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全名《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一般认为是
南宋刘渊所著的韵书。原为
金朝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原书已佚。
中原地区古代因科举需求,官方为统一诗赋韵脚而官方刊行韵书,统一韵诗标准。其中出现最早,最有代表性的是
隋朝陆法言所著《
切韵》、
北宋陈彭年、
丘雍等奉诏重修的《
广韵》一系韵书,代表了汉语中古音系的面貌,而其中《
礼部韵略》则是《广韵》的略本。也正是《平水韵》的最早蓝本。学者
张守中认为《平水韵》最早版本可能是金王文郁根据金毛麾作《平水官韵》而加工制成《平水新刊礼部韵略》,而后
刘渊在此基础创作而成。宋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加以合并,将《广韵》系206韵里韵中邻近的韵合并,成107韵。
元初阴时夫又在《
韵府群玉》
中将区别只在于上声的“拯”、“迥”两部合并,成106韵,定名“平水韵”,此后106韵,沿用至今,成为写诗作词押韵的依据。
《平水韵》以其106韵框架及其大量词藻的收录,成为元明清时期近体诗写作和词赋用韵的重要参考,又被称为“诗韵”。同时也成为海外(如
朝鲜、
越南等邻邦国家)科举考试和文人诗歌创作的诗韵标准。
名称由来
《平水韵》创作者和来源说法各不相同,尚无定论。
编纂者
传统观念遵从熊忠编《
古今韵会举要》,认为《平水韵》是
南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官方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刘渊所作。
自
清代钱大昕以来,尤其是忌浮、张民权等现代学者认为《平水韵》为金王文郁编,又名《新刊韵略》《平水新刊韵略》,书成于正大六年(1229年)。
清儒
钱大昕认为
刘渊是在
王文郁之后重刻其版本,但刘渊版本没有流传下来,故难有定论。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江苏常熟人
张金吾对《韵会》 所引《平水韵》436字与《新刊韵略》做了比较,其结论就是刘渊的版本乃是王文郁版本之上,稍加修订而成。现代学者宁忌浮将《
古今韵会举要》所引《平水韵》436个韵字与现存《新刊韵略》比照,两者相差无几。
“平水”所指
《平水韵》因平水而得名。但“平水”是源于编者籍贯,还是刊刻地点;“
平水”指今山西新,还是今
临汾市,存在不同说法。熊忠编《古今韵会举要》中说编者
刘渊是平水(今山西新绛)人,所以这部书也被称为《平水韵》;自
清代钱大昕以来,学者们认为“平水”可能是
王文郁的刻书地点或者籍贯。
其中忌浮认为“平水”是王文郁的籍贯,平水即平阳(今山西临汾),而
张守中、张民权、扬琳等学者认为“平水”是刻书地点——金元两代是山西临汾刻版印刷业繁荣,成为
黄河以北地区的刻书中心,又因临汾古称平水,故学界多以“平水本”称之。
成书背景
音韵理论的兴起
汉魏以前,汉字注音一般采取“读若”“直音”的注音方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给某个字注音,在运用时并不准确,如果没有同音的字或者同音的字生涩难懂,则无法标识。
东汉末年开始,受到佛教传入后
梵语翻译需求的影响,时人通悟了拼音学理根据双声、叠韵的方法,出现了“反语”“反切”,即分析出汉字字音的声和韵,又取两个汉字,上字声和下字韵相拼来表示声和韵。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为反切的鼻祖。
反切注音的方法兴起之后,用反切注明字音的书,就是“音义”一类的书,
魏晋六朝时代最为盛行。出现了
李登《声类》、 吕静《韵集》等音韵学的专书。六朝时韵书大量兴起,一为审音,一为作文。其原因是和当时文学创作中声律论的兴起,讲究声律和形式美有关系。
唐朝时,僧人
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声母,宋人又补充为三十六字母,自此,音韵学在文人学士的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音律相合也成为科举考试中符合选拔条件的规则之一。
韵书的发展
韵书,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的
工具书。
中原地区历代一般都有官方指定的韵书,供科举考试撰写韵文押韵之用。中国最早的韵书可追溯到三国时期
李登编著的《声类》,早已亡佚,只知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其体例及与后世声、韵、调的关系均无法考证。可考证、有记录的最早的韵书是
隋朝陆法言所著《
切韵》,原书也亡佚,
北宋陈彭年、
丘雍等奉诏重修的《
广韵》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广益增修,基本上保存了《切韵》的语音系统,成为中古音系的代表。《广韵》颁行后,朝廷又因其多用旧文,“繁省失当,有误科试”,而组织编写了《
