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所著,原题为《朱柏庐治家格言》。后其学生顾易在《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基础上补充事例、充实原本,称朱柏庐为“朱子”,题为《朱子家训演正》。在后世流传过程中,《朱柏庐治家格言》又多易名为《朱子治家格言》《朱子格言》《朱子家训》等。至今,多直称为《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全文仅有54句,五百余字,精辟地阐明了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修身治家之道,涉及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德行、家庭、祭祀、纳税、房产、处事、婚姻、交友、读书、做官等。其内容平实质朴、易于遵行;语言通俗简明、对仗工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继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德育理念,教导人们要成为勤劳俭朴、知书明理、孝老爱幼、仁爱宽厚之人。
《朱子家训》在成书之初便广为流传,不仅为朝臣、士大夫所乐道,也广受民间百姓追捧,在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是一篇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将《朱子家训》带回京内作为皇子启蒙读物,并摘其中数句写为对联,勉励官员子女。在当代社会中,《朱子家训》被许多地区的中小学列为必读启蒙教材之一,旨在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思想内涵。当代国学家李里编《
蒙书讲义》,将《朱子家训》作为首篇,肯定其在蒙书教材中的重要地位。现今,《朱子家训》又有Martin Palmer(彭马田)、
郭著章、李绍茂、吴敬瑜、
张香桐等人所译的多种英文译本,在海外多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书名释义
《朱子家训》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所著,因其号伯庐,故原题《朱伯庐治家格言》。格言,指具有教育意义,可作为准则的短语或短句,治家格言即治理家庭或家族时,为了规范家人或族人的日常生活而设立的行为准则。后朱柏庐的学生顾易为阐释老师思想,著有《朱子家训演正》,称朱柏庐为朱子。于是《朱伯庐治家格言》在后世流传中多易名为《朱子治家格言》《朱子格言》《朱子家训》等。家训,既包括在家庭或家族中长辈对幼辈的训示、教诫,也包括平辈间(如兄辈对弟辈、夫辈对妻辈)的劝勉和嘱咐,具有劝谕性和约束性。《朱子家训》是
朱用纯对家人及后代的训条,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中原地区古代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秦。至明代,开朝皇帝
朱元璋颁《
六谕衍义》,大力推崇孝道,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从此成为名门望郡的家训门规,家训家规文化繁荣发展。明中叶至
清代,各类家训文献的数量众多、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有帝训、士训、女训及商贾之训等。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上至官宦望族、下至普通百姓,皆格外重视子弟教育,甚至会将家训录入家谱之中,以便于续谱时向子孙宣讲,要求族人永远恪守这些训条。
此外,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朝廷宦官的混乱腐败并行,导致奢靡享乐、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盛行。明末清初易代之时,人们又经历了频繁的动荡与战乱,社会的不安定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朱用纯自言:“今举世之人,汲汲津津,所事者惟功利,所尚者惟富贵。其于人之所以为人,三纲五常之道,莫之或讲也。”这一时期的家训家规中,除要求后世子弟勤俭节约、慎独自律之外,有关改善社会风气、端正门风的内容也有所增多,对社会民众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个人背景
朱柏庐生于
昆山市望族“玉峰朱氏”,于崇祯十七年(1643)即补博士弟子。次年,
清军入关攻占北京。再次年,其父
朱集璜因昆山城沦陷而投河自尽。
唐朝《
晋书》载有
王裒泣墓一事,王裒与
朱用纯的经历相似。王裒父王仪被
司马昭杀害,王裒誓不仕晋,早晚在墓前扶
柏树哭泣,直至柏树干枯。朱柏庐感此事,遂自号“柏庐”以明心志,表明了对父亲的哀思以及拒仕
新朝的决心。自后,他开设学馆,担负起供养母亲、教导幼弟的责任,志于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子弟成为通晓事理、品德良好的人,后将其教育思想集为《朱子家训》,具体的成书时间尚不可考。
主要内容
《朱子家训》全文54句,500余字,全篇以格言警句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了
儒家修身、治家、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他主张从日用常行做起,以普通百姓为对象去立言设教。《朱子家训》内容涉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德行、家庭、祭祀、纳税、房产、处事、婚姻、交友、读书、做官等。这些内容可大致概括为修身齐家与处事应务两部分,具体情况如下:
修身齐家
“修身”主要强调个人德行。《朱子家训》立足于儒家
正统思想,注重提高个人修养。要求人们反躬自省、谨言慎行、知恩图报、仁爱从善,如“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朱子家训》中强调,
崇德尚义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为人需克制、友善,不可纵容欲望,不可幸灾乐祸。
