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
2021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作的舞蹈诗剧
《只此青绿》是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徐蕊编剧,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故宫博物院和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在2021年联合推出的舞蹈诗剧。该剧取材于北宋时期的代表性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并以现代的故宫研究员——展卷人为主角,深入历史的幽深处探寻《千里江山图》背后少年画家希孟创作的故事。
整部作品分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墨、入画”七个篇章,旨在展示古代工艺和艺术形式。该剧综合运用了色彩、音乐、舞蹈、服饰及舞美等手法,不仅展现了宋朝独特的文化氛围,加强了中华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还体现出《只此青绿》作为一个文化品牌的商业价值,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只此青绿》于2021年8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度资助项目。该剧被写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并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讲话〉精神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2022年,《只此青绿》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入选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2023年,《只此青绿》被列为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项目。
创作背景
创作取材
《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王希孟在18岁时用了半年时间完成这幅作品,其特色在于采用了石青石绿的矿物颜料,以鲜明的青绿色调展现了壮丽的江山美景。《只此青绿》舞蹈诗剧的情节设定为一位故宫的青年研究员“穿越”至北宋,亲眼目睹王希孟创作这幅名画的过程。
创作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面临了诸多挑战。据编导韩真透露,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呈现。由于《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的史料记录稀少,剧组需查找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反复推敲。在此过程中,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帮助主创人员深入挖掘宋代文化的内核。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宋代文化,演员们还亲身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如毛笔、颜料和丝绢的制作过程,确保了舞台表现的真实性和历史准确性。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这部作品终于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
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紧密合作也是《只此青绿》成功的关键。为了确保作品的学术性和真实性,编导团队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其中,担任非遗顾问。这些传承人来自国画颜料、徽墨、宣笔、双林绫绢等传统技艺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参与,不仅使得道具更具历史真实感,更在无形中为演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宋代生活体验,使得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更为到位。
音乐创作上,执行导演刘鑫分享了其背后的挑战。其中,一段长约15分钟的乐曲需要耗费16天时间进行创作。并且,团队选择了一个由44人组成的双管编制乐队进行录音,期间经历了多次的调整和混音。舞台方面,通过采用升降、旋转的半圆片形装置等设计,创作了一个充满动感且能与观众产生互动的观赏体验。
在塑造王希孟这一角色时,韩真及其团队对王希孟的生平和创作历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史籍中关于王希孟的资料较少,但创作团队坚信他在完成这幅画作之前必然历经了种种曲折。舞剧中成功展现了王希孟在遭遇挫折后的坚持与执着。
导演周莉亚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从首演到巡演,团队始终关注观众的反馈,根据反馈进行作品的调整和完善,追求最佳的呈现。
剧情简介
《只此青绿》成功地将博物馆内的《千里江山图》搬上了舞台,用舞蹈与诗剧的结合,为观众展现了一个跨时空的叙事。在这部作品中,文物工作者作为主要的叙述者,打开了这幅历史悠久的画卷,为观众呈现了王希孟创作这幅画的过程。初段,观众被带入了由“展卷、问篆、唱丝、寻石”构成的探索之旅,文物工作者被画中的美景所震撼,并开始探索其中蕴藏的故事。随后,画面转向一个充满活力、天真无邪的16岁少年王希孟,预示着他即将开始的创作之旅。下半场的“习笔、淬墨、入画”环节,成为了此次表演的高潮。舞者们根据画中的布局,通过身体的动作,巧妙地模仿了画中的山水,使人与自然、艺术与生活相互交融,完美地呈现了《千里江山图》的主题和深意。观众透过展卷人的视角,不仅与希孟产生深厚的情感纽带,也对这幅“独步千载”的传世之作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舞台上呈现的是两个时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创造的壮丽画卷。在明亮的月光下,展卷人与希孟的对视成为时间的桥梁,连接着古今;同时,忙碌于现代的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与那些古代勤勤恳恳的工匠们,形成了一幅历经千年仍然充满生命力的人文风景。
幕后制作
色彩
