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是第Ⅴ对
脑神经,附着于脑桥基底部与
小脑中脚交界处,为最粗大的混合性脑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神经纤维。因有三大分支,即
眼神经、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而得名。
三叉神经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的大部分起自三叉
神经节的
假单极神经元,传递眼、鼻、口腔以及颜面的外感觉;另有一小部分纤维来源于三叉神经
中脑核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主要传递咀嚼肌的
本体感觉。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自脑桥的
三叉神经运动核,主要支配咀嚼肌。当一侧三叉神经主干损伤时,可出现同侧颜面皮肤、眼部、鼻部及口部一般躯体感觉丧失,
角膜反射消失;如伤及运动纤维,则同侧咀嚼肌
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三叉神经相关的疾病有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损伤、
三叉神经鞘瘤等。其中,三叉神经痛,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因颅底或脑桥小脑角的肿瘤、
脑膜炎、颅中窝
骨折等侵及三叉神经感觉根或
神经节引起的疼痛,并伴有三叉神经受损的表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病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性的疼痛,不伴随三叉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
形态结构
整体结构
三叉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脑桥
三叉神经运动核,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自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出脑,位于感觉根下内侧,纤维并入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随下颌神经分支分布于咀嚼肌等。运动根内尚含有至三叉神经中脑核的纤维,主要传导咀嚼肌和眼外肌的
本体感觉。三叉神经内躯体感觉神经纤维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内,该节位于颅中窝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由硬脑膜形成的美克尔腔包裹。三叉神经节由
假单极神经元胞体组成,其中枢突集中成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自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入脑;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三大分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分布于面部皮肤、眼及眶内、口腔、鼻腔、鼻旁窦的黏膜牙齿、脑膜等,传导痛、温、触等浅感觉。
神经分支
眼神经
眼神经仅含躯体感觉纤维,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经
海绵窦外侧壁,伴行于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的下方,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眶内眼球
泪器结膜、硬脑膜、部分鼻和鼻旁窦黏膜,额顶部及上睑和鼻背部的皮肤。眼神经分支有额神经,泪腺神经和鼻睫神经。
上颌神经
上颌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经
海绵窦外侧壁,穿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上部,再向前经眶下裂入眶,改名为眶下神经。在眶内入眶下沟、眶下管,最后穿出眶下孔达面部。上颌神经在穿出眶下孔前,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上颌牙、牙龈、
鼻腔黏膜、
软腭黏膜。穿出眶下孔后分支分布于眼睑及睑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上颌神经的主要分支有眶下神经,上牙槽神经,颧神经和翼腭神经。
下颌神经
下颌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及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经卵圆孔出颅后分为数支。其主要的分支有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颊神经和咀嚼肌神经。
神经核
三叉神经终核与起核合称为三叉神经核,包括了三叉神经感觉核和
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感觉核为
脑干内最长的一个
脑神经核,纵贯脑干全长,由下而上依次分为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又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中脑核和三叉神经运动核。
细胞与纤维
细胞
三叉神经作为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主要由神经元和
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纤维
感觉神经纤维
三叉神经感觉神经纤维的第1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即三叉神经节),含有的感觉纤维类型包括有深感觉纤维、触觉纤维和痛温觉纤维。其中,深感觉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中脑核,触觉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痛温觉纤维沿三叉神经脊束下降,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感觉神经纤维的第2级神经元位于感觉主核及脊束核,由该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升,止于
丘脑腹后内侧核。第3级神经元位于丘脑,该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经内囊后肢最后终于中央后回感觉中枢的下1/3区。
运动神经纤维
三叉神经运动纤维起自脑桥
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纤维在脑桥的外侧出脑,经卵圆孔出颅,走行于下颌神经内,支配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和
鼓膜张肌等。主要司咀嚼运动和张口运动。翼内、外肌的功能是将下颌推向前下,故一侧神经麻痹时,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三叉神经运动核受双侧皮质
脑干束支配。
生理功能
神经分支功能
眼神经接受前额、颅顶盖前部、上睑和鼻前外侧的皮肤,
鼻腔上部、额窦、部分蝶窦和筛窦的黏膜,以及眼球、角膜、
结膜上部、虹膜、泪腺和睫状节的感觉。
上颌神经接受下眼睑、面颊、鼻外侧和上唇的皮肤,结膜下部、鼻腔下部、
上颌窦、部分蝶窦和筛窦、上唇、口腔顶部、
软腭和鼻咽部的黏膜,以及上牙槽和上齿的感觉。
下颌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
