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化
2008年金融危机后提出的金融概念
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受到重创,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呼声高涨。新兴世界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始增进区域性、功能性货币合作,逐渐减少美元使用,以规避过度依赖美元结算、计值和储备带来的汇率风险、债务风险、资产风险等。
去美元化源于非美经济体对美元霸权的不满以及对美元体系的不信任和担忧。
俄罗斯自2022年4月份起,要求“不友好”国家和地区以俄罗斯卢布进行天然气贸易结算,俄罗斯银行不断减持美元在其国际储备中的份额,率先宣布推动“去美元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7月发布的报告,全球110个国家已采取一种或多种形式“去美元化”。
去美元化的原因
历史原因
1944年7月,美、英、法、中、苏在内的44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村召开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金本位制,即将强势的美元纳入金本位体系中。通过这种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黄金失去了直接联系,而是间接通过美元与黄金联系。美元不仅起着关键货币的作用,而且成为这一体系的基础,有着等同于黄金的地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受到重创,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呼声高涨。新兴世界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始增进区域性、功能性货币合作,逐渐减少美元使用,以规避过度依赖美元结算、计值和储备带来的汇率风险、债务风险、资产风险等。
去美元化源于非美经济体对美元霸权的不满以及对美元体系的不信任和担忧。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通过国际资本流动的传导,对非美经济体的汇率、流动性频繁造成扰动,影响非美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金融安全以及政策独立性,非美经济体一直在尝试弱化美元的影响,即“去美元化”。
政治原因
去美元化在政治原因上,一方面是美国依赖于美元的霸权主义,常使用证券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因此各国为应对潜在的制裁风险,纷纷绕开美元,寻求更多双边本币结算的途径。另一方面,从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情况可以看出,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其他世界经济体的金融稳定造成了巨大扰动,各国为稳定汇率,纷纷跟随美联储加息,失去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因此许多国家开始思考 “去美元化”。
各国政策
俄罗斯
2022年3月31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签署总统令,规定俄罗斯认定的“不友好国家”要购买俄天然气须在俄罗斯银行开设俄罗斯卢布账户用卢布付款,新规定自4月1日生效。2022年4月,俄罗斯表示希望与印度等国的贸易中增加使用非西方货币。
其他国家
印度
2023年4月1日印度外交部表示,除了现有其他货币结算模式外,印度和马来西亚之间的贸易现在可以以印度卢比结算。2022年7月印度储备银行决定,允许以印度卢比进行国际贸易结算。印度储备银行的这一举措旨在促进全球贸易的增长,并支持使用印度卢比的贸易行业的利益。
尼日利亚
2022年7月18日,尼日利亚驻俄罗斯大使阿卜杜拉希·谢胡在接受俄媒体采访时表示,尼日利亚银行正与俄罗斯银行就两国间以本币进行贸易结算开展谈判,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接入俄罗斯央行开发的金融信息传输系统的可能性。
土耳其
2022年7月19日,土耳其和俄罗斯正在讨论一种机制,允许两国以本币进行贸易。该机制将允许土耳其以土耳其里拉支付部分能源进口费用。
阿根廷
2023年4月26日,阿根廷经济部长马萨宣布,阿根廷将停止使用美元来支付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转而使用人民币结算。
马来西亚
2023年4月初,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表示马来西亚央行已经开始与中国讨论,令两国贸易可以用马来西亚令吉和人民币结算。
中国
2018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了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原油期货。2022年9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达成协议,决定以俄罗斯卢布和人民币50∶50的比例支付俄罗斯对华出口天然气的费用。
巴西
2023年3月末中国和巴西达成协议,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而是以人民币与巴西雷亚尔进行贸易结算。
委内瑞拉
