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Makedonische Phalanx,希腊语:Μακεδονική φάλαγν)是古典时代的一种重装步兵方阵,同时也是整个战术体系的代表。马其顿方阵以其特点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战争中。
马其顿方阵由马其顿国王
腓力二世(前359年-前336年在位)在古典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密集厚重的队形和使用长达6米的萨里萨长矛为主要武器。马其顿方阵在腓力二世之子亚历山大大帝在位时期(前336年-前323年)得到了最为突出的发展,是
亚历山大东征军队的战术核心。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马其顿方阵在整个希腊化世界广泛使用,在继业者国家中成为标准的重步兵战术阵型,直到约公元前二世纪彻底被罗马方阵取代。
马其顿方阵改变了古典希腊时代过度依赖重步兵方阵的作战模式,开创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全新战术模式。以
马其顿王国方阵为核心构建的战术系统将在古典希腊时代被割裂使用的重步兵、轻步兵、重骑兵、轻骑兵这四大兵种整合为一个战术系统,掀起了冷兵器时代的战术革命。以这种战术体系延伸而来的步兵、骑兵相互配合的战术被称为“锤砧战术”,对冷兵器时代的战术体系影响深远。
历史沿革
诞生背景
内因
优越的地理条件
马其顿从地理上可分为上马其顿和下马其顿两大地区,下马其顿滨临
爱琴海, 属于
地中海气候, 既适合农业又适合牧草的生长;同时上马其顿位于内陆, 拥有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地与山谷的地形, 特别适合牧业。这样的一种自然条件, 为马其顿骑兵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马匹资源。
马其顿地区富含各种矿产资源。特别是在部分和东部地区的河流中,几乎都可以找到金砂,甚至现代时期仍不时有人发现
马其顿王国的
金矿石和金子的痕迹。
银矿集中于奥赫里德(Ochrid)和雷森(Resen)之间的山区,普齐尼亚河(Pecinj)和布莱加尔尼卡河(Bregalnitsa)上游的峡谷也产银,同时还有锌、
滑石等矿物。铅矿则位于克拉托沃(Kratovo),
锡矿则分布在奥赫里德东北的萨莱特斯卡(Saletska)谷地。在上马其顿和卡尔西迪安半岛可以找到丰富的铜和
铁矿,此外还能自给自足地提炼合金所需的和
褐煤矿。
外因
外忧内患
在长期以来,
马其顿王国一直面临着西北部伊利里亚人的入侵和掠夺。在
波希战争期间,马其顿甚至被迫屈服于从陆地进攻
希腊的
波斯帝国。到了公元前5世纪末,随着爱琴海地区各族势力不断扩张,马其顿王国的实力逐渐衰退。加上马其顿王位继承问题的争议不断,他们已经无力再控制上马其顿,并面临周边国家武力干涉内政的危险。在与巴迪利斯的战败后,马其顿面临着完全解体的风险。西北部最发达的德利奥普斯已事实上独立,佩拉戈尼亚国王与
雅典结盟对抗马其顿,希腊人试图占领马其顿沿海城镇,达达尼亚人意图继续侵略,派奥尼亚人也有动乱倾向,色雷斯人则支持马其顿王位觊觎者。
马其顿王国战略上陷入孤立,没有任何外援可言。
希腊重步兵的经验教训
希腊重步兵虽然防御性强大,在正面作战时,战士很少伤亡并且维持战线的能力也相当出色。但是机动能力不足,很难扩大战果,也很容易被风筝战术所击败。其次,重步兵对阵型要求很高,这就导致希腊重步兵方阵十分依赖平坦的地形。
腓力二世接掌马其顿时,面临的问题是马其顿既没有雅典式的体育竞技训练,也没有斯巴达专业的军事教育。此外,由于缺少重步兵装备,马其顿的军队难以与周围国家竞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腓力二世采取了改革措施,其中包括通过改造底比斯方阵引入密集阵的战术。这些改革,加强了方阵的攻击性的同时也相应的削弱了其防护能力。