在《只此青绿》中,色彩不仅是视觉的展现,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寓意。作品所选用的“青”和“绿”并不是任意的,而是特定的石青和石绿。主创团队巧妙地将《千里江山图》中运用石青石绿的特点转化为舞剧的核心理念,强调宋代文化虽古老,但依然光彩夺目、时代不衰。
舞蹈
《只此青绿》的舞蹈制作和排练过程深入研究了宋代美学,并以此为指导,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肢体语言和舞蹈风格。在《青绿》中,舞者们的行走方式是半蹲式的,每一步都要缓缓向前探出,直到重心移动达到最大值,然后再轻轻蹭一步前进。这种走法不仅展现了宋代的审美,还体现了东方舞蹈特有的“向下沉、脚踏大地”的风格。在情感的表达方面,要求舞者的眼神必须具有一种“冷艳的疏离感”,同时还要展现出坚定的信念。这一点在舞者的表演中特别考验,因为她们需要长时间保持眼神在一种垂暮的状态下,这无疑增加了表演的难度。对于演员的气息控制,也有着严格的要求。舞者需要将气息从胸口沉至丹田,再从丹田沉至膝盖,甚至沉至脚腕。这一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引导,以完全符合东方舞蹈的气质和风格。
音乐
《只此青绿》的音乐构建展现了深厚的宋代文化底蕴。主导的古琴演奏蕴含宋代特色,体现了当时社会抑武扬文的趋势,而古琴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文人雅士的身份象征。当代的诸多文学巨匠如范仲淹苏轼等都是著名的琴艺大家,他们不仅作为文学家受到尊崇,也是古琴的代表性人物。音乐中古琴的“十六法”与“二十四况”的演奏技巧,完美地展现了宋代文化中“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美学思想。除此之外,背景音乐还结合了民族弦乐和羯鼓,构建出一种时而柔和、时而激昂的音乐情感,完美地呈现了宋代文人的风范和气质。
服饰
《只此青绿》的服饰细腻地反映了宋代的服饰艺术,同时也注入了现代审美。基于宋人襦裙的基础造型,服饰加入了斜裁制作的衣袖和裙摆,这种设计使得在舞者的舞动中,衣物如远山的轮廓,形成一种流动、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宛如云雾缭绕的山景。此外,流畅的线条连接颈部、肩膀、胸部、腰部、臀部和四肢,使得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更加飘逸和立体。而腰部的巾帕状配件则为整体造型增添了宋代的雅致特色,与高山髻和细长的眉毛形成了完美的呼应。这种结合了古典与现代的服饰设计不仅突显了宋代的简约雅致,还为舞蹈增加了现代的审美元素,使得整体视觉效果既古典又富有新意。
舞台美术
《只此青绿》在舞美设计上表现得尤为出色。除了常规的声光电技术和LED多媒体演示,该舞美更是首次结合了XR等尖端科技进行直播呈现。舞蹈接近尾声时,舞台背景与环状演播大厅墙面映射出《千里江山图》的未完成线描稿,接着墨色缓缓涌动,青绿色逐渐浮现,使得《千里江山图》如同在观众眼前生动绘制完成。随后“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的屏幕字幕,为这一视觉盛宴画上句号。这些立体、生动的舞美效果得益于XR技术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使《只此青绿》的视觉体验丰富而震撼,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享受。
艺术鉴赏
舞蹈编创
《只此青绿》展示了现代编创与古代艺术完美融合的范例。这部作品源于探寻宋代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的制作工艺与宏伟气势,并借由舞蹈诗剧的形式,以“青绿”作为非人物的符号来表现“青绿江山”。它超越了传统的叙事范畴,不仅是通过舞蹈展现的诗意画面,还是一个融合了音乐、戏剧、视觉艺术等多元素的综合体验。
《只此青绿》舞蹈诗剧是一场跨时空的交错,由现代的故宫研究员与少年画家“王希孟”来构建故事线索。但其核心仍旨在展现中华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此作品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不完全追求叙事性,而是将观赏重点放在了音乐与舞蹈所产生的诗情画意上。舞蹈演员所呈现的“青绿”不仅是跃动的画符,还是整部作品中的精神象征。该作品聚集了多领域的艺术家,展现了跨界合作的巨大潜力。在艺术创作上,舞蹈编创巧妙地结合了宋代风格和现代舞技法,音乐则注重体现“宋人气质”的淡雅。服饰的设计既体现了对青绿山水的塑造,又展现了对宋代风格的重新解读,完美地中和了历史的再现与艺术的创新。
舞蹈风格
《只此青绿》的舞蹈风格呈现了一种动静交替、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质。在这其中,“柔”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舞者的一系列缓慢、细腻的动作上。半蹲式的轻缓走步不仅在技术上要求舞者有良好的身体控制,还在艺术上表达了对大宋千里山河的深沉敬意和情感。“刚”的部分则采用了更为有力和直接的动作来传达情感。通过舞者凌厉的眼神和干净利落的甩袖动作,这部分成功地描绘了宋徽宗时期金兵侵略下的社会背景和当时人们的心态。这种对比鲜明的动作设计赋予了整体表演更丰富的情感深度。此外,从队形的角度来看,舞者们的位置变化经过精心设计,与画中山峰的起伏布局相得益彰。这样的队形变化不仅在视觉上为观众带来了高低错落的美感,同时也与背景的画卷融为一体,营造了一个悠远、超越时空的艺术氛围。
舞蹈动作
《只此青绿》通过舞蹈再现了《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舞者的舞步宽阔且变换缓慢,模拟了广袤的山水。裙摆摇曳代表青山,发髻象征山川,而水袖的飘动则仿佛山间的流水。舞者采用了下腰、前倾、后仰和下蹲等动作,表现出山脉的高低变化。
其标志性的“青绿腰”技巧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象征性地展现了《千里江山图》中的壮丽山水和其险峻之势,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视觉上的新鲜感。不同于常规古典舞的空中翻转或腾跃技巧,这部舞蹈诗剧注重展现“青绿”形象的稳重和山峦的沉稳向下之势,以此来强调其与大地紧密的连接。在高潮部分,领舞与群舞之间的完美协同和长袖的挥洒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磅礴气势,而“青绿腰”技巧则进一步突出了动静、高低、开合之间的层次感。整体来看,这部舞蹈作品通过其刚柔并济的动作设计、与音乐的紧密配合以及精心制作的古朴造型,成功地引导观众进入了一种超越时空、浸润心灵的艺术境界。
重要演出
价值影响
文化传承价值
