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祖师(1037-1101年),俗名陈荣祖,亦名陈普足,民间又尊称其为麻章上人、蓬莱祖师、乌面祖师、落鼻祖师、昭应祖师等,俗称祖师公,原为宋代一名僧人,死后成为
闽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佛教俗神。
据《清水祖师本传》载,清水祖师生于
赵祯景四年(1037年),福建
永春县小姑乡人。幼年时在大云院出家,后拜大静山明禅师为师,参读佛典,功行圆满后回到高泰山修行,后又移居麻章庵。宋元丰六年(1083年),清水祖师应邀至
安溪县蓬莱祈雨,后留在当地修行,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圆寂,享年65岁。
清水祖师去世后,就被当地百姓奉为神灵。
南宋时期,清水祖师先后4次被朝廷敕封,至
嘉定三年(1210年)时,清水祖师被加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清水祖师神职起初主要是祈雨,后又增加了治病、驱逐
直翅亚目以及防御盗贼等职能,逐渐演变成当地的守护神。随着其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其信仰随着安溪移民传入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时至今日,已形成了一个逾1亿人口的“清水祖师信俗”文化圈。清水祖师信俗主要有祭祀类和卜签类,祭祀类主要是清水祖师迎春绕境(巡境)活动,卜签类主要有抽签问卜和结佛缘等。清水祖师信俗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名号
清水祖师
祖师应乡绅刘公锐之请到安溪蓬莱祈雨,天降甘露,于是乡民们挽留祖师在当地修行,在张岩修建了房屋供祖师居住。祖师见蓬莱风景幽雅,便在张岩定居了下来,此后张岩便成为祖师一个道场,后“以岩水清冽”又被称为清水岩,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祖师在清水岩造福一方,在安溪地区家喻户晓,在其圆寂后被称为“清水祖师”。
麻章上人
“清水祖师”这个称号并不是人们尊称祖师的第一个称号,在这个称号之前祖师还有另外一个尊称——麻章上人。这个称号的来源是祖师在修成业果之后,由高泰山迁移至麻章山,在这里救世济人,名声远扬,“由是名声大噪,远近闻麻章区上人至,无不肃然起敬焉。”这是人们在祖师祈雨
安溪县之前对祖师的尊称。
乌面祖师、黑面祖师、金面祖师
乌面祖师、黑面祖师、金面祖师是源自信众对祖师脸部的颜色而来的称呼。在民间有的信众认为清水祖师之所以黑面是因为被信众的鼎盛香火所熏黑。但关于清水祖师黑面是有段传说的,有一天,祖师在石洞之中静坐修炼,众鬼为报前仇,就趁祖师修炼,将祖师所在石洞的洞口封住,然后堆柴起火,将浓烟吹入洞中,妄图熏死祖师。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祖师也被浓烟熏了七天七夜。众鬼认为祖师已经死在洞中,于是便开洞。洞内情景吓坏众鬼。祖师依然活着从洞中走了出来,只是脸被熏得黑乎乎的。于是清水祖师便有了“黑面祖师”之称。亦有一说为,清水祖师的嫂嫂坐月子,无法下厨,便托他代为拾柴做饭。但数日不见祖师外出拾柴,但却能将饭菜做得井井有条,嫂嫂感到奇怪。一日,她偷偷躲在门后,只见清水祖师将两只脚插进灶内当柴烧,灶内火焰即熊熊升起,她大惊之下,推门而入,清水祖师惶急之下,整个身子钻入灶内,从烟囱突出,直升天际。这样一来,清水祖师的脸就被熏成黑色了。
落鼻祖师
落鼻祖师是台湾地区的信众对清水祖师的尊称,据说在台湾清水祖师庙内,清水祖师神像除了面目黝黑之外,神像的鼻子和下巴不是固定住的,而是可以活动的。民间相传,如果即将发生重大事故,清水祖师的下巴和鼻子就会掉落下来,对周边群众进行预警,故称清水祖师为“落鼻祖师”。
昭应祖师等
隆兴二年(1164年),南宋政府敕封清水祖师为“昭应大师”,此后祖师也被称为“陈昭”“ 陈昭应”“ 显应祖师”“ 昭应祖师”等诸多称号。
源流
生平
据福建
永春县岵山镇铺上村的《桃源南山陈氏族谱》记载,清水祖师俗名陈荣祖。但据宋政和三年(1113年)邑令陈浩然撰写的《清水祖师本传》载,清水祖师名为陈普足,《福建省志·人物志》、明嘉靖《安溪县志》、清康熙《安溪县志》、民国陈家珍《清水岩史略》等文献中亦载,清水祖师名为陈普足。而明代
