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纵队
1936年各国共产党人援助西班牙的志愿军
国际纵队(英语:International Brigades,西班牙语:Brigadas Internacionales)是1936年-1939年间各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援助西班牙共和国的志愿军。
1936年2月,由西班牙共产党、左翼共和党、共和联盟、工团主义党和马克思主义统一工党组成的人民阵线赢得选举,组建了共和政府。同年7月,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反对共和国的叛乱。8月初,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公开援助佛朗哥,英国法国、美国实行"不干涉政策",但封锁了西班牙的海岸线,使得共和国的情况日益恶化。在共产国际的召集下,来自苏联、英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54个国家的数万名志愿者奔赴西班牙组成了国际纵队,中国有100多人参加。
国际纵队正式组建于1936年10月,总共存在了近三年的时间,先后编成7个独立旅和部分独立营,一些著名的共产党成员参加了国际纵队,法国共产党员安·马尔蒂担任总司令,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陶里亚蒂、意大利共产党员南尼也为纵队做出了巨大贡献。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共同作战,他们陆续参加了马德里、哈拉马、瓜达拉哈拉、布鲁内特、贝尔奇特、特鲁埃尔、阿拉贡和埃布罗河等战役,并在保卫马德里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万多名国际纵队战士牺牲。由于英、法、美以中立为名纵容德、意法西斯干涉,1938年9月起,国际纵队被迫从西班牙撤退。西班牙共和政府最终被颠覆。
中国学者程玉海林建华认为国际纵队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英国历史学家休·托马斯认为参加过国际纵队的战士成为了以后各国抵抗法西斯主义侵略的中坚力量。
历史背景
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建立
20世纪30年代初,西班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君主政体被推翻,共和政府建立。此后,西班牙各种政治力量为夺取政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936年1月15日,西班牙共产党、左翼共和党、共和联盟、工团主义党和马克思主义统一工党组成了人民阵线,一个月后,人民阵线在议会选举中获胜。2月19日,左翼共和党的领导曼努埃尔·阿萨尼亚组织了新政府。5月,阿萨尼亚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共和党人何塞·希拉尔出任总理。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方针与政策,释放了3万名政治犯,在社会和劳动领域立法,重新实施土地改革法,恢复了加泰罗尼亚的自治,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西班牙法西斯武装叛乱
人民阵线执政后,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代表的西班牙法西斯主义势力认为已不可能通过合法的斗争上台,他们组织了“西班牙军事联盟”,决定采取暴力手段,密谋武装反叛,他们与西班牙各省份及西属摩洛哥进行接触,同时暗中接触德、意法西斯。德国意大利法西斯认为西班牙人民阵线的成功是共产主义不断扩大影响力的重要节点,为了反对共产主义,扼杀新兴欧洲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它们参与策划了西班牙法西斯武装叛乱。1936年6月,意大利向西班牙法西斯势力提供了1万支步枪,2万枚手榴弹,200挺机关枪,150万比塞塔。
1936年7月17日,叛乱从西属摩洛哥开始,7月18日,西班牙国内80%的武装力量叛乱,叛乱的核心领导人是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西班牙组成了民兵志愿兵,马德里加泰罗尼亚、阿斯图里亚斯的叛乱被压制。7月29日,西班牙共产党中央宣布保卫共和国,组建了战斗部队,21000名党员在前线战斗。1937年,西班牙第一共和国成立了以社会党人胡安·内格林为首的政府,两名共产党员担任内阁成员。新政府坚决抗击法西斯主义进攻,提出了加强国际团结的政策。