“齐家”包括家庭、祭祀、纳税、房产等,治家时要勤劳俭朴,不可奢靡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家人之间要守伦理孝悌、相互帮助,“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子家训》中,亲人和睦、家庭和顺是人们处理家庭关系时需要遵守的主要原则,一家之中要兄友弟恭、孝老爱幼,又要长幼有序、尊卑有别。除了孝敬父母外,《朱子家训》还重视祭祀祖先,“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要求人们做到饮水思源、不忘先辈,让子孙后代怀有感激之心。其他治家事项又有纳税、房田,“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国课,即国家的钱粮课赋。人民纳税,是在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不要华屋、良田,即不要追求奢靡之道,家族不可兴享乐之风,需涵养正道、端正家风。
经事应务
“经事”包括处事、婚姻、交友。处事即待人接物,要谦恭温和,“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仁者爱人”是
儒家思想的核心,体恤弱小者、救济贫困者,将仁爱付诸于行动,这一点在对待其他自然生灵的时候也是相同的,“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强调万物同本
同源,不可为了一时口腹之欲而恣意杀害生灵。在论及婚姻与交友时,同样强调要重品德、轻钱财,“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应务”包括读书、做官,“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向圣贤学习,提高个人修养,并非为了及第致仕。为官的目的是忠君报国,需怀国计民生,不可贪图钱财、只考虑个人享乐。
主题思想
勤劳俭约
“勤劳”是《朱子家训》中的重要思想,《朱子家训》首条即“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强调治家需勤,事事亲检才可排除隐患。《朱子家训》中认为勤劳与规划是相辅相成的,“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居家要精于安排、善于筹划,才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不要等到事情临近或已经造成恶劣结果时再后悔莫及。
“节俭”即是对修身的要求,也是子弟教育应循的重要准则。一方面,要以节俭约束自身,需要知道物品生产制作的不易,不可一味追求奢靡、铺张浪费,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器具质而洁,瓦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另一方面,要以俭朴的操行教育子弟,如“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仁爱睦亲
“仁爱”即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时常心怀感恩,善待他人,“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在与人相处时,需重人品性,不可因富贵或贫贱而区别对待,“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在选择朋友时,需结交处事稳重、有贤能的人,遇事便可以寻求他的帮助,即“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睦亲”主要是对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要敬父母、亲骨肉、守伦常,一家之中需相互理解,不宜争讼,“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无论争执的结果如何,都会伤害家人之间的感情。亦需长幼有序,相互帮助,“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朱子家训》中认为,父母安康、家庭和睦远比金银钱财更加重要,“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家门和顺,虽飧不继,亦有馀欢。”一家之中,人人亲善,即便连早晚饭食都无以为继,也仍然觉得快乐。
谨言慎行
“谨言”即审慎言语,要求人们做事三思。遇到争执时,不可逞口舌之快。同时,也要反躬自省,纠察自身的过错,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慎行”即谨慎处事,行动前要多加思考,“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他人言语不可轻信,不要受他人言语挑拨,要谨慎思考后再行动。“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他人得意时,不可妒忌他人,他人失意时,不可幸灾乐祸。
朱用纯训诫子弟要谋略而后定,不可轻言、多言,说话做事前要多忍耐,三思而后定。
重教重德
“重教”即重视教育。朱柏庐年少丧父,弟妹尚幼,于是“教养诸弟,俱不失为贤者”《朱子家训》中有许多重教表达,如“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强调无论天资如何,都需读经明志。
“重德”即注重德行操守,读书科举是入仕途径,但入仕为官并非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做人比读书致仕更加重要。读书重在知德明理,为官重在为国效命,并不以科第名次、钱财多寡为衡量标准。
朱用纯自身便不仕
新朝,拒绝追求功名,多次辞荐,认为学问在性命,不在功名。
作品价值
中国影响
社会影响
治家教子的准则
相较于前代家训,《朱子家训》的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内容质朴平实,更切实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符合当时民众的价值水平和接受水平,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家训名篇,成为了人们治家教子的准则。有些家族直接将《朱子家训》收录至自家家训之中,如