发展历程
腓力二世时期
马其顿国王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在青年时代(前367年-前360年)曾作为人质居住在希腊城邦底比斯,并在底比斯目睹和学习了底比斯军事领袖
伊巴密浓达改良的希腊重步兵方阵战术(即斜楔形方阵战术)。公元前359年,腓力二世继承马其顿王位,并在继位后立刻开始了对马其顿军事体系的改革。
腓力二世对传统的希腊重步兵方阵战术进行了改良,他大幅增长了重步兵的长矛长度,并减少了重步兵盾牌的直径和重量。他参照底比斯的斜楔形方阵战术,建立了严密的重步兵方阵组织,将重步兵方阵的纵深由
希腊重步兵方阵的8行扩增为10行,后来又扩增到16行——这种重步兵方阵便是马其顿方阵。
除了重步兵组成的马其顿方阵外,腓力二世利用
马其顿王国在战马和骑兵战术上的优势,将轻步兵和骑兵融入战术体系中。他将轻步兵和轻骑兵组成的联合部队部署在马其顿方阵的左翼,并将精锐的重骑兵部队部署在马其顿方阵的
右派。
最初,组成马其顿方阵的士兵缺乏经验丰富的部队,腓力二世增加了步兵的训练量,并引入了体系完整的军规,以强化军队的纪律性。
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率领的马其顿王国军队在喀罗尼亚战役中与希腊联军展开决战,马其顿方阵依靠能迅速变换阵型的灵活性击溃了笨重的希腊重步兵方阵。在喀罗尼亚战役中取得胜利后,马其顿王国成为了希腊各城邦的共同盟主。
亚历山大大帝时期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杀,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亚历山大时期的马其顿方阵基本继承了腓力二世时期的风格和战术思维。在镇压了希腊南部诸城邦和色雷斯的叛乱后,亚历山大率领包括组成
马其顿王国方阵的重步兵在内的约30000-40000名步兵和4000-5000名骑兵(后增加至7000),于公元前334年初春发起东征。
公元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率领的
中国远征军前锋与波斯军队在
小亚细亚半岛的格拉尼库斯河(今
土耳其比加河)交战。这场战斗是一场以骑兵战为主的战斗,并最终因亚历山大亲自率领的马其顿骑兵彻底击溃波斯骑兵而大获全胜。在这次战役中马其顿方阵并未参与核心战斗,不过在战役的最后阶段,马其顿方阵配合骑兵歼灭了包括希腊雇佣军在内的波斯步兵。
公元前333年秋季,亚历山大率领的远征军与波斯帝国主力在小亚细亚南部的伊苏斯(今土耳其
伊斯肯德伦北)遭遇,并于11月5日展开决战,即
伊苏斯战役。在伊苏斯之战中,
马其顿王国方阵在战场上稳步推进,与波斯步兵展开缠斗,并在亚历山大事先安排在战线左翼的色萨利重骑兵的配合下,抵挡住了波斯重骑兵的冲击。尽管在人数占据优势的波斯步兵与波斯雇佣的希腊重步兵的攻击下马其顿方阵一度损失惨重,但他们拖延的时间使得亚历山大亲自率领的位于战线右翼的马其顿重骑兵(
伙友骑兵)得以一举击溃波斯军队的左翼,冲击到波斯帝国皇帝
大流士三世附近,迫使其撤离战场。大流士三世撤离战场后,波斯军队全线溃败。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在横扫了整个
近东和
埃及后,亚历山大的
中国远征军与波斯帝国军队在高加米拉(今
伊拉克巴格达以北)展开决战,即
高加米拉战役。在高加米拉战役中,
马其顿王国方阵在亚历山大的命令下率跟随整个战线向右平移,以避免波斯骑兵的迂回攻击。为阻止马其顿军队离开平整战场,大流士三世下令原本计划配合战车作战的骑兵率先对马其顿在战线右翼的骑兵发起进攻,双方的骑兵陷入混战局面。马其顿方阵于是向波斯战线的中央发起进攻,并使得波斯军队的中央阵地发生动摇。大流士三世于是命令
刀轮战车对马其顿方阵发起冲击,但由于缺乏骑兵配合,战车中的大部分被掩护方阵的