以佛朗哥为首的叛军计划对马德里进行南、北夹击,但30万民众加入民兵志愿兵,空军以及几乎全部海军都站到了共和国一边,叛军仅在西班牙南部控制加的斯省,韦尔发和塞维利亚,在西班牙北部控制加利西亚,纳瓦拉,旧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叛军部队被切割为南、北两部分。
法西斯国家对叛乱的支持
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将西班牙视为重要的原料产地和未来战争的战略基地,并希望西班牙发生叛乱,打击欧洲的人民阵线运动,力图将西班牙变为法西斯国家,给予了叛军极大的支持。叛乱初期,德国、意大利用飞机帮助叛军从摩洛哥空运14000名士兵到西班牙本土,葡萄牙对叛军开放边境。意大利总共花费140亿里拉,派出25万正规军支援叛军,德国总共花费5亿马克,出动了5万正规军。西班牙叛军的军事装备,主要来自德国、意大利,这使得叛军的军事实力远高于政府军队。
资本主义大国的“不干涉”政策
英国法国、美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1936年8月2日,法国提出“不干涉”西班牙事务,8月15日,英、法政府确定共同“不干涉”政策,并建议其它国家采取同样立场。法国明确表示禁止所有武器,弹药,战争物资运往西班牙。1937年1月8日,美国国会通过对西班牙禁运武器的决议。1937年9月9日,“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在伦敦成立,包括苏联在内的27个国家参与其中。
德国意大利自称“中立国”,叛军通过德、意中转,大量从英、法、美购买包括石油、步枪、坦克、潜水艇、驱逐舰在内的物资、武器。
共产国际的决议
1936年1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决议,决议倡议各国共产党、社会党、各行业工会和各国民主人士采取联合行动支持西班牙人民,要求“劳工和社会主义国际”和“工会国际联合会”组织具体行动在物质、政治和精神上支持西班牙。共产国际书记处决定,组织战斗部队支援西班牙,这支部队就是国际纵队。
组建过程
招募志愿者
共产国际发出支持西班牙的号召之后,许多国家的共产党纷纷成立志愿人员招募委员会、招募中心。英国共产党在伦敦设置了招聘中心,党组织指派负责人将志愿者送往法国。美国共产党通过阿拉伯罕·林肯旅之友协会、美国援助西班牙技术协会招募志愿者。处在地下状态的德国共产党、南斯拉夫共产党和波兰共产党在巴黎建立了专门的招募机构。
共产国际选择法国作为志愿者入西班牙中转站,各国将志愿者派遣到法国后,由法国共产党统一部署将志愿者送往西班牙。志愿者从巴黎西班牙有两条路线:一条是水路,由马赛从海上进入西班牙的地中海港口城市巴伦西亚或阿利加特;另一条是陆路,经西班牙边境附近法国西南城镇佩皮尼昂,进入西班牙境内费格拉斯镇。
国际纵队的编制
1936年10月14日,第一批外国志愿者到达西班牙东部山区的阿尔巴塞特,10月20日,卡瓦列罗与隆哥等人确定了国际纵队编制的基本原则,国际纵队正式成立。两天后,西班牙政府公布了建立国际纵队的命令,阿尔巴塞特成为了国际纵队的基地。
受叛军逼近马德里的影响,国际纵队的编制在很短的时间内仓促完成,编制旅、团、营时,一般以著名的民主人士命名。
第11国际旅,它的雏形形成于1936年10月中旬,曾称“第九机动旅”,10月22日改称“汉斯·贝姆勒”旅,主要由德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人组成,下辖巴黎公社营、埃德加·安德烈营、加里波第营和达布罗夫斯基营,由德国共产党人谢切伦将军任指挥。11月8日,第11国际旅开赴被围攻的马德里参与作战。
第12国际旅于1936年11月7日编制完成,被命名为“加里波第”旅,主要由意大利人、法国人和斯拉夫人组成,下辖加里波第营、安德烈·马蒂营、东布罗夫斯基营、塔尔曼营、费利奥营、马德里营、普列托营,指挥官是匈牙利共产党人扎勒卡。
第13国际旅于1936年12月编制完成,被命名为“东布罗夫斯基”旅,主要由波兰人、南斯拉夫人、匈牙利人和保加利亚人组成,下辖路易斯·米歇尔营、恰帕耶夫营、维伊萨曼营、“恩斯特·塔尔曼”炮兵连、“卡尔·李卜克内西”炮兵连、“安东尼奥·葛兰西”炮兵连,指挥官是德国共产党人苗斯将军。
第14国际旅于1936年12月20日编制完成,被命名为“马赛曲”旅,主要由法国人和比利时人组成,下辖马赛曲营、多明戈·热尔米纳尔营、亨利·巴尔比斯营、路易斯·米歇尔营、皮埃尔·布拉谢营,指挥官是波兰人瓦里切夫将军。
