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黎冲突又称2006年黎巴嫩战争,在
以色列被称为“第二次黎巴嫩战争”,在黎巴嫩则被称为“七月战争”,是一连串由
黎巴嫩真主党所属军队和
以色列国防军发生的军事冲突,主要的影响地区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
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以营救被绑架士兵为由对
黎巴嫩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行动,黎巴嫩真主党武装顽强抵抗。持续34天的血腥冲突造成约2000人丧生,近百万人沦为难民,黎巴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多亿美元。
2006年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1号决议要求以黎停火;8月14日,黎以双方实现全面停火。黎以冲突加剧了
阿拉伯国家与
以色列的对抗,
中东局势更趋复杂动荡。
战争背景
自80年代中期以来,以色列军队一直与真主党武装在黎以边境进行小规模的冲突。2000年5月,以色列决定把军队从
黎巴嫩南部撤出,满足了真主党武装的一个重要要求。撤军后,以色列对真主党发出警告,真主党武装分子穿越边境的任何进攻行动都会导致以色列全面军事报复。在边境相对平静6年之后,以色列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面对真主党的武装并不重视,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打击以色列境内的
巴勒斯坦武装上。
但在同时,真主党武装一直在修建常规防御阵地以抗击
以色列军队的未来侵入。
伊朗向真主党武装交付了大量的武器,并对其进行军事训练。到2006年夏天时,真主党武装已经成为一支有战斗能力的部队。
2006年7月12日,真主党武装分子在以色列境内使用
反坦克地雷和
RPG7火箭炮蓄意向以军的两辆装甲车发动攻击。伏击造成以军3人死亡,2人受伤。真主党武装分子俘虏了这两名以军士兵。以色列国防军立即派遣了一辆“梅加瓦”坦克和一个机械排营救两名被俘士兵。但是营救坦克压上一枚重500至600磅的
简易爆炸装置,立即导致4名车手死亡。与真主党武装分子交火过程中,8名
以色列士兵阵亡。
战争经过
战况发展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向以色列开炮并发射火箭,绑架了2名以色列士兵,要求以色列释放被囚的
阿拉伯人。但以色列立刻反击。当晚,以色列举行的内阁会议一致同意,
黎巴嫩政府应该为真主党游击队当天的袭击事件负责。以色列政府过去在对真主党袭击行动作出反应时一般只谴责真主党的支持者
叙利亚和
伊朗。
7月13日凌晨,以色列战机向
拉菲克·哈里里国际机场的两座跑道发射了数枚
导弹,使得机场被迫关闭,部分
客机只能转飞到
地中海的
塞浦路斯。以色列国防军一系列的空袭行动共造成27位黎巴嫩平民死,其中包括10名儿童。
以色列空军还袭击了
黎巴嫩真主党电视台等多处设施。
7月18日,
以色列轰炸机凌晨对
黎巴嫩军队在
南部区的一个基地进行了夜袭,11名黎巴嫩士兵在袭击中阵亡,另有35名士兵受伤。
7月19日,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继续在黎巴嫩边境地带与以色列部队交火。黎巴嫩总理西尼乌拉称,黎方死亡人数已达300人。他要求以色列赔偿黎基础设施“不可思议的损失”。
7月30日,以色列轰炸以黎边境村庄,炸死54名平民,包括37名儿童。
停战撤军
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1号决议要求以黎停火,8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旨在实现黎以停火的第1701号决议,宣布组建一支1.5万人的国际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协同同等数量的
黎巴嫩政府军进驻黎南部地区,监督和维护停火,以黎接受停火协议。但在停火之前,黎巴嫩已经死亡1100人,
以色列已经死亡150人。
10月1日凌晨,以色列士兵在以北部与黎巴嫩交界处关闭边境线上的大门。以色列军方人士证实,以军已在当日凌晨完全撤出了黎巴嫩南部地区。
截至10月9日,以色列在黎以武装冲突期间占领了黎南部边境部分地区。冲突双方根据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实现停火后,以军逐步撤出黎南部地区,但仍在黎以边境村庄阿贾尔保留了少量部队。
黎巴嫩政府谴责以色列在阿贾尔的军事存在,并称这一军事存在违背了安理会决议。根据决议,黎以于8月14日实现停火后,
联合国着手组建一支1.5万人的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协同数量相等的黎政府军进驻黎南部地区监督和维持停火。
