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
古希腊伊索创作寓言集
《伊索寓言》(英文名为Aesop’s Fables)是一部短篇寓言故事集。署名为伊索,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以善于讲寓言故事闻名。现存的《伊索寓言》主要是古希腊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最初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在希腊民间流传。公元前300年左右,第一本伊索寓言集《埃索坡斯故事集成》问世。此后又不断翻版成书,最终于1610年,形成瑞士学者耐弗莱特的新版《伊索寓言》,今天的《伊索寓言》即以此版为底本。
《伊索寓言》书中收录的故事及其确切的作者不可考,大多数篇目可以看作是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时代产物,带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借动物传递生活经验。主题和内容上多以底层人民生活经验为寓言寓言,以动物为故事主要角色。结构上大致统一,紧凑凝练,多将寓意放在故事中或单独列出。创作手法上,多使用象征和拟人。《伊索寓言》是寓言文学的代表,具有以小喻大的文体特性,带有明显的理性思维特征。
《伊索寓言》对后代欧洲寓言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是西方寓言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上传播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欧洲自公元前5世纪来便有采用该书中的寓言故事启蒙儿童的教学传统,随着该书的世界性流传,其教育价值也更加受人重视。《伊索寓言》自问世以来,被不断翻译成其他文字流传,如意大利文、英文、中文等。不同版本的翻译,推动了以《伊索寓言》为核心的跨国文本和文化交流。该书在17世纪被基督教传教士部分翻译入中原地区。19世纪开始,有相对完整的版本问世和流通。林纾周作人罗念生等人翻译的《伊索寓言》是流传较广的中文译本。
时代背景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氏族制度分崩离析,阶级社会登上历史舞台,奴隶制城邦产生。在公元前6世纪,也就是伊索生活的时代,以贵族寡头为首的奴隶制国家出现在南希腊。而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希腊则建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的奴隶制经济、政治和文化达到高度发展。奴隶阶层成为古希腊最饱受压迫的阶级。奴隶制度凶残的剥削特性注定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冲突贯穿着整个奴隶社会
奴隶主和广大市民、奴隶之间的森严的等级造成了 矛盾的日益加深,下层民众与上层精英之间逐渐出现了一条巨大的鸿沟。二者的精神诉求和文化心理也出现分歧,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知识分子们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注重学院式的抽象思考和严谨的逻辑分析,下层人民如伊索等为现实生活四处奔波,关注的也是现世生活和切身利益,他们善于将生活经验和道德哲理寄托于形象故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心理下,寓言首先在社会的中下 层兴盛起来,成为中下层人们传播社会经验的一大途径。寓言的实用价值促使其呈飞速发展之势,迅速走向全盛,并从中下层社会传递到了上层社会。
作者
《伊索寓言》以伊索命名,但伊索并非唯一作者,书中还包含民间流传的寓言,由于伊索与寓言联系紧密,这些寓言被看做伊索式寓言,最终被收录在《伊索寓言》中。从成书的实际情况来看,《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的内容更加丰富,这部作品中又加入印度阿拉伯基督教故事。因此,《伊索寓言》应被看作是古代寓言的汇编,署名伊索。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家。“伊索”即“埃塞俄”的谐音。传说他是一个丑陋无比的人,但是智慧无穷。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的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爱他,时常讲故事给他听;他的舅舅恨这个又矮又丑的外甥,常常强迫他在田里做最艰苦的工作。