鼓膜张肌、腭帆张肌、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感觉纤维管理颞部,耳前、口裂以下的皮肤,口腔底和舌前2/3黏膜及下颌牙和
牙龈的一般感觉。
神经核功能
三叉神经脊束核参与
角膜反射、喷嚏反射、咳嗽、呕吐等神经反射活动;脑桥核是传导面部触压觉信息的中继核;
中脑核管理咀嚼肌和表情肌的
本体感觉,调节咀嚼肌力;运动核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腭帆张肌和鼓膜张肌。
生化特征
神经的发生
人体胚胎发育至第3周初,外胚层在
脊索的诱导下增厚形成神经板,神经板中央的
细胞下陷形成神经沟,神经沟两外侧缘的细胞增生隆起,称为神经褶,随后两侧神经褶在中线处愈合,并从中央向头尾两端延伸,形成神经管。在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神经褶的细胞游离到神经管的背外侧,形成左右两条与神经管平行的纵行细胞索,称为
神经嵴。神经板最初为
单层柱状上皮,神经管形成后,演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即神经上皮。
脑神经中除了
嗅神经与视神经,其他脑神经的发育方式在某些方面与
脊神经组成部分相似。运动神经细胞的胞体起源于神经上皮,而感觉性成神经母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在头部还起自外胚层基板。
神经纤维的溃变和再生
溃变
当神经纤维受损伤如神经被切断后,切断处远侧段的神经纤维全长发生溃变,轴突和髓鞘碎裂和溶解;而与胞体相连的近侧段神经纤维则发生逆行性溃变,但一般只影响到靠近损伤处1~2节段的髓鞘和轴突处。自损处向神经纤维末端方向发生的溃变称为顺行性溃变。此时
神经元胞体肿胀,胞核移到胞体边缘,胞质内尼氏体溶解。
再生
当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或轴突)被断离后,如果该神经元胞体没有死亡,其受损伤的神经纤维近胞体侧(近侧段)断端可以重新长出新生支芽。切断神经纤维3周后,其神经胞体内的尼氏体重新出现,胞体肿胀消失,胞核重新移位到胞体中央位置。恢复中的胞体不断合成新的
蛋白质及其他产物并向轴突输送,促使残留的近侧段轴突末端生长出许多新生的轴突支芽。在髓鞘和轴突发生溃变时,包裹神经纤维外面的基膜仍保留呈管状,但
施旺细胞大量增殖,它们吞噬碎裂的髓鞘和轴突,并在基膜管内排列成细胞索。在靠近断口处的施万细胞形成细胞桥把两断端连在一起,让近侧段神经纤维断端再生的轴突支芽越过施万细胞桥,进入基膜管内。当再生轴突沿着施万细胞索生长并到达原来支配的靶时,则再生成功。
相关疾病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发生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发生率为每年(4.3~27)/10万,好发于中老年人,50岁以上占70%-80%,男女比例为1:2。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
三叉神经损伤
三叉神经损伤以周围支损伤多见。眉弓部的头皮裂伤和眶上缘
骨折可以损伤眶上神经。颌面部特别是
上颌骨骨折可损伤眶下神经。颅脑外伤造成三叉神经根、半月节等颅内段损伤不多见,常合并邻近神经损伤,如滑车、面神经、前庭蜗神经损伤。岩尖和颅中窝底骨折可导致三叉神经在Meckel囊、圆孔、卵圆孔、
海绵窦等处损伤。
三叉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为受累神经支配区麻木、感觉减退或消失,
角膜反射因角膜感觉丧失而消失。运动支受累一侧咀嚼肌
瘫痪和萎缩,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在某些患者中可表现为感觉过敏或疼痛。三叉感觉根、三叉神经节及其三个分支的损伤表现为周围型感觉障碍,即支配区的一切感觉障碍,包括痛觉、温觉和触觉。不同于中枢性病变如三叉神经脊束核某段受损所致的面部分离性感觉障碍,即“洋葱皮样”节段性分布的痛温觉障碍,但触觉仍存在。三叉神经损伤后期,有时可因部分神经纤维再生发生粘连或受压出现继发性疼痛,疼痛可以为持续性,也可以为阵发性。
三叉神经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多能恢复。三叉神经第一支损伤容易发生
角膜炎或角膜
溃疡,严重者可致
失明,特别是在合并面神经损伤时更应警惕,早期使用眼药,必要时可行保护性眼睑缝合术,在
昏迷患者中尤为重要。对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者,可考虑局部封闭、射频毁损、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等除痛治疗。
三叉神经鞘瘤
来源于三叉神经的神经鞘瘤。临床少见,是位于
听神经瘤之后排在第二位的颅内神经鞘瘤。发病高峰在40-45岁,最高发病率在38-40岁。女性比男性略多。三叉神经鞘瘤占颅内肿瘤0.07%-0.36%,颅内神经纤维肿瘤的0.8%~8%。大多数三叉神经瘤为神经鞘瘤,少数为神经纤维瘤。后者常有家族史和
神经纤维瘤病。
三叉神经鞘瘤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大多较长,可从几个月至十几年。常以一侧面部感觉异常或疼痛或麻木起病,可伴有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渐出现咀嚼肌无力和萎缩。按肿瘤生长部位不同,可有其他不同的临床表现。如肿瘤位于颅后窝,还可引起如复视、面瘫和听力障碍,晚期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小脑征和后组脑神经症状、锥体束征。
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三叉神经损害的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典型的首发症状多为三叉神经痛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完全切除肿瘤常可以治愈。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范围。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和手术入路的不断改进,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全切除率有了显著提高,大组病例报道已达90%以上,神经功能损害为9%,死亡率为0~1%,长期随访肿瘤复发率为0~3%。
相关研究
三叉神经病理痛表观调控新机制的发现
2022年4月5日,
苏州大学陶金教授团队在PNA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Histone methylation-mediated microRNA-32-5p downregulation in sensory neurons regulates pain behaviors via targeting Cav3.2 channels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揭示了miR-32是三叉神经病理痛中一种关键的功能性非编码RNA。基于miRNA介导的基因调控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该研究提示调控miR-32可作为三叉神经病理痛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三叉神经痛潜在治疗靶点的发现
2022年8月3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the NRF2 transcriptional network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trigeminal neuropathic pa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三叉神经痛患者
脑脊液中会集聚活性氧(ROS),它们会直接激活疼痛离子通道TRPA1,该研究进一步确定了NRF2
转录网络是三叉神经痛的潜在治疗靶点。激活NRF2
抗氧化转录网络与抑制TRPA1一样具有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