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瓦提步兵旅
1948年以色列组建的精锐部队
吉瓦提步兵旅,以色列国防军的精锐部队,以色列历史最悠久的部队之一,是1948年12月以色列首批组建的6个正规步兵旅之一(当时的正式番号是第2步兵旅),当时的指挥官是西蒙·阿维丹(Shimon Avidan)。实际上,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第2次停火之前的战斗中,吉瓦提步兵旅作为犹太武装力量的一个作战单位就已经存在了,1948年12月的组建或许说成是整编更合理一些。以色列独立战争爆发前,以色列国家几乎没有统一的正规部队,大量杂牌的犹太人武装构成了与阿拉伯联军对抗的以军主体,主要的犹太武装力量包括哈贾纳(Hagana)、帕尔马奇(Palmach)、Lehi(Lohamei Herut Israel ——以色列自由战士)和IZL(Irgun Zevai Le'ummi——国家军事组织)。
概览
前言
以色列黎巴嫩边境的清晨是静谧的,春天的太阳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山峰被平和的薄雾笼罩。美丽的牧场、桉树林和起伏的山岗几乎能使人忘记身处于这个星球上饱经战火之地。但就在这静谧的清晨,你依然能听得到无线电里传出的嗡嗡的静电噪声,M-113装甲输送车M113装甲运兵车碾过的吱嘎声,你依然看得到国境防线。这条将北以色列和黎巴嫩分开的国境线是数排倒刺铁丝网,上面挂有许多电子传感器。这条国境防线绵延63英里,从地中海边的茹什.哈尼卡拉(Rosh Hanikra)直到叙利亚边境。以色列人自己把这条国境防线称为“围栏”(Fence),就像一位军官说的:“中原地区有长城,而以色列有围栏(China has Great Wall,and Israel has its “fence”)”。围栏是单薄而脆弱的,真正使它具备隔离和防卫价值的是沿国境线巡逻的人!在这条国境防线上担负警戒任务的是隶属以色列国家警察的边防警察部队(Border Guard Police)和以色列国防军最好的步兵旅——吉瓦提步兵旅(Givati Infantry Brigade)。
简介
因此,在这个阶段,隶属于哈贾纳的吉瓦提旅名义上虽然是一个步兵旅,但很显然,它并不具备作为正规步兵旅应有的编制体制,在人数和装备上更是相去甚远。但在整个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就像整个以色列军队一样,吉瓦体步兵旅尽管装备落后,训练不足,面对人数和装备上都占据绝对优势的阿拉伯帝国联军,仍然打出了自己的气势,赢得了辉煌的胜利。
军史
公路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在开始阶段从本质上来讲是一次“公路战争”,由于当时巴勒斯坦境内所有主要公路沿线都有阿拉伯人聚居点,一旦阿拉伯人控制了这些公路,那么犹太人定居点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各定居点会陷入孤立和包围之中。因此,从1948年3月开始,尽管阿以双方还没有爆发正式的战争,但在连绵不断的武装冲突中,阿拉伯人已经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公路控制权的掌握上。到1948年3月26日,通往内盖夫地区的沿海公路就已经被完全切断。在这段时间里,尽管困难重重,但以色列武装力量仍然在不断成长,3月底,有约21000名17-23岁的年轻人应征入伍,大批从捷克购买的轻武器抵达,以色列军事力量开始逐步成形。