何乔远《闵书》、清乾隆《
泉州府志》中则载“禅师普足”,因此李松堡在其《清水祖师信仰之祭祀礼仪研究》认为,普足应该是清水祖师幼时在大云院出家的第一个法号。
据《清水祖师本传》载,清水祖师生于
赵祯景祐四年(1037年),
永春县小乡人。他幼年时在大云院出家,后在高泰山结庵修行。旋即慕名拜大静山明禅师为师,参读佛典,功行圆满后又回到高泰山,后移居麻章庵。清水祖师47岁之前,主要生活在永春县。元丰六年(1083年),清水祖师应邀至
安溪县蓬莱祈雨,功成后受到村民挽留,村民在张岩山(今
蓬莱山)筑建寺庙,请清水祖师主持,清水祖师遂留在当地修行,直至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圆寂,享年65岁。
在台湾地区民间则另有传说称,水祖师幼时家庭十分贫穷,至泉州府
南安县英塔山某寺出家,因不堪寺内
住持的虐待,逃离寺庙,至安溪清水岩建一道场,潜心修行。一天,他偶然看见一石穴中流出少许白色物体,趋近一看,竟是白花花的大米。于是,他从此无后顾之忧,并常常以此接济穷苦百姓。曾有一个人用竹竿探试石穴,居然深不可测。清水祖师即在此修行得道,
泉州市人在此建庙以祀。
还有传说称清水祖师曾随
南宋名臣
文天祥抗元,宋灭后,举族迁隐
安溪县垦田耕作,念念不忘恢复汉人江山,秘密联络四方义士,图谋再举。元末,群雄并起,清水祖师三世孙率人随
朱元璋转战南北,建立明朝。后明太祖为彰陈氏功德,下旨建祠奉祀,安溪人则尊陈昭应为“祖师公”。
主要功绩
清水祖师在佛学理论上没有太多的建树,他很少开坛讲经,也没有著书立说,他在世时之所以在
闽南地区一带有一定的影响,除了其为民祈雨意外,还热心慈善事业,他行医施药、救死扶伤。且他还热心劝造桥梁造福百姓,在
安溪县时他便募化劝造了通泉桥、谷口桥、汰口桥等。清水祖师一生劝造数十座桥梁,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敬仰甚至崇拜。这些功绩也成为了清水祖师时候成神的根基所在。
信仰沿革
据《清水祖师本传》载,清水祖师去世后,当地百姓在清水岩建塔安放清水祖师骨灰,还用木头雕塑清水祖师的神像,并由杨道专门照看香火,百姓前去烧香礼拜者还不少;二是清水祖师去世后,主要的职能是祈雨,当地群众还抬出其塑像祈雨;三是民间流传着诸如巨石一夜之间转于道侧和妇女投宿清水岩,岩前麻竹就会四裂等神话传说;四是有些地方还到清水岩分香回去供奉。这些说明清水祖师去世后,便被当地百姓奉为神灵,从高僧演化为佛教俗神。
南宋时期,清水祖师先后四次得到朝廷敕封,其神阶大大提高。《安溪清水岩志》中详细地记载了请封和敕封的经过。
第一次请封是在
绍兴年间,由
安溪县姚添等人上文朝廷请封,理由是清水祖师生前剃发为僧,苦行修炼,死后“本州亢旱,祷祈感应”。到了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朝廷批示
福建路转运司,派人到实地调查。龙溪县主簿方品奉命到清水岩视察,认为“委有灵迹,功及于民,保明指实”。旋又遣转运司财计官赵不紊前去核实,结论与方品相同。
隆兴二年(1164年),下牒敕封清水祖师为“昭应大师”。
第二次请封大约在
淳熙初年(1174年)前后,由安溪县迪功郎政事仕林时彦等上文请封,理由是“祈祷感应,有功于民”。朝廷先后派遣莆田
县丞姚仅、漳浦
主簿周鼎以到清水岩视察核实,均列举一系列灵异证明“委有灵迹,惠利及民”。到了淳熙十一年(1184 年)才下牒敕封,封号为“昭应慈济大师”。
第三次请封是在庆元六年(1200年),理由是“近日雨泽稍,……灵应显迹有功,乞加封。”嘉泰元年(1201年)牒下,加封清水祖师为“昭应广惠慈济大师”。
第四次请封是在
嘉定元年(1208年),请封的理由主要是“为民祈雨,随即沾足。”朝廷委派
仙游县主簿韩淤前去体究,又派长泰
县尉何葆核实,均以确实“祈祷灵验,惠利及民”上报。嘉定三年(1210年),再加封清水祖师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
这四次敕封反映了南宋时期清水祖师的影响力扩大,得到了官方政府的承认与扶持,同时在此时期,清水祖师的影响开始超出
安溪县,成为泉州府属各县共同奉祀的神灵,
漳州市的
长泰区、
南平市的
尤溪县等地百姓开始也有信仰清水祖师的。
