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遗址
陕西麟游县景点
九成宫遗址位于陕西麟游县新城区,原为隋朝仁寿宫,建于开皇十三年(593),内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是隋唐两朝先后共用的一处避暑行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城区。这一宫殿群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初名“仁寿宫”,后几经维修更名,以“九成宫”为名沿用至今。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因遭暴雨洪水,九成宫大部分宫殿被冲毁。因杨坚隋炀帝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曾多次在此避暑,这里也留下了《九成宫泉铭碑》《万年宫铭碑》等众多珍贵文物。
历史沿革
九成宫遗址位于陕西麟游县新城区,原为隋朝仁寿宫,建于开皇十三年(593),由右仆射杨素监督,著名建筑学家宇文恺为检校将作大匠,承担设计和督促,开皇十五年三月建成。隋文帝六次到此避暑。唐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加以修缮和扩建,改名为九成宫。
以后,大宗曾五次到此,每次住半年左右。高宗时,改名为万年宫,后又复名九成宫。“九成”者,谓“九重”或“九层”之意,言其高大。武则天以后,九成宫逐渐荒芜,唐末毁于洪水。197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多次勘探、发掘。1991年6月,发掘出一座保存完好的唐朝宫殿遗址,即九成宫第37号宫殿遗址。
建筑特色
九成宫内置禁苑、武库及宫寺,周垣1800步,范围包括今东北沟、梳妆台、水漫岭、天台寺到西北沟。东、西两沟之间有天台山,山上原有九龙殿,亦即排云殿,有柱础、石块、残砖、瓦及两尊土阙的遗迹。九龙殿东西两面的山崖壁上可见当日建筑的夯土层、石柱础等痕迹。殿下平地,有一18平方米的夯筑土台,名梳妆台。西面有唐代福昌院,又名天山寺。寺北山坡上有贞观六年所立的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礼泉铭”碑和李治撰“万年宫铭”。
在九城宫遗址附近的官坪村,据载是唐宫百官府衙所在地,有马坊、南坊、西坊、北坊,可能是属御林军宿营地和牧马的地方。
遗址内发现唐朝石砌水井。井台呈长方形,刻有花纹图案。还发现有石水渠、城门等遗迹。
7号遗址位于今县城中心邮电局院内,坐北朝南,面阔五、进深二间,内部减柱,当心间稍宽,前后有门,14个青石覆盆柱础,排列有序,完整无缺。覆盆子面上还留有木柱痕迹。南门西侧、北门西侧有两块汉白玉门枕石。墙基的砖槽和部分墙基石条均在原位置。发现有当年建筑宫殿的定位铁桩,一个位于殿址为中心,另一位于西北角柱的柱础旁。四个角柱柱础外约五米处有四个擎檐柱的柱础。这种擎檐柱的宫殿建筑布局在唐代建筑中是首次发现的。
建设背景
唐朝初年,李世民因南征北战而积劳成疾,群臣建议修筑离宫,以避炎暑。太宗决定以隋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并改名为九成宫。自贞观六年到十八年,唐太宗曾5次来九成宫度更。
九成宫醴泉铭》碑是唐代著名欧阳询的代表作,被誉为楷书之宗。碑文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宰相魏徵,文中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寻找水源的故事。贞观六年,唐太宗到九成宫避暑。因宫中缺水,太宗亲自寻找水源。一天,太宗散步到城西背前处,看到那里的土壤有些湿润,他用手杖疏通了一下,随即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就涌出地面。于是起名醴泉,周围修起石栏,开凿石渠将水引人宫内。《九成宫醴泉铭》描绘九成宫:“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阁,高阁建周,长廊四起,栋字胶葛,台参差,仰观则落遗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辉,照耀云霞,蔽亏日月。”唐朝名画家李思训曾作《唐九成宫纨扇图》,生动形象地直接描绘了九成宫的景象。
李治登基,又将九成宫改名为“万年宫”,他和皇后武则天先后来过8次。
除隋唐两代帝王、文武重臣外,一些文人学士也曾涉足九成宫。王勃在这里写有《九成宫表与颂》,卢照邻在这里写有《病梨树赋》,王维杜甫李商隐吴融等唐代著名诗人均在这里写过咏颂麟游山水的不朽诗篇,医学家孙思邈还在石臼山采过药,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继李隆基之后壮丽的九成宫因无人居住和管理而逐渐荒芜,终于在唐朝末年毁于洪水。
地理环境
