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风子
青钟麻科大风子属
海南大风子(大风子属 hainanensis (Merr.) Sleumer )是青钟麻科(Achariaceae)大风子属(Hydnocarpus)植物,又名龙角、高根、乌壳子、海南麻风树,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越南亦有分布。海南大风子常生长于常绿阔叶林中、沟谷雨林或季雨林中,亦可生长于疏林半阴处、低山丘陵林及石灰岩山地林中,岩溶石山坡部及石崖也见分布。其喜高温,耐轻霜及短期低温,较耐水湿,亦较耐旱。
海南大风子为常绿乔木,高6-9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圆柱形,无毛。叶薄革质,长圆形,两面无毛,网脉明显;叶柄无毛。花呈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序梗短;花梗无毛;萼片椭圆形,无毛;花瓣肾状卵形,边缘有睫毛;雄花:花丝基部粗壮,有疏短毛,花药长圆形;雌花:子房卵状椭圆形,密生黄棕色绒毛,花柱缺,裂片三角形。浆果球形,密生棕褐色茸毛,果皮革质,果梗粗壮;种子约20粒。花期春末至夏季,果期夏季至秋季。
海南大风子可祛风燥湿,攻毒杀虫,主治麻风病、杨梅疮、癣、酒鼻、痤疮;枝条纤细飘逸,常呈“之”字形,可作为庭院荫树或园林景树,但大风子油及其衍生物具刺激性,可导致中毒。
海南大风子在1998年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易危(VU)等级;在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二级保护植物;《中国植物红皮书》(1991)、《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也有收录;还在2007年被列为中国海南省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典籍记载
海南大风子作为中药“大风子”原植物之一,最早记于中国元代朱震享的《本草衍义补遗》中,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校注》中亦记:“真腊 (今柬埔寨) 出大风子油,大风子乃大树之子,状如椰子而圆,中有子数十粒。”至明代,朱棣普济方》中记:“大风取大风子油一两,苦香树末三两,入少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中亦:“国(今泰国) 永乐九年使贡方物······大风子。”说明海南大风子始记于中国元代,明初已广为医学药用。
在医用历史方面,明代《普济方》、清代《中傣医药手稿》等书中均记载海南大风子有治麻风病功效,但始于何时,仍有待考证。
引种历史
海南大风子为中国南部热带地区的野生树种,产于中国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引种至中国云南省
形态特征
海南大风子为常绿乔木,高6-9米。
树皮灰褐色;小枝圆柱形,无毛。
叶薄革质,长圆形,长9-13厘米,宽3-5厘米,先端短渐尖,有钝头,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浅波状锯齿,两面无毛,近同色,侧脉7-8对,网脉明显;叶柄长约1.5厘米,无毛。
花15-20朵,呈总状花序雄花排列较密集),长1.5-2.5厘米,腋生或顶生;花序梗短;花梗长8-15毫米,无毛;萼片4,椭圆形,直径约4毫米,无毛;花瓣4,肾状卵形,长2-2.5毫米,宽3-3.5毫米,边缘有睫毛,内面基部有肥厚鳞片,鳞片不规则4-6齿裂,被长柔毛;雄花:雄蕊约12枚,花丝基部粗壮,有疏短毛,花药长圆形,长1.5-2毫米;雌花:退化雄蕊约15枚;子房卵状椭圆形,密生黄棕色绒毛,1室,侧膜胎座5,胚珠多数,花柱缺,柱头3裂,裂片三角形,顶端2浅裂。
果实
浆果球形,直径4-5厘米,密生棕褐色茸毛,果皮革质,果梗粗壮,长6-7毫米。
种子
种子约20粒,长约1.5厘米。
物种分布
分布范围
