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防军(希伯来语言:צבא ההגנה לישראל,简称IDF),是以色列的国防武装力量,正式成立于1948年5月26日,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现役部队18万人,预备役人员45万人。
国防预算多年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7%。
以色列国防国防最高决策权和国防军的最高统帅权属于政府。国防部长是国防系统的最高领导,总参谋部是军队最高指挥机关,具体负责全军的作战指挥和军事训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现役部队18万人,预备役人员45万人。国防预算多年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军进行过3次大整编。成为一支训练有素、作风顽强、能征善战之旅。在与
阿拉伯国家进行的5次规模较大的战争中,数量上处于劣势的以军,凭借其明显的质量优势,一再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战斗能力。
以色列国防军其主要目的为:保护以色列之领土、社会不受侵犯;保护
以色列居民;与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危害战斗。
发展历程
前身
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是以色列英管时期的犹太人准军事组织哈加拿,包含其动员部门帕尔马赫,这是犹太领土上的长驻武装部队。
成立和独立战争
以色列国防军是在以色列1948年5月14日建国约两周后,在独立战争期间成立的。临时政府决定成立以色列国防军,1948年5月26日,总理兼国防部长本-古里安签署了建立以色列国防军的命令,并于5月31日发布了建立以色列国防军的日令。以色列国防军以哈加纳组织(故名“哈加纳军”)的组织结构为基础,作为以色列国的主力作战力量,同时也吸纳了犹太旅和其他地下组织的战士—哈加纳旅和拉希旅。随着以色列国防军的成立,“哈加纳”旅和帕尔马赫并隶属于以色列国防军指挥。独立战争中作战的十二个旅(大部分由“哈加纳”建立)。
在
以色列宣告成立后数小时,即爆发了
第一次中东战争。战争中,以色列在初期力量不足、军事行动接连失利的情况下,利用第一次长达4周的停火时间,动员和积蓄力量,最终赢得胜利。战后,以色列仿效西方特别是瑞士的全民皆兵体制,着手建立以常备军为骨干、以预备役部队为主体的武装力量动员体制。1959年,以色列颁布兵役法,正式实行“全民皆兵、迅速动员”的国防体制。
全民皆兵的战争动员模式
在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全面检验了战争动员体制的有效性。1973年10月6日,以
埃及、
叙利亚为主的
阿拉伯军队向
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为应对突然爆发的战争,以色列进行超限度的预备役动员,最高动员量达40余万人,已接近全国人口总数的13%。在动员令发布52小时内,所有预备役部队完成动员并投入战斗,为最终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色列80%的非军事工业厂矿、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转产作战装备和物资。同时,依靠
美国及其盟友为以色列空运的约2.3万吨军用物资。以色列用于战争的经费加上受到的损失总量,占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80%。战争结束后,
以色列适当增加了现役部队的数量,压缩预备役部队动员完成时限,同时注意对动员的规模加以控制,尽量降低动员的负面影响。
3次大整编
以军自1948年建国后进行过3次大整编。
第一次是在1948年至1949年的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的两次停火期间,整编是在本·古里安总理领导下进行的。整编的主要内容是:以1944年建立的犹太旅的正确化建制为基本框架,以勇猛作风全面改造和更新部队。
第二次为巴勒斯坦战争停战后的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整编由先后担任以军总参谋长的伊加尔·亚丁和达扬负责,推出了独特的国防体制和动员制度。