麟游县城东距西安市163公里,南距宝鸡市133公里,当渭河平原炎热酷暑的时期,麟游仍清凉宜人。据测试每年最热的7月份,这里平均气温只有21.8度。九成宫在进一步的发掘中,她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到麟游访古避暑。
当代进展
九成宫宫宇早已毁,今天仅存遗址,遗址上存留文物甚多。现存的文物主要有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秘书监名臣魏徵撰文并序,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欧阳询篆额并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碑为帝王歌功颂德而立,现位于麟游县新城区的西北角,是我国现存最珍贵的石碑之一,被列为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在书法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也是唐代以后历代书法爱好者的临摹楷模。另一通碑是李治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亲笔书写的《万年宫铭并序碑》。现位于县城新城区西北角,碑侧有唐高宗会见三品以上文武大臣及学士时命他们自书的姓名,碑上文字冼练,书法婉润,在书法艺术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很珍贵的碑石之一。
1980年5月,在遗址内(今县城新城区正街南侧)还发现了一口唐朝宫廷饮水井,砌筑别致,井台呈方形,井台上部用边长52厘米的方块素面石板和长方形的石条成。井口呈圆形,直径约106厘米,四周雕凿有八瓣葵花形图案。井口有4个柱础石,各相距为300厘米。础石直径为28厘米,中有圆形小孔。整个井台保存完整,花形图案雕刻精美,井台砌石、井口、柱础石磨研细致。为了让人们见到它的原貌,已在原遗址上修复了井亭。麟游县山清水秀,景色绮丽,除了九成宫遗址外,山川之间尚残留着不少名胜古迹。县城东南2.5公里许余家河西岸峭壁间有石窟二座,这是隋唐时期的皇家寺院慈禅寺的所在地。慈禅寺窟内石刻造像高达4米,造型精美,可与龙门石窟唐朝造像媲美。鱼塘峡在县城南15里处,水清如镜,又名“玉女潭”。李治来此避暑时,武则天曾在此沐浴,并留下了“山窗游玉女,门户对琼峰”的优美诗句。千佛寺在九成宫西30里处,在喇嘛帽山半山腰处,石中有大小佛像1020尊,精雕细刻,千姿百态,造型逼真。
文化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在位于陕西麟游县的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遗址,发掘出了隋唐两代宫殿建筑基址及500余件各类遗物,经推断4号殿可能为唐高宗与武则天寝殿
为配合九成宫文化广场规划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4月至今年8月对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实际发掘约2300平方米,出土石香炉、银簪子、玻璃质残渣、鎏金乳钉、钱币及陶瓷器各类遗物500余件。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九成宫4号殿考古发掘领队李春林介绍,发掘表明4号殿的殿基明显可分隋唐两期,其中唐代部分叠压在隋朝部分之上。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台台壁和内里夯土组成,散水和台壁皆为石材砌筑,同类石材切割整齐、打磨光滑,体现了工程的严格管理和要求。
4号殿唐代增建部分以隋代石构殿基为基础,对殿基和慢道整体抬升加高,殿面柱础石尚存有14块,皆为方座覆盆式,从现存柱础分析,唐代殿面东西38米、南北25米,面阔九间,进深三间,是一座殿基高4.2米的高等级台式殿堂建筑。
李春林说:“结合此次考古发掘成果和文献记载,4号殿极有可能是李治武则天曾在此避暑的寝殿。这次考古发掘不仅为研究隋唐时期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也对了解认识九成宫的形制布局、历史沿革和废弃变迁等过程提供了确切的信息。”
相关介绍
西安市,英文译名“Xi'an”,旧时译作“Hsian”,古称长安,中国古都之首,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西安曾用名:唐长安城京兆,奉元,唐长安城。西安是中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西北地区工商业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重要的航天工业中心、机械制造中心和纺织工业中心、中国重要的武器制造地、中国唯一的大飞机制造地。拥有较强的工业基础,是中国西部地区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特色
建设背景
地理环境
当代进展
文化活动
相关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