海南大风子分布于中国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越南亦有分布。
生长环境
海南大风子常生长于常绿阔叶林中、沟谷雨林或季雨林中,亦可生长于树林半阴处、低山丘陵林或石灰岩山地林中,岩溶石山坡部及石崖也见分布。其天然分布区年均气温20-25摄氏度,最高气温达38摄氏度,最低气温达-2摄氏度,年降水量900-2400毫米。
生态习性
海南大风子喜高温,耐轻霜及短期低温,在热带地区可安全越冬越夏。该树根系较发达,较耐水湿,亦较耐旱,但要求土质肥沃疏松,且喜褐色棕红壤或山地红壤,荒山不宜。
海南大风子颇耐荫蔽,亦较耐阳光直射,常为林中二层树,在中国海南省尖峰地区海拔300m以下的半落叶季雨林中,可与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 (Houtt.)Merr.)、乌墨(Syzygium cumini (L.) Skeels)、海南山竹子(Garcinia mangostana L)等物种混生。
海南大风子在种群稀疏过程中,以他疏作用为主,自疏作用为辅;尤其在灌木林中,他疏作用更为强烈。其种群密度随胸径的增大而减小,当胸径小于一定值时,种群密度下降较快,物种量平缓递增;当胸径大于一定值时,种群密度变化趋于缓慢,物种量先明显递增后趋于平缓。
海南大风子幼年生长缓慢,10年后生长较快,10-13年生可开花结实,但正常结实期在20年生后。其花期为春末至夏季,果期为夏季至秋季。
自然繁殖
海南大风子花单性,雌雄异株。在自然条件下果实成熟脱落,出土萌发。萌发时,茎部先拱出地面,而后子叶带壳钩状出土,一段时间后发真叶;抽芽极为缓慢,隔一月左右,发出第二片叶;幼苗出土一个多月后转木质化,全株秃净,主根较粗壮,侧根较短细,成环状着生于主根上,分布较均。每年结实均较少,自然结实能力较弱。
人工栽培
播种与育苗
选择以有一定厚度的砂壤土为表层的红壤或黄壤土播种。种子有中等程度的休眠期,不宜随采随播。播种前,将种子埋入湿椰糠或湿沙中催芽,种子萌动后,在每年4月上旬或下旬,即播种于沙质苗床。一般采用条播。起好后,施足基肥,保持一定条距及条深、再撒播、覆土、用遮光网搭棚遮光,以保持苗床湿润;于苗床周围撒灭蚁乐,以防止螺、蚁蛀食,早晚注意浇水。发芽结束后,随即除草间苗,每沟留一定数量幼苗;或将芽苗移至营养杯培育,以提高成活率。一年后,苗长至一定高度,即可定植。
定植
选择石山坡地或谷地疏林定植。在秋季,块状清理坡地,保留乔木树种,穴状整地,保持一定株行距。造林前,先挖表土,填满穴面,再选择阴雨天气定植。在干旱地区造林,定植后,需用草覆盖在于穴面之上,以防止土壤久晒干燥。
抚育管理
因幼苗生长力弱,在幼林期应加强抚育管理,以增强其抗旱能力。在定植后,当年冬季注意穴状除草、松土、培土;后每年均需抚育管理,可带状除草,穴状松土以及培土施肥,持续4-6年,直至成林。
虫害防治
海南大风子在幼苗期间,受蟋蟀科咬伤,常从基部咬断,可用敌百虫和炒米糠制成毒饵诱杀;在幼林及成林期间,受绿鳞象甲成虫咬蚀叶片、嫩梢,可用氧化乐果溶液的倍液喷洒。
采收与贮藏
在海南大风子的果熟盛期上树采摘,或将果实割落于地面捡拾。将采收的果实堆沤至软熟后,放水中搓洗,除去果皮等杂质,取出种子。种子忌日晒,防脱水,需保湿贮藏。其若需短期运输,可以果实的状态装运,到目的地后再进行处理;若需长期运输,应将其混以湿沙,可贮藏6-8个月左右。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海南大风子的野生资源极稀少,栖息地小并退化明显,多为小径级个体且成熟个体数少,居群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
致危因素
因海南大风子天然结实能力差,树木更新不良,加上生长在低海拔的山区外围,人为活动频繁,生境破坏严重,导致其在许多地区日趋灭绝。
保护等级
海南大风子在1998年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易危(VU)等级;
在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二级保护植物;中国《中国植物红皮书》(1991)、《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03)中也有收录;