第15国际旅于1937年2月1日编制完成,被命名为“林肯”旅,主要由英国、美国、加拿大爱尔兰和其他英语系国家的志愿者组成,下辖萨克拉特瓦拉营、林肯营、季米特洛夫营、二月六日营,指挥官是匈牙利共产党人加尔将军。
1937年6月,第150国际旅编制完成,指挥官是盖拉西;同年12月,第129国际旅编制完成,指挥官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柯马尔。
除以上国际旅,还有1个国际营被编入西班牙人民军第86旅,1个国际汽车团被编入第5军团,还有25个炮兵连、3个国际游击营被编入西班牙人民军各部队。
保障机构的设立
阿尔巴塞特基地设置了一系列保障机构,用来保障国际纵队能正常运行。1936年12月,阿尔巴塞特及其周边地区修建了第一批医院,到1937年年中,已有250名医生和600名护士为国际纵队服务。基地还设置了军事学校和训练班,用来训练缺乏战斗经验的志愿者。到1937年初,基地已设置了邮政部门、停车场、商店、房屋管理处、武器维修中心、手榴弹工厂和残废者疗养中心。
共产国际与各国共产党的支援
为了协助国际纵队编制、战斗,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派出了大量干部,其中包括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部分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会书记、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知名的志愿者有德国的米·谢切伦、波兰的斯维尔切夫斯基、意大利的路易·伦哥、英国的乔治·格温、南斯拉夫的铁托。
1936年,苏共机关报《真理报》刊登了斯大林致西班牙共产党书记狄亚斯的电报,斯大林在电报中表示苏联将支持西班牙的革命群众。苏联民众举办了集会为西班牙募捐,苏联政府向西班牙政府提供了8500万美元的贷款,向共和政府出售武器,还派出军事顾问、专家帮助组建国际纵队。
1937年5月13日和15日,朱德、毛泽东分别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的名义写信给西班牙人民,在信中,他们表示中国人民与西班牙人民站在一致的立场上对抗法西斯主义,并表达了协助国际纵队的意愿。同年,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向国际纵队中国支队赠送红旗。1938年7月7日,中共中央致电西班牙共产党、人民阵线政府及人民,表达了战胜共同敌人的决心。同年11月5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又致电西班牙共产党,表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国际纵队的支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内,国际纵队得到广泛宣传,一些窑洞的墙上有用西班牙文书写的向西班牙人民致敬的标语。中国国民党统治区内,工人、学生、职员、文艺工作者也在用各种方式声援西班牙人民。
1939年1月,欧美16国共产党发出“积极援助西班牙第一共和国”的呼吁,号召各国支援西班牙共和政府、支援国际纵队。在国际纵队战斗期间,法国共产党除负责将国际纵队队员送往西班牙之外,还提供了作战的服装。
作战经历
马德里保卫战
战役背景
1936年下半年,佛朗哥得到德、意法西斯主义的大批援助和英、法两国的中立保证。8月5日,叛军占领巴达霍斯,随后叛军切断共和国北部和法国之间的通道,向马德里挺进。9月30日,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将大量地方武装紧急编入军队,组成人民军。10月1日,佛朗哥宣布出任西班牙“国家元首”和军队总司令,政治上正式确立了独裁政权。11月6日,西班牙第一共和国政府迫于马德里情势危急,决定迁都到巴伦西亚。次日,佛朗哥叛军在德国坦克的配合下,向马德里发起了总攻。
战役过程
1936年11月8日,叛军20000名士兵对马德里发动攻击。共和政府分别在卡萨·德·坎波和卡拉班切尔部署了30000名、12000名士兵。虽然政府军人数占优,但他们装备很差,也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缺乏战斗经验。经过艰苦的战斗,政府军在卡萨·德·坎波抵挡了叛军的主要攻势。
11月8日晚,国际纵队第11国际旅的1900名战士抵达马德里。次日,第11国际旅开赴卡萨·德·坎波,当天晚上,第11国际旅开始攻击叛军,战斗持续到第二天清晨。叛军在战斗中失败,被迫撤退,放弃了通过卡萨·德·坎波直接攻击马德里的计划。此次战斗中,第11国际旅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战士。
