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尾虹雉(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
虹雉属 impejanus)。它们属于
鸡形目、
雉科、虹雉属,体长约700毫米,体重2
千克左右,属大型鸡类。棕尾虹雉具明显性别二态性,
雄性头部及羽冠呈绿色,后颈羽毛棕红色,背部暗绿色,次级飞羽紫色,尾上部及翅端绿色,尾部为
红棕色。全身大部羽毛具金属光泽,极为艳丽,故俗名九色鸟。
雌性则全身
羊屎色,具黑色横纹,头和羽冠黑色,尾棕色。
棕尾虹雉主要分布在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包括阿富汗、
印度、
尼泊尔、
巴基斯坦、缅甸及
不丹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
西藏自治区南部和东南部。它们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4000米的山地森林中,也见于
灌木丛和多石草坡地带;主要以植物
根状茎、嫩
叶芽、
浆果、果实及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白天它们经常集群活动,晚上在崖石上休息。
2016年棕尾虹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2021年棕尾虹雉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是
尼泊尔的国鸟,也是印度北阿坎德帮的帮鸟。
命名
最早发现并命名棕尾虹雉的是
英国博物学家拉萨姆博士(Latham,1790)。模式种采集于印度锡金邦。棕尾虹雉的
食虫类中的种加词impejanus是为了纪念当时孟加拉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的夫人Impey女士,她在当地饲养了这种珍贵的鸟类。
形态特征
棕尾虹雉为大型鸡类,体长约630-720毫米,体重约1500-2000克。它们嘴峰长50-54毫米,翅长
雄性为259-320毫米,尾长215-235毫米,跗长70-80毫米。
雌性略小于雄性。棕尾虹雉虹膜为褐色,眼周蓝色,嘴角褐色,脚黄绿至暗绿色。
棕尾虹雉羽色具明显性别二态性,雄性头部、头侧及头顶中央的一小簇冠羽呈金属蓝绿色。羽冠根部较细,顶部扩大呈匙状。其后颈及颈侧羽毛为
铜色,背部羽毛为铜绿色。肩部、翅膀内侧、次级飞羽、腰部和尾部较短的羽毛为金属紫色,同时呈现出蓝绿色光泽。小翅羽、初级飞羽及外侧次级飞羽为黑褐色。次级飞羽的顶端、外侧翅上覆羽、外侧次级飞羽边缘以及最长的尾上覆羽为金属蓝绿色,尾部其余羽毛为棕红色。颏、喉部羽毛黑色,具金属绿色光泽,边缘为金属紫色。其余下体黑褐色,羽干及下背为白色,下背处有不明显的黑褐色羽干纹。
雌性具棕黄色羽缘和羽干纹,颈
项羽干纹较宽。背部亦为黑色,具棕黄色或白色羽缘及两条同色纵纹。两翅飞羽暗褐色,初级飞羽外侧具棕黄色斑点。下背及尾上覆羽棕,具黑色同心纹。最长的尾羽具白色端斑。尾棕色,具黑色横斑和白色端斑。头、羽冠为黑色,颏、喉及颈前部白色。其余下体褐色、上胸和两胁杂有黑纹,下胸和腹部有棕白色羽干纹。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色和棕色横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棕尾虹雉主要分布于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包括阿富汗东部、
巴基斯坦西北部、
克什米尔,印度
阿萨姆邦帮及锡金帮、
尼泊尔、
不丹和缅甸北部等地。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
西藏自治区南部和东南部。
栖息环境
棕尾虹雉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4500米的山地森林中,喜欢开阔的山坡阔叶林、针叶混交林、针叶林及林缘地带,也出现于
灌木丛、岩石草坡及河谷林地。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日节律行为
棕尾虹雉在夜间休息,基本不会活动。上午和下午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中午活动较少。
棕尾虹雉基本上全天都在移动,大多数时间是在开阔的草地上觅食,少数时间在林地及灌木丛中觅食。在晴朗的天气,它们在清晨之后就会从开阔地离开;在阴天其天敌
福特猛禽视线被云层阻挡,威胁较小,
种群会全天留在草地上。
棕尾虹雉主要单独或成对活动,亦会成群活动,数量通常为2-7只,偶可集成十余只的大群。它们晚上在陡峭崖石上休息,以避免干扰和被天敌捕猎,偶尔也会停留在树上。
季节节律行为
棕尾虹雉属于