母亲去世后,伊索跟着曾照料过他的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后来,伊索被牧羊人卖了,成了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 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传说伊索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据希罗多德记载,伊索最后被指控亵渎神灵而被推下悬崖摔死。伊索喜欢使用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劝诫他人,如亚里士多德曾记载,伊索使用了《狐狸和刺猬》为将被处以死刑的民主领袖辩解。后世的古希腊人几乎用“伊索寓言”来泛指希腊所有的寓言。
内容形象
内容
仅为部分节选
狐狸和葡萄
一只饥肠辘辘的狐属,看见缠绕在高架上的葡萄枝挂着几串成熟的葡萄,就尽力向上跳,想要摘下那些葡萄。但无论他怎么努力,也是徒劳无功,因为他始终够不着那些葡萄。于是他放弃了,反而带着不屑一顾的样子走开了,边走边说:“还以为那些葡萄已经熟透了呢,现在看来根本就是酸葡萄。”
农夫与蛇
“在一个冬日,农夫发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出于同情心,农夫便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感觉到一点温暖苏醒过来,立刻就冲着恩人咬了一大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伤害。这个可怜的农夫在临死前说:“这是我应得的报应,竟然会怜悯一个罪大恶极的生灵。”
寓意:在邪恶面前,仁慈应被抛开。
狼和小羊
“狼偶然碰见一只离群的小羊,似乎觉着平白无故杀死这么弱小无助的生命有点良心不安,于是他竭力寻找自己受过的各种委屈,最后说:“小子,去年你可是侮辱过我。”“这不可能,先生。”小羊低声说,“那时,我还没出生呢。”狼反驳道:“嗯,你在我的牧场里吃草来着。”“这更不可能啦,”小羊回答说,“我到现在还没尝过草的滋味呢。”“那么,你喝过我的泉水。”狼继续编造借口。“说实在的,先生,”可怜的小羊说,“除了妈妈的奶水,我从没喝过其它东西呢。”“好吧,不管怎么说,”狼说,“我总不能不吃晚饭。”于是,他扑向小羊,干脆痛快地把他吞了下去。
驴、狐狸和狮子
驴和狐狸商量好一起去觅食。还没走出多远,突然看见一只狮子走过来,他们俩都吓得不得了。然而,狐狸却想出一条妙计,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他立即跑到狮子面前,附耳小声地说:“如果你答应放我走,我就能保证让你毫不费力地抓住那头驴。”狮子应允了他的提议,狐狸便引诱驴掉进了一个陷阱里,这是某些猎人为捕获野生动物而事先挖掘出的洞。狮子见驴已被俘获,再也逃不掉了,于是便转向刚才和他说话的那只狐狸,很快便抓住狐狸吃掉了,然后再慢慢地去享受陷阱里的驴。
寓意:背叛朋友,你也不会有好下场。
狐狸和山羊
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无论如何也爬不上来。一只口渴的公山羊来到这个井边,看见狐狸待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好不好喝?”狐狸说,“这可是我有生以来尝过最好喝的水,你快下来亲自试试吧。” 一心只想喝水的山羊信以为真,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就不得不开始思考爬上井去的办法,可他也像狐狸那样一筹莫展。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后腿蹬直了,我从你的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这样我们就都得救了。” 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属踩着山羊的后背跳出了井口,接着便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没有把他拉上去。但是,狐狸却回过头来对公山羊说:“喂,朋友,如果你的心眼能像胡须那样多,就不至于在没想清楚应该如何跳出井之前,盲目地跳下去了。”
寓意:三思而行。
形象象征
动物形象
《伊索寓言》多以动物为主角。以罗念生等译的《伊索寓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为参照,全书总共有寓言330则。其中动物寓言231则,如果包括有动物参与的寓言则有259则,占寓言总数的78.5%。动物形象中,按出场次数多少排名结果为狐属、狼、狮子、驴、羊、乌鸦等等。