11月13日,国际纵队第12国际旅抵达战场,他们被部署在安格莱斯山,随即在卢卡奇将军的指挥下对叛军发起了攻击。由于休息不足、语言沟通不畅、指挥不当、火炮支援不足,攻击失败。
11月19日,叛军攻入大学城,第11国际旅收到了夺回大学城的命令。第11国际旅与叛军进行了惨烈的巷战,但由于兵力不足,叛军逐渐取得优势。为了扭转战局,第11国际旅开始挖掘壕沟、设置防御工事,给叛军造成了巨大的损伤。经过对峙,佛朗哥被迫放弃直接攻击马德里的想法,准备采取围攻战略。
12月13日,18000名叛军试图切断拉科鲁尼亚路以封锁马德里,共和政府派出了由德米特里·帕夫洛夫将军指挥的装甲部队和第11国际旅、第12国际旅,战斗极为惨烈,双方死伤均在15000名左右,最终叛军被击退。
随后,叛军又多次发动进攻试图包围马德里,但遭到了政府军和国际纵队的顽强抵抗。1月15日,双方开始始修建壕沟和防御工事,战事陷入僵局。
战役结果及影响
马德里保卫战击碎了卡门·佛朗哥迅速占领马德里的构想。陷入僵局后,双方都加紧积蓄力量,准备继续战斗。德国意大利进一步加强了对叛军的援助,11月18日正式承认佛朗哥政权。11月28日,意大利与叛军达成一项秘密协议。意大利保证继续援助佛朗哥,佛朗哥正式成了西班牙法西斯主义的领袖。共和国方面继续实行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的改革,以增强反法西斯的力量。
此后,国民政府与叛军的主要战斗转移到西班牙北部。后来由于共和政府内部发生叛乱,叛变者开城投降,马德里最终在1939年3月28日沦陷。
贾拉玛战役
战役背景
1937年2月6日,叛军攻占马拉加后继续向马德里南部的马德里-安达卢西亚路发动攻击。国际纵队第15国际旅驻扎在马德里南部的小镇先波苏埃洛斯,处在叛军的行进路线上。
战役过程
1937年2月11日,一支叛军向第15国际旅发动攻击,并试图越过了贾拉玛河,遭到第15国际旅的猛烈反击。与之同时,在河流的另一处,叛军采取了同样的战术成功越过贾拉玛河。2月12日,第15国际旅在阵地中遭到了叛军猛烈的攻击,战斗持续了7个小时,第15国际旅成功抵挡了叛军的进攻。在这场战斗中,原有600人的英国营只剩下225人。
2月17日,前来支援的政府军发动了反击,23日和27日,国际纵队也参与了反击。但反击没有取得成效,双方陷入僵持,开始挖掘壕沟、修建防御工事。
战役结果及影响
贾拉玛战役中,政府军和叛军都伤亡惨重,但双方都宣称自己击败对方取得了胜利。7月22日,“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通过了禁止外国志愿者参战的决议。
瓜达拉哈拉战役
战役背景
贾拉玛战役后,叛军试图从东北地区方向围攻马德里,攻击目标是距离马德里50公里的瓜达拉哈拉市,此处由国际纵队第11国际旅、第12国际旅防守。贝尼托·墨索里尼为了援助佛朗哥,派遣了意大利远征军参与战斗,意大利远征军有35000名士兵、80辆坦克和200门野战炮
战役过程
1937年3月9日,意大利远征军在政府军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次日黎明,意大利远征军对国际纵队发起了猛烈攻击。交战时,意大利远征军有26000名士兵,900挺机关枪,130辆轻型坦克和大量大炮,国际纵队有4350名士兵,8门迫击炮、16门大炮和26辆轻型坦克。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国际纵队开始修筑防御阵地。3月11日,意大利远征军向国际纵队的阵地不断推进,第11国际旅、第12国际旅被迫撤退,叛军占领了希塔镇和托雷德尔布尔戈镇。
3月12日,政府军经过重新部署,对意大利远征军发起了反击,在战斗机的支援下,共和军将战线推进到特里胡埃克。第二天,政府军进一步反击,渡过塔胡尼亚河进攻布里韦埃加。
3月14日至17日,政府军放慢了进攻节奏,由空军进行轰炸,大部分步兵进行休整,整编后,政府军约有20000名士兵、17门迫击炮、28门大炮、60辆轻型坦克和70架飞机。在此期间,国际纵队占领了伊瓦拉宫。
3月18日,政府军发起了总攻,梅拉率领第14师穿过塔胡尼亚河上的浮桥,包围了布里韦加,意大利远征军被迫撤退。随后几天,政府军夺回了加亚内霍斯、比亚维西奥萨德塔胡尼亚等城市。但由于佛朗哥派出部队支援,反攻最终停在了瓦尔德阿雷纳斯-莱丹卡-洪塔纳雷斯沿线。
战役结果及影响
瓜达拉哈拉战役西班牙内战中政府军取得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通过战斗,政府军缴获了大量物资,包括25门大炮、85挺机关枪、140挺冲锋枪、67辆卡车和众多炮弹。瓜达拉哈拉战役也粉碎了佛朗哥通过攻占马德里夺取政权的设想,此后他转变了战略思路,开始将作战重心转移到占领西班牙的其他地区。