留鸟,并不会远距离迁徙。但它们会为了觅食而进行垂直方向的移动,春夏季多见于海拔2600-3300米的地区,冬季多见于海拔2000-2800米的地区。
鸣叫特点
棕尾虹雉的叫声主要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惊慌的叫声。一种是类似于
杓鹬(Numenius)的哨音,主要由
雌性发出,用于召唤其他棕尾虹雉。一种是渐强的呼叫,主要由三个音为一组,主要由棕尾虹雉在清晨发出。
觅食习性
棕尾虹雉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芽、嫩叶、嫩枝、根、块茎、
浆果、果实和种子为食,其中又以根、块茎和
苔藓植物为多,也吃少量昆虫及
美国白灯蛾及小型无脊椎动物。
棕尾虹雉经常用喙挖开地面,然后用脚爪向后刨开松动的泥土,啄食植物的根和块茎,以及取食土中的昆虫和其他动物,但从不会飞到树上去觅食。
防御行为
当棕尾虹雉发现到危险时,首先会停住不动,然后决定如何对应。它们通常会大声鸣叫向同伴示警,然后向树梢方向飞走,如果是向下坡方向飞,可以飞出300米左右。但如果入侵者离得较远,它们也会从容不迫地跑走。棕尾虹雉对其他物种的警报也会做出反应。
繁殖与生长
求偶行为
棕尾虹雉的繁殖期在4-6月。
雄性先尝试接近
雌性,然后在雌性周围绕大圈。雄性会把翅膀内侧压低,紧张地啄地面。然后雄性会正面朝向雌性,尾巴抬起、翅膀展开、羽毛伸开,头和脖颈有节奏地前后摆动,充分展示自己。
发情的雄鸟还会从高处向下飞,尾巴展开,先盘旋然后俯冲,并伴随以轻声鸣叫。
雄性在繁殖季节会互相争斗。它们会先竖起身上的羽毛,向前跑7-8步,然后停下来,尾巴呈扇形散开以互相威胁。如果威胁无果,它们会用喙和爪互相攻击。而在非繁殖季节它们都是和平共处的。
筑巢与产卵
棕尾虹雉在森林中营巢,尤其喜欢桦树林。巢的位置一般在林下植被稀疏处,多置于有岩石、灌木或树隐蔽下的地上或
树洞中,较为简陋,在落叶中刨一浅坑即成。它们每窝产卵4-6枚,也有2-8枚,呈尖卵圆形,大小为60-70毫米X40-47毫米,平均64.7厘米X44.3厘米。
孵化与育雏
雄性在孵化后与雌性外观相似,四个月后雄性的羽毛颜色就变得颜色更深并更为光亮。到一岁第一次换羽时,雄性的羽毛即呈现出成体的金属色泽。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05-2006年,棕尾虹雉在
印度的南维达国家公园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34-38只。它们在
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国家公园较为常见,平均每行走一千米可遇到约2-4只,但其数量在1997-1998年下降了约4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截止2022年评估结果认为,棕尾虹雉在其分布地区较为常见,但其数量呈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棕尾虹雉面临的主要威胁是
人类活动、采集林产品和放牧导致的
栖息地缩小。天敌的
捕食和人类的捕杀对其也有一定的威胁,在印度一些男子喜欢用
雄性棕尾虹雉的羽冠装饰他们的头巾。由于气候变化,适合它们栖息的森林面积在2050年之前会减少近200平方千米,这使得它们为了觅食会进一步接近人类活动区域。
保护级别
2016年棕尾虹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棕尾虹雉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棕尾虹雉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相关国际贸易被禁止。
保护措施
棕尾虹雉1984年起得到印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在该地区相关狩猎活动被禁止。
棕尾虹雉在
印度栖息地主要位于
喜马拉雅山脉及南达维国家公园内,在这里破坏其栖息地的行为,如烧荒、拾
鸟卵、遛狗、砍伐等行为会被劝阻,但并无强力措施阻止此类事件发生。印度有关部门试图通过扫盲活动来使该地区群众了解相关法律和规定,但此措施收效甚微。
相关知识
棕尾虹雉是是
尼泊尔的国鸟,也是印度北阿坎德帮的帮鸟。
从不同角度观察
雄性棕尾虹雉的羽毛,会发现不同的颜色和美丽的金属光泽。这种独特的颜色被称为结构色,是由其羽毛的独特微观排列结构对光的选择性反射而产生的。其中红色羽毛在80度的观察角度时最为闪亮,而绿色羽毛在150度的观察角度最为耀眼,蓝绿色羽毛则在360度观察角度均为闪亮的状态,并且在多个角度光泽都很好。
在棕尾虹雉羽毛被浸湿后,光泽会变暗,但在经过几分钟的干燥后,光泽会恢复如初。这主要是因为组成羽毛结构的
角蛋白在浸湿后膨胀导致对光的反射能力下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