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信,1941年3月出生在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首都规划委员会特聘专家。(截至2023年7月)
1964年分配到
贵州省,后调贵州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1982年作品《侗女》选送
法国首次春季沙龙邀请展,三年后在全国美代会上当选为理事。同年有20件作品参加《贵州学习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新作展》,并有12件为
中国美术馆收藏。1983年赴东非
四国访问,1989年调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1993年《山风》参加《海峡两岸雕塑展》(中国台湾)。先后有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北京国际艺苑及台湾炎黄美术馆收藏。《欢乐柱》编入《
中国新文艺大系》和《中国美术五十年》。2017年12月28日,“雕塑四十年”展在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拉开帷幕。田世信系列作品在“雕塑四十年·田世信个案研究”单元中展出。
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国际性大展并获奖,在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重要美术馆举办个展并产生广泛影响。九十余件作品分别被
中国美术馆、台湾山美术馆、
中国文艺网、文化部对外艺术展览公司及
杭州市、
厦门市、北京市政府等机构及海内外个人收藏。2004年,作品参加《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获得
提名奖。2007年,在北京展览《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获得学术奖。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逐渐成名
田世信,1941年3月出生在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在校期间主要学习优化和雕塑。196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
贵州省,1978年调贵州省艺术学校美术系。1982年作品《侗女》选送
法国首次春季沙龙邀请展。同年有20件作品参加《贵州学习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新作展》,并有12件为
中国美术馆收藏,次年赴东非
四国访问。1985年全国美代会上当选为理事,同年《欢乐柱》和《谭嗣同》参加第六届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欢乐柱》获银牌。四年后调入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1988年《欢乐柱》参加《当代中国优秀作品展》(赴
日本)。次年,田世信的《田世信、刘万琪雕塑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1989年,田世信《屈原》参加第7届全国美展。1993年,他的作品《山风》参加《海峡两岸雕塑展》(台湾)。先后有作品被
中国美术馆、北京国际艺苑及台湾炎黄美术馆收藏。其中《欢乐柱》编入《
中国新文艺大系》和《中国美术五十年》。
名声大噪
2007年与韩国表画廊合作在北京举办《田世信雕塑展》,代表作品《母与子》落户
北京2008年奥运会运动员村森林公园。2009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王者之尊》,引起很大反响。2014年4月4日,田世信受
天津大剧院邀约展出《你好,灵魂?——田世信雕塑作品展》,这是田世信在首届
曹禺戏剧节期间举办的唯一艺术展览项目。 2017年12月28日,“雕塑四十年”展在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拉开帷幕。田世信系列作品在“雕塑四十年·田世信个案研究”单元中展出。2018年7月27日,田世信参加由
中国雕塑学会、
敦煌研究院、
西安美术学院、
天水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承办的“麦积山国际雕塑论坛·2018”学术年会,论坛中场休息时,田世信与日本NPO福利艺术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授松尾光伸分别发言。
人物作品
展览
注:以上参考资料为
作品介绍
《苗女》《花桥》《侗女》
这三部作品是田世信在
贵州省生活与教学时所创作,在贵州经历,让他对少数民族形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创造了一批民族的、乡土的题材。体现劳动人民在困苦条件下劳作的劳苦艰辛,但却自足自在的精神风貌跃然立于其作品中。展现了田世信野性、直接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其作品鲜明的特色。
《王者之尊》群雕系列
他借用毛泽东《
沁园春·雪》这首诗词,以雕塑的形式将中国画的线描立体化,塑造了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
赵匡胤、
成吉思汗五位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深远的“王者”的形象。《王者之尊》主题群雕,是田世信近两年倾情倾力之作,从题材和主题的角度说,这是他的历史情蕴和历史意识的一种富有逻辑上下文的拓展,但其中的精神跨度和形式跨越是非常大。从历史的观念看,他的这一个《王者之尊》使历史意识的三种可能:“纪念”的、“好古”的、“批判”的同时集于一身。在这个时候,田世信使自己的作品在结构上进入了“宏大的结构”和“丰富的主题”的境界。《王者之尊》主题群雕取材于毛泽东词《
沁园春·雪》。田世信在这组群雕之中,以毛泽东词为主题立意的依据,用观念性的当代艺术表达方式,塑造了中国历史中最具王者之尊、最为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和精神文化的六位“王者”。
《汉女》和《唐女》
《汉女》和《唐女》是田世信对雕塑材料的探索,体现出田世信对传统线描造型的挖掘和吸收。从品类繁多的
青铜、泥塑、木雕、大漆以及将大漆用于雕塑,是田世信开辟的一个崭新课题,他在大漆工艺和技术的保存与开发上投入了大量心力,并卓有成果。
作品风格
早期风格
