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泻叶
豆科决明属植物
番泻叶(学名:Senna alexandrina Milll)为豆科(Fabaceae)决明属(Senna)植物,别名狭叶番泻叶、洋泻叶、印度番泻叶等。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以及阿拉伯印度巴基斯坦等地,中国少量地区有引种栽培。番泻叶多垂直分布于海拔1300米的半沙漠灌木丛和草原,尤其是谷底、平原和河岸边。番泻叶忌寒冷,适宜生长在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0°C的地区,在雨量稀少、气温适宜处即可引种栽培。
番泻叶为小灌木呈草本状,高达1米。叶为偶数羽状复叶,具5~8对小叶,小叶具短柄;小叶片披针形,两面疏被毛至近无毛。总状花序腋生,每一花序有6~14朵花;花不整齐,萼片5枚,长卵形,不等大;花瓣5片,黄色,倒卵形,下面2瓣较大。荚果呈扁平长方形,果皮厚膜质,栗棕色,边缘绿色,幼时疏被白毛。种子4~7粒,略呈长方形而扁。花期为9~12月,果期为翌年3月。
番泻叶的小叶可作中药材入药,据中国药用典籍记载《中药大辞典》记载,其小叶可入药,具有泻热通便、消积导滞的功效,可治疗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积滞腹胀等疾病。但研究表明,番泻叶含有类成分,对中枢神经和胃肠道均有一定毒性,会引起头晕、四肢麻木等症状,因此不能长期大量服用,一旦发生中毒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植物历史
命名由来
番泻叶这一名称简单直接的表明了该植物的来源和医学效果,“番”指其产自外族或外国,即东非热带地区,“泻”指其具有致泻效果。这是因为番泻叶含有番泻苷、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化学成分,其对动物和人均具有显著的致泻作用。
历史记载
番泻叶原产于东非热带,引入中国作为中药使用主要是在清代以后,据中国清代维医药学药物专著《药物之园》记载,番泻叶多产于阿拉伯半岛麦加、麦地那、塔依夫和非洲埃及等地。其茎直立,稍软;叶细,与指甲花叶相似,色偏蓝,也有黄色者;荚果扁平,弯曲肾形。根据维吾尔医本草所述的植物特征、产地和实物进行对照,发现其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番泻叶一致。中国民国医学家王一仁的著作《饮片新参》中也有关于番泻叶的描述,以后的药物文献也多有记载,包括《药用植物学及生药学》《中药大辞典》《现代中药毒理学》等,较早期的著作也有称番泻叶为那叶或泻叶的。
研究历史
近代中国关于番泻叶临床研究也有较多记录,1988年的《中国乡村医生》和1989年的《中华护理杂志》中均记载,番泻叶可用于术后肠功能恢复,可促进大肠蠕动,解除肠麻痹,减少输液量,提前进食,且无副作用。临床也表明番泻叶可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服药后24小时内排气排便者可达95.6%,效果良好。1989年,《福建医药杂志》上记载番泻叶具有止血作用,用其水漫出液在胃镜直视下喷洒于出血病灶,可即刻止血,临床研究也证实口服番泻叶渴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记载,番泻叶有利水的作用,可治疗水肿胀满,可单用泡服,也可与圆叶牵牛大腹皮等同用。
形态特征
番泻叶为小灌木呈草本状,高达1米。
叶为偶数羽状复叶,具5~8对小叶,小叶具短柄;小叶片披针形,长23~26毫米,宽3.5~9毫米,先端渐尖,基部稍不对称,两面疏被毛至近无毛;托叶卵状披针形,长2~4毫米。
总状花序腋生,每一花序有6~14朵花;花梗基部有一卵形苞片,易脱落;花不整齐,萼片5枚,长卵形,不等大;花瓣5片,黄色,倒卵形,下面2瓣较大;雄蕊10,上部3枚不育且小形,中部4枚等长,下部3枚向下弯曲,花药略呈四方形,基部箭形;雌蕊弯曲呈镰刀状,子房具柄,疏被毛。
果实与种子
荚果呈扁平长方形,长4~6厘米,宽1~1.7厘米,背缝的顶端有一突尖;果皮厚膜质,栗棕色,边缘绿色,幼时疏被白毛,后渐脱落。种子4~7粒,略呈长方形而扁,凸出于果皮,清晰可见。
物种分布
分布范围
番泻叶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以及阿拉伯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其中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有大量栽培。番泻叶在中国广西、台湾、云南省也有引种栽培,其中以雨量少的中国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生长较好。
栖息环境
番泻叶多垂直分布于海拔1300米的半沙漠灌木丛和草原,尤其是谷底、平原和河岸边。番泻叶生长环境主要为干热气候,如苏丹产区的年平均气温为24~26℃,月平均气温为10~14℃,年降水量最高不超过250~300毫米;中国云南省元江县的年平均气温为23~24℃,平均年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
生长习性
番泻叶忌寒冷,适宜其正常生长的环境为一年中有180-200天的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0°C的地区,温度在5~10°C时,植株生长缓慢,1~2 ℃植株叶片脱落停止生长,0℃时植株死亡。番泻树从生长至开花结实,一般需3~5个月左右,其生长的最适pH值为6.5,花期为9~12月,果期为翌年3月。在雨量稀少、气温适宜处即可引种栽培,在无霜期短、夏季干热的地区也可考虑栽培试种。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番泻叶对选地要求较高,需选择气温高雨量少、地势高燥、排水方便、向阳、疏松的沙性土或冲积土作为种植地,再进行深翻整平,如土壤酸性过强,可适量施加生石灰至微酸性或中性,最后施腐熟的农家肥作基肥。
