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观
佛家修持法之一
白骨观是佛家修持法之一,为佛教五门禅法之一种,通常由不净观、白骨观、白骨生肌和白骨流光四步组成。主要的目的是息灭对色身的贪恋。
白骨观的特色,是通过观想不净,迅速地消除贪欲;白骨观的宗旨,则是要人“悟空”------放下一切对微细“贪嗔痴慢”的执着。
《禅秘要法经》有多段详解,比如观想尸体腐烂变白骨,或观想满世界白骨嘈杂,用来破除我执
修法出处与涵义
佛教先哲世亲撰写的《阿毗达摩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二曰: “修不净观正为治贪,然贪差别略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缘青等修不净观治第一贪,缘彼食等修不净观治第二贪, 缘虫蛆等修不净观治第三贪,缘尸不动修不净观 治第四贪。若缘骨锁修不净观通能对治如是四贪,以骨锁中无四贪境,故应且辩修骨锁观。”
这段话的意思即是说修炼不净观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根治贪欲。贪欲在每个人身都有不同的四种类型: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缘青瘀等修不净观能对治第一色贪,缘虫食等修不净观能治第二形色贪,缘虫蛆等修不净观能治第三妙触贪,缘尸不动修不净观能治第四供奉贪。如果骨锁修不净观就能够治上面说的四种贪,因为骨锁中没有这四贪境,故应说成是修骨锁观。骨锁观即是人们常说的白骨观,白骨观的特色,是通过观想不净,迅速地消除贪欲;白骨观的宗旨,则是要人“悟空”——放下一切对微细“贪嗔痴慢”的执着。
白骨观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历来被显密各宗所重视和尊奉。
修持原理
白骨观是佛家的修持方法,就是要想象美女美男的体内都 是不干净的大小便等污秽之物,其实是一具臭皮囊,从小长到大,逐渐衰老,变得越来越难看,最后成为一架恐怖的白骨。通过这种不断的想象,你就对无论美女还是帅哥,一眼就看到了本质和结果,而从本能上产生 厌恶,消灭了欲望,进一步超越对世俗一切 人间享乐的追求执着,也就达到了修行超脱的目的。
修”白骨观“的方法,就是将活色生香的女身想像成一具白骨,眼中只见骷髅嶙峋,不见毛发血肉,借此以息念祛欲。因为佛教认为人的生死执着的根本,乃男女之间的贪恋纠缠,所以要用这 种极端的方式来破除这种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执着。
白骨观在禅观实践中,通过影像把身心统一起来了。通过身体的影像,把心灵的能量聚集,达到两者的碰撞和融合,从而产生禅定和智慧的解脱效果。
修持方法
南怀瑾在《禅观正脉研究》一书中,提到的“白骨观想法”如下:
专一系念,达到系心不乱,安然而住的境界,就要再进一步起心观想,使足(脚背)的肉,向两边劈开来,意境上呈现脚背的这五根骨头,犹如珂雪般的白净,了了分明。
这步观想成就之后,再观想骨的肉质向两边劈开,又见踝骨,皎然白净。
再次,便观胫骨的肉落,露见皎然白净的胫骨。
渐次向上观想,膝骨,骨以至于到达两肋的胁骨,然后再转过来观想脊骨,肩骨。
然后再从肩向下观到肘骨,腕骨,手掌骨,手指骨。而至颈部以下的白骨,历历分明,皎然呈现,在意境中的想相,如实映现。
相关经书与著作
《阿含经》
释迦牟尼在其制作品《阿含经》中写,白骨观作为一种修道的方式,是佛家修行方式“四念处”中身念处的主要方式之一。“白骨观”通常由不净观、白骨观、白骨生肌和白骨流光四步组成。“白骨观”“不净观”便是修道之法:“若贪盛者,修白骨观及胀烂坏诸不净观” 。白骨观主要是为了让修道者通过观想摒弃其对于身体和色欲的贪婪。“声闻弟子有因缘故生于贪心,畏贪心故修白骨观” 。修行者面对女性形体,想象女性肉体是一副白骨,破除掉肉体的表象,留在眼中的只有本质,即一副骨骼,通过观想修炼即可去除对肉体的贪恋“息念祛欲”。
《禅秘要法经》
鸠摩罗什翻译的《禅秘要法经》中有大段关于佛教观白骨的解释,可以选择观想充满白骨骷髅的世界,也可以选择观想由死后身躯腐朽腐烂最终变成骷髅白骨,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观想的修行方式来破除私欲。“当自观身作一白骨人,极使白净,令头倒下,入胯骨中。澄心一处,极使分明。此想成已,观身四面,周匝四方,皆有骨人……乃至见于无量无边诸白骨人,纷乱纵横,或大或小,或破或完……谛观是已,当自思惟,正有纵横,诸杂乱骨,何处有我,及与他身。尔时行者,思惟无我,身意泰然,安隐快乐。”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十七中写,佛祖在世时,就叮嘱他的信徒,要用画白骨髑髅配合观白骨的方式修行。
《不净观之白骨观想法》
南怀瑾在《不净观之白骨观想法》一文中称 :“白骨观的修法,是佛说十念法中念身法门最基本的一门修法。无论大小乘, 显密各法门,都不可好高鹜远而轻忽等。即如密宗的各种修观法门,每一位佛菩萨本尊相状,大都手持白骨骷髅禅杖,或脚踏死尸,或手持天灵盖,都是表示以白骨观为修行初基的密意。” 由此可见,白骨观受显密各法门尊奉,密宗各法门的佛菩萨都有关于骷髅的器物,白骨禅杖,头盖骨,都能展现出禅宗思想对白骨观的重视。
修持功德
