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峪惨案,于1941年1月25日发生在潘家峪,是驻唐日军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的一次血腥大屠杀。同时,是抗战时期
华北地区地区遭到日军“三光作战”制造的典型惨案之一。
潘家峪位于
河北省丰润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
冀东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1941年1月25日,驻唐山、丰润、滦县等十几个据点的3000多名日军和1000多名伪军包围潘家峪,逼迫全村1500多人集中在村边西大坑。后又将村民驱赶至村中潘家大院,封锁大院,用步枪、机枪射杀赤手空拳的村民,并放起大火。惨无人道的
日本侵略者共屠杀无辜群众1301人,烧毁房屋1398间,所有财物被抢掠一空。潘家峪作为重要的敌后战场,这里的人民都是英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擅长打游击战。因此,日本侵略者对潘家峪的村民恨之入骨,实施了此次惨案的计划。对此,后续我方进行了复仇,于1942年7月18日,全歼150名日军,俘虏100多名伪军。并将潘家峪惨案的直接策划者——佐佐木二郎击毙。
此次惨案对后人影响甚深,日本爱好和平的人士也不断来到潘家峪来吊唁忏悔。2019年7月6日,潘家峪惨案幸存者潘瑞常为来访的潘家峪小学学生们进行了一场革命历史教育。2023年7月10日,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交流展”在
迁安市市博物馆进行展出,进行了现场宣传教育。自1952年起,地方政府和潘家峪村民先后重修了遇难同胞的四座坟墓,树立了四块墓碑,一座纪念碑,一座纪念塔,修建了一座祠堂和一座纪念馆,以表哀思。1997年,政府投资在惨案遗址旁建设了新的纪念馆,让后人缅怀历史。
背景
潘家峪作为河北省
丰润区(现今
唐山市丰润区)腰带山中的一个山村,全村220多户人家,1700 多口人。1937年7月7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
七七事变,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
八路军挺进敌后,奔赴华北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
人民战争,潘家峪成为抗日堡垒村,成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中枢。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大举侵犯中国领土,疯狂屠杀中国人民,掠夺财产。1937年11月,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统治,聂荣臻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地点位于山西五台山。随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在全中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在1938年之后,这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了抗日主战场。这些抗日根据地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规划,让其分不清作战的前线和后方。而潘家峪则是重要的敌后战场。
潘家峪村作为冀东党政军
领导机关的常驻地,部队经常在这里休整、训练,尖兵报社、后方医院、地下监狱、兵工厂、被服厂等单位也先后迁入,冀东党、政机关首脑经常驻留此地,
八路军的兵工厂、被服厂等都设在这里,部队也经常在这里休整、安置伤病员。日本侵略者对潘家峪的村民恨之入骨,先后组织了138次扫荡。日本侵略者每次偷袭扫荡,村民们早已经收到了消息进行了转移,这些日本侵略者在村子里找不到人,便放火烧村。等日本侵略者一走,村民便回来重新驻守,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之所以每次都能提前收到消息,主要源于游击队一直处于侦察状态,能够及时传递消息。对此,潘家峪的村民让日本侵略者怒火中烧。
1941年1月,日本驻唐山部队指挥官召集
丰润区日本顾问佐佐木二郎以及
遵化市、
玉田县、
滦州、迁安、
卢龙县、
抚宁区等县的日伪人员,勾结地方反动地主,策划血洗潘家峪的阴谋。
定性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惨案,是驻唐日军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的一次血腥大屠杀。同时,是抗战时期
华北地区遭到日军“三光作战”制造的典型惨案之一。
惨案经过
1941年1月24日,
日本军部对佐佐木二郎下达了命令,要求尽快对潘家峪执行扫荡。当天下午召开会议,商议有关扫荡的具体方案,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伪丰润县县长凌以忠等一些
伪军干部。会议上探讨了道路安全问题、调遣
警备队的问题、筹集枪支器械和钱粮的问题,强调了攻打
八路军和惩戒潘家峪村民的任务。
1941年1月25日,正值农历腊月二十八,潘家峪村民正准备过