第三次是197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整编重点是对军事情报部门进行了整顿,并强调利用高科技侦察装备搜集情报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性。
经过三次大整编,以军成为一支训练有素、作风顽强、能征善战之旅。在与阿拉伯国家进行的5次规模较大的战争中,数量上处于劣势的以军,凭借其明显的质量优势,一再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战斗能力。目前,以国防军是
中东地区装备最好、素质最高、战斗力最强的武装力量。
第五次中东战争
世纪80年代的特点是低强度战斗,主要发生在
黎巴嫩安全区,1982年6月6日,
以色列借口其驻
英国大使被
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
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
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奥斯陆协定》签署后,2000年5月,以色列国防军开始逐步从犹太、撒马利亚和加沙领土撤军,转而支持以巴解组织为基础并部署自己的安全部队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此后,安全地带的战斗仍在继续,并包括一系列大型行动,如问责行动和愤怒葡萄行动,其目的是阻止
黎巴嫩真主党用
火箭弹轰炸北部定居点。
2002年3月29日至4月22日,以色列国防军在约旦河西岸
巴勒斯坦自治区对一系列城镇发起进攻。该行动总称为“防卫墙军事行动”,分3个阶段先后占领
拉姆安拉、图勒凯尔姆、凯勒吉利耶、
伯利恒、
纳布卢斯和杰宁6个西岸自治城市。在历时25天的战斗中,以军综合运用心理战、穿墙战、特种战等战法,以较小代价攻占了对
以色列本土威胁最大的西岸巴勒斯坦城镇,并包围阿拉法特官邸,抓获巴自治区内的反以武装人员,摧毁制造武器和炸药的作坊等设施。这次行动对巴自治区内的“
恐怖主义基础结构”造成沉重打击,最大程度维护了以色列本土安全。
2005至2016年
2005年,以色列国防军在以色列第30届政府的要求下,根据以色列议会的决定,实施了脱离接触计划,撤离了以色列国防军和
加沙地带的古什卡蒂夫定居点。
2006年,加沙地带局势升级,该地区被哈马斯占领,最终导致士兵
吉拉德·沙利特被绑架。以色列国防军开始了“夏雨行动”,但在真主党发动袭击,导致2名士兵被绑架、另有8人死亡后,以色列国防军被迫将其力量转向
黎巴嫩舞台。这次袭击导致了
2006年以黎冲突的爆发。这场战争其特点是向北部定居点发射大规模
火箭弹,远至海法。以色列国防军以大规模空袭作为回应,然后从地面进入黎巴嫩南部。
2007年,
叙利亚一座核反应堆在
以色列空军的袭击中被摧毁。4架
F-15战斗机I Ream飞机和4架F-16I Sufa飞机参与了这次袭击。
接下来几年的特点是哈马斯控制的
加沙地带局势升级。2008年底的“铸铅行动”是事态升级的顶峰,以色列国防军在这次行动中杀害了大约1160名
巴勒斯坦人,其中700人是哈马斯成员,并对加沙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哈马斯的
恐怖主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和伊斯兰圣战,虽然
以色列损失不大,这次行动被公众视为军事上的胜利,但在政治舞台上却造成了以色列对外关系的恶化。
2013年,
叙利亚发生多起被媒体归咎于以色列国防军的袭击事件,摧毁了
黎巴嫩真主党的先进武器。此后,以色列国防军开始反对
伊朗和真主党在叙利亚建立。2014年3月5日,以色列海军实施“全面披露”行动。在这次行动中,伊朗C级货船被扣押,船上装有运往
加沙地带恐怖组织的武器。
2015年7月,以色列国防军提出了多年计划“吉迪恩”,作为对国防预算审查委员会洛克报告的回应,其中包括以色列国防军中自卫队的裁减以及其他组织变革。
2017至2020年
2017年,以色列国防军开始在加沙地带边界修建隧道屏障,其中采用了机密技术传感系统来定位隧道。在屏障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2017年至2018年冬季,结合了战斗工程兵团和南方司令部的部队消灭了恐怖组织从加沙地带挖掘的超过17条恐怖分子隧道进入
以色列境内。基苏菲姆附近的恐怖分子隧道爆炸造成14名恐怖分子死亡。2018年12月,以色列国防军发起了“北方之盾”行动定位并消灭了
黎巴嫩真主党在以色列和
黎巴嫩边境挖掘的穿过围栏的恐怖分子,并摧毁了6条隧道。
2018年,
叙利亚境内的以色列、
伊朗和真主党冲突达到顶峰,表现为对伊朗目标、武器库以及叙利亚防空和防空炮台的多次、广泛的袭击,其中一些(主要是针对伊朗)作为对叙利亚