佛教徒修持白骨观的功德,可以总结为三:一是升起对白无常的感受,使人对此世的声色货利之执着松动;二是看到白骨的不净,升起对红尘的彻底厌离,从而断除贪淫;三是证得空性,就是说一切都是不净无常的,同 时又是佛性的妙用显现,学人应不取不舍,远离贪嗔, 证悟成佛,这就是“空色二无,成无学道”的内容。
文化艺术影响
《红楼梦》中的思想映射
红楼梦》原名就叫《风月宝鉴》,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迄今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小说的第十二章中,曹雪芹把这个“风月宝鉴”故事描写得生动形象,读后使人心灵受到强烈冲击,无法释怀。在《红楼梦》第十二章关于“风月宝鉴”故事的描写,现实意义十分深刻。镜子正面是王熙凤,反面是一堆白骨。王熙凤的侄子贾瑞沉迷于风情万种的婶婶王熙凤的美色之中不能自拔,意乱神迷,执意不听规劝冒死去看“风月宝 鉴”的正面,没按道人提醒即“红楼梦”看正面生看反面死的戒律,而是分分秒秒去看镜子正面的王熙凤,终于死于色欲之中。“风月宝鉴”教诫作用,在于说明过度的贪欲会伤害生命,众生应该对纵欲的害处产生极大的畏惧,这正是陷入贪淫的众生的自救之道。
“风月宝鉴”思想在《俱舍论》中被称为“锁骨观”,也就是佛学经典中的“白骨观”思想。佛教创作的“风月宝鉴”,或者是“白骨观”等,都只是提倡从人的思想内心进行净化,而缺乏制定先进的法律制度的行动,所以,佛教思想几千年以来影响着人们对善恶的判断,净化着社会思 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让人们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一旦真正遇到关乎自己切身欲望的时候,他们就会忘记“白骨观”铤而走险。
《西游记》中“白骨精”的寓意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回目,白骨精所变现的三个人物,则是显现白骨白无常 的一场游戏,所以本回的题目就成为“尸魔三戏唐三藏”。白骨精首先变为一个“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的美貌少女,惹得色心尚存的猪八戒失了正眼。唐僧迂腐,用些文不对题的规矩,教育了妖精一顿,但最终上当,要吃妖精的食物,幸亏悟空一棍将其打死。第二变,则变作“满脸都是荷叶摺”的老妈妈,一老一少的相貌描写,正要彰显人生无常的道理,催促取经人精 进西行的正念。老妈妈被悟空再次打死,唐僧师徒已经将西行问题搁置,专注于“杀生对错”上了,这时妖精变作一个“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的老公公,来寻觅母女。倏忽女身、倏忽男身,说明了从无限的轮回来看,人生不但寿命白无常,连性别、身份,俱都是白骨无常。《西游记》中“白骨精”的的形象正是包含着佛教白骨观的寓意,小说写“白骨夫人”最后变作老头被悟空打死后现了原形: 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这正是佛教白骨无常的道理。
对古代骷髅形象的影响
将骷髅形象表现进艺术中的作品并不算多件,大部分人见到骷髅就会本能的联想到死亡,而对于死亡大家都是极其避讳的,所以以骷髅形象为主的题的艺术作品并不属于主流审美,然而在宗教艺术中,骷髅却是经常出现的艺术形象并具有持久生命力。佛教观念中的“白骨观”体现在艺术作品里表现为骨骼暴露而出的骨骼式人像,能够反映修行者的境界,“奉劝世人破除表象,认识本质。”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骷髅形象体现了佛教白骨观,212 窟的壁画描绘了一比丘观看白骨,渐渐地能从色如鸭梨头骨中观得完整的身体骨骼。《禅秘要法经》记述:“自观头骨,见头骨白如颇梨色。如是渐见举身白骨,皎然白净,身体完全,节节相拄。系念思惟谛观面骨渐渐广大,见举身骨。”
新疆吐鲁番市吐峪沟 42 窟禅室也有观白骨的壁画,画面素不甚精细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画面内容表现的确实是佛教中的白骨观。
佛教白骨观的修禅方法影响十分之广,白骨观绘画不仅仅存在于上文所举的西域之地,华夏文明里的中原大地上也有同样的形象存在。一些挖掘出的墓葬遗物以及宋代都城遗址中都能发现有关佛教白骨观的物品。例如河南河南汝瓷博物馆所藏的宋金战争时期的三彩枕上也画有骷髅头形象,以及一些反映市井生活和民间佛教信仰的小型瓷陶俑
参考资料
宋代骷髅形象与佛教“白骨观”.维普中文科技期刊.2023-12-01
白骨精的隐喻.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2-02
..2023-12-02
白骨观想法.读秀.2023-12-02
..2023-12-02
《西游记》"白骨精"考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3-12-01
目录
概述
修法出处与涵义
修持原理
修持方法
相关经书与著作
《阿含经》
《禅秘要法经》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
《不净观之白骨观想法》
修持功德
文化艺术影响
《红楼梦》中的思想映射
《西游记》中“白骨精”的寓意
对古代骷髅形象的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