轻步兵消灭在方阵前,少量冲入方阵的战车被马其顿方阵主动让开的通路避开,随后被阵线后方的步兵消灭。在马其顿方阵的持续攻击下,波斯军队部署在中央战线的步兵主力完全被牵制,无法填补骑兵出击后的缺口。亚历山大趁着波斯战线出现缺口的机会亲率伙伴骑兵插入缺口,配合正面进攻的马其顿方阵对大流士三世本人所在的中军发起突击。波斯近卫部队在方阵和重骑兵的夹击下伤亡惨重,大流士三世被迫弃军而逃,波斯大军再度全线溃退。
高加米拉战役后,大流士三世于逃亡途中被部下杀死,亚历山大继续率领
中国远征军向东,并于公元前326年4月的希达斯皮斯河战役击败拥有
战象的印度军队。但在随后,因为军中的马其顿人与希腊人日益高涨的厌战情绪,亚历山大被迫中止远征,并率军于公元前324年撤回
巴比伦。
在巴比伦,为满足军中马其顿士兵的回乡诉求,以马其顿人为主的马其顿方阵被解散回乡。亚历山大开始将招募的波斯人步兵以马其顿方阵的组织和战术模式进行训练。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病逝。
继业者时期
亚历山大死后,其部将为争夺帝国统治权而爆发内战,导致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亚历山大帝国分裂而成的诸希腊化王国被称为“继业者王国”。继业者时期,诸继业者王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由于互相之间都使用马其顿方阵为战术核心,为在战场上取得优势,所有的继业者王国都不断加长马其顿方阵的长枪长度并加深马其顿方阵纵深,使得马其顿方阵的战术愈发呆板。与此同时,由于缺乏马其顿和希腊本土兵源,原本用于配合方阵作战的轻步兵大幅削弱。继业者王国的骑兵虽然在学习了东方骑兵战术后并未在素质本身上陷入衰退,但由于缺乏亚历山大这样的优秀将领,使得继业者王国的骑兵也无法在战场上发挥应有效用,更难以融入马其顿方阵体系进行作战。
公元前190年,在马格尼西亚会战中,最强大的继业者王国——安条克王国的马其顿方阵被罗马共和国的罗马重步兵军团击败,罗马共和国就此取得
地中海东部的霸权,并在此后相继灭亡各继业者王国。此后,
欧洲军队的主流战术被罗马重步兵战术取代,
马其顿王国方阵被历史所淘汰。
组织模式
兵种构成
重步兵系统
重步兵系统包括步兵伙伴、持盾卫队和同盟重步兵三个兵种。步兵伙伴以纵列战术为基础,通常装备有一支萨里沙长枪、一支标枪、一把短剑,以及直径为2尺的形铜面盾和色雷斯式或弗里吉亚式铜盔。持盾卫队的士兵具备卓越的身体素质,精通武艺,忍耐力强,并对国王绝对忠诚。他们的装备与
希腊重步兵相似,只是多了一支萨里沙,而在不同任务中,装备可能会进行调整,例如在充当轻盾兵时使用标枪,或是在急行军时只佩戴头盔。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持盾卫队积累了许多战功,被赋予了“银盾军”的荣誉称号。同盟重步兵最初是希腊城邦与
马其顿王国结成同盟时的标准重步兵,他们右手持希腊短矛(长约6-9英尺),左手拿着三角形的铜盾,同时配备一把2英尺长的短剑,并穿戴全身甲。按照希腊传统的8排纵深方阵战术作战。他们的装备通常重达50-70磅。在
腓力二世主导的科林斯同盟下,同盟重步兵加入了马其顿军队。
轻骑兵系统
轻骑兵是马其顿战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常使用投射武器作战,并装备胸甲或皮甲,甚至有士兵完全不戴甲胄。这让他们在马其顿方阵中具有最高的机动性,能够进行侦查、骚扰和追击任务。马其顿方阵中的轻骑兵由色雷斯骑兵、
斥候和其他两个兵种构成。色雷斯地区盛产战马,其中奥德里西亚和派奥尼亚的骑兵比较出名。色雷斯骑兵通常使用标枪和科斯刀等短兵器,以投射武器为主要装备,而革太人则使用复合弓,士兵和马通常没有防护。斥候在马其顿战术系统中担任侦察、探路和骚扰等固定职责。他们虽然属于轻骑兵,但是装备绪斯同或萨里沙等武器,通常没有重甲防护。
重骑兵系统
重骑兵系统包括