火箭弹袭击的回应)以色列承担了责任。大多数袭击是由以色列空军实施的,2月10日,以军一架F-16战斗机被叙防空火力击落,这是以色列自1982年以来首次在战争中损失战机。8月1日,以色列空军不久前出动其最先进的F-35i战斗机袭击了伊朗用于储存武器和
导弹的军火库,该军火库位于
伊拉克首都
巴格达东北部的阿什拉夫营地。
2019年,参谋长阿维夫·科查维
少将制定了以色列国防军五年工作计划,名为“Tnufa”,旨在提高以色列国防军的杀伤力,促进多维度、多武装的战争,并精简自卫队。该计划于2020年开始,预计于2024年结束。
2020年2月13日,
以色列国防部部长
纳夫塔利·贝内特正式公布了以色列国防军新的军事改革计划。该计划名为“Tenufa”,在希伯来语中意为“
动量”,英文名称为“Momentum”。该计划将接替2016年—2019年的“基甸”计划,成为以色列国防军今后五年规划和发展的总体指南,旨在提升以色列国防军的灵活性、智能性和致命性,扩大以色列国防军和对手在军事实力上的质量差距,使其能够在未来多线一体化战场中快速击败对手。
2021至2024年
2021年3月7日, 以色列空军出动F-35I“阿迪尔”(Adir)隐形战机成功拦截了两架飞向以色列领空的伊朗无人机,这是全球首次出现F-35战机成功拦截无人机的纪录。
2021年5月10日, 哈马斯向以色列发起代号为“圣城之剑”的大规模袭击行动,而以国防军则以“城墙守护者”行动强硬回击。截至5月20日晚,冲突导致以方12人死亡,300余人受伤;巴方232人死亡,1900余人受伤。
2022-2023年,针对以色列境内的
恐怖主义浪潮(2022年春季),以色列国防军与以色列警察、边防卫队、YMM一起在朱迪亚和撒马利亚开展了打击
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的破浪行动。行动中,冲突导致巴方200人死亡,逮捕2500多名嫌疑人,没收数百件武器。
以色列有3名士兵死亡。
2023年7月3日,以色列对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发动了最大规模的袭击之一,造成杰宁难民营中至少1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至少100人受伤。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
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从
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起近年来最大规模的
火箭弹袭击,据称发射了约5000枚火箭弹;与此同时,几十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潜入以色列境内,在多个地点发起袭击,配合代号为“阿克萨洪水”的行动。以色列方面称,新一轮冲突造成1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亡。
以色列军方做出强硬回击,对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目标发起代号“铁剑”的行动,7日已造成加沙地带至少198人死亡。针对7日爆发的新一轮巴以冲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当天宣布,以色列进入“战争状态”。
2024年4月10日,以色列国防军及以色列国家安全总局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以空军当天对
加沙地带中部展开空袭,打死3名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
伊斯梅尔·哈尼亚的儿子。同日,哈马斯媒体办公室发表声明称,以色列军队当天空袭加沙城沙提难民营,造成至少5人死亡,其中3人为哈尼亚的儿子,另外2人为哈尼亚的孙子孙女。哈尼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哈马斯方面不会因为以军打死其亲属而在加沙停火谈判中作出让步。当地时间2024年4月22日,以色列国防军中央司令部司令耶胡达·福克斯请求于2024年8月辞职并从军队退役。
2024年4月23日晚,以色列国防军发表声明称,1名以军士兵于4月22日在加沙北部地区作战时死亡。自以军在加沙发动大规模地面军事行动以来,截至4月23日,
以色列死亡士兵总数已达到261人。自去年10月7日本轮
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方死亡士兵总数已达606人。
