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共600卷,由唐玄奘译。
般若,梵语音译,汉意智慧,指佛所证悟的真理。大般若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时,由南印度传播到西北印度及中国西域等地。从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开始,先后有《光赞般若》《放光般若》《摩诃般若》《金刚般若》等10余部汉译本,但都不齐全。
唐僧将在印度寻到的三个梵本对照,从唐显庆五年初到龙朔三年译成全本。
大般若经,分别记述
佛陀说法的16次集会,称为十六会,每会的记述相当于一部独立的经典,记述该会的情况和说法内容。大般若经核心内容是阐述诸法性空的般若学说,所述性空
无相的理论实际上是各种大乘佛教学说的基本思想和重要教义,因而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经录家列在大乘经典之首。
创作背景
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般若经是
东汉竺佛朔与
支娄迦谶译出的《般若道行品经》(后题《道行般若经》)10卷(相当此经第四会),世称“小品般若”。旋有三国吴支谦重译成《大明度无极经》(原题《明度经》)6卷,
康僧会别译成《吴品经》5卷(今佚)。另有竺法护译成《光赞般若波罗蜜经》10卷;
朱士行西行求得二万颂大品般若梵本,由无罗叉等译成《放光般若波罗蜜经》20卷(相当于此经的第二会)。
鸠摩罗什大师于
后秦弘始六年(404)重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二万颂,弘始十年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八千颂和《金刚般若经》等。
菩提流支于
北魏永平二年(509)译出《金刚般若经》1卷(相当此经的第九会)。
据《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所说:直至
唐朝,当时
唐僧曾由
印度求得此经总二十万颂的梵本三部回国,长安名德以前代所翻未曾完备,因请玄奘加以全译。奘以唐京事务烦多,《般若》部巨大,须要在僻静的地方专志宣译。便请得唐朝廷许可,于显庆四年(659)冬十月由长安移至坊州玉华宫寺(现在
铜川市焦坪煤矿),从翌年春正月一日开始翻译此经,时诸大德以经文广大,曾请仿照
鸠摩罗什大师的译例,删去繁重;玄奘心有未安,为求周详,悉依梵本,不加省略;并于翻译时,参照所来的三种梵本,文有疑误,即详加校定,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他的上首弟子大乘光、大乘钦、嘉尚等在场笔受。
唐僧译时每虑无常,经常勉励诸人努力加勤,莫辞劳苦。
至
龙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译成为六百卷,分十六会。其中前代已有译本而由奘加以重译或改译的有六会,即第二会旧有
晋朝无罗叉译二十卷本《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二十卷本《光赞经》、
后秦鸠摩罗什大师译二十七卷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种,而重译为七十八卷。第四会旧有
东汉支娄迦谶译十卷本《道行般若经》、吴支谦译六卷本《大明度经》,苻秦昙摩蜱共
竺佛念译五卷本《摩诃般若钞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十卷本《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四种,而重译为十八卷。第六会旧有陈月婆首那译七卷本《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一种,而改译为八卷。第七会旧有梁曼陀罗仙译二卷本《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僧伽婆罗译一卷本《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二种,而重译为二卷。第八会旧有宋翔公译二卷本《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一种,而重译为一卷。第九会旧有