元代,清水祖师的信仰继续发展,其重要标志便是清水岩寺庙的扩建。清水祖师去世后,清水岩寺庙进行了三次扩建已初具规模。但在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清水岩寺庙因兵乱遭焚毁。次年,僧人一主持清水岩,并竭力募捐重建寺庙。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一杲去世,其弟子崇远继承师志,继续重建庙宇,至元延佑四年(1317年),清水岩寺庙重修告成,其规模远超宋代,可见清水祖师的信仰得到了元代统治者的扶持,且在大德五年(1301年),安溪当地官员还封元朝廷谕旨,在清水岩祭拜清水祖师。天历三年(1330年),泉州府大旱,官府派人至清水岩请清水祖师神像祈雨,功成后制“为霖”匾额送挂至岩殿。
元代至明嘉靖年间,清水祖师信仰一度势微,一方面是由于元末兵乱,导致清水寺庙寺庙破坏,另一方面,也没有僧人在清水岩居住。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乡人延请开元寺僧人正隆主持清水岩,才使清水祖师信仰逐渐复苏,清水岩寺庙经过了多次重建和修缮。另外《清水岩志》的多次修撰也反映了明中期以后清水祖师信仰的兴盛,随着清水祖师信仰的扩大,关于清水祖师的各种传说数量也越来越多,情节也越来越曲折。
明清时期,清水祖师的影响超出
闽南地区,为其他的一些州县的百姓所信仰。其影响力的扩大,与
安溪县移民有很密切的关系。
清代时迁界,安溪县的
郑姓等北迁至
浙江省温州平阳的雁荡和
南平市武夷山等地,清水祖师作为保护神也随移民传至闽北和浙江东南部,当地许多山岩如腹玉石、珠市洞、鲈岩、
青狮岩、土地公岩、天心岩、天井岩等,都供奉有清水祖师的
庙宇,谚语称:“有岩就有祖师公”。另一方面,清水祖师信仰还随着移民传入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时至今日,已形成了一个逾1亿人口的“清水祖师信俗”文化圈,流布于闽、粤、浙、台湾、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以及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泰国、缅甸等地区和国家。
宗教角色
从清水祖师的敕封碟文和其他文献记载来看,清水祖师去世后,其职能主要是祈雨。
福建省虽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但是每年的降雨量在各个季节分配不均匀,而且差距很大,故在发生旱灾的情况下,由于古代生产技术较落后无法解决此情况,清水祖师祈雨的职能便应运而生,自宋代以来一直清水祖师便成为闽南地区祈雨的主要对象。仅在
南宋时期,有文献记载的向清水祖师祈雨的灵验记载就有10多次,列举如下:
南宋时期,除了祈雨之外,清水祖师生前治病救人、广施医药的善举在其死后也没有被百姓遗忘,故在在相关文献中清水祖师又有了治病、驱逐
直翅亚目以及防御盗贼等职能,从这些记载看来,清水祖师的职能扩大,变成了当地的守护神,具体事迹如下:
宗教形象
据《
重修台湾省通志》载,民间一般供奉的清水祖师神像造型,是着袈裟、戴僧帽(若未带帽则为光头)、盘腿而坐、座下有僧鞋一双。另外清水祖师的雕像还有两大特征,一是手执杵臼,即捣药的工具,二是纯黑的面色。
民俗信仰
清水祖师信俗主要有祭祀类和卜签类,祭祀类主要是清水祖师迎春绕境(巡境)活动,其他活动还有请神(分炉)、请火(谒祖进香)、除夕守岁祈福法会和清水祖师寿诞祭典等。清水祖师信俗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迎春绕境
在
安溪县,清水祖师信仰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迎春绕境习俗,此俗在宋代便已初具规模,经元明清民国,一直延续至今。
迎春巡境主要在蓬莱平原点以及汤内、涂桥等地进行,按姓氏居住的自然区域,划分顶、中、下3个庵堂9个社保27个“佛头股”,每股9年轮值一次,周而复始。每年的巡境迎春会举行三天,每年三初一由轮值的3个佛头股举行“拈大旗”仪式,通过抓阄的方式确定“大旗”、“神前鼓”、“车鼓亭”的分工,获得“拈大旗”资格的佛头股推选出1名德高望重的长者当“巡境司”,主持次年的巡境迎春的组织事宜。同时推举出“旗头”、“旗手”两人,于次年正月初二到魁斗镇西村“旗主祖师”处挖掘大旗竹,大旗竹长3丈3尺,旗布长2丈8尺左右,旗布上大书“敕封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菩萨”字样。同时,通过投卜确定次年的“开香”日期,“开香日”一般不超过正月初十,迎春巡境不超过