2024年5月26日凌晨,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
卡桑旅发表声明称,在
加沙地带北部俘获以色列军队士兵。声明中未透露被俘以军士兵的数量。以色列国防军随后发表声明,否认有以军士兵被俘。
当地时间2024年6月9日,以色列国防军加沙师指挥官阿维·罗森菲尔德宣布辞职。并表示会在继任者接任前继续留任,以负责任的方式移交加沙师的指挥权。当地时间6月27日晚间,以色列国防军发布通告称,以军当天在
黎巴嫩南部的空袭中打死了2名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人员,此外以军还空袭了另一处地区的黎真主党武装军事设施。黎巴嫩军方当天证实,一名黎巴嫩真主党成员在以军的空袭中死亡。
当地时间2024年7月14日,以色列政府批准将未来八年内的以色列国防军义务兵服役期限延长至36个月。
军队建制
国防部长是国防系统的最高领导,总参谋部是军队最高指挥机关,具体负责全军的作战指挥和军事训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现役部队18万人,预备役人员45万人。国防预算多年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7%。
根据
以色列《陆军基本法》(1976年),以色列国防军隶属于政府,代表政府负责军队的部长是国防部长。在以色列国防军的架构中,最高指挥权为国防部长。以色列国防军的级别是总参谋部,由总参谋长(简称:参谋长)领导。
以色列武装力量由正规部队、预备役部队和
准军事部队组成。正规部队分陆、海、空三个军种;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为总参谋部,总参谋长为最高军事指挥官,在总理领导下通过3个军区司令部、2个军种司令部及其所属的14个兵种司令部对全军实施指挥。
军队结构
从1999年起,以国防军即开始对其结构进行调整改革,并制定出优先顺序,以加强常备部队作战能力、增强空军实力、加强情报能力和强化最大的火力效能为基本目标。
首先是成立陆军司令部。1998年之前,以色列国防军并没有陆军总部,陆军各兵种直接接受总参谋部领导。陆军司令部成立后,陆军各单位并入其下,接受总参谋部领导。但陆军总部仍不同于海、空军司令部,它只有行政管理权,负责对陆军部队的日常行政管理和建设发展,而并没有作战指挥权,陆军部队的作战指挥权属于三大战区司令部。
其次是有计划调整各军种编制结构。空军从2004年起,削减20%,裁撤了至少5个作战中队。同时,积极发展以军用卫星为重点的航天计划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将其纳入空军体制编制之内,使空军司令部成为真正意义的空天司令部。
然后是调整地区司令部职能。目前,以军地面部队划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地区司令部,主要任务是防范本区域内邻国传统的进攻。近年来,由于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消退,而
恐怖主义、突发事件以及小规模冲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上升,各战区司令部职能同时进行相应调整。
法律法规
为保证国防动员体制的顺利运行,
以色列相继出台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最主要的是《兵役法》和《国防法》。法律规定,以军每年征兵3次,公民年满18 岁必须服兵役(除非是犹太裔女性和
阿拉伯裔男性),男子服役36个月,女子服役24个月,确保将当年90%适龄男子和50%以上适龄女子征集服役。之后将转入预备役,预备役每年都要征召服役,接受军训。
以色列坚持以预备役部队为骨干,以常备军为主体的力量结构模式,实行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动员使用”的制度。目前,以军现役与预备役兵力之比约为1∶3.2。以军对现役和预备役部队进行了明确的职能划分,现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平时向国防军的预备役部队提供训练有素的骨干,战时阻止和迟滞敌军进攻,为预备役部队投入作战赢得时间;预备役部队则是作战的主体和战争的主力,并非现役部队的附属品。
除预备役部队,
以色列还建立了如“加德纳”“纳哈尔”、边防警察部队和民防队等准军事组织作为补充,担任服役前教育训练、边境守卫以及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任务。以色列的国防体制是独一无二的,它几乎将全体公民纳入防卫组织,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全民皆兵”,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潜力。