清代怀宁孝友堂的《裴氏家训》、南充陈氏的《陈氏家乘谱》等,《朱子家训》已经成为众多家族共同遵守的训诫条例,体现出民众对《朱子家训》的认可与接受。
此外,《朱子家训》还多被皇室、士大夫、普通民众选为蒙学教材。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将《朱子家训》带回京内作为皇子们的启蒙读物,并摘其中内容写为对联,赐给朝臣,以勉励官员子女。清代陈宏做地方官时曾刊行万余本作为教材,不仅用于稚童启蒙,也用于教化普通民众。当代社会中,《朱子家训》被许多地区的中小学列为必读启蒙教材之一,旨在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思想内涵。当代国学家李里编《
蒙书讲义》,将《朱子家训》作为首篇,肯定其在蒙书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对当代儿童的启蒙教学及当今蒙学教材的编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修身处事的典范
《朱子家训》教育人们成为节俭质朴、仁爱睦亲、志向崇高的人,后世多以其为典范,既可格物致知、修身养性,也可孝亲睦家、忠君治国。
清代山东巡抚程含章亲自抄录《朱子家训》悬挂厅事,作为为官从政的座右铭。在今安徽省徽州古村落
西递村和
宏村等,大多数庭院影壁中都悬有巨幅《朱子家训》,儿童老妇皆识、可诵,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资产,可见后人对《朱子家训》的推崇。
文学影响
《朱子家训》采用韵文,对仗工整,朗朗上口,且内容平实,很容易在生活中去运用和落实,是广为人知的经典家训,同时也成为了后代家训文本的范本。依《朱子家训》内容、体例进行仿写者如
张元济《新治家格言》、漆启昌《新治家格言》,民国时又有《
卫生格言》《做官格言》《打牌格言》等。
国际影响
《朱子家训》不仅在国内流传遐迩,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影响力。目前可见的《朱子家训》英文译本,有Martin Palmer(彭马田)、
郭著章、李绍茂、吴敬瑜、
张香桐、
田汉六人的英译版本,皆忠实、顺畅,弘扬了许多中华传统美德与先进的教育思想。
版本与流传
《朱子家训》流通的版本不同,在字句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各版本间的差别不大,仅在部分词汇上有出入。就字数而言,有506、514、516字等版本。今大多采用
清代陈宏谋所编的《
五种遗规》第一辑《养正遗规》中的版本。
后世多有《朱子家训》的注解本,一部分注本是在原文基础上援引前贤言行或事迹,补充例证。这类注解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朱子家训》重说理轻事例的不足,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朱子家训》中的思想内容。如曹显伟《治家格言类证》中针对《朱子家训》中“乖僻自是,悔误必多”一句,先后征引了
寇凖、
许衡、
李泌、
贾岛、
王守仁等人的言论和事迹,用以说明人不可执拗自大、自以为是。另外一部分注本则注重疏通文意,对原文内容逐条进行解说,多用俚俗口语,有利于民间百姓的阅读与传播,如朱凤鸣《朱子家训衍义》通篇采用
粤语口语,明白浅显,流传较广。后世将这一注本改为《朱子家训白话演绎》《注释朱子格言白话句解》《朱子家训白话句解》等题,大量刊印,作为劝善书赠阅普通民众。戴清《治家格言绎义》、
金国均《朱子家训试帖》、杨继游《朱子家训格言诗》则采用雅言、诗句的形式作注本,句中骈散皆重,善于用典,对原文的阐述具有一定深度。
清代至民国时期,有多种插图本《朱子家训》,如光绪三十二年五洲译书局《绘图注解朱子治家格言》、民国上海昌文书局《绘图朱子治家格言》、民国上海
广益书局《绘图改良治家格言》等,多采用上图下文的排版格式,中间插有简要注释,适宜儿童与群众阅读、学习。
译本
满文译本
乾隆,
满族学者德保译《朱子家训》满文译本,题为《翻译朱子家训》。今收录于《
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
英文译本
散体英译
散体英译本主要为Martin Palmer(彭马田)、
郭著章、李绍茂、吴敬瑜、
田汉五人的英译本,皆采用通用英文的方式进行翻译,译文忠实、通顺,注重原文文意的传达,切合现代人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诗体英译
张香桐的《朱子家训》译本为诗体英译,全文采取诗歌文学样式,每节
音节数大致固定,格律严谨,多采用省略、倒装等特殊的句式结构,是《朱子家训》的诗化表达。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清代传记《清史列传·朱用纯传》评《朱子家训》:“尝作治家格言以训诫家人,该书对后世影响颇广。其《家训》一篇,海内称颂焉。”清代文人亦对
朱用纯《朱子家训》大加称颂,如重臣
陈宏谋所编《五种遗规》中评“夫古人治家之言颇不少,独取乎是者。其言质,愚智胥能通晓。其事迩,贵贱尽可遵行。”
满族学者德保所著《翻译治家格言》,是《朱子家训》的满文译本,评《朱子家训》为“物理人情之朗鉴,昏黑夜之清灯。”又有金吴澜著《朱柏庐先生著述目》,评《朱子家训》为“作挽回世道之语,皆人情对病之药。”
负面评价
当代学者陆林、吴家驹在评析《朱子家训》篇时指出,《朱子家训》流传至今,部分思想观念已不顺应当今的时代精神,如“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立足当下,赋予《朱子家训》以新的时代内涵,展示应该继承和发展的部分,对需要批判的内容进行反思。
朱柏庐《朱子家训》与朱熹《朱子家训》甄别
后世多误认为《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为朱熹所作,实际上朱柏庐与朱熹皆有家训传世,不可混为一谈。朱柏庐《朱子家训》原题为《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五百余字,为明清时朱用纯著,“柏庐”为朱用纯号。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开篇。是因其弟子顾易称其为“朱子”,故民间多误传为是朱熹所作。朱熹《朱子家训》原题为《紫阳朱子家训》,全文三百余字,为
南宋朱熹著,“紫阳”为朱熹别号。以“君之所贵者,仁也。”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