集韵》《
礼部韵略》等韵书,但在语音实质都与《广韵》实无甚区别,仍为206韵。
学者
张守中认为,语音是处在不停变化中的,而中国古代韵书多属承袭前代韵书修订而成,和当代的读音经常有所出入,旧韵书规则给语音实际运用带来很大不便时,就会产生新的分韵方式。到了十三世纪,当时的实际语音跟宋景四年(1037年)出书的《礼部韵略》的语音已经差距甚大,进行一番韵书革新十分必要。做为一种应急措施,将《礼部韵略》已注明“同用”的韵部合并,是简便可行的,“平水韵一〇六”的简化分韵方式便应运而生,此后无论是
王文郁,还是
刘渊,都只是这种分韵方式的整理、记录者。
政治背景
金朝灭亡是在
完颜守绪天兴三年(1235),三年后
孛儿只斤·窝阔台下诏在占领区实行科举考试,这是金亡后
蒙古族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韵书作为考察诗赋是否合韵的标准,沿袭金朝旧例,其诗赋考试所用韵书也就是金朝的《
礼部韵略》或类似《新刊韵略》的私家修订本。此后,在科举利禄政策鼓励下,金朝读书人又看见了希望,于是用于科举的韵书得到重视,
孛儿只斤·蒙哥二年壬子(1252),也就是
赵昀淳祐十二年 (1252),《新刊韵略》得到刻印,即《平水韵》,此为《新刊韵略》最早版本之一。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二年(1313)下诏实行科举取士,从此《新刊韵略》被指定为元朝的“官方礼部韵略”。
内容结构
结构
《平水韵》将宋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加以合并,变《
广韵》系206韵成106韵,其中平声30、上声29、去声30、入声17 。
韵部如下:
上平声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 十八巧 十九皓二十 一马 廿二养 廿三梗 廿四迥 廿五有 廿六寝 廿七感廿八俭 廿九
去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 十八啸 十九效二十号 廿一 廿二 廿三漾 廿四敬 廿五径 廿六宥 廿七沁廿八勘 廿九艳 三十陷
入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 九屑 十药 十一陌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内容
《新刊韵略》以宋景德《
礼部韵略》为蓝本,韵字及其反切注释等摘抄于《
广韵》,但《新刊韵略》并不是完全照抄《广韵》,而是有所调整或补充,并对《广韵》韵字编排错误有所更正。
其主要特点是:有106部,小韵下皆附有反切、注释、韵藻。
广韵与平水韵的分韵变化如下(举平以上去入):
版本流变
《平水韵》五卷最早刻于金正大六年平水,即中和轩
王文郁刻本。
以上是《新刊韵略》三种图片为:1.
台湾图书馆藏元刻本,2.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3.
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三种《新刊韵略》主要版本。
刻本有元
大德十年(1306)平水中和轩刻本,其覆刻本(
至治年刻)藏台北图书馆,内有清末邵占“瓠石宦”、瑞“瑞诰收藏精秘记”、
张石铭“择是居”等印。
另外有抄本两种,藏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
底本为梅溪书院排字本《新刊韵略》,与前面三种版本文字也多有异同。
影响与评价
影响
《平水韵》106韵框架及其大量词藻的收录,成为元明清时期近体诗写作和词赋用韵的重要参考书,称为“诗韵”。同时也成为海外科举考试和文人诗歌创作的诗韵标准,如
朝鲜、
越南等邻邦国家。元代的一些诗韵著作诸如阴时夫《
韵府群玉》和严毅《诗学集成押韵渊海》等编撰都有直接关系,
清代人《
佩文韵府》《
佩文诗韵》等与之也有血脉关系。
蒙古族建元之初,利用《新刊韵略》编写了《
蒙古字韵》,作为蒙古
八思巴字拼写汉语的蒙汉对音
教科书,没有反切音释,只有四声相承的同音字组合,随后,近代汉语语音最重要的一部韵书《
中原音韵》也很大程度遵从了这种分类方法。《平水韵》的分韵方法,是《
广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音,发展到《中原音韵》为代表的近代音系的的重要变化。
评价
学者宁忌浮认为:《平水韵》是古代文人用韵的根据,《平水韵》在中国诗歌史、中国教育史、汉语音韵史以及工具书编纂史上,影响深远。至今写旧体诗词,仍然遵用。
学者
聂鸿音著论文《平水韵》认为:掌握《平水韵》中的诗韵有助于挺高诗词欣赏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使用古代工具书。此外,古籍整理工作者还可以用诗韵来鉴定古诗的创作年代。
现代学者
沈文凡著论文《明代近体律诗题标"平水韵"缉考》认为:过去诗人将“平水韵”的用法规则,逆推于
唐诗宋诗,对唐诗宋诗声韵格律的研究起到了沿波讨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