狐狸:《伊索寓言》中不同的狐狸形象反映出人类的不同性格特征及行为举止。通过动物的视角分析展现出人性的机智勇敢或是冷漠自私,揭露出人类复杂的性格特点,并通过狐狸人性形象的塑造,表达思想道德意识以及寓言中的社会经验。如在《青蛙冒充医生》《狐狸与猴子》《狐狸与狗》等,狐狸能够作出人性的伦理选择,继而反映出人性中的伦理意识及伦理禁忌。在《伊索寓言》中狐狸总能够识破全套及骗局,并拆穿虚情假意的伪善面具。例如在《青蛙冒充医生》这一章中,青蛙谎称自己是一个博学且医术高超的医生, 但却直接被狐属揭穿且嘲笑青蛙自己的病都医治不好却来骗人。在《狐狸与猴子》,猴子谎称墓地中的墓碑是自由人及公民为其祖先而立,却被狐狸看穿并嘲讽起仗在死人无法反驳便信口开河。
驴:《伊索寓言》中,《驴子与主人》一文讲述道:驴子不满眼前的艰辛,希望改变命运,向朱庇特神请求更换主人,但结局却是越换越不如,从草料商到瓦匠,再到皮革匠,驴子的下场反而更加悲惨。驴子屡次抗争又屡次被罚,从隐喻的角度分析可知,驴子象征奴隶阶层,主人象征奴隶主阶层,朱比特神象征祭司,奴隶主与祭司狼狈为奸,共同欺压奴隶。他们之间矛盾重重,斗争尖锐,但阶级意识的缺乏限制了奴隶阶层的反抗活动,使其反抗屡次失败。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以暴力手段剥削和压榨奴隶,奴隶的诉求、挣扎与反抗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反而招来更为残暴的镇压。奴隶制度的剥削特性、奴隶阶层抗争的无效和阶级意识缺乏等因素决定了生活在奴隶制度下的奴隶们无法享有权利。
狮子和狼:《伊索寓言》中以狮子和狼为主角的故事为最多,大多数描写了它们对其他动物的欺压。在动物世界里, 狮子和狼确实是比较凶猛的野兽,《伊索寓言》以此比拟奴隶主就像这些猛兽一样让人觉得可恶和恐惧。对恶的世界的认知都表现在这类寓言故事里, 并采取了批判、讽刺 的态度。 如《狮子、驴和狐狸》就讽刺了狮子的贪婪;《狮子和老鼠》揭示了强者对弱者的蔑视。这些寓言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社会恶势力的仇恨与嘲讽,狮和狼由此成为寓言中“恶”的象征。
人类形象
《伊索寓言》中以人类为主的寓言,也有不少名篇。如:《农夫和蛇》告诫人们不要怜惜恶人;《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说明勤劳就是财富;《行人和熊》表现患难见知己;《小偷和他的母亲》劝告家长不可贪小利而危害后代;《樵夫和赫耳墨斯》歌颂了诚实;《开玩笑的牧人》谴责了撒谎;《生金蛋的鸡》讽刺了贪得无厌、违反规律的愚蠢行为。书中纯粹以人物为主的寓言极少,有也多以农夫、渔夫、牧人、 旅人、捕鸟人等社会底层人物为主,并且多反映他们愚蠢、丑陋或单纯的一面。
主题思想
寓言文学的最高要求和最大目的,是表现人的精神,改善人的行为。通过艺术假定,让人类披上禽鸟畜兽的外衣,去领悟不用劝说者出现的劝告和教诲,使读者通过浑然不觉的引导去共同感受真善美,憎恶假恶丑。《伊索寓言》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向人们宣教择友、处世、为人和工作方法的经验,它来自民间,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这里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伊索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 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 教人如何待人处世,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例如,《狼和小羊》说明暴君总是不缺少理由的;《农人和他的孩子们》说明团结的重要性;《驴和骡》说明帮助人家某种程度上也是帮助自己的道理。
艺术特色
寓言文体
《伊索寓言》是欧洲fable型寓言故事的典范(fable一词有“寓言、童话、神话”多重含义,fable型寓言被定义为“通过以人类方式行事的动物角色讲述有关人类本性的短小幽默故事”,以《伊索寓言》为代表),往往以物喻人、以小喻大。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的压迫使奴隶和平民们敢怒不敢言,在失语的状态下,奴隶和平民们借助于他物来实现情感宣泄的需要和表达自我的愿望。大部分《伊索寓言》正是描写了羊、兔子、 蚂蚁、狼、狮子、狐属等动物的寓言故事,以此来叙说劳动人民对日常生活境遇的认知, 对自然现象规律的总结,对为人处世行为原则的训诫。寓言具有明显的理性思维的特点,是神话思维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人类生存现实状况和主体心理的反映。《伊索寓言》通常以比喻的方式把寓意呈现出来, 喻体和寓意之间有着某种类似性,而不是相似性,它是从一般中寻找特殊,用具体的事物来表征出普遍性,通过类比的、影射的或暗示的关系把二者联系起来,在这种关系的表达中寓指现实教训和人生哲理。
