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论》是
荀子著作中最重要的一篇,它系统论述“礼”的起源、内容和作用。文章以“
性恶论”为基础,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就会产生争夺和混乱。制定礼义调节人的欲望,避免纷争,保持安定。礼有“养”和“别”,“养”即“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需求,“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两者相互依存。
文章详细分析礼的内容,重点论述丧祭之礼,提出“隆礼”的观点,指出礼是治国的根本,是“人道之极”,“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
故礼者养也。豢稻梁,
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貌,越席床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本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 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 的起源。
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牛羊猪狗等肉食和
喜米谷子等
杂粮食品,五味调和的佳肴,是用来调养嘴巴的;椒树
佩兰香气芬芳,是用来调养鼻子的;在器具上雕图案,在
礼服上绘彩色花纹,是用来调养眼睛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是用来调养耳朵的;窗户通明的房间、深的朝堂、柔软的蒲席、床上的竹铺、矮桌与垫席,是用来调养躯体的。所以礼这种东西,是调养人们欲望的。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
汉宣帝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汉族,
周代战国末期
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
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
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
性恶论,常被与
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