伙友骑兵和色萨里骑兵两个兵种。伙伴骑兵作为重骑兵中最基础的战术单位,通常由64人组成一个骑兵中队(ilai),一个团包括8个中队。伙伴骑兵的装备最初与希腊城邦的骑兵并无太大差异,他们手持介于14.5-15英尺的萨里沙骑枪,并配备细长尖锐的弧形砍刀和9英尺长的矛,穿着铜制胸甲、胫甲和头盔等防护装备。色萨里骑兵通常戴着头盔和胸甲,装备有两支6英尺长的标枪和弧形砍刀。其中一支标枪用于投掷,另一支则用于冲锋。色萨里骑兵因此既可以提供远程火力打击,也可以充当冲锋骑兵。
轻步兵系统
在马其顿战术系统中,轻步兵的主要职责是提供远程火力支援,通常使用标枪和箭矢进行作战。轻步兵在希腊城邦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在战场上的作用有限。他们主要承担侦察任务,监视敌方重步兵,并保护军队的侧翼。轻步兵主要由
步弓手和投石者组成。
特殊部队
马其顿方阵中的特殊部队由三个兵种构成,分别是雇佣兵、战象、工程师和攻城器械。雇佣兵大规模涌现是在伯罗奔尼撒战役时期,城邦之间的混战和不断衰落的农业生产迫使更多人为了谋生而选择成为职业雇佣军。亚历山大在征服
印度之前,雇佣军数量达到了65,000人。继任者战争和希腊化时代的政治动荡使得雇佣兵成为马其顿方阵战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那些具备特殊技艺的雇佣兵,如来自
罗德岛的投石兵、工程师和克里特弓箭手,他们可能供不应求。马其顿方阵开始运用战象是在亚历山大三世远征印度时,此后战象成为马其顿方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战象是一支优缺点非常鲜明的军队,能够遏制敌军骑兵并冲入敌步兵阵型中制造混乱,给己方带来战场上的优势。然而,与战马相比,战象的可靠性较低。古希腊时期的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得到迅速发展,催生了一批专业的工程师。在前359年至前168年期间,他们发明了许多新的攻城设备和机械。根据射程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近程攻城武器和远程攻城武器。
主要兵种来源
重步兵
构成马其顿方阵的重步兵士兵被称为Pezhetairoi,其含义为“步行伙伴”,简称“足伴”。足伴从马其顿王国的公民(主要是农民)中征召而来,并需要经过训练和筛选。一旦被选中成为足伴,他们就将成为职业士兵,终身在军队中服役,只有在国王许可下才可退役回乡。
足伴在服役期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和练习,拥有很强的战斗意志和战术素养,能满足实现马其顿方阵战术的要求。在足伴的训练中,强行军训练是重要一环,他们拥有同时代步兵难以比拟的行军速度,并且并不依赖重。
持盾卫队
格里菲斯认为腓力二世以公民士兵为基础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持盾军队,安森也认为持盾卫队是雇佣的
马其顿王国公民军。从古典作家的叙述中看,凡是一国或是一个城邦的公民为本国作战所组成的军队,从未以雇佣军这一词汇去称呼他们,没有例外。泰奥庞波斯既然已经明确记载持盾卫队的士兵就是从马其顿人当中选的,而且马其顿方阵步兵伙伴同样需要严苛的训练才能形成战斗力,只能由完全脱产的职业军队才能做到。
重骑兵
伙伴骑兵最初从与国王交往密切的贵族中摘选出来,他们与马其顿国王结成了欧洲历史上最早的封建关系。国王将土地分封给他们,他们则承担军事义务。因为伙伴骑兵大多数是马其顿的土地贵族,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负担作战所需装备,并且可以长时间磨练自己的骑术和马上作战技巧。前4世纪马错和马鞍尚未发明,伙伴骑兵们却能够熟练的驾驭马匹在冲锋的时候保持乎衡并运用武器,在这时除了色萨利骑兵没有任何其他骑兵的技艺可以与马其顿的伙伴骑兵相比。
特殊部队
工程师