阿拉贡战役
战役背景
特鲁尔战役中,政府军损失惨重,叛军开始向东调动部队,计划进攻阿拉贡,进而攻打加泰罗尼亚、莱万特。此时,虽然叛军数量略少于政府军,但在德国意大利的支持下,装备更为精良、战斗力也更强。佛朗哥计划占领加泰罗尼亚,阻断政府军的武器来源。
战役过程
1938年3月7日,叛军开始进攻,攻击目标是政府军位于比韦尔戴尔里奥马丁与埃布罗河间的防线,接下来的几天里,经过激烈的战斗,叛军攻占了政府军的几个据点,并将战线推进到埃布罗河右岸。3月10日,叛军攻向贝尔契特,国际纵队第15国际旅经过激战被迫撤退,贝尔契特被占领。
叛军在德国、意大利飞机的掩护下不断推进,面对着叛军强大的攻势,政府军开始溃退。卡斯佩、阿尔卡尼兹先后失守,国际纵队在卡斯佩战斗到最后一刻才弃城撤退。由于战事不利,政府军内部出现了混乱,国际纵队的指挥官之间开始相互指责。
3月22日,叛军推进到韦斯卡,三天后,叛军进入了加泰罗尼亚。4月初,埃布罗河两岸的叛军同时发起进攻,切断了政府军中央战线与加泰罗尼亚战线的联系,战斗中,第15国际旅的140名战士被俘。到4月19日,叛军已占领了40英里长的地中海海岸线。
战役结果及影响
阿拉贡战役中,国际纵队遭到了巨大的打击。7月,政府军发起了反攻,国际纵队的绝大部分部队参与了此次反攻,反攻持续到9月底。这是国际纵队在西班牙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解散撤离
国际纵队解散
在战争过程中,英国法国政府由表面上“不干涉”演变为对佛朗哥的公开扶持。英国与意大利于1938年4月签订协议,正式承认意大利对西班牙的干涉。法国爱德华·达拉第于1938年4月执政,2个月之后封锁了法西边界,使苏联供应的武器不能运至西班牙。9月下旬,英、法、德三国签署慕尼黑协定,绥靖势力日渐强大。“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通过了“召回外国志愿军的计划”后,西班牙第一共和国被迫同意在十月底撤走1万名国际纵队成员。9月21日,西班牙共和国总理内格林在国联大会上发言要求各国政府召回本国在西班牙的志愿战士,四天后,全部国际纵队从前线撤到后方,国际纵队宣告解散。
志愿者撤离
为了有序撤离国际纵队的战士,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国际纵队成立了10个复员退伍中心,协助战士获得车票、证件和衣服撤退到苏联或他们愿意前往的国家。共产国际还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对国际纵队战士实行保护。
1938年11月1日,巴塞罗那举行了盛大的仪式送别国际纵队战士,西班牙第一共和国政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各政党和工会代表出席。从11月到12月,共发出了13趟列车用于撤退国际纵队战士。1939年1月发出了最后一列撤退国际纵队战士的列车。
战后状况
国际纵队的队员们返回祖国后,由于当时绝大多数国家由右派政府控制,队员们在政治处于边缘化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国际纵队队员再次参战,一些国家也因为队员们曾经的反法西斯主义行为,授予了他们一些荣誉。二战后,随着两极格局的加剧,由于队员们与共产主义间的联系,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队员们再度被边缘化。
东德
二战之后,德国分裂,东德(民主德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东德塑造了与以前纳粹德国截然相反的民族认同,国际纵队成为东德宣传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东德的各类纪念仪式中,国际纵队基本以正面形象出现。
加拿大
加拿大籍的国际纵队队员回国后,普遍遭到了警察的调查,并且因为与共产主义有关联,在求职中受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些队员希望参军,但被加拿大政府拒绝。
1995年,安大略省议会附近建立了一座纪念国际纵队老兵的纪念碑,2000年,雕塑家杰克·哈曼制作的铜像“共和国之魂”被安置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议会大厦草坪上,2001年,少数健在的队员在渥太华绿道公园为加拿大国际纵队队员树立了纪念碑。
波兰
