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露
中国女作家、中共特工
关露(1907年7月14日—1982年12月5日),原名胡寿楣,又名胡楣,笔名芳君。女,出生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曾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女作家、诗人、编辑、特工、“民国四大才女”。
1930年初,关露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她的故乡》发表于南京《幼稚周刊》。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左派作家联盟。之后关露于1936年发表诗歌《太平洋上的歌声》,并于次年为影片《十字街头》写出了歌词《春天里》。1939年,关露接受了打入上海汪精卫特务机关的任务,从事特工工作,并策反了特工头子李士群。新中国成立后,关露受到“潘汉年案件”等株连,先后两次被捕长达十年,1975年第二次出狱时已68岁。1982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了《关于关露同志的平反决定》,为她彻底平反。同年12月5日,关露在家中服用安眠药自杀。
关露曾因发表诗集《太平洋上的歌声》而一举成名,和潘柳黛、张爱玲、苏青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关露1907年出生在山西右玉,从小喜欢读书,她在母亲教诲下学写旧体诗,爱上文学。15岁时父母双双离世,她和妹妹胡绣枫随二姨生活。20岁时,关露考入上海法学院,一年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继续学习。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上海妇女抗日反帝大同盟,办夜校,组织姊妹团、读书班和诗歌小组活动。
工作经历
1930年初,关露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她的故乡》以胡楣的笔名发表在南京的《幼稚周刊》上,接着她又写了些描写工人生活以及表现抗日情绪的诗歌。之后关露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左翼作家联盟,负责《新诗歌》的编辑工作,并在《文学月报》《妇女园地》《现象》月刊等刊物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及翻译文学作品。
1933年,关露开始负责左联创作委员会工作。次年在《新华日报》上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新诗歌组编辑诗副刊。1936年,左联解散后,关露加入中国文艺家协会,编辑《生活知识,同年参加上海市文化界及妇女界的抗日救亡协会,该会改名救国会后,曾任理事职务。同年,关露的代表作诗集《太平洋上的歌声》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很好的反响,奠定了她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女诗人的地位。
1937年,关露同王亚平编辑诗列《高射炮》。在这期间关露先后在《抗战三日列》《救亡日报》《光明尘月列》《妇女园地》《生活知识》及《高射炮》等刊物上发表诗歌。同年4月,明星电影公司拍摄电影《十字街头》,关露为影片写出了歌词《春天里》。同年上海沦陷,关露参与组织上海诗歌座谈会,出版《诗人丛刊》和《行列》诗刊,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
1939年11月,关露正在修改长篇小说《新旧时代》,突然接到了中共华南局最高领导人叶剑英的密电:“速去香港特别行政区。”她立即赴港,在香港的一间旅馆里,见到了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和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潘汉年。潘汉年传达了组织的命令:要关露打入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汪伪特工总部,接近日伪政权的特工首脑李士群,获取情报,并相机策反李士群。到上海市后,关露利用与李士群一家要好的关系,经常和叶吉卿一起逛街、外出游玩。此后两年,日军的清乡、扫荡计划总是会提前出现在新四军领导人的案头,从而为新四军反清乡、反扫荡创造了先机。但关露也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曾经的朋友都视她为汉奸,对她避之唯恐不及,连母亲都不愿见她。1941年,李士群最终对关露说出了心里话,关露也趁机策反了李士群。尔后,李士群曾几次派人过江给新四军送情报,并且派人护送一大批中共领导干部越过层层封锁进入解放区,这些都是潘汉年和关露对他进行策反的结果。次年,关露发表了一部关于新女性挣脱封建梏走向革命道路的中篇小说《新旧时代》。