《只此青绿》作为一部舞蹈诗剧,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传承价值尤为显著。它紧扣宋代的文化精髓,其中,重文轻武的思潮为这一时期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正如陈寅恪所评价的,宋代文化达到了中华文明的巅峰。美国评论家肯尼斯·雷克斯洛斯(Kenneth Rexroth)曾评论道:“当时的宋朝过于雅致;但它不过是以自己的雅致为面具。无数力量汹涌在它朦胧的纱裙、熏香的薄雾之后……我们所认定的中国人特有的感性正是从宋朝才开始走向繁盛。从华夏文明早期发展出来的各种回应生活的方式,在宋朝渐趋成熟稳定,以总体风貌传之后世。”,突显出宋代独特的雅致和深的感性。这种感性在宋代的绘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既有工笔画的细腻描绘,又有写意画的大胆构思。《只此青绿》紧抓住这两种貌似对立但又相辅相成的艺术手法,将其融入到舞蹈和剧情之中,从而为观众呈现出宋代文化的多维度与深度。《只此青绿》不仅是一部成功的舞蹈诗剧,更是对宋代文化的一次深入探索和传承。它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繁荣与深邃,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机会。
精神教化价值
《只此青绿》不仅是一部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作品,它更代表着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深厚的文化基因。在当今时代,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交融,维护和弘扬国家民族精神变得尤为重要。这部作品将古代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传达了国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核心价值。《只此青绿》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听的享受,更在深层次上弘扬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教化价值,为现代社会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的动力。
《只此青绿》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千年文化传统再现于现代观众眼前,成为激发国民文化自信和集体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网友们对《只此青绿》的热烈反响和“青绿腰”的集体效仿现象,进一步证明了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不仅是对节目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当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体验到与他人的情感联结和价值共鸣,这种凝聚力和社会效应是无法估量的。
品牌构建价值
《只此青绿》文化品牌的构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与多维度价值。首先,《只此青绿》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商标权、著作权和专利权的维护,确保其品牌形象不受侵犯。当出现涉嫌抄袭或不当改编《只此青绿》内容进行商业推广时,品牌方不遗余力地追究法律责任,展现了对品牌价值的坚守。从传播策略上看,《只此青绿》巧妙地利用全媒体矩阵,在202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实现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620多家媒体的广泛播出,累积观众高达12.72亿。这种广泛的覆盖不仅增强了品牌知名度,也为后续的商业推广铺设了坚实基础。《只此青绿》随后展开的全中国巡演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受到的广泛好评预示着它的长远商业潜力。而在数字商品领域,《只此青绿》系列数字藏品“悠然”在全网的限量发售,也为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此外,《只此青绿》与淘宝故宫博物院天猫旗舰店的合作更是为其打开了庞大的线上市场,众多文创衍生产品的销量迅速破万,进一步证明了其市场吸引力。《只此青绿》成功地将文化价值与商业策略相结合,既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回报,实现了品牌的双赢发展。
获得荣誉
衍生产品
文创产品
《只此青绿》出品方也进行了一系列周边商品的开发。
2022年月初,在二轮全中国巡演的第一站海口市,《只此青绿》在海南省歌舞剧院为观众带来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只此青绿》周边产品柜。
2022年9月24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推出《只此青绿》系列文创——舞绘《千里江山图》新书及原声碟。
2023年2月,《只此青绿》贵金属系列产品于2月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推出。该产品涵盖了《只此青绿》金镯、银镯,《只此青绿》手链,《只此青绿》项链四种款式,呈现宋代美学。
品牌联名
2022年1月14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中粮长城酒业联手,推出了《只此青绿》的联名葡萄酒。这次联名合作不仅是基于双方的品牌形象和价值观的契合,更在于重塑和提升葡萄酒的文化价值,使其超越单纯的消费品属性,成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精髓的特色文化符号。
2022年2月-3月,《只此青绿》与竹叶青绿茶、吉利汽车进行联名合作。
2022年4月9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中国绍兴唐宋绍兴酒集团携手,推出了古越龙山“只此青绿只此青玉”联名款黄酒,进一步弘扬了绍兴黄酒这一有着7000多年历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6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推出了杨曙华大师的彩瓷板画《江山春意图》。与此同时,杨曙华工作室与中富投资集团联合推出了“青绿陶瓷”品牌系列,该系列涵盖了瓷杯、瓷瓶、餐具和其他摆件,共计超过30套产品。
数字媒体
2022年3月3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大麦、灵境文化推出《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共计6款,两批次在支付宝、淘票票上发售,总计两万四千张纪念票在短时间内被超过10万人秒空。