按照波兰1920年通过的法律,由于波兰籍国际纵队队员在没有得到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为外国武装效力,他们被剥夺了公民身份。国际纵队解散后,波兰籍队员一部分返回德占波兰参加游击队,一部分前往苏占波兰,加入了苏联领导下的共产主义波兰部队。
1952年,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此后,国际纵队队员获得了与退伍军人相同的权利,一些队员还在政府中担任了职务。这一时期,波兰对国际纵队进行了大量宣传,很多出版物、学校名称、街道名称与国际纵队有直接关系。
1989年的东欧剧变中,波兰团结工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波兰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对国际纵队队员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他们是英雄,另一种认为是叛徒。同时。关于波兰籍国际纵队队员能否继续享受退伍军人权利这个问题引发了政治辩论,辩论持续到大部分队员离世才停止。
瑞士
瑞士籍的国际纵队队员归国后,因为违反了瑞士刑法中禁止在外国军队服役的条款而被军事法庭审判,刑期从2年到4年不等,还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5年。瑞士学者毛罗·切鲁蒂认为,所有西方国家中,瑞士对国际纵队队员的惩罚最严厉。瑞士国会三次讨论了是否撤销审判结果,恢复队员名誉。1939年,国会以瑞士是中立国为理由未通过提案,2002年,提案仍未通过,2003年,国会通过了三项议案,恢复了瑞士籍国际纵队队员的名誉。2002年,捐赠者在日内瓦建立了一座瑞士国际纵队队员纪念碑。
英国
英国籍的国际纵队队员归队后,受到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工党政治家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等人的欢迎,他们被视为凯旋的英雄。2001年,国际纵队纪念基金会在伦敦成立,基金会每年组织纪念活动,2012年,基金会在伦敦建造了国际纵队纪念雕像。2019年,最后一位在世的英国国际纵队成员杰弗里·塞万特去世。
美国
在美国,归国的国际纵队队员被美国联邦调查局贴上了“过早的反法西斯主义者”标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战士在服役时不得晋升。1947年-1957年,美国掀起了名为“红色恐慌”的反共产主义潮流,这一期间,归国的队员们受到国会委员会追查,但他们被没有被剥夺公民权。2016年,美国最后一位在世的国际纵队队员德尔·伯格去世。
国际纵队的成员
中国志愿者
国际纵队中有100余名中国志愿者,其中可考证的共12人,分别是谢唯进(化名为林济时)、张瑞书、刘景田、张纪、陈文饶、陈阿根、李丰宁、张树生、阎家治、杨春荣、张长官和刘华封。
起初,中国志愿者分散地编入其他国家志愿者队伍中进行战斗,1938年11月,“国际纵队”撤离西班牙,部分参战人员被困在法国南部集中营。7名中国人主动聚集起来组成支部,并推选谢唯进(化名为林济时)担任负责人。谢唯进设法向营外传出信息,被法国华人报纸《救国时报》、美国华人报纸《先锋报》公之于众。中国驻法使馆与法国政府进行交涉,并派人前往集中营探视。1939年10月间,他们先后被释放。其中,张瑞书和刘景田率先被法国共产党救出,但必须马上离开法国,他们与张树生、杨春荣、李丰宁、张长官共6人一同从马赛乘船回国。回国后,张瑞书、刘景田到了延安市,其他人去向不明。谢唯进稍晚回国,谢唯进回国后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后任空军工程部政委。
除归国的7人外,还有5名中国志愿者,其中陈阿根、陈文饶在撤退前已战死在西班牙战场上,刘华丰、阎家治两人去向不明,张纪于1940年返回香港特别行政区,后来去向不明。
其他国家的志愿者
在共产国际的召集下,来自苏联英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54个国家的志愿者组成了奔赴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下表展示了各国参加国际纵队志愿者人数。
历史影响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高度赞扬了国际纵队,他认为“没有人比在西班牙阵亡的人还要光荣地入土, 这些光荣入土的人士, 已经完成了人类的不朽。”英国历史学家休·托马斯认为参加过国际纵队的战士成为了以后各国抵抗法西斯主义侵略的中坚力量。