军工体系
由于以色列长期与周边国家处于战争或敌对状态,使其不得不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并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国防领域。以色列军费开支占本国预算总额的1/3左右。“要
火炮不要黄油”的畸形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捆住了
以色列经济的“手脚”。如何在“增强军事力量”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以色列探索出一条以国防工业为支柱,以军促民、强军富国的“军民融合”特色发展之路。
1967年“六五”战争前,
法国对以色列的武器禁运促使以色列领导人痛下决心加强国防工业。以色列政府加大对国防工业的投入,加强了与
美国等国在联合研发先进武器系统方面的合作,这使以色列能够分享世界最新军事科技成果,对其国防工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以军的主要武器系统中,国产的份额越来越大,自行研发和生产的武器大大提高其军备自给水平,形成了一个迅速发展的军工生产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以
军工企业有250多家,涌现出包括
以色列军备发展局、以色列飞机工业集团、
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拉法尔公司等十几家规模巨大、举世闻名的军工企业。
军事工业
以色列建立起国有、私有、合资军工企业并行运转,门类齐全、种类多样的国防工业体系,由政府和国防部共同管理。国营军工企业由国防部领导,是国防产业中的骨干企业。政府对于一些重要的私营军工企业也进行投资,使之成为合办企业。坚实的技术基础与良好的融资环境为以色列军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以色列因此走出一条“独立自主、联合研发、仿造改进、外援引进、军民融合”的独特的复合式军事工业发展道路,使得其军事工业水平不断跃升。
以色列研制生产的以无人机、预警机、航空电子设备、地空导弹为代表的武器装备性能甚至超越了欧美国家的同类产品。以色列通过建立强大的军工体系,为国家和军队发展提供了可观的物质财富和装备技术保障,并加速了军队体制编制和规模结构的改革完善,促进了军队整体战斗力的全面跃升。
军队兵力
现役18万人,其中正规部队陆军12万人,3个地区司令部,1个国内前线司令部海军6500人,基地设在海法、阿瑟多德、埃拉特。空军3.7万人,装备作战飞机446架,武装直升机133架。准军事部队约8050人。预备役:42万人。以色列被广泛认为拥有多达100枚核弹头的核能力。
伞兵部队
“
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国防军成立了步兵及
空降部队司令部,以便于更好的协调伞兵与其它兵种的作战。以色列国防军中曾有5个伞兵旅。保持了一个战备等级最高的伞兵旅,它就是战功卓著的第202旅,全旅由3个伞兵营和负责支援的侦察、工兵、通信和反坦克连组成。它是
以色列国防军步兵及伞兵司令部(由一名准将指挥)所辖的4支现役步兵和伞兵旅级单位之一。另有第55旅处于较高战备等级。还有3个于1978年以202旅的骨干军官、
士官为基础扩建的处于基本战备状态的预备役
空降部队旅,平时不担负战备,只有有事时才迅速集中。由于以色列军队员额有限,因此其它军兵种的步兵基础科目均交由伞兵部队负责训练和指导。
1948年6月,以军第一支
空降部队部队T'zanhanim连(T'zanhanim是
希伯来语“伞兵”的意思)成立,当时帕尔基所有的装备就是1架破旧的C-46突击队员运输机和4,000顶二手降落伞——这些伞并非军用品,而是用制造丝绸衬衣的边角料拼起来的。虽然从上到下都士气高涨,但缺乏备用伞的现实,让年轻的以色列伞兵不得不时常为同伴们的跳伞事故而悲伤。而训练器材的严重匮乏,也加剧了这种悲剧的发生。因此,国防军多次计划将
空降部队部队投入实战,但终因无力保障而中止。
步兵部队
1948年12月,以色列首批组建了6个正规步兵旅,
吉瓦提步兵旅就是其中之一(军方的正式番号是第2步兵旅)。当时任命的指挥官是西蒙·阿维丹(Shimon Avidan)。众所周知,