由于当时耶路撒冷王国与外界的联系完全中断,城内的犹太人如同生活在孤岛上,因此,1948年3月,犹太武装力量的首要任务是打通耶路撒冷与外界的联系,维持“首都”的给养供应。D计划(Plan D)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笼了。该计划的首要目标就是打开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为此,哈贾纳部队实施了Nachshon行动(Operation Nachshon),这个行动的名字来源于圣经,Nachshon.Ben.Aminadav是出埃及记中第一个跳入红海中的犹太人。Nachshon行动在以色列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哈贾纳的首次作战,也是以色列军队首次进行旅级规模的作战,在此之前,犹太人武装只有连级别作战的经验。参加这次行动就是当时初具规模的吉瓦提步兵旅,全旅约1500人,编为3个步兵营。士兵们用从捷克购买的轻武器武装起来,这些武器在1948年4月1日才空运到以色列南部一个隐蔽的空军基地,并秘密的发放到哈贾纳成员手中。
在Nachshon行动开始之前,吉瓦提旅先行进行了战役准备阶段的作战,第一次作战行动在拉姆勒(Ramle)。吉瓦提旅士兵袭击了哈桑.撒拉美的司令部(Hassan Salame),这使得后者的部队再也无法在沿海平原阻碍哈贾纳部队的行动。随后,吉瓦提旅又占领了卡斯特尔村(Castel),这是一个位于耶路撒冷王国和克里阿特-阿纳维姆(Kyriat Anavim)之间的阿拉伯帝国村庄,是耶路撒冷的锁匙之地。1948年4月6日,Nachshon行动在拉图恩地区(这里现在是以色列装甲兵博物馆所在地)正式打响,吉瓦提旅部队占领了瓦迪.奥尔-撒拉兵营(Wadi al-Sarrar camp)、阿拉伯胡尔达(Arab Hulda)和戴尔.穆黑森(Deir Muheisin)。与此同时,贝特.马奇斯尔(Beit Machsir)村也遭到帕尔马奇部队的进攻,通往耶路撒冷王国的道路被打通了,60名帕尔马奇士兵驾车将给养送达耶路撒冷。4月7日-8日,阿拉伯军队开始反攻,战斗首先在莫特扎(Motza)地区打响,随后双方在卡斯特尔村展开激烈争夺,整整6天时间,阿拉伯军队反复冲击吉瓦提旅的阵地,战况异常惨烈,遭受重大伤亡的以军被迫后撤。但随后发生了戏剧性的事件——刚刚从大马士革返回巴勒斯坦阿拉伯帝国军队指挥官阿巴德.侯赛尼在战斗中阵亡,失去指挥官的阿拉伯军队在4月10日立即停止了进攻。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耶路撒冷王国与外界的联系恢复了,给养和部队源源不断的抵达。
参加了Nachshon行动后,吉瓦提旅马不停蹄又投入到特拉维夫保卫战中。由于贾法(Jaffa)以东的阿拉伯村庄对于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是一个威胁,而且它们的存在导致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东南和东北方向形成巨大的防御真空。因此,阿拉伯军队得以直接向特拉维夫的外围发起进攻,而贾法城内高楼上的阿拉伯狙击手甚至可以直接控制特拉维夫的街道,随意击倒街上的行人。在特拉维夫地区,由丹.埃文指挥的亚历山东尼旅(Alexandroni Brigade)和奇尔亚提旅(Kiryati Brigade)以及吉瓦提旅的部队在逾越节黄昏一道发起了哈梅兹行动(Operation Hamez)。行动目标是占领贾法以东的阿拉伯帝国村庄——西利亚(Hiriya)、撒奇亚(Sakiya)、撒拉米(Salame)和亚祖尔(Yazur)。以军最初并没有计划占领贾法,他们只是采取迂回的战术包围贾法以东的阿拉伯村庄群,以解除它们对通往耶路撒冷王国的公路的威胁。只要没有受到大的威胁,哈贾纳部队被告戒应当避免攻击贾法。1948年4月29日,以军完成了对贾法的包围,该地的大约70000名阿拉伯居民绝大多数逃散。贾法城最后在5月13日落入以色列军队手中。
南线鏖战