简单的故事结构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结构非常统一,明显标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故事,后一部分以一两句话来点明寓意。整体篇幅短小,情节紧凑,风格幽默。故事部分通常以“初始事件+随后事件或最后事件”。初始事件表现为冲突发生的实时背景和代表冲突产生的第一个动作,随后或最后事件是故事和冲突的发展或结束。大部分故事无尾声,以最后事件的结局而收尾,作者的创作意图内含于故事中或由寓意部分直接传达。小部分故事有尾声,用以交代人物的归宿、事件发展的远景。《伊索寓言》的寓意部分通常是一段教训话语,被称其为寓言的灵魂部分,又称为点题话或教训总结等,分为道德经验总结和劝告两种。部分寓言故事的寓意体现在故事部分,没有单独的寓言部分。
象征和拟人化的形象
《伊索寓言》以拟人化的动物为故事主角,部分动物具有固定的形象寓意。该书通过对动物个性特征、生活习性和规律的描述,暗示性地说明某种社会现象,或说明某个道理,以实现劝谕、讽刺或揭露的目的。《伊索寓言》不但主角多为动物,而且有些动物形象反复出现,具有相对固定的个性特征和表意功能,如狐狸、狼等。《伊索寓言》不是对动物习性的简单描写, 而是为理性表达服务,这些动物身上承载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具有人类社会的种种特征。这些人化的动物形象身上折射出的是人类的集体情感与价值取向。
《伊索寓言》使用象征的手法烘托意境,通过拟人的描写手段铺垫情节,利用事物自身的特点并赋予其人性化特征。每一个小动物或者是每一个东西物件的出现并非随意,而是作者深思熟虑的产物,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利用一些原本不具有人类性格特点的小动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通过赋予它们人性化的特征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宣泄不满的情绪。作者利用简短的故事情节设想,并用夸张与暗喻的表现手法,把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存在价值等虚无缥缈但又真实存在的情感与认知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影响
文学
《伊索寓言》寓言文体的典范之作,成为不少作家仿作和改编的对象,对后来法国让·德·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罗斯克雷洛夫等作家产生过影响。《伊索寓言》在古代流传的另一种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转述或改作,其中特别是利用《伊索寓言》进行修辞学教育而做的各种转述和改编,以及中世纪之后新起的文学体裁“故事”性叙述。《伊索寓言》奠定了fable型欧洲寓言故事的基础,被欧洲文学奉为圭,其情节、结构、手法不断为后世的作家接受和借鉴。
《伊索寓言》的文学影响首先表现在古希腊晚期和罗马时代的一些寓言作家的作品,其中最为集中体现的是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公元1世纪)和希腊寓言作家巴布里乌斯(约公元1世纪后半期至公元2世纪前半期)的寓言创作。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在创作寓言时往往利用《伊索寓言》故事进行二次创作,称自己的寓言为“伊索式寓言”,以表示自己的寓言创作与伊索寓言的传承关系和对伊索本人的敬重。法国的寓言诗人让·德·拉·封丹 ( 1621-1695 )的《寓言诗》是十七世纪法国文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该书借用《伊索寓言》等古代寓言故事,并进行诗体改写。德国莱辛的的散文体《 寓言三卷集》则借改写寓言宣传启蒙思想。俄罗斯克雷洛夫 在《伊索寓言》的题材基础上有所开拓,他将寓言发展成了维护人民利益的讽刺文学,使寓言艺术达到一个新水平 。
教育意义
寓言教育有利于展现儿童的生命世界,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寓言故事不仅可以用来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还可以用来书面表达能力训练。在欧洲,古希腊早在公元前5世纪利用《伊索寓言》中包含的故事作为儿童教育的教材,训练学生的思维。低年级的儿童通过学习寓言,借助联想和类比提高自身认识生活的能力;高年级的儿童通过学习寓言,学会借助形象的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从而提高自身演说技巧和辩论能力。这种重视寓言教学作用的传统在欧洲一直没有中断。