播种
番泻叶种子容易萌发,温度高时出苗快,出苗率也高,因此可在3月播种前先将种子放入25℃温箱中催芽,再按行株距挖小穴,并在穴内充分浇水,次日进行播种。每穴播5~6粒,然后覆盖稻草,防止水分蒸发和土壤板结,约4天后即可发芽。
养护管理
番泻叶幼苗长高后进行间苗,每穴仅留一株苗,发现缺苗后及时补苗,需带土移植,移栽后覆土压实,并浇定根水。幼苗移栽后及时中耕除草,并保持土松草净,土壤板结和施肥后需及时松土。
每年施清水肥2~3次,促进番泻叶植株生长,到幼苗长高后,植株进入开花结果期,可施稍浓的腐熟人粪尿,促进植株开花结果。如以收叶为目的,可在此时多施氮肥,还可在现蕾期于晴天摘蕾摘心,促进枝叶生长,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若以收种子为目的,则在施氮肥的同时,追施磷、钾肥料,促进籽实饱满。番泻叶出苗后要严格控制土壤水分,否则易导致病害发生。
病虫害防治
番泻叶的常见病害为立枯病、叶斑病等,立枯病发生时可喷施波尔多液代森锌五氯硝基苯等药液防治,防治叶斑病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波尔多液。番泻叶的常见虫害主要为粉蝶科昆虫,防治粉蝶可喷施敌百虫敌敌畏等药剂,还可引入粉蝶美国白灯蛾的天敌细腰士蜂进行生物防治
采收贮藏
在番泻叶生长盛期的晴天,采收叶片和已充分长成而未成熟的果菜,立即晒干并经常翻动,但不可堆积过厚以免叶色发黄。将较大、完整、色绿、梗少、无泥沙杂物的叶片用木箱或纸箱包装,再置于干燥处保管。还可在7月荚果呈褐色时应及时采收,采果后带果晒至种子变硬时去皮干燥保存。
用途
番泻叶的小叶可作中药材入药,据中国药用典籍记载《中药大辞典》记载,其小叶可入药,具有泻热通便、消积导滞的功效,可治疗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积滞腹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疾病。此外,据《中药药理与应用》记载,番泻叶在临床治疗上可用于腹部手术的恢复,改善手术后胃肠迷走神经紊乱造成的肠蠕动减慢,消除消化运动功能障碍,恢复胃肠功能。口服番泻叶还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等疾病。
毒性
植物毒性
据《中药药理学》记载,番泻叶含有蒽醌类成分,会引起头晕、四肢麻木等症状,长期服用轻则导致低钾血症,重则导致肝硬化。番泻叶剂量偏大时,会导致患者肌肉松弛、四肢无力、急性肠梗阻等。此外,据《毒药本草》记载,番泻叶对中枢神经也有一定毒性,中毒后会出现面部麻木、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其对胃肠道也会产生一定的刺激效果,过量服用可导致胃肠刺激、出血。
安全使用
据《中药药物性肝损害》记载,番泻叶的中毒原因大多是用量过大或药不对症,因此番泻叶内服量不宜过大,体虚者与孕妇忌服。长时间煎煮番泻叶可能使其成分比例和结构发生变化,使血压骤然恶性升高或下降。因此,番泻叶不能长期大量服用,应在有效剂量3~9g内短期服用,同时仔细观察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中毒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相关研究
抗氧化活性研究
有学者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番泻叶总黄的提取工艺,通过测定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来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发现番泻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50 min、超声温度68℃、料液比1∶28(g∶mL),其总黄酮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可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
现代药理学研究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番泻叶对小鼠、大鼠、家兔等多种动物及人均有显著的泻下作用,小鼠和兔于药后2~4小时致泻,人口服后约6小时引起泻下,其主要成分番泻苷在被小肠吸收后经血流或胆汁进人大肠,在肠内细菌作用下经水解、还原等变化变成大黄酸蒽酮,其为番泻引起泻下的主要成分。番泻叶还具有止血、抗菌作用,其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甲型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细菌均具有抑制作用。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7-31
Senna alexandrina.tropical.theferns.info.2023-08-02
Alexandrian Senna.eol.org.2023-08-02
目录
概述
植物历史
命名由来
历史记载
研究历史
形态特征
果实与种子
物种分布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长习性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播种
养护管理
病虫害防治
采收贮藏
用途
毒性
植物毒性
安全使用
相关研究
抗氧化活性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