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夏节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又称“天赐节”“炒面节”“闺女节”,旧时亦称“闺女回门节”。
农历六月初六,正值丰收季节,出嫁的女儿会和丈夫一起于此日回娘家,探望父母,谓之“望夏”。新婚夫妇须带“长葫”(谐音“长久粘糊”),以图夫妇恩爱长久,现在带长葫者已不多见,多带瓜果、白糖和饮料等消暑物品。岳父、岳母也会以汗巾、扇子、草帽等作为回礼。
望夏节是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一种体现。如今,已少有人过望夏节。
历史起源
洛阳市自古有着重视妇女的风俗,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新女婿会去看望丈母娘,外孙会去看望外婆,侄女会去看望
姑母,后人们约定俗成的将此日定为民间传统节日——望夏节。
另外,部分地区的新女婿看望丈母娘时,带的礼物除了
蒸馍、油条外,还须带上一对
蒲瓜。远古之时,高辛氏之女为践守诺言,嫁给了身形似狗的盘瓠,人们此女讲信用,值的钦佩。之后,当地先民就用
瓠子象征信用与良缘,至今仍有地区新女婿拜见丈母娘时会携带瓠子。
节日风俗
重视妇女
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 等,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在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农村各家各户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
回家探亲
农历六月初六要走姻亲,称为“瞧夏”,所以望夏节又有“瞧夏节”之称。过去农村贫困落后,卫生条件极差,在夏季
苍蝇咬虫乱飞,容易传染各种疾病。最常见的是肠胃炎、
疟疾、
痢疾、
伤寒等。尤其是抵抗力稍差的老人、小孩得此病的颇多。出门的闺女,常惦记着爹娘的健康问题,所以她们都会在望夏节前后,买些点心或从自家树上摘些新鲜果品,回娘家探望老人。
举行婚礼
六月六是偶数,六六大顺,吉祥如意。所以河南偃师旧俗,多于此日举行婚礼,寓意两全其美,成双成对。
晒丝绸
“六月六,晒丝绸”,这一天人们会晒被褥、书籍。因为到了望夏节,即进入多雨时节,晒被褥书籍,为了防霉防虫蚀。
文化意义
在豫东和豫南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人们在这一天会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瓜果,然后焚香燃炮,以此形式来庆祝丰收、并祀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六月初一(“过小年”)和六月初六(望夏节)两个节日时间间隔极短,所以人们一般把从六月初一到六月十五这段时间总称为 “收获节”或“丰收节”,这也成为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一种体现。
相关俗语
与望夏节有关的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相关传说
高辛氏嫁盘瓠
远古之时,西高辛氏的女儿,养了一个异物,似狗,名曰盘瓠,机灵勇猛,非常忠诚。时值外敌入侵,城破在即,情势危急。高辛氏许诺说:有能退敌者,愿以女儿嫁之。结果没一人能够退敌,西亳城危在旦夕,高辛氏忧心如焚。正在这时,盘瓠擒敌首来献,城遂解危。但高辛氏缺反悔,认为盘瓠似狗,不具人形,不让女儿与之婚配。但他的女儿却很讲信用,愿与盘瓠结为夫妻。此女讲信用,可钦佩,后当地先民用瓠子象征信用与良缘。直至今日,当地仍有新婿沿用此习,把瓠子作为“望夏礼”去看望丈母娘。
狐偃改过化危机
相传
春秋时
晋国宰相
狐偃,高傲自大,气死了亲家公。女婿决心为父报仇,谋划趁六月六狐偃生日时,在祝寿中杀死狐偃。偃的女儿得知丈夫计谋,六月五日回娘家向父亲报了信。此事使狐偃猛醒,不但未加害女婿,次日反将女儿女婿请回,宾客相待,以诚相见,反省自己的过错。从此狐偃真心改过,翁婿关系亲密。为汲取教训,每年六月六日狐偃均要请回女儿女婿招待一番,叙谈家常,消除仇怨。后传入民间,六月六招待闺女、女婿相沿成习,后来演变成为出家闺女回娘家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