在中国,《意拾蒙引》(即《伊索寓言》)问世后,被用作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重点中学和其他英、汉学校的教科书,“在中国教育史上,它是第一次也是第一本用作学校教科书的寓言集。”从林纾与严氏兄弟译介的《伊索寓言》问世后,启蒙课本和初等小学教科书将其篇目纳入教材的现象逐步成为常态。如1904年的 《绘图蒙学课本》和《启蒙课本初稿》等教科书都将寓言故事纳入其中。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蒋维乔编写的小学教材 《最新国语文教科书》,其中有多篇 《伊索寓言》的改写篇目。1908年,《伊索寓言》作为修身教材出现在上海中国图书公司编印的《初等小学修身课本》中。至今,中国教科书中多采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作为教本,如2020年中国教育部开列的指导书目,就选用了《伊索寓言》。
文化交流
《伊索寓言》无论是在西方还是被在中国,都经历了一个在历史中不断完善、编写定型的过程,跨文化、跨民族、跨地域的旅程从未停歇。在中国,《伊索寓言》不同版本的问世是在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完成的,从利玛窦 《畸人十篇》与庞迪我 《七克》中对《伊索寓言》的零散译介到全译本《伊索寓言》问世,这部文学经典在中国三百多年间的每一次译介传播都是文本在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文学造诣的共同指导下实现与目的语文化社会语境的动态共融。译者受其自身、时代、民族、文化、社会、历史的局限和制约,在每一次的翻译改写中实现了语言的转换,注入了新的意义,达到了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效果。
传播译介
成书历史
“伊索”,希腊语为Aisopos,英语为Aesop,“伊索”即“埃塞俄”的谐音。公元前300年,第一本伊索寓言集—《埃索坡斯故事集成》由雅典哲学家墨特里俄斯编写问世,搜集了近200则寓言,这个版本早已失传。公元1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费德鲁斯用拉丁韵文收集编写了《伊索式寓言》5卷,今存130篇。公元2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巴布里乌斯编成一本古希腊语寓言诗集, 1844年发现了此书的古老抄本,留下寓言诗140篇、散文寓言60篇。这是现存最早的希腊寓言集。拜占庭(拜占庭帝国)僧侣学者普拉努得斯所编的《伊索寓言》,有150则故事,编于14世纪初叶,至1479年首次印行。
1610年,瑞士学者耐弗莱特刊印了新版《伊索寓言》,在普拉努得斯底本的基础上增加了200多则寓言,包括梵蒂冈图书馆所藏的134则希腊寓言、阿弗托纽斯记录的40则希腊寓言、巴布里乌斯记录的43则希腊寓言。耐弗莱特收录的篇目在当时最为详尽,成为后世流传的初步定型版。此后的各种版本有不同的抉择损益,但大体上不出耐弗莱特的新版《伊索寓言》300多则这个范畴。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发展到编印再版,《伊索寓言》实现了世界性的传播,呈现了诸多译介版本,包括希腊文版、拉丁文版、英文版、德文版、法文版等。
译入中国
零散译入
利玛窦,明朝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他在《畸人十篇》通过朋友间的交谈,展开宗教、哲学、文学等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出于论述需要,利玛窦的 《畸人十篇》中出现了伊索本人的简略介绍,也翻译了部分伊索寓言或类似的寓言内容,如 《肚胀的狐狸》《孔雀丑足》《两猎犬》《狮子和狐狸》《两树木》《马和驴》等。1608年,该书出版于北京。
庞迪我,明朝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的助手。他的《七克大全》(又名 《七克》)于1614年出版。庞迪我未在《七克》中明确指出伊索其人,但引用的寓言内容却与《伊索寓言》吻合。如《大鸦和狐狸》《树木与橄榄树》《孔雀足丑》的故事。
受限于汉语方言、文化差异和跨语种交流带来的不便,利玛窦等西方来华传教士为了向本就不了解基督教中原地区民众传道,采用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畸人十篇》和《七克》零散译介了十来篇 《伊索寓言》故事,作者的初衷并非翻译实践,而仅是借摘译伊索寓言故事实现论述目的。
成本译入
1625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口译,中国文人张赓笔录成书的 《况义》,这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译介《伊索寓言》的选译本。
1837年,为了便于文化交流,教会书局出版了由英国人罗伯特·汤姆口述,其师 “蒙昧先生”记录而成的 《意拾喻言》(又称《意拾蒙引》),共收录寓言81篇。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较为完整的 《伊索寓言》。