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军队越过边境向刚刚成立的以色列发起进攻,埃及军队兵分两路,分别沿北面的沿海公路和东南方向通往比尔沙巴(Sheba)的道路攻击前进。埃及有着比以色列规模大得多的陆军部队。参与进攻的埃及陆军共有5个营(团),每个营在2000-5000人之间。而在以色列南部的27个犹太人定居点,没有一个的防御力量超过了50人。帕尔马奇的南部旅(Southen Brigade)仅有800人组成,装备的都是步兵轻武器。而隶属哈贾纳的吉瓦提旅也只不过3000人,他们负责防御内盖夫沙漠的北部,也没有装备重型武器(而且吉瓦提旅是在埃及人发起进攻后才从耶路撒冷王国走廊调来)。5月14-15日夜间,埃及军队开始发起进攻。第一波攻击目标是卡法.达洛姆农庄(Kibbutz Kfar Darom)。这个基布兹农庄位于加沙以南11公里。在此之前的5月10日,埃军已经对此地发起过试探性攻击,但被击退。在试探性进攻中,防御者用光了所有的手榴弹后,不得不把用来装经文匣的袋子塞满TNT炸药,投向埃军。尽管埃及军队的攻击并不算成功,其步坦协同做的很差,步兵几乎跟不上装甲部队进攻的步伐,但由于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埃及军队还是占领了农庄周围所有的高地,将农庄整个包围起来。与此同时,叙利亚军队在更南面向尼里姆农庄(Kibbutz Nirim)发起进攻,但遭到吉瓦提旅所属部队的顽强抵抗,伤亡惨重。埃及军队则继续向前推进,兵锋直指特拉维夫。随即爆发了雅得.莫德柴战役(Yad Mordechai)。雅得.莫德柴位于特拉维夫以南,非常靠近加沙-亚实基伦(Gaza-Ashkelon)大道,是埃及军队向北进攻的必经之路。雅得.莫德柴战役持续了数天,双方都打得异常艰苦。
由于需要收拢部队,埃军向雅得.莫德柴农庄的进攻被拖延到5月19日才正式打响。集结完毕的埃及军队包括2个步兵营、1个装甲营和1个炮兵团。漫长的弹幕射击后,埃军步兵发起冲锋,经过三小时苦战,农庄外围阵地落入埃军手中。埃军后续梯队试图强行冲进农庄大院,在残酷的肉搏战中,以守军与前来增援的内盖夫旅部队(不足一个连)居然成功的将埃军打了回去。5月20日,以守军再次击退了埃军的4次进攻。5月22日,已经在数倍于己的埃军面前坚持了4天的雅得.莫德柴守卫者向南部军区参谋长发去电报:“部队疲劳到了极点,建制已全部被打散。恐怕我们坚持不了多久了。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撤退,要么您能派来强援。伤患和妇孺需要立即撤退。”南部军区司令部决定撤出雅得.莫德柴。5月24日黎明时分,残余的守卫部队后撤至吉瓦拉姆农场(kibbutz Gevaram)。在雅得.莫德柴保卫战中,埃军损失兵员超过400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浪费掉了5天时间,以空间换时间的以军得以在阿什多德(Ashdod)以北建立起新的防线。但雅得.莫德柴的陷落使以色列腹地直接向埃军敞开。此时,以军总部急调吉瓦提旅参展,吉瓦提旅此前一直在耶路撒冷王国走廊地带作战,埃军从南线发起进攻的第2天,吉瓦提旅就紧急调往南部。2天后,作为生力军的吉瓦提旅就向埃军发起了反冲击。5月19-20日夜间,吉瓦提旅攻占了撒拉方德兵营(Sarafand camp)。
1948年5月29日,一支庞大的埃军纵队——大约500辆装甲车和火炮——越过尼特扎尼姆农庄(Kibbutz Nitzanim)向北挺进,直扑阿什多德。如果不能在阿什多德挡住埃军,特拉维夫就危在旦夕。因此,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部(IDF,1948年5月正式成立)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将埃军挡在阿什多德。刚刚获得第一批战斗机的以色列空军立即投入战斗,虽然4架S-199战斗机(每架挂载2枚70公斤炸弹)并不能给埃军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失,但以色列飞机的出现彻底打乱了埃军的阵脚,并对埃军士兵的心里产生严重影响,埃军为了收拢四散躲避空袭的部队耗费了大量时间,其进攻失去了势头。吉瓦提旅抓住时机发起反冲击,成功的阻止了埃军纵队的继续前进。迫使埃军从进攻转入防御。6月2日,吉瓦提旅对埃军主力部队反起强有力的反冲击。但是攻击失败了,大批以色列士兵阵亡或被俘。