古典时期希腊的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得到迅速发展,由此涌现了一大批工程师。他们在前 359-前 168年这段时间里发明了诸多新的攻城设备和机械,按距离可分为近距离攻城武器和远程攻城武器。例如在围攻推罗之时,亚历山大命令工程师建造了攻城塔。
雇佣兵
伯罗奔尼撒战役时期,各城邦之间互相交战,农业生产不断衰落,希腊平民多流离失所。为了谋生很多人选择成为了一名职业雇佣军。他们来自整个希腊世界,任何部落任何民族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了一名雇佣兵。
军队组织
一个标准的马其顿方阵由16x16的256人方阵组成,16人纵队是构成方阵的基本单位,纵队由纵队最前方的纵队长负责指挥——他是队伍中最顽强、经验最丰富的士兵。纵队的第二、三排和最后一排也由经验丰富、战斗力顽强的士兵构成。在列阵时,每一排的士兵之间都留有足够的间隔,一旦前一排的士兵倒下,后一排的士兵会迅速上前填补缺口。
整个方阵的指挥官位于方阵最右端,兼任最右方纵队的纵队长。每个方阵的后方还部署有5人,分别为传令官(信使)、号手、旗手、备用军官和仆人。每六个方阵组成一个军团,这意味着每个军团的人数大概在1500以上。在
亚历山大东征时期,亚历山大的
中国远征军一共有六个这样的军团,总兵力大约在9000人以上。在亚历山大向印度进军期间,军团的数量扩增为了七个。
武器装备
马其顿方阵的主要武器是一种名为萨里沙的长矛(希腊语:σάρισα),这是一种超长的长矛,长度可以超过6米(18英尺)。萨里沙长矛的矛杆用山茱萸木制作,质地坚硬,难以折断;矛尖由铜、青铜和铁等金属打造,尾端还有铜锤配重,总重量达6.6千克(一说8千克)。萨里沙长矛在行军时须分成两部分携带,在作战时才组装到一起;由于长而沉重,这种长矛在使用时必须以双手握持。萨里沙长矛几乎无法在近距离使用,但一个编队齐整的马其顿方阵可以阻止敌人靠近到近距离接战的距离。马其顿方阵的士兵以希腊式短剑作为辅助武器,这种武器被称为xiphos,是一种直刃铁剑,长度大约在45厘米到60厘米之间。
马其顿方阵所使用的圆盾比希腊重步兵的盾小,直径约60厘米,重约5.5千克(12磅),由木头覆盖青铜外壳制成。盾牌在使用时用一条皮带挂在士兵的脖子上,并固定在士兵左臂的臂弯处,以方便士兵以双手使用萨里沙长矛。马其顿方阵的士兵佩戴的头盔也由金属制成,顶端有弯曲,没有装饰用的羽冠,简单实用;甲相较希腊重步兵(装备有青铜胸甲和胫甲)更加轻便,有的士兵只穿戴着西亚式的皮甲。
战术特点
布置形式
整体阵型
从整体上看,马其顿方阵的布置形式分为五种,分别是直线型、斜型、空心矩阵、新月型和楔形。直线型最为基础,所有士兵一字排开。斜型即为把优势兵力集中在一端,开战时优势兵力率先与敌方接触。空心矩阵是所有士兵举起长枪围城矩阵,无论敌方从哪个方位进攻,面对的都是一样多的长枪。新月型和楔形是一对相反的阵型,向内凹陷的特点可以让两翼进行包抄。
重步兵阵型
在战斗中,256名重装步兵被排列成16行16列的方阵,位于战场的正中央。士兵们戴着铜制圆头盔,手持长约4.2米的长矛。在列阵时,士兵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如果最前排的士兵倒下,留下了一道缺口,紧随其后的第二排士兵会迅速填补上去。方阵的前四到六排的士兵把矛头对准前方,而后续排的士兵则有些倾斜,有些垂直地插在地面上,彼此姿态各异。方阵中每个纵列的队首三人和队尾一人的位置非常关键,因此要选用勇敢善战的士兵担任这些位置。
轻步兵阵型
轻装兵主要以盾兵为主,位于重装步兵方阵的两侧,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调动,并能为重装步兵提供侧翼保护。他们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对敌进行强大的正面攻击,同时保护方阵的中心。与重装步兵相似,盾兵身着铜制头盔和胫甲,但是他们只穿轻便的皮甲或棉麻甲。他们一手持有比重装步兵更长的希腊式短剑,便于进行近战肉搏。另一手则握着比重装步兵所用更大的圆盾,能够在蹲下时遮住全身。盾兵类似于不携带投枪的罗马军团士兵。他们还使用