作战力量对比
以色列军队
以色列军队约有125000名现役人员,其中约40000名为职业军人,以色列军队还可动员600000名后备役军人。以陆军拥有4000辆坦克和11000辆装甲车,陆军共有3个现役装甲旅和4个步兵旅。步兵旅在训练和机构设置上相当,每个步兵旅由3个步兵营、1个信号营和1个侦察营组成。
战前,以军总参谋长哈卢茨启动了一项称之为“地区后勤”的新型后勤体制。这个体制将原部队中的成建制的
后勤保障部队分离出来,但这种做法在战争中经过证明存在很大的不足。
传统上,以军主要职能是打赢一场常规高强度战争,保护
以色列。但是多年与
巴勒斯坦进行的低强度作战使以军训练只注重城市反暴作战。以军的日常军事行动作战频率之高使得常规部队不得不减少平时训练时间。以军大多数训练由排、连级部队组织,很少组织营、旅级部队演习。以军预算严重不足影响了后备役人员的训练和备战。2003年,后备役人员没有进行任何训练。以色列陆军领导人决定将后备役人员的大规模训练削减至每三年举行一次。
在此次战争之前,以色列针对敌人展示了强大的情报搜集能力,但是在此次战争中,以军在攻击行动中所搜集到的关于真主党
武装力量、活动和作战能力的情报数量有限,并且也不准确。政治和预算因素是以军缺乏真主党武装情报的主要因素。自197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以军一直主要致力于中、低强度的冲突。这些类型的冲突都是由连或连以下部队进行。因此,下级作战军官有着多年的作战经验,而高级军官缺少作战经验。
真主党部队
真主党部队约有600至800名全职士兵,5000至7000名后备役士兵,还可动员25000名后备人员。
真主党武装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一支
准军事部队,装备先进的
夜视镜和
通信设备。他们使用Mirsad-1无人机等先进的情报搜集设备。这种无人机上安装了红外
照相机和全球定位系统导航设备。在战争中,以军士兵发现真主党武装分子在一些房间里放置了大量
伊朗制造的侦听设备、
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
真主党有着有效的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他们将
黎巴嫩南部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包括12-15个村庄。他们使用先进的光纤通信装备应对
以色列的电子干扰。真主党武装单个士兵使用加密的
摩托罗拉双边带无电线设备相互通信。这样每一层指挥机构都控制着当前的作战行动,能了解附近地区作战阵地的情况。真主党武装也使用互联网进行
信息战和宣传,发布消息和获得
阿拉伯国家的支持。
真主党武装除装备先进的情报搜集设备外,还从在以色列军队的服役的
阿拉伯人和Druze人中获取人力情报。这样,他们就能了解以军的军事设备信息,对其实施打击。他们还使用大量金钱和毒品在
以色列招募告密者。
战争后果
此次黎以冲突的时间、规模和惨烈后果令世人震惊。冲突使黎境内大量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严重的
人道主义危机。在一个多月的冲突中,造成至少1100名
黎巴嫩人和约150名
以色列人丧生。在丧生的黎巴嫩人中,大部分为平民。还有90多万黎巴嫩人被迫逃离家园。
2006年以黎冲突,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留下了许多
地雷和炸弹,严重威胁着黎南部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据黎巴嫩部队所属的排雷工作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黎南部还约有100万枚地雷和炸弹未被排除。自2006年夏季战争结束以来,残留在黎巴嫩南部的地雷和炸弹已经造成50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2006年以黎冲突结束前夕
以色列在
黎巴嫩南部共投掷了400多万枚
集束炸弹,在黎南部、贝卡谷地等地投掷和埋设了大量未爆炸弹和地雷。截至2011年,黎以战争结束5年来,已有400多名黎巴嫩人死于集束炸弹,其中90%是平民,而三分之一是18岁以下未成年人。
战后赔偿
2006年8月18日,
黎巴嫩真主党开始在
贝鲁特南部的埃尔巴拉尼区的一所学校向住所在以色列真主党冲突中被摧毁的居民发放赔偿,每位申请人可获12000美元赔偿。
2006年9月21日,
黎巴嫩政府宣布,在黎以冲突中受伤的黎巴嫩人从22日起陆续得到赔偿。黎巴嫩新闻部长加齐·阿利迪在当天的
内阁会议结束后向媒体表示,由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出资的受伤者赔偿计划已于20日启动,黎巴嫩政府将提供受伤者名单,据此向其赔付医药费用。此前,部分向黎巴嫩提供援助的国家、组织以及黎巴嫩公众对黎巴嫩政府提出批评,指责其在战争结束后未能及时向战争受害者作出赔偿,以及未能就援助资金的使用制定完备的计划。