2018年委内瑞拉宣布以欧元、人民币、俄罗斯卢布等货币为石油定价。
伊朗
从2012年开始,伊朗在国际石油贸易中采用本币结算、易货贸易、石油换黄金等多种结算方式。
印度尼西亚
2024年5月,印度尼西亚经济金融发展研究所执行董事陶希德·艾哈迈德表示,印度尼西亚政府实际上已开始实施去美元化政策,并表示金砖合作机制是一个出路,关键是同意使用本国货币进行商品和服务贸易
影响
随着欧元在1999年正式发行、并于2002年开始正式流通,美元在全球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储备资产中的占比出现持续下行,由接近73%的高点回落至2008年危机后的62%(并维持了将近4年时间),而欧元的占比则由此前的18%升至高点28%,基本上承接了美元占比的下降,但随着2010年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发酵,欧元占比也开始逐步回落。自2017开始,美元资产在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之中的占比再度出现持续下滑,从2016年末的65%下降至2018年三季度末的62%,欧元、日元以及人民币在全球央行外储中占比的提升(分别提高1.4、1.0、0.8个百分点)基本上取代了美元资产的降幅。根据俄罗斯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年中其储备资产中的美元资产规模为1000亿美元,而2017年年中俄罗斯央行持有的美元资产约为1909亿美元,1年间下降超过900亿美元;从占比的角度来看,美元资产已由46.3%下降至21.9%。去美元化带来黄金以及人民币债券的明显升温。
从具体统计数据来看,IMF统计口径是以分配的外汇储备占比来表示有储备币种的储备比例。在2007至2008年间,未分配储备在总储备中的占比高达30%~40%;2018年之后,已分配外汇储备占比达到90%以上,数据的准确性更高。非传统储备货币在2021年超过10%,预示着储备货币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形成。截至2022年年底,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降至59%以下,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低值(58.58%)。2023年第一季度回升至59.02%,处于60%以下。
2024年1月29日,俄罗斯银行行长纳比乌琳娜表示,过去两年来,人民币在俄罗斯出口结算中的份额大幅增长了85倍,占比已高达34.5%。作为对比,纳比乌琳娜称,在两年前人民币在俄罗斯出口结算中的比重还仅有0.4%。纳比乌琳娜还指出,金砖国家整体在俄罗斯贸易收支中所占份额在过去两年里翻了一番,目前已接近总额的40%。随着俄罗斯在西方国家金融制裁压力下推行去美元化战略,加之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人民币在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关键的角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俄出口同比增长了46.9%,达到约1109.7亿美元;自俄罗斯进口同比增长了12.7%,达到约1291.4亿美元。
当地时间2024年4月22日,谢尔盖·拉夫罗夫在莫斯科出席会议时表示,在俄中贸易和经济合作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两国之间超过90%的结算都以本国货币进行,俄中贸易已经几乎完全去美元化。拉夫罗夫表示:“尽管西方国家试图阻挠,但俄中经贸合作正积极发展,双边经济关系几乎完全去美元化。俄罗斯农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供应有所增加,投资和工业领域的联合项目正在实施。”拉夫罗夫同时还强调,中俄双方都感受到了这种合作的互利性,俄中两国双边关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水平,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意义
“去美元化”的结果不是美元被完全弃用,而是美元失去垄断地位,成为区域内主要货币之一。全球“去美元化”催生世界货币新秩序,欧元是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欧盟将加强内部欧元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欧盟经济体量巨大,欧元仍有足够能力保持主要世界货币的地位。英国已经脱欧,英镑将更加独立并保持主要世界货币的地位。人民币在国际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不足3%,远低于美元和欧元,与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严重不符。中原地区境内外金融机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较大。如果中国能够妥善应对去美元化的形势,并以稳妥方式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将会不断加快。世界货币体系将进入“多极化”时代,人民币、欧元、日元都有望成为重要一极。
目录
概述
去美元化的原因
历史原因
政治原因
各国政策
俄罗斯
其他国家
印度
尼日利亚
土耳其
阿根廷
马来西亚
中国
巴西
委内瑞拉
伊朗
印度尼西亚
影响
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