1964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后,田世信被分配到贵州清镇中学,在此教学与生活了二十五年。在
贵州省经历,滋养和丰富了田世信的早期创作,对少数民族形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地取材,创造了一批民族的、乡土的题材。劳动人民在困苦条件下劳作的劳苦艰辛,但却自足自在的精神风貌跃然立于其作品中。《
苗女》《花桥》《侗女》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生动形象的少数民族人物,展现了田世信野性、直接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其作品鲜明的特色。
风格转变
1993年在中国
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宋代
赵匡胤画像,田世信便开始研究其他传世历代帝王
造像。他借用毛泽东《
沁园春·雪》这首诗词,以雕塑的形式将中国画的线描立体化,塑造了
秦始皇、
刘彻、
李世民、宋太祖、
成吉思汗五位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深远的“王者”的形象。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上,王者之尊这组作品表达了艺术家“与故人对话”的主题,希望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引导,引导观众回到过去的那种时代。这组作品是田世信艺术生涯中创作上的新开端,是由现代主义向观念主义或当代主义转换的里程碑作品。
近年来作品风格
近年来更多着力于历史人物题材,皆以人文视角进行创作。田世信在创作中对于材料有一种特殊的敏感,
陶土、不同质材的石头、木料、
青铜,不一而足,尤其在传统工艺大漆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艺术成果。他根据不同材料特质,酝酿和构思雕塑形象,娴熟运用各材料和雕塑手法的独特创作。
作品评价
他的创作很多涉及最卑微的底层平民,他为那些“小人物”树碑立传、描述真相,揭示底层命运的悲凉与困境;他也涉足名士精英,记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神财富与民族声音;他还兼及观念主题,表达正义与邪恶、权力与政治等社会矛盾与冲突,呼唤进步自由的精神诉求;他也涉及对抽象概念的创造性解读,比如对美、对文化、对传统等等概念的表现与思考。他的雕塑语言及表现手段极其丰富,无论具象还是抽象,无论表现还是再现、象征还是比拟,均能娴熟自如地融进他精心打造的作品当中。无论题材、手段、语言形式如何,总带着
贵州省山野原始的气息与凝重旷达的特性,因为他曾将激情似火的二十五载青春年华交给了西南贵州。贵州的山野之风与这个北方汉子的粗犷之气,交织成这独特的艺术大器。(李向明评)
《王者之尊》中所采用的是雕塑创作的“中国方式”。田世信先生的这一组历史人物雕塑,包含了他多年来对
中原地区传统造型艺术的研究心得,几乎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造型方式的小型“百科全书”。这是一次全面的实验,它涉及到绘画、民间工艺、寺院
造像等多个领域。田世信通过不同时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塑造,大面积的尝试和探讨了传统的民族、民间造型方式在当今雕塑创作中运用的可能性,这种努力也是近些年来所比较少见的。《王者之尊》体现了传统中国绘画和雕塑的密切关系。在历史上,“塑绘不分”、“塑容绘质”是
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原地区古代并不刻意强调雕塑和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常常表现出与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的因素。《王者之尊》运用了很多绘画因素,例如人物服装上的彩绘,就是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相互融通的表现。在色彩上,中国古代雕塑讲究“装銮”,一直都有上色的传统,《王者之尊》也充分展示了色彩在雕塑中的魅力。(艺术中国评)
早在1980年代,田世信的作品一经展示,那种来自于大地、来源于生活的语言便唤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他将学院雕塑教育的传统与民间生活经历紧密结合,使作品既蕴含着学院造型的美学修养,更透溢出触及心灵的鲜活生命力。(
范迪安评)
荣誉奖项
注:以上参考资料为
人物评价
田世信一系列历史人物主题创作,是他的艺术在形式创造和精神表达上的转型和成熟,这也正是基因于他骨子里强烈的英雄主义情节和对
中原地区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读解。《司马迁》《老子像》《
王阳明》《谭嗣同》《鲁迅与青年们》等等,这些作品体现了艺术家的人文理想和道德追求,对当下
生存状态和人性良知的历史反思,对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呼唤。从文人、士大夫的创作,到《王者至尊》的完成,田世信在与历史对话和自我对话中实现了精神的超越。田世信的历史人物表现,有他自己鲜明的历史导引、情感融入和美学观念,这些人物既还原到历史中,又对照在当代社会。(田世信艺术展策展人唐斌评)
1964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后,田世信被分配到贵州清镇中学,在此教学与生活了二十五年。在
贵州省的这段经历,滋养和丰富了田世信的早期创作,对少数民族形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地取材,创造了一批民族的、乡土的题材。劳动人民在困苦条件下劳作的劳苦艰辛,但却自足自在的精神风貌跃然立于其作品中。《
苗女》《花桥》《侗女》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少数民族人物,展现了田世信野性、直接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其作品鲜明的特色。(艺术中国评)
一方面脚踏大地,一方面探向传统,田世信以独到的视角,自觉地深入体会
中国雕塑博大精深的传统风貌,着重领略
秦汉雕塑大气磅礴的意象,也吸收湘楚文化瑰丽空灵的神采,成功地将两种文化的滋养统一融合,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神秘的气息、雄强的力量与单纯的品格,展现出“质”与“文”高度和谐的个人艺术面貌。(光明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