后秦鸠摩罗什大师译一卷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北魏菩提流支译一卷本(同经)、陈真谛译一卷本(同经)、隋多译一卷本《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四种,而重译为一卷。又前代未有译本而由奘初译出的有十会,即初会四百卷、第三会五十九卷、第五会十卷、第十会一卷、第十一至十六会二十二卷,合共初译达四百九十二卷。
特别是其中第一会梵本十三万二千六百颂的译出(见《
法苑珠林》卷一百),满足了此土学人由于从来的传说中屡屡提出大部《般若》有十万偈颂(见《
大智度论》卷一百、《金刚仙论》卷一、
僧睿《小品经序》、
萧衍《注解〈大品经〉序》、隋
智顗《金刚般若经疏》、吉藏《大品经义疏》卷一、《
历代三宝纪》卷十二所载崛多三藏的传说等)的想望,因而此经的译出对于素重
般若的中土大乘佛教具有甚大的意义。
内容简介
全经分四处(指
佛陀在
王舍城的
灵鹫山、给孤独园、
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说法的四个处所)十六会(16次集会)。前五会文异义同,均为对般若教义全面系统的叙述。第六会至第九会,撮取大部般若之精要,说无所得空的法门义理。第十会为佛对
金刚手菩萨等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等,带有密教的色彩。最后六会,依次谈
六度(即六波罗密多)。全经文辞典雅畅达,也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
此经宣称大乘即是
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它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在于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是存在的。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另外,此经认为
佛陀有真身和法身之分,法身也就是信仰者追求的最高真理或真如,人们通过修行的六种方法(
六度),可以获得解脱。
作品影响
此经在
印度甚为流行。其中第二会繁简适中,流传更广。中观派创始人
龙树曾疏释此经而撰成《
大智度论》,以阐述此经所显性空
实相之理。而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的
弥勒菩萨,相传也总摄此经之义而撰成《现观庄严论》,以阐述此经所示实践行证之道。其后
无著、世亲又疏释此经第九会,各自撰成《金刚般若经论》。
陈那则依此经第四会撰成《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综述此经要旨。
此外,龙树、提婆所撰《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书,也都是发挥此经义旨,弘扬大乘般若性空教义之作。于此可见此经在
印度流行的盛况。在中国,从《道行般若》、《大品般若》译出之后,中经卫士度、帛法、支孝龙、
康僧渊、支敏度、竺道潜、竺法温、
支道林等传写讲述,般若之学逐渐流行。
晋朝道安在
襄阳市讲《放光般若经》,并撰制注解文记,发扬此经奥义。当时弘扬般若的尚有于法开、竺法温、竺昙壹、于道等。当时他们在玄学的影响下,形成所谓般若学的六家七宗。
后秦鸠摩罗什大师广译“大品”、“小品”、《金刚般若》及《
大智度论》、《
中论》、《
百论》等,其弟子
僧睿、
僧肇等竞造章疏,般若之学的研习达到高潮,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基础理论,并影响到
隋唐有关宗派。其中
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典籍,直接沿袭此经传统;此经第九会“金刚能断分”的异译本《金刚般若》,成为
禅宗思想传心的法本;
法华宗以此经为观法,在其化法四教中判为“通教”。可见此经在大乘佛教中影响之深远。
此经提要的撰述,现存的有宋大隐《大般若经关法》6卷,明智旭《
阅藏知津》中有关此经提要8卷,《大般若经纲要》10卷,近代
欧阳渐的《大般若波罗蜜经叙》4卷等。
初会
此经的内容分十六会,前五会义同文异,均为所显《般若》教义的全面叙述。其中初会四百卷文义最为详广,二会以下,顺次简略。
初会分七十九品。
一、《缘起品》,述佛在
王舍城峰山顶,放光照
