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纹铜凤灯
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西汉铜灯
羽纹铜凤灯又名凤灯、凤凰灯,1971年出土于合浦县望牛岭一号汉墓,共雌雄一对,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羽纹铜凤灯通高33厘米,长42厘米,宽15厘米。外观作凤鸟形,通体细刻羽毛,背部有一圆孔,用以放置长柄灯盏。凤鸟口内衔喇叭形灯罩,颈部由两段套管衔接,可自由转动和拆卸。灯罩与颈部及腹腔相通,腹腔中空,可以贮水。当灯火燃烧时,烟灰经灯罩进入颈管,再由颈管导入腹腔,最后溶入水中,具有消烟环保的功能。
羽纹铜凤灯不仅采用了汉代的分铸法,还使用了当时岭南西部独有的刻工艺。因此,羽纹铜凤灯的制作,既寄托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匠对华族“天下大安宁”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的交相辉映和融合发展。如今的羽纹铜凤灯,不仅是一件可供观赏的文物,其形象也成为了各类设计的灵感来源(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馆徽),相关的文创产品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文物概况
羽纹铜凤灯出土时为一对,通高33厘米,长42厘米,宽15厘米。灯的外观作凤鸟状,顾首回望,双足分立。尾羽下垂及地,与足部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以支撑灯体。凤鸟通体采用錾刻工艺,细刻有羽毛纹饰,头、冠、颈、翅、尾、足,各部位轮廓清晰,比例匀称。
凤鸟的背部有一圆孔,用以放置长柄灯盏,口内衔有喇叭形灯罩,垂直对准灯盘上方。凤鸟颈部由两段套管衔接,可以自由转动和拆卸,便于调节灯光和冲洗体内烟尘。灯罩与凤鸟颈部及腹腔相通,腹腔中可盛水。当灯火点燃时,烟灰可经灯罩进入颈管,再由颈管导入腹腔,最后溶于水中。羽纹铜凤灯设计构思精巧,造型优美,在用于照明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烛烟污染空气,实现了照明功能与环保功能的统一。
出土情况
羽纹铜凤灯出土于合浦县望牛岭一号汉墓,距合浦县城两公里左右。合浦县炮竹厂于1970年7月基建时发现该墓,经相关部门派人调查,报上级批准后,于1971年10月开始进行发掘。到同年年底,发掘工作顺利结束。
该墓是一座土坑竖穴木椁墓,墓坑填土,主室部分从墓口到木四周,均用原坑红色松软土和木炭相间夯填。主室和南北耳室都有木椁结构,但木椁均已腐朽,详细结构难以判断。
墓中的随葬物相当丰富,共计245件,按其质料可分为铜器、漆器、陶器、铁器、玉石器、琉璃器、黄金器等类。许多器物制作工艺水平很高,有些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第一次发现的珍贵文物。铜器占随葬器物的主要部分,不仅品种多,数量大,并多成对出土,羽纹铜凤灯便是其中之一。但由于木椁腐朽塌,羽纹铜凤灯在刚出土时,已经被挤压得难以辨认出其原型。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院修复部门的修复,才恢复到如今的模样。
文物定名
中原地区的灯具最早见于战国,现有材料表明,当时的灯具结构已经相当完善,而且造型也很优美。汉代的灯具进一步发展,不仅品种多,数量大,而且工艺精湛。据目前所出土的灯具来看,汉代的灯具主要由灯盘、灯罩、灯盖、烟道和灯座等几部分组成。灯盘用来放置烛火,灯罩用来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和大小,灯盖用来使烟灰通过烟道进入到灯座,灯座内部多盛有水,用来凝结烟灰。此类灯具在汉代拥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做“灯”。而合浦汉墓出土的这对铜灯,因为外形为凤鸟状,通体又细刻有羽毛纹饰,因此后人依据青铜器命名的一般原则,将其命名为“羽纹铜凤灯”。
制作工艺
分铸法
羽纹铜凤灯采用汉代分铸法制作,铜灯包括灯盘、凤鸟的头部 (即灯罩部分) 到颈部的上半部分、颈部的下半部分到凤鸟的身体三个部分,三部分分开铸造然后拼装而成。凤鸟颈部的内部为空心,由上下两段套管衔接,可以自由转动和拆卸,以便于拆卸清洁铜灯内的烟渍。汉代很多结构比较复杂的铜灯都采用分铸法制作,例如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现藏于河北博物院)。但有所不同的是,长信宫灯的构件铸造采用的是失蜡法,而羽纹铜凤灯采用的则是早期经典的块范铸造法。
錾刻工艺
羽纹铜凤灯通体还采用了錾刻花纹工艺。这种工艺多用于薄胎青铜器上,在铸造好的器物表面,用硬而细的金属工具,錾凿、镂刻出精美的动物、植物或几何形纹饰。该工艺西汉流行于中原地区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一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工匠对中国青铜工艺的重大贡献。除羽纹铜凤灯外,合浦望牛岭一号汉墓出土的长颈壶、提梁壶以及熏炉等器物,其表面均有内容丰富的纹饰。繁精致,錾刻工艺精湛,代表着汉代广西地区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水平。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羽纹铜凤灯的出土地合浦县,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很多东南亚国家向西汉运输进贡货物的必经之地,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也是汉代岭南地区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近年考古发掘和调查表明,合浦附近云集了上万座汉墓。众多的墓葬及丰富的出土文物,反映出该地区当时有着繁荣的经济与庞大的人口数量。 合浦望牛岭一号汉墓中出土的羽纹铜凤灯以及其他精美的随葬器物,共同见证了汉代岭南地区与中原王朝密不可分的文化联系, 同时对于中原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价值