第一次中东战争(也称为第一次中东战争)经历了三个阶段,其间有两次停火,以色列充分利用了这两次停火的机会组建了大批正规军,吉瓦提步兵旅的正式组建就是在第2次停火之后。而实际上,在此之前的战斗中,吉瓦提步兵旅作为犹太人武装力量中的一个作战单位就已经存在了,1948年12月的组建或许说成是整编更合理一些。以色列独立战争爆发前,以色列国家几乎没有统一的正规部队,大量杂牌的犹太人武装构成了与阿拉伯联军对抗的以军主体,主要的犹太武装力量包括哈贾纳(Hagana)、帕尔马奇(Palmach)、Lehi(Lohamei Herut Israel ——以色列自由战士)和IZL(Irgun Zevai Le'ummi——国家军事组织)。因此,在这个阶段,隶属于哈贾纳的吉瓦提旅名义上虽然是一个步兵旅,但很显然,它并不具备作为正规步兵旅应有的编制体制,在人数和装备上更是相去甚远。但在整个以色列独立战争期间,就像整个以色列军队一样,吉瓦体步兵旅尽管装备落后,训练不足,面对人数和装备上都占据绝对优势的阿拉伯联军,仍然获得胜利。
军队装备
美制M109A6火炮
从2000年起以军从
美国进口一批最新型M109A6自行火炮,该型火炮绰号“帕拉丁”是美国M109火炮家族最新改型号。
以色列梅卡瓦III/IV
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是主战坦克中的一个传奇,它的设计思路与当今世界的坦克主流截然相反,却获得了众多坦克专家的认可,被誉为“世界上防御最好的坦克”。
美制M4A1卡宾枪
以色列士兵贴身武器:M-4A1卡宾枪。1983年开始
美国军队也开始考虑为特种部队研制发射SS109/M885弹的新型
卡宾枪了。就像
M16系列自动步枪A2一样。于是
柯尔特公司经过2年的研制在1985年完成设计了一款新枪。柯尔特公司的型号编号为720型,而在军方的测试计划中称为XM4。XM4在1991年3月被正式定型并命名为“
美国5.56mm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口径
M4自动步枪”。
美制F-16I战斗机
F-16I是在美国F-16D Block 50/52双座战斗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专为以色列设计的型号,
以色列空军用
希伯来语将它命名为“索法”(意为“风暴”)。从已知情况看,F一16I不仅仅是一种改型,其内部设备和外形进行了重大改进,更像是一种全新战斗机。
以色列“纳美尔”装甲运兵车
以色列国防军展示最新型“纳美尔”(希伯来语,意为黑豹)装甲运兵车。“纳美尔”装甲运兵车在以军现役主力“梅卡瓦”坦克的技术平台基础上研发,其出色的装甲防护能力可以抵御重型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它自重约60吨,可搭载12名武装步兵,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小时。
美制AH-64D“长弓阿帕奇”
在装备AH-64D之前以军已经装备了相当数的AH-64A
攻击直升机。AH-64D是AH-64A的升级型号。是搭载了先进的传感与武器系统的改良型。D型与A型最大的不同,在于主旋翼上方装置了AN/APG-78长弓毫米波雷达系统。由于雷达装置的位置较高,使得AH-64D可以藏匿于掩蔽物(如高地、树木、建筑物等)的后方进行侦测与攻击,也可藉内建的
调制解调器与其他没有观测到目标的AH-64D交换攻击目标资讯。
新型数字战场图系统
色列国防军近期推出一款新型数字战场图系统,让士兵既能在战场快速定位,又能实时共享对手信息,还能快速感知周边威胁、及时撤退转移,极大增强士兵战场生存能力。数字战场图系统最大的优点,是能有效保护处于某个战场中不同位置的士兵。作为一套基于信息的电子化装备,它并非靠提供“硬摧毁”的火力或“软杀伤”的电磁干扰增强整体防御,而是先依托侦察装备识别战场上有威胁的目标,再通过通信系统及时发出预警,最终帮助士兵脱离危险区域。
军队传统
纪念日、纪念馆和纪念碑
为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荣誉感,
以色列采用多种方式高规格纪念牺牲的军人,设立诸多不同类型的纪念馆、纪念碑和公墓,使之遍及全国各地。其中,“
西奥多·赫茨尔山军人公墓”以“
犹太复国主义之父”赫茨尔命名。以色列还设有
阵亡将士纪念日,每年举行由总统、总理、议长、各部部长、
犹太教高级神职人员出席的国家纪念仪式,强调“身边的英雄保护着我们”。纪念日当天,全国范围内拉响警报,警报响时全国交通暂停,全体民众无论身处何地均须静立默哀,场景肃穆。在
耶路撒冷王国,以军建有全军性的阵亡军人纪念馆,除了供部队参访纪念外,主要作用是为烈士家属提供缅怀亲人的场所,实现部队与烈士家属的互动。
此外,以军各
兵种均建有各自的纪念碑,