然而,这次进攻仍然成为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南部战线的转折点。埃军司令部决定停止向北进攻,集中全力清剿内盖夫地区残存的犹太武装力量。埃军将注意力集中在马吉达-法卢加-贝特-吉布林(Madjal-Faluja-Beit-Jibrin)的公路上。这条公路相当特殊,占领了它就可以把内盖夫地区从北面整个封锁起来。6月7日,埃军向阿什多德以南的尼特扎尼姆农庄发起进攻,农庄防御者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仍旧免不了投降,毕竟他们面对的是十倍于己的埃军。尼特扎尼姆战役中,埃军占领了关键性的69号高地,它直接控制着阿什多德地区的公路,埃军还向比尔图维亚(Beer Tuvia)方向进攻但被打了回来。此时,埃军的主要目标已经变成从北面将内盖夫地区完全割裂出来,并将进攻重点转向东面,经希伯仑(Hebron)和伯利恒(Bethlehem)向耶路撒冷王国进攻。因此,马德加-法卢加-贝特公路变的对双方都生死关。在第一次停战日的夜间(6月10-11日),吉瓦提旅发起进攻,取得了大量的战术胜利,成功切断了从乌贾-比尔沙巴(Uja-Beersheba)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随后阿以双方进入停战状态,联合国救援物资到达耶路撒冷,而战争双方都利用这难得的喘息之机重新整编部队,扩军备战。联合国试图把双方拉到谈判桌上来,联合国的提案是将加利利地区划归以色列,而将内盖夫沙漠地区划给阿拉伯国家,而耶路撒冷则由联合国代管。这个提案遭到了双方的拒绝,于是在28天的停火后,战后在7月9日重新燃起。以军集中兵力向阿拉伯帝国军队发动攻击,这次进攻名为“十天进攻”,至7月18日结束。以军的进攻方向重点放在中部战线。以军集中4个旅的兵力,向特拉维夫东南12英里的卢德和腊姆拉城实施突击。该两城由“阿拉伯军团”占领,是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东西和南北的交通枢纽,对以色列威胁较大。当以色列两个旅向两地发动进攻时,“阿拉伯军团”司令格拉布借口后勤供应困难,需要缩短战线,放弃两城,使以色列军队于7月11、12日就占领了两地。打开了通往耶路撒冷王国的走廊。
约阿夫行动
约阿夫行动(Operation Yoav 1948年10月15日-10月22日)是吉瓦提步兵旅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参加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作战行动,同时也是最干净漂亮的一次。在短短7天的时间里,吉瓦提旅就成功打通了通往内盖夫地区的公路并收复了内盖夫收复比尔沙巴。
约阿夫行动的战役目标是打通内盖夫走廊,切断埃及军队的沿海通信线路和比尔沙巴-希伯仑耶路撒冷的通道。隔断并击败埃及军队,最终将埃军赶回西奈半岛半岛。约阿夫行动由以色列国防军南部军区总司令伊加尔.阿隆(Yigal Allon)亲自指挥,参加战役的以军共集结了3个步兵旅——内盖夫旅(Negev Brigade)、吉瓦提旅和伊夫塔什旅(Yiftach Brigade);第8装甲旅1个装甲营和以色列国防军在当时所拥有的最大的一个炮兵群。10月18日,奥迪德旅(Oded Brigade)也加入战团。战役发动前,埃及军队在内格夫的部署,缺乏纵深,他们的阵地只分布在几条狭窄的防御阵地内。
10月15日夜间,以色列空军轰炸了加沙(Gaza)、马吉达勒(Majdal)和贝特-汉南(Beit Hanun),破坏了埃军的通信体系和指挥机关;另一部分飞机轰炸了阿里什机场,这次较大规模的空袭为以色列空军赢得了战场制空权,在约阿夫行动期间,天空中几乎见不到埃及飞机。伊夫塔什旅的1个突击营沿阿里什到拉法之间的公路以及加沙地区的其他主要道路布雷。与此同时,吉瓦提旅两个步兵营强行突击,一直楔入到伊拉克东部的埃尔曼西亚(El-Manshiyeh),切断了法卢加和贝特-古夫林(Beit Guvrin)之间的道路。10月16日夜间,以色列第8装甲旅1个坦克营和内盖夫旅1个步兵营向埃尔曼西亚发起强攻,试图打开东南方向的走廊。但进攻失败了,以军蒙受了惨重损失。10月16日夜间,吉瓦提旅向法卢加以西发起攻击,他们在113号高地以及附近的埃军要塞与埃军展开激战,这个地区横跨在马吉达勒和法卢加的十字路口上,是一个关键性的结合部。经过残酷的肉搏战,吉瓦提旅的士兵们占领了100号高地和113高地,1天后又占领了结合部。为了纪念吉瓦提旅官兵的英勇作战,马吉达勒和法卢加结合部今天被称为吉瓦提结合部(Givati Junction)。
