗恋桃花源》推到中国当代舞台剧艺术的高峰。”
1991年《香港大公报》评:“有借疯子的嘴巴,讲出一番人生的哲理,剧本写得有深度,演员演得有味道,表演程序变革时亦恰如其份,无心卖弄,这文化层次才算高。”
1993年《纽约国际日报》评:“中国当代舞台剧艺术的高峰。”2006年《今日北京》评:“当代中国剧场经典之作,中国剧场的新文法。”《纽约时报》评:“当代中国最受欢迎的舞台剧。”
《京华时报》评:“赖声川在剧中将“戏中戏”与“戏外戏”完美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从未有的舞台剧结构,成为当代华语戏剧原创作品经典中的经典。”
负面评价
2006年,《暗恋桃花源》进军中国大陆话剧市场,并任用了中国大陆演员黄磊袁泉及综艺主持人何炅谢娜,在宣传前期,部分观众及媒体即对何炅、谢娜两位综艺主持人在首都剧场出演此剧持有批评意见:“连专业戏剧演员都难以踏进的殿堂,综艺节目主持人恐怕难以胜任。”在演出开始后,对于何炅、谢娜的批评声渐少,批评矛头转向了黄磊、袁泉两位演员:“黄磊演得太做作了,不如金士杰。袁泉的表演没有个性,表现木然,让中国大陆版的《暗恋》失去了该剧原有的文艺气息。”对于《暗恋桃花源》故事的经典性,观众也持有批评意见:“《暗恋桃花源》的喜剧色彩过于浓重,剧中演员的台词中竟然带脏字,并且嬉笑怒骂的成分太多了,我难以想象这样不严肃的戏剧还能称得上是经典!”
相关争议
《暗恋桃花源》自1986年在中国台湾首演以来,收获了海内外观众及业内人士的高度称赞与诸多荣誉,在中国大陆地区对于该剧的接受仍存在分歧和争议,主要表现在:大众媒体过高的赞誉与误导、学界的质疑以及演员任用、故事主题等方面。
在中国大陆的报刊杂志及网络上,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追求轰动性效应,常对于赖声川及其戏剧的介绍使用夸张的溢美之词,再此宣传下,使大众误以为《暗恋桃花源》是他一人创作,实际上是赖声川规划、李立群等剧组成员共同参与完成的作品,版权属于赖声川和李立群。中国大陆学界虽对赖声川戏剧以褒扬为主,但围绕其集体即兴创作署名权而产生的质疑与争论依旧存在。《暗恋桃花源》的剧本是在集体即兴创作下完成的,这种方式凝结了众多演员的智慧与创造,但一些出版物的署名仅有赖声川一人,因此赖声川导演的作品,其剧本究竟是谁的作品存在争议。在中国大陆上演的《暗恋桃花源》为旧戏重排,2006年开始启用新演员时,对于大陆演员及综艺主持人的启用,不少观众发出了质疑的声音。此外,对于《暗恋》和《桃花源》的故事主题,也有观众发出了“在中国大陆比比皆是,没什么新意”的质疑。
参考资料
暗恋桃花源 (1986).表演工作坊.2023-07-12
赖老师“故事会”开播?.微信公众平台.2023-06-10
..2023-06-11
..2023-06-30
..2023-06-30
..2023-06-30
上剧场六周年,继续前行!.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2
戏剧是世界上最没用的东西.微信公众平台.2023-06-11
..2023-06-11
..2023-07-01
..2023-07-01
..2023-06-11
..2023-06-11
..2023-06-11
..2023-07-01
..2023-07-01
..2023-06-11
..2023-06-11
..2023-07-12
..2023-07-01
..2023-07-01
分享|暗恋十年,经典依旧.微信公众平台.2023-06-10
..2023-06-11
暗恋桃花源 (1992).电影网.2023-06-11
..2023-07-01
..2023-07-01
⁠《暗恋桃花源》专属版.上剧场购票网站.2023-06-10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个人背景
创作来源
暗恋
桃花源
戏中戏
创作过程
剧情简介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制作团队
版本差异
作品鉴赏
创作理念
创作主题
创作方式
创作手法
戏剧结构
角色塑造
暗恋
江滨柳
云之凡
江太太
《暗恋》导演
护士
桃花源
老陶
春花
袁老板
顺子
戏中戏
陌生女子
剧场管理员
台词设置
舞台设计
灯光设计
重要版本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积极评价
负面评价
相关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