1942年,关露接到一个新任务,到日本人创办的《女声》杂志做编辑,通过杂志社内日本左派人士恢复与日本共产党的联系。《女声》是日本驻华大使馆和日本海军陆战队情报部联合主办的。之后的日子,她在《女声》刊登了很多暗含反战爱国色彩的文章,培养和发掘了大批进步的文学青年。次年《女声》受邀派人参加“大东亚文学者代表大会”,关露参加此次大会,之后关露被《时事新报》文章批评,并被世人当作“文化汉奸”,遭到口诛笔伐。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关露回到了她朝思暮想的苏北解放区。次年,关露随军撤至大连市,担任《关东日报》文艺副刊编辑。1949年北京解放后,关露在华北大学三部担任文学创作组组长,封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之后关露先后在铁道部总工会、文化部电影局从事文学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关露受到“潘汉年案件”等株连,1955至1957年因被牵连入狱。之后于1967年7月1日,年逾花甲的关露再次被捕,关押在秦城监狱,先后两次被捕长达十年,1975年第二次出狱时已68岁。1982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了《关于关露同志的平反决定》,为她彻底平反。同年12月5日,关露在完成了回忆录以及她的老上级潘汉年的纪念文章之后,服安眠药自杀。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1908年7月14日生于山西太原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童年读过一些古代诗词,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7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困,依靠母亲教书为生。小学毕业后不得升学,自修中学课程,习作旧诗。15岁时母亲离世,她和妹妹胡绣枫随二姨生活。
关露唯一的亲人是妹妹胡绣枫一家。关露在1975年出狱之后立下了遗嘱,表示自己没有儿女,在生病时和生活上遇有困难时,都是她的三个外甥女李康将、李妙庄、李稻川给她各方面的照顾,她也将外甥女当成自己的女儿,在她去世后将她的生活资料、香山东宫村2号房屋等转为她的三个外甥女儿所有。
感情生活
关露曾与王炳南有过一段感情经历,她和王炳南相识于抗战前夕,1946年两人再度重逢,感情迅速发展迅速,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那时王炳南刚和德国妻子安娜分手,关露也有过一次短暂婚姻。和王炳南恋爱,是关露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而关露依然要面对误解和怀疑。她曾将对党的追求创作成诗歌,交给《新华日报》,却被告知需要更换署名,因为读者只知道关露是“汉奸文人”。更让她感到痛苦的是,考虑到自己名声带来的影响,她不得不与恋人、正在担任外交重任的王炳南断绝关系。从此关露关闭了自己的心扉,终身未嫁。
晚年生活
8年的牢狱之苦,关露本来就不好的身体又受到一次摧残。关露在病情严重的时候,被送进医院治疗,出院后又回到单人牢房继续被审查。关露从监狱出来后,住在10平米的小屋里,以前爱干净的她,竟然把房子弄得乱七八糟,空气逼仄,气味难闻。
1978年,关露还能偶尔跑跑步,虽然跑的很慢。而1980年5月的一天,关露突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查出是脑血栓症。抢救过来之后,很多记忆都变得模糊起来,她也无法再写字,手连笔都拿不住了。解放后33年间,除了《苹果园》和狱中诗,关露没有发表过一部作品。第二次出狱后她曾经雄心勃勃要“大写特写”,但中风让这个希望成为泡影。
关露中风后,没有偏瘫,就是全身疼痛,经常说疼得像刀割一样,无法入睡。在作协工作的萧阳和关露早年的结拜姐妹陈慧芝经常来陪伴关露。
个人作品
诗集
小说
*数据来源
翻译作品
歌曲作词
诗歌
*数据来源
人物评价
关露在晚年常常回忆那三、四十年代的峥嵘岁月,特别是她用青春、热血和汗水浇灌过的徐家汇地区的那段日子。她多次写信给在上海的妹妹胡绣枫,倾诉她对肇嘉浜路、赵巷的思念。关露的一生,无私地为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名誉、爱情、前程乃至生命,不愧是党的好女儿。(澎湃新闻 评)
关露用自我生命的实践证明入党誓言不是党旗下一句空洞的话,而是要用一生去践行的人生信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关露传奇的命运更启发我们对于什么是信仰的思考。信仰对关露来说就像漆黑深夜中的灯火,指引着她走过卓越而又坎坷的人生道路。这种精神价值又犹如天空中永恒的星光,永远照耀着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信仰的年轻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异宾 评)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工作经历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感情生活
晚年生活
个人作品
诗集
小说
翻译作品
歌曲作词
诗歌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