中国学者对国际纵队有很高的评价,程玉海、林建华认为国际纵队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蒋湘泽认为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为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张万杰认为,国际纵队是世界近现代革命运动史上第一支由不同国籍的志愿人员组成的,并委派总司令和政委赴一国直接参战的军队,国际纵队在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反法西斯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相关争议
国际纵队人数争议
关于国际纵队的总人数,有多种说法。德国作家阿·堪塔洛维茨在《西班牙日记》中认为是18000人。俄国历史学者高尔西亚在《国际旅在西班牙》中认为总人数介于20000至25000人。美国学者福斯特在《美国共产党史》认为总人数约30000人。苏联学者麦谢里亚科夫在《国际纵队在西班牙》中认为总人数超过40000人。保加利亚出版的《保卫自由西班牙》一书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产国际历史新编》认为国际纵队的成员有50000人。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徽章旗帜
国际纵队的徽章和旗帜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国际纵队的旗帜由红色,黄色和紫色三种颜色构成,与西班牙第一共和国的国旗颜色一致,旗帜、徽章通常还会有三角红星、锤子、镰刀、拳头等标志,代表工人阶级与共产党。
后世纪念
各国的国际纵队纪念碑
在美国西雅图、英国伦敦、斯德哥尔摩、德国柏林,日内瓦都有国际纵队纪念碑。
汉斯·贝姆勒勋章
汉斯·贝姆勒勋章(德语专业:Hans Beimler Medaille)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勋章,勋章以国际纵队第十一国际旅的领导者汉斯·贝姆勒命名。该勋章于1956年5月17日设立,授予在参加了国际纵队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士。
国际纵队纪念基金会
国际纵队纪念基金会是由国际纵队的退伍军人、马克思纪念图书馆的代表以及专门研究西班牙内战的历史学家组成的英国教育信托基金组织。这一组织致力于整理、出版国际纵队相关资料,向民众介绍国际纵队历史。基金会每年在伦敦举办一次纪念活动,邀请研究国际纵队的历史学家做相关讲座。
参考资料
International Brigade Memorial Trust.International Brigade Memorial Trust.2023-08-04
Farewell to Geoffrey Servante, our last man standing.International Brigade Memorial Trust.2023-08-04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豆瓣读书.2023-07-27
丧钟为谁而鸣.豆瓣读书.2023-07-27
Soldiers of Salamis.豆瓣读书.2023-07-27
西线战事.豆瓣读书.2023-07-27
The Time of the Doves.豆瓣读书.2023-07-27
万岁 卡美拉 Ay, Carmela! (1990).豆瓣电影.2023-07-27
13朵玫瑰 Las 13 rosas (2007).豆瓣电影.2023-07-27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建立
西班牙法西斯武装叛乱
法西斯国家对叛乱的支持
资本主义大国的“不干涉”政策
共产国际的决议
组建过程
招募志愿者
国际纵队的编制
保障机构的设立
共产国际与各国共产党的支援
作战经历
马德里保卫战
战役背景
战役过程
战役结果及影响
贾拉玛战役
战役背景
战役过程
战役结果及影响
瓜达拉哈拉战役
战役背景
战役过程
战役结果及影响
阿拉贡战役
战役背景
战役过程
战役结果及影响
解散撤离
国际纵队解散
志愿者撤离
战后状况
东德
加拿大
波兰
瑞士
英国
美国
国际纵队的成员
中国志愿者
其他国家的志愿者
历史影响
相关争议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徽章旗帜
后世纪念
各国的国际纵队纪念碑
汉斯·贝姆勒勋章
国际纵队纪念基金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