十方佛土,一切世界上首菩萨各以金色莲花来献,佛散花遍诸佛界,花台化佛说大
般若,大众欢喜,叹未曾有。
二、《学观品》,佛知大众都来集会,对舍利子说般若波罗蜜的学、修,谓当圆满
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门乃至大慈悲喜舍等无量佛法,以无所得为方便,而无住
无著。世出世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皆不可得。如是菩萨智慧超胜二乘,为真福田。
三、《相应品》,又为舍利子说菩萨和一切法空相应,及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不著一切法有、空等、也不见有诸法和空相应等,如是菩萨不见有所修般若。
四、《转生品》,说安住
般若的菩萨转生处所等。无量大苾众闻已发心受记,又有无量有情发愿往生
十方净土,也得受记。
五、《赞胜德品》,述舍利子等同赞菩萨般若,佛加以印可。
六、《观舌相品》,述佛现广长舌相,放光照十方世界,十方菩萨和诸天来供养佛,无量有情得到受记。
七、《教诫教授品》,佛令
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的相应法。佛又为说菩萨、般若但是假名,不可得故;菩萨于一切法住无分别,能修
六度等。又不著色等,乃至不著方便善巧,能著、所著、著处、著时皆不可得等。又就菩萨、
般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所见等义和善现相问答、印证。
八、《劝学品》,善现向佛及舍利子说菩萨为成满六度、遍知及修、得一切佛法,当学般若等。
九、《无住品》,说于诸法无所住,也非不住,诸法因缘假合,皆不可说,应以性空观一切法,于诸法无所取,而能成办一切事业。
十、《般若行相品》,说菩萨于修行般若,观察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由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故。又般若及一切法离相,亦离自性,无所取,名于一切无所取著,
禅定,无得无为,名毕竟净。
十一、《譬喻品》,说一切法即幻,及善友摄受,以无所得为方便而勤修诸善等。
十二、《菩萨品》,佛又为解说菩萨的句子、及善、非善、有记、无记等,并说菩萨于如是自相空法不应执着,应以无二为方便,觉一切法。
十三、《摩诃萨品》,广说摩诃萨义,舍利子、
须菩提、满慈子也各说摩诃萨义。
十四、《大乘品》,说菩萨擐六度、十二禅、三十七品、二十空等大乘之铠,遍照诸界令息诸苦,奉持佛法,而实皆如幻,作者不可得故。善现又述所领解义,并答满慈子说一切
实相无所有乃至性无净,应勤修学一切无缚无解法门,乃至如是成熟菩提、严净
佛土。
十五、《辨大乘品》,佛更为善现解说六度二十空等大乘相,及发趣大乘的
十地的行业,观一切法无所有,以无所得为方便,出
三界生死,至一切智智,利乐有情至无尽际等。
十六、《赞大乘品》,广赞菩萨所住的大乘相,超胜一切世间。
十七、《随顺品》,明大乘和般若无二无别义。
十八、《无所得品》,
须菩提说菩萨、
般若都毕竟不生,无所有、不可得,菩萨但有假名,诸法也无自性,离毕竟不生,也无菩萨能行菩提等。更为
舍利子广加解说。
十九、《观行品》,善现又说菩萨修行般若,观诸法时,无受、无取、无执、
无著;又诸法性空,不生不灭、非二非不二等。又为舍利子广释菩萨、摩诃萨、般若、观诸法、及诸法不生、不灭、不二等义。
二十、《无生品》,善现又说菩萨修行般若,观我、人、诸法乃至
大日如来法无生,毕竟净故,并为舍利子广解其义。
二十一、《净道品》,
须菩提又说菩萨修行六度,须净诸法乃至净菩提道;又六度由有所得和无所得为方便而有世间,有
出世间;
般若为一切善法母,普能出生、摄受一切善法;菩萨闻般若心无疑惑,常不舍离一切有情大悲作意:此种作意无自性故空无觉知等。佛加以赞印,三千大千世界震动,无量天人得忍发心。
二十二、《天帝品》,述诸天来会,善现为帝释说菩萨般若:发菩提心、离声闻地、以应一切智智心、用无所得为方便的思惟、观、修,虽观诸法而都无所见。又为
舍利子说菩萨虽住般若,于一切法都无所住、亦非不住等。
二十三、《诸天子品》,
须菩提又为未理解所说的诸天子说
般若离语言文字,应住无说无听无解的甚深般若修学不舍,乃至欲为如幻梦有情说如幻梦法,幻梦事与一切法乃至涅盘无二无别。
二十四、《受教品》,更为舍利子说甚深般若在住不退地菩萨和已见谛的声闻等人能信受。般若教中广说三乘法,于我、法等以无所得为方便,由内、外空故乃至无自性空故等义。
