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龙凤帛画(又名“晚周帛画”、“凤美女图”),纵31厘米,横22.5厘米,现藏于
湖南博物院,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64件(组)之一。是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
战国中晚期的楚墓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原是1949年被盗墓贼土夫子盗掘,转售给
长沙市古董商人蔡季襄,后由蔡季襄捐赠给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再转藏于
湖南博物院。据专家考证,主题是表现龙凤引导死者即墓主灵魂升天,画上的女子即墓主。全画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上绘一龙一凤,凤腾空飞舞,龙弯曲升腾;右下方是一个双手合十祈祷状,细腰
长裙的贵族女子侧身而立;女子脚下踩着一弯月状物。《人物龙凤帛画》在未清洗修复前,画中的龙只露出一脚,被认为是夔,因此这幅画曾被称为“夔凤人物图”,意义也被解读为生命战胜死亡,女子在庆祝生命的胜利。后清洗露出全图的《人物龙凤帛画》,被重新研究解读为是龙凤飞舞,引导墓主灵魂升天。
《人物龙凤帛画》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帛画之一。它可以大致确立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便于研究中国古代丧制度的改变;体现了楚人以“凤鸟”为图腾等文化特征,为后世研究楚人风俗、服饰特点等提供了实例。
文物名称
古时候,专门用于写作、书画的纸张、绢等尚未发明使用,当时的人们便会将字画刻在木板、石块或其他器物之上。这一类型的作品,在后世按照其所使用的材料,被分类称为“木板漆画”“画像石”“砖画”及“
帛画”等等。“帛画”即指古代时画在丝织物上的书画作品。《人物龙凤帛画》就是画在丝织物上,帛画的名称,主要有“夔凤人物图”、“龙凤导引升天图”、“人物鸟蛇图”、“妇女凤鸟图”、“龙凤仕女图”、“人物龙凤图”、“龙凤人物御舟图”等,其中“人物龙凤帛画”被使用次数最多,范围也广,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名称,亦称“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
历史流转
《人物龙凤帛画》,是1949年2月,盗墓者土夫子从长沙陈家大山一座
战国楚墓中盗掘。之后,这幅
帛画被出售给
长沙市的古董商人蔡季襄。1952年,蔡季襄本打算将手上的一批文物运到
上海市售卖,被公安机关注意扣押。调查过程中,因为蔡季襄熟悉文物,富有才干,将其吸纳入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蔡季襄将收藏的所有文物捐献给国家,其中就有这幅《人物龙凤帛画》,被交给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转藏于
湖南省博物馆。
文物特征
创作背景
在《楚辞·招魂》里有“像设君室”的记载,内容是指在战国时期有为死者绘制肖像用以招魂的风俗。而《人物龙凤帛画》就是属于葬仪中使用的旌幡,是非衣性质的绘画作品。上面画了一个侧面站立祈祷的女性形象,头顶上方有一只飞翔的凤鸟,凤鸟左边还有一条龙,后世认为此龙凤是在引导墓主魂魄升天。《
越绝书》上有招魂人魄的说法,即只要将魄体保存完好,就可以引导其灵魂升天,当时的楚人对此有着非常深厚的信仰,所以像是《人物龙凤帛画》这样的非衣绘画接连被创作出来。
画作内容
《人物龙凤帛画》整体呈长方形,帛画质地为深褐色平纹绢,长 31 厘米,宽 22.5 厘米。上面的人物和龙凤是用线描设色方法绘制。
《人物龙凤帛画》全画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在上层位置描绘了一龙一凤,其中凤鸟引颈昂首、展翅向上,作出一副向上飞跃的姿态;黄龙则是头生双角,躯体弯屈,呈现出扶摇升腾之势。在龙凤之下的中层位置,则绘出一个扎高髻、着细腰广袖
长裙、双手合掌作祈祷状、侧身而立的的贵族女子形象。女子身体微微向
左派,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身上长裙为黑白两色,饰有云状花纹,各部分的花纹不尽相同,有的是斜纹,有的是旋纹,富于变化。女子的下方位置,也就是画的下层,有一弯月状物,像是龙舟,也像是弯月。整幅《人物龙凤帛画》画面简洁,只着力突出这三个形象:一凤飞跃、一龙升腾,女子神态庄重脚踩弯月。龙凤的动态与女子的静态结合,在空间感觉上造成一种和谐的姿态。
保护与修复
上世纪70年代末,
湖南博物院副馆长侯良将《人物龙凤帛画》,送到
故宫博物院进行了修复处理。原先