纪念本兵种在历次战争中牺牲的官兵,力争做到没有“无名烈士”。陆军各旅则建有本旅的阵亡将士纪念馆,馆内展示墙上铭刻有每名阵亡军人名字和生卒年月。馆内档案室内还摆放每名阵亡军人的纪念册,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其个人照片、书信及相关报道等。以军对阵亡军人的纪念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重视每一个个体及其背后的家庭。正是这种对每一个军人家庭的关爱,使以军官兵即使在战斗中面对死亡,仍义无反顾。
烈属家庭
每位烈属家庭有一名联络员,
以色列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寓兵于民、全民皆兵”,人人都有军旅经历,从军与入学、就业一样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军人与平民身份转换、军人融入社会相对便捷。以色列国防部设有阵亡军人家属与传统纪念局,负责制定阵亡军人抚恤政策,向遗属发放抚恤金,提供相关慰问服务,安葬阵亡军人、建立军事纪念碑、管理以色列军事博物馆等。
截至2020年3月,以色列共有伤残老兵和烈属家庭2.4万户,全国分为六大区,为各地伤残老兵和烈属家庭就近提供服务。若有在服役期间亡故的军人,
以色列会指派一名联络员,与其家属和生前所在部队保持长期联系,通过定期打电话、家访等形式,了解军烈属的实际需求,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除每月向烈士家属提供经济补助外,对于军烈属就医、子女上学及直系亲属就业等,以色列国防部也会予以适当经济支持和就业安置。此外,军方每年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邀请烈士父母旅游、组织遗孀和遗孤参加夏令营等,使其感受到部队的关怀。
退役军人
以色列政府在集中资源保障重点优抚对象的情况下,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为全体退役军人提供服务。设有“退役军人协会”等专门关注退役军人待遇的非政府组织,
以色列退役军人协会现有会员4万多人,为退役军人提供医疗、就业、社会文化活动等服务,还承担了退役军人服务领域的国际联络职能,加入了“世界退役军人联合会”等国际组织。
以色列政府在集中资源保障重点优抚对象的情况下,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为全体退役军人提供服务。设有“退役军人协会”等专门关注退役军人待遇的非政府组织,以色列退役军人协会现有会员4万多人,为退役军人提供医疗、就业、社会文化活动等服务,还承担了退役军人服务领域的国际联络职能,加入了“世界退役军人联合会”等国际组织。
以色列制定《基本法:军队》,利用基本法独特的“类宪法地位”强调军队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为涉及军人待遇的其他法律奠定立法基础。在退役军人管理保障领域,先后出台《退役军人融入社会法》《退役军人(就业)法》等多部相关法律,确定退役军人在求学、就业、社会福利等各领域享有的优待。相关规定包括:相关部门必须为有意愿的退役军人开展充分就业培训;服役前已有工作的军人在退役后有权回归原岗位,且半年内待遇不得降低;退役和伤残军人可在特定岗位优先录用,部分岗位必须录用一定比例的伤残退役军人。
军队事件
2020年,
以色列国防部近日启动一项名为“推进力”的改革计划。以色列媒体称,该计划将大幅提升以色列军事实力,有助其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和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同时保持对潜在对手的作战优势。“推进力”计划将进一步优化以色列国防军在实战中的组织结构。比如将原本掌握在总参谋部的情报接收、信号情报分析等权力下放给前线部队,助其更迅速、更准确地判断战场形势、争取主动。在优化部队结构方面,以色列国防军还将裁撤部分坦克分队,同时组建1支具备快速机动能力的步兵师。
2020年10月25日,以色列国防军25日发表声明说,以军当天开始举行代号为“致命之箭”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持续至29日,内容是模拟各个战线的作战情景,重点是北部战线。演习将着眼于以军各军
兵种和作战单位总部及指挥中心在战时如何协同工作和进行沟通,旨在“提升以军所有梯队的进攻能力”。以色列国防军空军、海军、地面部队、情报局、技术和后勤局、网络防御局等参加了此次演习。
参考资料
以色列国防军.以色列国防军和国防系统档案.2023-10-08
哈加纳.jewishvirtuallibrary.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