弓箭、弩和投石器等重要武器。
骑兵阵型
马其顿骑兵分为轻骑和重骑两种。在方阵中使用投枪的轻骑居于最左端,使用长矛的重骑兵位于最右端。在作战中,两支骑兵队伍相互配合。左翼的轻骑兵会迅速绕到敌军右翼,瓦解敌方阵容。右翼的重骑兵则会绕到敌军左翼,如果条件允许,将会对敌方暴露出来的侧翼发起有决心的突击。如果敌军已经有所准备,骑兵们将只攻击敌方相对脆弱的轻装兵。当重装步兵与敌方交战时,骑兵将借助这个机会,以协同的方式发动总进攻。
方阵配合
在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的战术体系中,马其顿方阵的任务并非直接战胜敌人。他们的任务是抵挡住敌人的战线,以给重骑兵(主要是
伙友骑兵)突破敌人提供机会。在作战时,马其顿方阵采用“左缩阵线”排列,以向左倾斜的斜线进行推进,迫使敌方直面方阵右侧的进攻。方阵最前排的4-6排士兵的矛头会对准前方,使得直面方阵的敌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面对数个矛头的立体式攻击;后方的士兵的矛头则呈倾斜的备战状态,这些矛头可以阻挡一些投射武器的攻击。这种战斗队形的弱点是暴露在外的右翼和后方容易被敌方突破,因此需要由其余部队进行掩护。在腓力二世时代,轻步兵和轻骑兵被部署在方阵的左翼,而精锐的马其顿重骑兵部署在方阵右翼,此外还有名为持盾卫队的轻步兵部署在方阵的右侧,他们手持巨大的盾牌和较长的短剑,任务是掩护方阵。在亚历山大东征时期,亚历山大大帝将色萨利重骑兵也部署在左翼,增加了抵挡敌方骑兵向后迂回的能力。
实战运用
喀罗尼亚战役
公元前338年8月2日,马其顿联军和希腊联军在喀罗尼亚附近展开了战斗。
马其顿王国联军由大约3.2万人组成,其中步兵约有3万人,骑兵只有2000人。他们采用了经过腓力二世改良的马其顿重步兵方阵,并按照传统,腓力二世指挥右翼,而他的儿子亚历山大指挥左翼,骑兵分为两部分配属在左右翼。
希腊联军的人数大约在3万到3.2万人之间。
雅典的军队位于左翼,卡瑞斯和吕西克列斯担任指挥官,他们的军阵列横跨到堤里翁山麓。其他小城邦的军队部署在中央,位于靠近喀罗尼亚道路的两侧。底比斯的军队位于右翼,紧邻凯菲索斯河并靠近阿克提翁山的支脉突出部,特阿根尼担任指挥官。
从形势上看,希腊联军占据了较为有利的地形,尤其是侧翼。然而,希腊联军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缺乏统一的指挥。腓力二世决定先攻击雅典军队。他指挥
马其顿王国军队向希腊联军缓慢前进,在一定距离后停下,并让右翼稍稍后退,仿佛留出一块空地给雅典人发动进攻。这导致马其顿军队的阵线呈斜线状。受到当时战斗精神的影响,雅典军队离开了高地,放弃了有利的地形。雅典军队继续向前推进,而马其顿军队的右翼则缓慢后退,使雅典军与主力部队脱节,暴露了侧翼。马其顿军队抓住了这个机会,占领了有利地形,并调动骑兵到左翼。腓力二世随后发动进攻,马其顿重骑兵的机动性使希腊联军措手不及。亚历山大率领的骑兵横扫希腊联军,雅典军队陷入左右夹击之中。在骑兵的支援下,马其顿军队取得了胜利。
历史评价
杜普伊:在亚历山大统帅下的马其顿方阵能够战胜火药兵器之前的任何
古代兵器军队。
吴于廑:“希腊和东方在经济和文化上的接触,不是从亚里山大建立帝国后才有的。但从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开始,特别是在亚历山大帝国以后,那种原来只是偶然的接触就发展为经常的广泛而深刻的交流。”
马克思说:“希腊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 外部极盛时代是亚历山大时代。”
相关作品
《亚历山大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