随着战事的进展,联合国再次介入,阿隆意识到留给他打通内盖夫走廊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了,因此他要求吉瓦提旅不惜一切代价在10月19-20日夜间向埃军的要塞胡莱卡特(Huleiqat)发起强攻,经过残酷的激战,精疲力尽的吉瓦提旅最终占领了胡莱卡特,通往内盖夫的大门被打开了。10月21日凌晨4点,以军第8装甲旅突击营和内盖夫旅两个步兵营向内格夫首府比尔沙巴发起进攻,同时,吉瓦提旅向比尔沙巴南北两侧运动,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援军,担负起外围警戒任务。经过激战,500名埃及守军全部被歼,早上9点,以军占领比尔沙巴。至此,以军控制了除法卢贾和加沙地带以外的整个内格夫北部地区。
东部的埃及军队由于约阿夫行动的结果被分割成孤立的4个部分:拉法-加沙地区;马吉达勒地区;法卢加地区,主要供应线被全部切断,另有2个营被孤立在希伯仑耶路撒冷王国地区。为了纪念此次战役,伊拉克苏丹堡垒被重新命名为约阿夫堡垒,这里也成为吉瓦提纪念馆的所在地。
军队发展
二十五年变迁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由于以色列国防军扩军,新编成的部队需要老兵和富有经验的士官带领,因此参加了独立战争并立下赫赫战功的吉瓦提步兵旅成为以色列国防军重要的财富。吉瓦提步兵旅的官兵在扩军过程中被分割为2个旅——保留了原来骨干力量的部队加上新近入伍的士兵,他们继承了吉瓦提旅的番号;一小部分士官和老兵被分配到新组建的第17后备步兵旅中,承担起骨干作用。1956年夏季,吉瓦提步兵旅被裁撤,它的番号被授予了第17后备步兵旅,该旅遂以吉瓦提旅的名称参加了1956年的西奈半岛战役和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在这2次战争中,吉瓦提旅均在以色列国防军中部军区统帅下作战。六日战争中,吉瓦提旅参加了在撒玛利亚及周围山区的战斗,与伊拉克和约旦联军作战,一直打到约旦河的堤岸边。
喋血赎罪日
1968年11月,六日战争结束后一年半,埃及人认为他们在苏联帮助下重新组建和武装起来的军队已经强大到足以进行一场规模巨大的消耗战了。于是,埃军在11月向以军发动了一次强大的炮击,仅一次炮击便击毙了18名以军士兵。作为报复,以色列军队向尼罗河谷的纳杰哈马迪发动了一次漂亮的深远纵深的直升机机降作战,摧毁了埃及的雷达站。这次突袭使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总统十分震惊,并使他认识到,埃及军队离准备就绪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从而把战争推迟到了1969年3月。以色列人趁此时机,竭尽全力建立了一道防线。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哈伊姆.巴列夫中将命令阿弗拉罕.阿丹少将率领一个三军联合小组,向总参谋部提出在西奈建立防御体系的建议。在该小组前往西奈考察之前,南部军区司令耶沙亚胡.加维什少将就曾考虑了西奈防御的种种问题。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究竟是将部队部署在运河一线,还是部署在远离运河的纵深。加维什得出的结论是:应该在运河前线坚守阵地,尤其要守住有可能成为渡河地段的各点。