1888年,《海国妙喻》由天津时代报馆代印刊行。该书是张焘将外国传教士译介刊载于报刊上的寓言进行改写汇编的汇辑本,共收录70则寓言故事,除 《伊索寓言》外,有10余篇其他外国寓言,还有几篇国人模仿创作的寓言。
1898年,为了传播白话文裘毓芳用白话文改写编译了文言文版 《海国妙喻》,收录寓言25则,连载在 《无锡白话报》上,同年商务印书馆将这25则连载的白话文寓言故事印成单本发行。这是中国第一本白话版的《伊索寓言》。
1902年,出于儿童启蒙需要,林纾与严培南、严璩兄弟合作完成了《伊索寓言》的翻译工作。1903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共收录298则 《伊索寓言》,每则寓言后都附有阐述故事主旨和教育意义解读的 “畏庐曰”,有着浓厚的道德启蒙和思想教育意义。这是1949年前传播最广的版本。
1950年,周作人译成《全译伊索寓言集》,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署译者为 “周启明”,共358则寓言故事。周译本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白话文本。
1981年,罗念生、陈洪文、王焕文、冯文华等四人合译的《伊索寓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原版收346则 ,译者从中选译了330则,16则未译。这是近年来受选数量最多的版本。
评价
中国作家、学者钱锺书:“《伊索寓言》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在这看到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英国作家吉尔伯特·K·切斯顿:“伊索将人类历史中屡见不鲜的真理形象化、具体化,于他而言,流芳百世的声名当之无愧,因为他本人从未得到应有的报答。坚实的常识基础和对真知灼见的细腻刻画,都是其寓言体现出的特点,但这种特点并非只归他个人所有,而应归于全人类。在人类早期历史中,凡真实可信的真理,即是普遍存在的;凡普遍存在的,皆是无名无姓的。在这种情况下,总有一些中心人物承担起收集归总的责任,继而便得到了创造集结的名声。”
意大利学者维科:“对尚未发达的心灵,只要提供一个类似点就足以说服它们;就象只消用伊索创造的一个寓言故事,麦尼纽斯· 阿格里巴就使造反的罗马平民们归顺。”
中国翻译家王焕生:“《伊索寓言》出色的艺术技巧也是历来受人称道的。《伊索寓言》中除了一部分是以现实的人作为故事人物外,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动物寓言的特点是将动物拟人化,让动物像人一样行为和说话。寓言中这种拟人化来自对动物行为和生活习性的精细观察,因而体会非常入微。《伊索寓言》的鲜明的叙事特点是简明、自然、逼真。”
中国作家、翻译家周作人:“《伊索寓言》向来被认为启蒙用书,以为这里边故事简单有趣,教训切实有用。其实这是不对的。于儿童相宜的自是一般动物故事,并不一定要是寓言,而寓言中的教训反是累赘,所说的多是奴隶的道德,更是不足为训。现在《伊索寓言》对于我们乃是世界的古典文学遗产之一,这与印度的《本生故事》相并,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些古来的动物故事,像一切民间文艺一样,经了时代的淘汰而留存下来,又在所含的教训上可以想见那时苦辛的人生的影子,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贵重的资料。”
中国翻译家林纾: “伊索氏之书,阅历有得之书也,言多诡托草木禽兽之相酬答,味之弥有至理。欧人启蒙,类多摭拾其说,以益童慧。”
参考资料
伊索寓言.豆瓣读书.2023-09-15
Aesop.在线词源词典.2023-09-15
伊索寓言 (豆瓣).豆瓣.2023-09-10
fable.在线词源词典.2023-10-13
论寓言的文化地位.中国寓言网.2023-10-13
畸人十篇.汉语基督教文献馆.2023-09-27
七克.汉语基督教文献馆.2023-09-28
伊索寓言古译四种合刊.豆瓣读书.2023-09-10
伊索寓言.豆瓣读书.2023-09-10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搜狐网.2023-09-27
目录
概述
时代背景
作者
内容形象
内容
狐狸和葡萄
农夫与蛇
狼和小羊
驴、狐狸和狮子
狐狸和山羊
形象象征
动物形象
人类形象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寓言文体
简单的故事结构
象征和拟人化的形象
作品影响
文学
教育意义
文化交流
传播译介
成书历史
译入中国
零散译入
成本译入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