战争调查及结果
2007年1月,
以色列成立一个委员会,调查政府在以黎冲突中的责任。在以黎冲突中,
埃胡德·奥尔默特没有解救出被绑架的以色列士兵,也没有及时阻止真主党向以色列发射
导弹。
调查结果在2008年1月30日出炉。调查委员会认为如果奧尔默特再谨慎一些,事情不会发展得这么严重,以色列的损失也会比现在小很多,但这个错误也不是十分严重,奥尔默特不需要为此辞去总理的职位。
战争影响
2006年以黎冲突再次将
中东的局势推向了变化莫测的地步,中东又一次站到了世界的前台。
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在黎南部爆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在经过了一个月的战火
洗礼之后,在
国际社会的介人下,双方开始保持克制,黎政府军开始进驻黎南部真主党游击队控制区。但本次武装冲突显示了真主党强盛的号召力和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精神资源的强大力量。
2006年黎巴嫩战争即黎以冲突以色列的第一大港,也是东地中海航线主要停靠点之一的
海法港 ,由于遭受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的火箭袭击,以色列交通部于当年7月18日宣布关闭海法港直至另行通知,部分
商船转移至南部的
阿什杜德港(Ashdod)停靠。同时,由于
以色列海军封锁了
黎巴嫩水域,些集装箱船舶被困于此处。
各方回应
2006年7月12日早上,以色列总理
埃胡德·奥尔默特在欢迎日本首相小泉来访的一个仪式上,首次对这一事件作出了反应。他说:“对于以色列和它的公民来说,这段时间是艰难的日子。南部和北部地区都有人试图威胁我们的稳定和试探我们的决心。他们将会失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7月14日,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西恩·麦科马克表示,唯一的希望就是被绑架的以色列两名士兵被立即、无条件地、完好无损地放回来。而这并非就能解决问题,只是各方回到谈判桌前的一个先决条件。
以军发言人发表的一份声明称:“
以色列国防军认为
黎巴嫩政府应对从黎巴嫩境内发动的针对以色列的所有恐怖行为负责。如果真的有士兵被绑架,国防军将认为黎巴嫩应对士兵的安全负责。”
在回顾这场冲突时,
以色列奥尔默特政府表示,事先没有想到真主党能发起激烈抵抗,并且在以色列长达一一个多月的围剿下依然保存了有生力量;而真主党首领
哈桑·纳斯鲁拉也表示,在绑架事件之前没有料到以色列会如此激烈回应。冲突结束后,以色列和真主党都宣布自己是“胜利者”。
2006年8月27日,
黎巴嫩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在接受
黎巴嫩国家电视台的采访时表示,如果早知道真主党的做法会引发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的话,真主党就不会在7月12日绑架两名
以色列国防军士兵了。纳斯鲁拉还就已经开始的关于释放被绑架的以色列国防军士兵的谈判发表了评论。
以色列左翼政党梅雷兹党主席尤西·贝林周日在与
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
马哈茂德·阿巴斯进行会谈后表示,阿巴斯对很快就释放沙利特达成协议“并不乐观”。与此同时,被绑架的士兵伊·利达·雷吉夫的兄弟班尼·雷吉夫对纳斯鲁拉的声明做出了回应:“我不相信现在正在进行什么谈判。我认为
哈桑·纳斯鲁拉的声明只是为了呼吁以色列政府通过中间人开始与真主党进行对话。我认为以色列政府应当遵从真主党的意愿。”
9月18日,中国政府向
黎巴嫩增派维和部队至1000人,并向黎巴嫩提供40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援助,其中,2000万元人民币物资已经运抵黎巴嫩。
9月21日,为了加入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
德国正式决定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首次向中东地区出兵,第一批部队出发前往黎巴嫩。
相关事件
2006年8月7日,一名黎巴嫩记者阿德南·哈吉( Adnan Haji)涉嫌在2006年以黎冲突的新闻照片上作假,哈吉经电脑处理将照片上的烟雾变得颜色更深、面积更大,但哈吉本人否认曾经修改过相关照片,表示自己只是想去除照片上呈现的灰尘,
路透社的新闻编辑保罗·霍姆斯则表示:“公司认为,去除图片上的灰尘,将不会导致图片看起来像现在这个样子。”此事件被发现后路透社宣布撤回920张商业新闻图片,并与该名记者解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