二十五、《散花品》,述诸天闻法化花散供佛,善现和帝释论说花不生、诸法不生、乃至无上乘亦不生等义。
二十六、《学般若品》,又为帝释说菩萨知诸法但是假名而不离
实相,如是学般若时不于色等学、不于空学、不见若生若灭等而学般若,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等。
二十七、《求般若品》,说菩萨求般若当以
大日如来为依处,亦非依处,但随顺世俗说为依处,非如来、真如、法性等可得,亦非如来与真如、法性等相应不相应,般若不应于一切法求、不应离一切法求等。
二十八、《叹众德品》,称叹菩萨
般若是大
波罗蜜与无量、无边波罗蜜。
二十九、《摄受品》,诸天闻说称善,佛也加以赞印,说菩萨以无所得为方便修学一切法,不离一切佛法。又述受持、读诵、修习、思惟、演说、流布般若的功能、及般若能摄受一切善法、能灭诸恶。帝释又赞般若调伏菩萨令不高心,行
六度时以无所得为方便,能令回向一切智智。佛更为说般若是一切咒王,于我及法虽无有所得,而能使自他得大饶益等。
三十、《校量功德品》,分别校量般若的功德。以般若故有一切胜因胜果及菩萨,菩萨所有方便善巧皆以般若增长,依此成就一切功德胜利。时外道恶魔欲来寻求佛的过失,帝释念诵
般若使外魔退却。佛又为
阿难陀说般若于一切法为尊为导,以无二无生无所得为方便修习六度等回向一切智智。并说般若及般若供养乃至流布等功德,及较量书写施他等种种功德,而劝以无所得慧和巧妙文义宣说
六度,并分别有所得相似般若和无所得的真正般若行六度等的区别。更广为较量功德而劝修学菩萨般若等。
三十一、《随喜回向品》,
弥勒佛与善现论说菩萨随喜有情的福业,回向菩提,以无得为方便,超胜异生、二乘,于所缘事及一切法皆不取相,而能发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
须菩提又承弥勒的意旨,为帝释说新学菩萨修善根回向,与随喜行诸福业等的无得无相方便。弥勒又和善现问答菩萨不取相而能随喜回向等事。佛加以赞印,更为善现说菩萨无倒的随喜回向。
三十二、《赞般若品》,舍利子广赞般若,佛为说一切善法皆由般若出现。舍利子更为帝释说
般若殊胜,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佛更为舍利子说菩萨应引发般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故。更为善现说菩萨信般若则不信色等诸法,观一切法不可得故。善现领解,因说菩萨般若名大波罗蜜等。
三十三、《谤般若品》,佛又为舍利子说信解般若的人是从十方如来的
法会来生、久发菩提心、常修
六度的。又为善现说般若无能闻见者,也无所闻见。并说有菩萨初发心即能修学甚深般若,有菩萨不敬般若、造作恶业,堕三恶道,及愚痴人毁谤般若有四因缘等。
三十四、《难信解品》,又为说不勤精进、未种
善根、具不善根为恶知识所摄受的人,于甚深般若难信难解。由于诸法非解非缚,以无所有性为自性、诸法清净与果清净、
般若清净、一切智清净乃至见清净无二无别无坏无断、无不净不相应等。
三十五、《赞清净品》,又为舍利子说如是清净的甚深意义,清净般若于一切法无所执受等。又为善现广说一切毕竟净义。
三十六、《著不著相品》,又为说菩萨以有所得为方便的不能证得
实相般若,以无所得为方便的得证实相般若。
须菩提又为舍利子及帝释分别执著不执著相等,佛加以印可,更说其微细相,显示般若甚深无性无作不可得等。善现又说般若修行甚难,如修虚空都无所有、无可施设等。又为帝释说护持
般若人如护虚空,菩萨修行般若虽知诸法如幻而亦不执为幻等。
三十七、《说般若相品》,时三千大千世界诸天由佛的神力各见
千佛宣说般若,各见请说的上首善现,问难的上首帝释。佛又为善现说
弥勒佛等当来诸佛宣说般若的行相,当证当说诸法毕竟净等。善现又述读诵,演说般若的功德。时诸天散华,佛又为解说般若转法轮义。
三十八、《波罗蜜多品》,
须菩提更广赞般若波罗蜜多的大、无边等,佛一一加以印证。
三十九、《难闻功德品》,这时帝释心念
般若殊胜难闻,舍利子也说闻已信解不信解由于夙因,佛为帝释宣说一切智智皆从般若生故,菩萨应学般若。又菩萨修行般若。于五蕴乃至诸佛无上菩提等法不住不习、亦非住非不住、非习非不习、所住习诸法不可得等。又为舍利子说般若甚深无量。舍利子也说闻是般若信受修行,当是
善根成熟,不久当受菩提记,如行旷野已近王都等,佛加以赞可。并为说菩萨的四摄,及离我法等见着修行般若、速得圆满等。又般若是大宝聚、清净聚,受持读诵书写宣说般若的功德,乃至佛灭度后般若当盛行于东南、渐传至东北方等。
四十、《魔事品》,佛为善现具说修行般若时的魔事留难等。
作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