2022年5月5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清大云链(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3D版《只此青绿--曼舞》数字藏品,首次在“幻彩数藏交易平台”限量发行。这一款Q版数字舞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结合,旨在拉近传统文化与Z世代的距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2022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微视频《新千里江山图》,以动画形式以《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融合3D建模和场景CG技术,呈现新时代十年的发展景象。视频的开头和结尾均由《只此青绿》的领舞孟庆旸演绎,将传统舞蹈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展现了传统与当代的融合之美。
2023年8月1日,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电影《只此青绿》在怀柔影视基地开机。这部电影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与电影艺术结合,重新诠释《千里江山图》和画家希孟的故事,得到了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及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文艺活动
2022年9月28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书画频道在书画频道美术馆联合举办“只此青绿”艺术雅集,融合了舞乐与绘画艺术。此活动通过深入挖掘“青绿”主题,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并致力于传承和讲述中国的文化故事。
作品评价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冯双白表示“在这个时代的风潮里,舞蹈艺术该给出怎样的回应?我认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只此青绿》做出了非常明确而响亮的回答。”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对剧中“人民”和 “工匠”的价值取向、复调式的叙事方式、“以多维空间换时间”的巧妙空间设计等多方面做了充分肯定。他表示,该剧从叙事到每个舞段的命名、每段诗词都是原创,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原创性的中国剧目登上世界的舞台。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于平看来,首演后仅仅五个月再度亮相的《只此青绿》令人惊叹不已。该剧成功地表现了以形求神的具象意识、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道中求变的升华意识和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从古典舞蹈创作和周莉亚韩真两位艺术家的成长两方面进行了阐释,并谈及该剧对于舞蹈表演人才培养和文艺传播的启示。“《只此青绿》能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不管是从舞蹈创作的发展,还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建构,都带来很多的启示。”许锐说。
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张萍认为,《只此青绿》实现了“深度的视觉化原则”,整个舞剧创作都有重要的创作技术理论技术支撑。该剧形成了舞台成像的新的技术理论,强调以视觉为主导的观看的连续性,赋予舞剧艺术语言一个新的结构逻辑。
维权事件
《只此青绿》作为一部舞蹈剧,在市场上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随着其知名度的上升,出现了一系列与其相关的版权问题。一些机构、企业和个人使用了《只此青绿》中的编排、服装、人物造型、音乐及文字内容,涉及商业演出和广告宣传,引发了关于侵犯《只此青绿》知识产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22年5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采取了维权措施。该集团对涉嫌恶意申请和注册“只此青绿”商标的行为进行了法律上的反应;同时为《只此青绿》的相关著作权进行了登记,并对其他涉嫌侵权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向涉及侵权的机构、企业和个人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停止使用与《只此青绿》相关的内容,并提醒他们在没有得到书面许可的情况下,不得使用与《只此青绿》相关的任何作品和商标。
参考资料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喜获“文华大奖”.中国东方演艺集团.2023-08-16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国家宝藏·展演季》播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8-16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北京连演18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2023-08-16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迎来全国巡演百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2023-08-16
最新动态 | 电影《只此青绿》开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2023-08-16
关于《只此青绿》的声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2023-08-16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创作取材
创作过程
剧情简介
幕后制作
色彩
舞蹈
音乐
服饰
舞台美术
艺术鉴赏
舞蹈编创
舞蹈风格
舞蹈动作
重要演出
价值影响
文化传承价值
精神教化价值
品牌构建价值
获得荣誉
衍生产品
文创产品
品牌联名
数字媒体
文艺活动
作品评价
维权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