元宵节,如“开香日”定在初八,那么初九、初十、十一日便是“三日大迎”,十二日为“散香日”。
开香日凌晨,佛头股的各家各户要置办猪头五牲、清菜香果到中庵佛头祭祀,然后将祭品带回宴请宾客。下午,中庵堂的佛头股要抬清水祖师像上清水岩,其他庵堂“头人”、“都会”也要上山。次日凌晨时,齐集中殿,由岩僧主持赞礼,迎请清水祖师下山巡境。在迎春巡境的3天里,要举行各种仪式,如请祖师火仪式、献花献茶仪式和换衫换轿仪式。
迎春花的仪杖大体分为“春官阵”和“火阵”。巡境仪仗的行走路线以及各庵堂祭祀清水祖师的地点必须按照古礼规定执行。
卜签类
卜签类主要有抽签问卜和结佛缘等,清水祖师的卜签分问事签和药签二款,灵签有五十签,诗文皆为五言绝句,每支签诗都有一个历史典故,中含哲理隐喻,互为辩证,可作多种解释,另外清水祖师的药签中所蕴含的中医药宝贵遗产,故颇具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结佛缘”则是有谋望之事祈求清水祖师赐福,须诣庙进香朝拜,以示虔诚。
典故传说
祈雨技巧
相传,在祖师进行祈雨的时候。祖师会自制一种用鸡毛编成的风向器,据说这是用来测量风向的,其制作原理十分简单。将鸡毛编成串,一头系在枝干上,由于鸡毛的质量较轻,当有风的时候,将其置于空中便可知道风向。又因所用鸡毛重约五两,民间又称“五两器”。 另一则传说是关于祖师观察雨前的空气湿度的,一个办法就是看琴弦是否松动,下雨之前的空气湿度比较大,如果琴弦松动了,就表示空气湿度大,会有雨。还有的就是将土和碳置于天平的两端,保持两端平衡,因为碳是吸水的,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气,如果天平出现偏斜的状况,这样就可以断定空气湿度大,将会有降雨。另外还有许多祖师观察星象、四时时令变化、万物兴衰的种种技巧的传说。
灭鬼传说
据民间传说,在
清水岩寺开始建设的时候,清水岩上出现了许多的妖鬼作恶,肆意迫害人们,为害人间,而且意图占领清水岩,阻止清水岩寺的建造。为了为民除害,于是,清水祖师就想出了和众鬼比法的谋略。比法当天,清水祖师放言能一剑将对面悬崖的巨石劈成两半,众鬼气势嚣张,根本无视清水祖师。于是清水祖师手握宝剑,对着对面巨石一挥随着一声巨响,巨石真的被劈成两半,一半落入悬崖,另一半直立威挺。众鬼亲眼目睹之后,神情恐惧,落荒而逃。后人就将此石头称为试剑石。巾灭鬼:试剑石比法之后,众鬼仗自己人多势众,仍有不服之心。清水祖师见此情势,将腰间帨巾解下,放飘,这便化作了一座桥梁,跨与两座悬崖之间,祖师便泰然乘桥而过。众鬼看见祖师过帨桥,便也上桥过悬崖,等到众鬼走于帨桥中间,清水祖师便轻吹一口仙气,帨桥轰然而下,众鬼和断桥一起坠入了深谷之中。
铁观音茶始祖
相传清水祖师曾将一枞野生茶树,用“压枝育苗”的方法,把一株株茶苗从母株分离,移植到清水岩寺右下侧新开垦的茶园里,将其称为“杏林茶”。某年,
安溪县大旱,疫病流行,患者
腹泻不止,浑身皮肤溃烂,人们纷纷前来清水岩求清水祖师惠赐药方,祖师在开具药方的同时,采摘杏林茶园里的茶叶炒制后,加进清水煮沸,用叶片沾水反复擦洗患处,疗效显著,全县疫情快得得到了控制。
宋徽宗时,安溪状元谭义等欲参加
茶王赛,但苦于没有能夺取茶王桂冠的茶叶,于是清水祖师将“杏林茶”赠予谭义,并根据此茶树原为
野生茶乃天地孕育,后移植于原供奉观音大士的铁鼎香炉里,起茶名“
铁观音”。谭义凭借铁观音一举夺得茶王赛金奖,铁观音因此而名声大振。后来清水祖师又应蓬莱李家村的善男信女之请,将“铁观音”茶苗赠予村民,此后李家村便开始种植“铁观音”,之后由蓬莱传播到
安溪县各地,称为
北宋茶叶品牌,铁观音也得以名扬四海。
相关作品
2012年,记录清水祖师及其文化发祥地清水岩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及同名数字电影《清水祖师》播出,该纪录片共分为6集,分别是《缘起》《开悟》《渡人》《济世》《帝庙》《心香》,从清水祖师7岁的故事开始,讲述祖师的成长经历,展现了清水祖师为铁观音的创制和推广做出的贡献,以及重现了清水祖师治病救人的灵药方签等史实故事。同时该片还以安溪县茶园、印染、土楼等代表性人文风貌,以及祖师行医济世、修桥造路、祈雨求福等活动为