在2007年被列为中国海南省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保护措施
在海南大风子自然分布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如中国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不仅如此,在2013年,中国海南省还开展“药用植物海南大风子栽培技术研究”课题,实施培育优良的海南大风子种苗,改善野生资源贫乏、无人工栽培的现状。此外,在2019年,中国海南省政府发布《海南省种子管理条例》,限定种子生产经营,保护珍稀植物种质资源,有效防控海南大风子被人为破坏。
用途
医学药用
《本草再新》中记载:“入肝、脾、肾三经。”海南大风子可祛风燥湿,攻毒杀虫,主治麻风病、杨梅疮、猪疥螨病、酒齄鼻、痤疮。外用时,可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亦可内服,但性毒烈,内服宜慎。必作内服剂用时,应稀释于复方中用,不得持续或过量服用;外用时也不得过量或持续服用。阴虚血热、胃肠炎症、目症患者忌服。
工业原料
海南大风子为出孔材,具光泽,无特殊气味,纹理直;生长轮不明显且宽度均匀;结构密致,材质坚硬而重;耐磨、耐腐,适作建筑、中高档家具,雕刻、木梳、木尺等。而且材色呈淡褐至黄褐色,树心部略深,可代替小叶黄杨使用。但其为珍稀野生植物,严禁非法采伐。
园艺观赏
海南大风子浓密常绿,树冠呈广伞形,枝条纤细飘逸,呈“之”字形,可作为庭荫树、行道树或园景树。
物种危害
本草经疏》中记载:“味辛、苦、气热有毒。”海南大风子油及其衍生物具刺激性,中毒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胸腹痛、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全身发热,严重时可出现溶血性贫血、蛋白尿及管型、肝脂肪变性等不良症状。
相关研究
化学研究
海南大风子在抑菌方面具一定应用前景。如其大风子油、脂肪酸钠盐可抑制结核分枝杆菌分枝杆菌;大风子水浸液可抑制奥杜盎小芽胞癣。但所含的油酸、阿立普里斯酸等化合物具毒性,在抑制麻风病菌感染方面已不用。
海南大风子还含副大风子酸和晁横酸等,有效成分比泰国大风子大风子属 anthelminthicus Pierre in Laness.)还高,在供消炎、治牛皮癣、风湿病等方面具一定应用前景。
生物研究
在海南大风子叶中,由韧皮纤维和薄壁细胞草酸钙簇晶所形成的簇晶纤维,具专属性,可用于鉴别该物种。这为海南大风子叶的质量控制及开发其药用价值打下了基础。
物种对比
药用大风子原植物除海南大风子外,还有以下三种:
梅式大风子(Hydnocarpus merrillranus L),后者形态区别为:萼片4,鳞片肉质,阔圆形,边缘平邑雪萝树状,幼叶不为粉红色,叶全缘,花瓣常多于6。
泰国大风子大风子属 anthelminthicus Pierre in Laness.),后者形态区别为:叶先端渐尖,花瓣和鳞片非紫红色,种子较大(长径2cm以上)。
高山大风子(Hydnocarpus alpinus Wight),后者形态区别为:萼片5,鳞片线形,光滑,幼叶粉红色,花瓣和鳞片基部紫红色,种子较小(长径小于2cm) 。
参考资料
..2023-06-22
《中国植物志》 第52(1)卷(1999) :11.iPlant.cn 植物智——中国植物物种信息系统.2023-06-22
..2023-06-22
海南省林木种子管理条例.海南省人民政府网.2023-06-22
目录
概述
典籍记载
引种历史
形态特征
果实
种子
物种分布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生态习性
自然繁殖
人工栽培
播种与育苗
定植
抚育管理
虫害防治
采收与贮藏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等级
保护措施
用途
医学药用
工业原料
园艺观赏
物种危害
相关研究
化学研究
生物研究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