阿丹着手设计沿苏伊士运河建立的防御体系。他草拟的最初方案是沿运河构筑堡,并使其具有最好的观察视界——白天可进行良好的日视观察,夜间可进行电子观察——同时,又使己方部队尽量不暴露于敌人炮火之下。他设计了许多独立的支撑点,每个可配置15名士兵,支撑点之间相隔7英里,有流动装甲车进行巡逻,其后方部署有炮兵和装甲部队,随时准备向前开进,以粉碎任何渡河的企图。这些支撑点被设想为前哨“警报系统”,而不是一道防线,因而每个支撑点的兵力限定为15名,它们之间的距离为7英里,并且只有有限的防御工事。加维什接受阿丹计划的附加条件是,在运河北端所有可能的渡河点都要有支撑点防御。根据上述“警报系统”制定的以色列防御计划,提交总参谋部批准。总参谋部训练部长阿里尔.沙隆少将和国防部的以色列.塔尔少将反对。他们提出,仅在离运河的一定距离上部署装甲部队,并通过机动装甲部队的活动来控制运河。此后,加维什公开阐明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他认为这道防线在战时是所有可能的进攻轴线上的一系列观察哨和支撑点。这道防线将起迟滞敌人的作用。在消耗战和停火期间,这些支撑点可作为观察哨(在消耗战中可防炮火杀伤),也可作为电子警报与控制中心和装甲巡逻队的基地。
巴列夫将军决定同意建立以支撑点为骨干的防御体系,并由阿丹将军率领的小组着手监督防线的修建工程。该工程于1969年3月15日完工。每个碉堡控制两侧各0.5-1英里的地区,各支撑点之间约5-6英里的地域内设置有观察哨和巡逻队。在所有坚守困难和关系重大的支撑点内——如防线两端的阵地和一些孤立的支撑点内——都配置有坦克。坦克集中在支撑点后方,还有坦克排配置在支撑点内的坦克掩体内,从那里可以向运河进行纵向射击。整个防线构筑有大批这样的阵地,这些阵地是坦克发射阵地的补充,坦克发射阵地修筑在支撑点后方0.5-1英里处,为碉堡提供火力掩护,并控制运河的接近路。此外,还修建了庞大的永久性防御设施,包括道路网、地下指挥部、水道系统、通信系统、修理所和仓库等。
建立类似前哨警戒系统的巴列夫防线是以色列在当时的战略条件下所能采取的最合理的行为。防线总要有人去守卫,后备部队和边防警察的素质不足以承担起第一道屏障的责任,作为以色列国防军步兵部队的主力,吉瓦提旅责无旁贷的肩负起守望运河的职责。以色列国防军高层很清楚,一旦敌人发起大规模进攻,仅凭这一条单薄的警戒式的防线是不可能挡住敌人装甲部队的,他们所能起到的就是迟滞防御,以空间换时间。这个作战思想几乎就决定了吉瓦提旅和哥兰尼旅(以色列北部戈兰高地也有类似巴列夫防线的前哨警戒系统)这两个以色列最好的步兵旅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命运。这两个步兵旅分兵把守各个哨所和支撑点,当埃及叙利亚军队发起大规模进攻时,他们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在南线,埃军强渡运河成功后,吉瓦提旅就被割裂在各个支撑点上,与数倍于己的埃及第三军脸对脸。战争初期,吉瓦提旅蒙受了惨重损失,直到以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他们才缓过劲儿来,重新整编后的吉瓦提旅跟随在沙龙装甲部队的后面渡过了苏伊士运河,并在停火前占领了非洲土地上的苏伊士
吉瓦提旅重生
以色列国防军是一支善于在战争中总结经验教训的军队,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前,以色列没有固定的师的编制,旅级部队是其基本作战单位。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国防军重新梳理了作战指导思想,大力加强装甲部队的建设,从1977到1987年,步兵旅的数目不断缩小,而装甲旅的数量从20个增加到33个。第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国防军再次对军队的建设进行了重大改革,1988年,以色列陆军正式确立了固定的师级作战部队编制,组建了3个装甲师,每个师下辖2个装甲旅和1个炮兵旅,一旦进入战争动员程序,则每个师还将加强1个装甲旅和1个机械化步兵旅。