叙述主体,再现了清水祖师文化的精髓和清水岩寺庙的历史延革,揭示不同时代清水祖师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思考。
传播影响
清水祖师信仰在闽、台地区有重要的影响力,其在国内主要分布在福建厦漳泉、
龙岩市、
南平市,广东潮汕及浙江平阳等地区。福建全省现有近百座祖师庙,祖师分身别称“三代祖师”“蓬莱祖师”“显应祖师”等。
据《台湾通志》记载,明末安溪人就开始大规模迁居台湾,有年代可考的台湾最早的清水祖师庙建于
南明永历年间(1647-1661年),共有2座,一座是台南市
楠梓区的
清福寺,另一座是
彰化县的祖师庙。从
雍正七年(1729年)至民国38年(1949年)台湾岛内又先后建造了73座清水祖师庙,清水祖师遂成为台湾最有影响的神灵之一。目前台湾地区以清水祖师为祖师的寺庙有98座,其中佛教寺庙16座,
道教庙宇82座,分布在
基隆市、
台北市、桃园、
台中市、
南投市、彰化、
云林县、
嘉义市、台南、
高雄市、
屏东市、
花莲县、
宜兰县、澎湖等地,几乎便及全台,几乎均为安溪籍移民所建,最为著名的是建于
乾隆三十四年(1768年)的
三峡祖师庙。清水祖师信仰在加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海峡两岸同宗、同文、同地、同缘、同信仰的情缘见证,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具有特殊的作用。
另外,在
马来西亚、缅甸、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
泰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若干座清水祖师庙,包括
泰南和马来西亚的马来半岛,是清水祖师在东南亚最有影响力的区域。东南亚最早建庙供奉清水祖师的是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的泰国
北大年府祖师公祠(后改名灵慈宫),此后还有建于1872年的曼谷顺兴宫和建于1874年的普吉福元宫。东南亚清水祖师庙还有印尼椰城丹绒加乙祖师庙,
雅加达市郊的丹绒加赫海滨的祖师庙;
仰光近郊的高解福山寺;
菲律宾马尼拉的祖师庙,
亚庇的碧南堂,沙巴洲的腾南堂;
新加坡的汤申路蓬莱寺和镇南庙,等等。这些华人华侨寺庙的建立是早期华侨社区形成的重要标志,以清水祖师为主祀神的寺庙也成为了地缘社团认同的一种象征,增强了华人华侨的凝聚力,同时清水祖师信仰在联络海外华人和祖国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祖庭
安溪
清水岩寺是清水祖师信仰的祖庭,位于
安溪县城西北
蓬莱山。它初建于宋元祐八年(1093年),
宝庆三年(1227年)至景定三年(1262年),经过三次改建、扩建,清水岩寺初具规模。
南宋末因兵祸被毁,由僧人一杲重建、其弟子崇远续修,历经40年,至元
延祐四年(1317年)完工,奠定了清水岩寺“帝”字形结构、99间房规模。元末又受兵灾,至明初仅存佛殿1座、破屋3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开元寺僧正隆
住持经营22载,“殿宇辉煌,超过旧观”。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邑令廖同春捐俸倡建觉亭、开觉路;清顺治二年(1645年),县令周宗璧倡建清水法门;邑绅李日、李梦植重修东西楼。
清代以后重修、增修不断。1975年侨胞李月等捐款修建,1978年以后逐渐修复。
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体式,基本保持元明建筑原貌。它依山而筑,作楼阁式,分三层,第一层昊天口,第二层祖师殿,第三层释迦楼;左右翼钟、鼓楼;檀越厅、观音厅、芳名厅分立于东西两边。崇楼曲阁,层叠回护,从远处看,外形犹如“帝”字。1985年10月,清水岩成为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4月被列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