帛画上的污秽被洗掉,出现了一些新的画面内容。未清洗前的《人物龙凤帛画》上的龙只能看清一只脚,修复过后,整幅画的画面变得清晰起来,多出了之前看不到的画面。
《人物龙凤帛画》,现收藏于湖南博物院。因为过于珍贵,在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64件(组)之一。它最近一次展出,是在2015年2月7日,
辽宁省三大博物馆(即
辽宁省博物馆、
沈阳故宫博物院、
旅顺博物馆)联袂打造的“横翠含丹”
中原地区古代仕女画展中,作为39件古代仕女画之一展出。
相关研究
创作主题
根据当时楚国的习俗并结合文物考证,《人物龙凤帛画》上的妇女形象即是墓主人。最开始《人物龙凤帛画》展出,因未清洗修复,上面的龙只能看清一只脚,中国现代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将其解读为夔,即恶的神怪,象征死亡。
帛画上的凤鸟在神话中象征生命,所以郭沫若认为画中凤与夔,代表善战胜恶,生命战胜死亡,画中女子则是在祷祝生命的胜利,他的解读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都是学术界公认的标准。后来《人物龙凤帛画》经过清洗修复,画中龙的全貌露出,
湖南博物院研究员
熊传薪重新研究此画,考证这幅作品的主题是表现龙凤引导死者即墓主人灵魂升天。这一解读目前得到了史学界的广泛认可。
出土情况
《人物龙凤帛画》并非考古挖掘出土,而是1949年2月被盗墓贼土夫子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盗掘。据盗掘者土夫子所言,《人物龙凤帛画》出土时,位置似乎放于竹之上,而非陶敦和竹笥里面。土夫子当时盗掘时,是从墓的封土上面垂直打洞到棺上,将棺椁凿出一个洞,从这个洞里进入棺室中取物。后世据此推测,《人物龙凤帛画》出土位置有两种可能,一是原本放在椁盖板下面的顶板上,因为土夫子盗掘,掉在了椁边箱的竹笥之上;另一种可能,则是原本就放在椁边箱的陪葬器物上。
艺术鉴赏
《人物龙凤帛画》算是
中国历史上以仕女为主体的第一幅比较成熟的单独描绘女性形象的绘画实物作品。绘画技法上,刻画较为精细,造型简洁明快,将人物置于中央,周围大量留白,线条曲直配合得当,用色讲究,含义特殊、构图美妙。以墨线勾勒及写意手法绘人物、龙凤,赋色采取传统的平涂法,画中女子的面貌、身段都具有鲜明的古代女性特征,细线如游丝一般带有节奏感,同时注重对比和构图均衡,画面生动形象。此外,《人物龙凤帛画》以形写神,以线为造型的基础,很好地表现了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意味。整幅画的布局,充满了追求意念平衡的理念,体现了中国画的灵性。而画上的人物,面部刻画也比较粗略,能够看出早期绘画的稚嫩。
文物价值
《人物龙凤帛画》是
中原地区乃至世界现存年代最早的帛画之一。它与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
人物御龙图》,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史学家认为,这两幅
帛画,可以大致确立中国
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同时,《人物龙凤帛画》对研究中国古代丧制度的改变非常重要。古人重视丧礼,而汉代楚人的丧葬制度与中原有所差异,楚地流传人死后画像设室的风俗。《人物龙凤帛画》反映了汉代楚人的丧葬制度,为后世学者了解古代丧中设像的仪式、楚地的习俗提供了实例。
此外,《人物龙凤帛画》还体现了楚人以“凤鸟”为
图腾等文化特征,
凤凰为祥瑞之鸟,楚人以它为图腾,楚文化中关于凤凰的形象比比皆是,在楚文化中,凤凰有两个象征,一是代表祖先,二是沟通天地的使者。楚人信仰人死后会有灵魂,所以需要使者即
不死鸟引导人灵魂升天,《人物龙凤帛画》就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而画中女子华服细腰的形象,也能够表现出楚人的服饰特点及“好细腰”的风俗。
争议事件
真假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刚被送到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时,画上的污秽都没有进行清洗与科学处理,很多地方看不清楚,原计划1971年出国展览因此取消。后来
湖南博物院的一批帛画被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请专家清洗,效果很好,于是当时的湖南省博物院考古部主任
高至喜,建议将《人物龙凤帛画》也送去清洗。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的
侯良,将《人物龙凤帛画》送去
故宫博物院修复处理。修复清洗后的《人物龙凤帛画》与之前有了变化,湖南省博物馆担心这是赝品,特意送到
上海市请专家
高汉玉鉴定,最终确认这是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