汉代铜灯的造型以动物形象最为多见,常见的有牛、羊、朱雀、凤鸟等。这些动物是人们心目中的祥禽瑞兽,常作为灯具的造型题材,既寄托了古人对光明的追求又蕴含着对吉祥幸福的渴望。羽纹铜凤灯就是典型凤鸟的形象。凤鸟即不死鸟,是华族古老传说中的神鸟,凤凰出现,寓意“天下大安宁”。凤凰通体细刻精美华丽的羽毛,凤首回望,凤尾舒展、下垂及地,与站立的双足保持器身平衡。 整个造型呈三角形结构, 再加上流畅动感的线条, 通体细刻的羽纹,让整件艺术品显得稳定而不失灵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科学价值
汉代灯具的燃料大多为动物油,灯点燃后会产生大量油烟,影响空气的清新和房间的整洁。羽纹铜凤灯巧妙地将凤鸟本身形体的部分用作导烟管和储水器,灯盏燃烧时所产生的烟, 经过鸟嘴所衔喇叭形灯罩进入中空的脖颈,然后进入鸟的腹部,最后溶解于水。由于采用了分铸法制作,羽纹铜凤灯的拆卸和组装都较为容易,因此也可以很方便地清洗烟渍。此外从光学方面分析,灯罩是反射和聚光的装置,转动灯罩可以调节灯光照射的范围和角度,设计得科学合理,满足了实用型灯具的照明功能。
馆藏与展出
羽纹铜凤灯出土不久后,就得以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自1976年起,这对铜凤灯多次漂洋过海,先后在日本、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王国墨西哥比利时等国展出,受到了高度评价。1995年,其再度入选“中华文明珍宝展览”,到北欧挪威等国展览,可谓名扬四海。如今这一对羽纹铜凤灯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内,其藏品编号分别为006719和006720。
相关文物
羽纹铜凤灯仅是后人依据其外观造型而命名,在汉代此类灯具拥有一个统一名称,叫做“釭灯”,即一种带有导烟管道的灯具。除合浦县外,造型复杂的釭灯,在全国各地的汉墓发掘中也屡有发现。像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神木市汉墓出土的彩绘雁鱼铜灯等,都属于此类,油灯燃烧产生的烟雾均可通过导管,溶于水中。
此外,釭灯都是座灯,它们的高度设计也合乎当时的需要。由于两汉时期人们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惯,因此釭灯的尺度一般都偏小,以适应人的视觉空间。例如长信宫灯高 48 厘米,羽纹铜凤灯高 33 厘米,整体几案的高度加上灯的高度在50~70厘米之间。精致的灯座上制有灯罩,可以调整灯光,以符合室内的照明要求。它们既是古代设计工匠的智慧结晶,又展示了汉代发达的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
影响与评价
影响
现在的羽纹铜凤灯,不仅是一件可供观赏的文物,它精美的设计还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其形象成为了各类设计的灵感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馆徽设计原型,便是羽纹铜凤灯。2014年9月投入使用的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新航站楼(T2航站楼),主体建筑外形的设计灵感也来自于羽纹铜凤灯,因此又被称为“双凤还巢”。2016年12月2日,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2016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小型张,同样选用了羽纹铜凤灯和海上丝绸之路元素。2018 年,以羽纹铜凤灯为原型设计的东盟博览会吉祥物,也给每个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还以羽纹铜凤灯为原型,设计出了诸如羽纹凤灯金挂坠、钥匙牌、杯垫、丝巾等一系列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评价
梁白泉中原地区博物馆学会理事)与贺云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所主编的《中华国宝图典》中,对羽纹铜凤灯的评价为:“这对凤灯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西汉经济、文化、艺术的极其宝贵的实物史料。”
黄启善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员)认为:“羽纹铜凤灯设计构思精巧,造型优美,既可以用于照明,又可以防止烛烟污染空气,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这是世界上十分难得的早期环保产品,也是汉代青铜灯具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参考资料
羽纹铜凤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2023-09-16
青铜器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8
目录
概述
文物概况
出土情况
文物定名
制作工艺
分铸法
錾刻工艺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馆藏与展出
相关文物
影响与评价
影响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