春节的时刻。清晨,驻唐山、丰润、滦县等十几个据点的3000多名日军和2000多名伪军包围潘家峪,清晨,潘家峪四周山上布满了站岗的伪军,日军则全部扑进了村子里,全副武装的日本兵用枪托、
刺刀把1400多名村民全部驱赶到位于村中心长30米,宽10余米的西大坑。当时正值冬季,坑底有一尺多厚积雪,坑边都站满了人。日军见西大坑警备不便,临时改变主意,将人们赶到地主潘惠林的大院。这里是日军屠杀群众的主现场,分东、中、西三院,前后三层房,四周是一丈多高的院墙。院内已经铺满浇了
煤油的松枝柴草。周围院墙上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军,土堆和平房顶上也架起了
机关枪。
随着
佐佐木的指令,日军点燃了柴草,机枪、步枪一起向群众射击,手无寸铁的人们陷入了浓烟烈火和枪林弹雨之中。英雄的潘家峪人民用血肉之躯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抗争,大家一起冲向大门。在日军机枪的扫射下,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涌上来,又倒下,又涌上来,周而复始这个过程,十分惨烈。潘国奎、潘树林等十几个人从东院北门冲出大院,侥幸逃离虎口。与此同时,日军又从村外南山坡搜出了32人,在南岩子上杀害并放火焚尸。屠杀一直持续到傍晚,日军才退出了潘家峪。
惨案结果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烧毁房屋1398间,所有财物被抢掠一空。
历史影响
后续发展
惨案发生的第二天,
冀东军分区党政领导率领十二团的官兵来到潘家峪,带来大批粮食、衣物、药品,挨家挨户地慰问、安抚。
当时就有12名幸存者参加八路军,进入复仇的行列。1941年3月初,潘家峪20多名青年带头成立了3个“抗日复仇小分队”,附近村庄的子弟纷纷参加,迅速发展到120多人。5月9日,冀东抗日斗争领导人李运昌、周文彬、刘诚光等来到潘家峪,在火石营村召开了由各村群众参加的追悼大会。在大会上,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诚光庄严宣布成立“潘家峪复仇团”。1942年7月18日,复仇团与十二团战士在
迁安市甘河槽设伏,与敌激战5小时,全歼150名日军,俘虏100多名
伪军。潘家峪惨案的直接策划者——佐佐木二郎被潘家峪复仇团的战士亲手击毙。
后人吊唁
近年来,
日本爱好和平的人士也不断来到潘家峪。2005年,一位名叫田中进的日本卡车司机。他久久地跪在四座坟墓前,为日本的侵华罪行痛哭谢罪。2012年,
北海道大学教授吉田邦彦赶来;2013年和2014年,一位日本中年女作家两次来到潘家峪;2014年夏天,一个由7位日本人组成的旅行团找到当地,了解当年发生的惨痛历史。
学习教育
2019年7月6日,潘家峪惨案幸存者潘瑞常对担任小小讲解员的潘家峪小学学生们进行了一场革命
历史教育。对此,潘瑞常表示一定要要记住
日寇在我们家乡犯下的滔天罪行。一定要警钟长鸣,不忘国耻,好好学习,让国家更加强大。
2023年7月10日,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交流展”在
迁安市博物馆进行展出,内容包括民族危亡、奋起抗争、日军暴行、历史见证、保家卫国、缅怀励志、今日潘家峪七大部分,揭露日本侵略者屠杀无辜群众的暴行,讴歌潘家峪群众与敌人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展现了潘家峪村民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展览共收录360幅图片。参观群众表示,“看到这些历史资料,对惨案的经过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也深深感受到潘家峪人民的勇敢无畏、可歌可泣。今后,一定会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和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学习、工作、创新创业的不竭动力。”
战争纪念
惨案发生后,1941年2月5日,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四邻村庄的乡亲清理尸首,从潘家大院扒出的尸体无法辨别姓名、年龄,只能在辨认出的男尸身上写个“男”字,女尸身上写个“女”字,童尸身上写个“童”字。其中有的男女也无法辨认,只能把那些尸骨集中起来,一堆四肢焦肉、肚肠,一堆骨殖,一堆人头。然后,以炕席为棺木,一领席里包一至两个尸体。公葬是在初春的寒夜里进行的,送葬的队伍由街里走上
山麓,把尸体安葬在松柏常青的南山脚下。沉痛悼念罹难同胞。1952年,
唐山市政府工作人员捐资合建
聂氏宗祠,并筑塔立碑,重修遇难同胞四座坟。
自1952年起,地方政府和潘家峪村民先后重修了遇难同胞的四座坟墓,树立了四块墓碑,一座纪念碑,一座纪念塔,修建了一座祠堂和一座纪念馆,并对西大坑、潘家大院等遗址进行修复和有效保护,“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牢记血泪仇,不忘民族恨”等字样刷在潘家大院斑驳的墙上,院墙上的弹痕还清晰可辨。
遗迹场馆
1997年,政府投资在惨案遗址旁建设了新的纪念馆,并对潘家大院、西大坑、南岩子等六处惨案遗址进行了有效保护。多年来,惨案纪念馆成为干部群众、中小学生、部队官兵、外国友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历史的大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