后备部队包括9个装甲师、1个空中机动师和10个用于边境防御的地区性步兵旅。同时,以色列国防军认为虽然步兵部队的数量需要不断削减,但其作战效能应该得到更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1983年6月13日,吉瓦提旅获准重新组建。以色列国防军重建吉瓦提旅的初衷是希望拥有像美国海军陆战队一样的两栖打击力量,因此吉瓦提旅装备了大量的两栖作战装备,并在沿海地区进行了大量战术训练。经过努力工作,艰苦训练,加上一个稳固而出色的军官团体,吉瓦提旅很快重新成为以色列最优秀的步兵旅,在国防军中崭露头角,他们在军内联合演习中曾先后击败过精锐的伞兵旅和哥兰尼机械化步兵旅。但随后,由于周边安全形势的不断恶化,国内恐怖活动的加剧,加之大规模中东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逐渐减小,以色列国防军高层改变初衷,撤消了吉瓦提旅的两栖作战使命,而将其重新部署到北部边境,担负起边境警戒、防卫的任务。
吉瓦提旅的士兵都是接受过严格训练,有着高度爱国主义激情的18-21岁的年轻人,尽管年纪很轻,但都称得上经验丰富的老兵了。对于他们来说,在“围栏”服役已不仅仅是一项他们应尽的义务,而已成为他们长大成人的人生阶段中一项重要的仪式。今天,黎巴嫩和叙利亚边境已经成为一个世人皆知的盗贼横行的地方。这里也就是吉瓦提步兵旅年轻士兵们的防区。
吉瓦提旅目前仍是以色列国防军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制式军服的单位,他们的上级指挥机关——以色列国防军南部军区——批准吉瓦提旅佩戴独特的吉瓦提紫红色贝雷帽。在靠近国境防线的地方,明亮的紫红色贝雷帽就看不到了,A级军礼服被不合身的肥大作战裤、肮脏的野战夹克、凯夫拉防弹头盔和单兵装具取代。在国境防线上,没有哪位士兵在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时,身上不是背着IMI Galil突击步枪的。不管是在食堂吃饭,还是在小卖部买烟,甚至上厕所,武器都总在手边。加利尔步枪是以色列军工企业的骄傲,也是士兵们最信赖的朋友。士兵们小心的照顾它,抱着它一起入睡,他们知道,在战场上要靠加利尔挽救自己的生命。关于战斗的想像总在每一名士兵的脑海里,尤其是在执行拂晓巡逻任务时,拂晓巡逻是所有任务中最困难的,因为这是恐怖分子最喜欢的偷越边境的时刻。黎明前暗淡的天光和常有的雾气是恐怖分子最好的掩护,反之,巡逻兵却正处于一天中最疲劳的时刻,双眼通红,扣着扳机的手指反应迟钝。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进行了6个小时的巡逻。
黎以边境上分布着数十个小镇、基布兹农庄和犹太人定居点。这些定居点距离边境仅有20分钟的路程,居民们的生命安全都寄托在吉瓦提旅士兵们身上。正如19岁的拉米少尉所说:“我们不能让一个杀人犯从我们身边溜过去。”
大规模战争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军队建功立业的可能性也随之消失。在北部边境巡逻的这支吉瓦提旅已不是当年驰骋在内盖夫沙漠中那支常胜之师,他们承担的是烦琐、乏味、徒增压力的日常巡逻任务。但是对于普通以色列人,尤其是那些居住在黎以边境上的犹太人而言,吉瓦提旅仍旧和以前一样,是国防军的精锐之师,是他们生命与财产的保护神。
新使命——反恐
实际上,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难以承受常年维持庞大军队的经费压力,以色列已经大规模削减了它的常备部队。能够随时待命行动的只有3个装甲旅——第7装甲旅、第188装甲旅和第401装甲旅。此外,以色列国防军步兵部队仅有4个步兵旅组成分别是——吉瓦提旅、哥兰尼旅、纳哈尔旅(NAHAL)和提赞哈里姆旅(Tzanhanim)。在过去,这些旅被分别赋 予了不同的作战使命,在质量上,在训练和部署上都存在差异。比如:提赞哈里姆旅是专门的空降旅,善于伞降和直升机机降作战;哥兰尼旅装备阿奇扎里特重型步兵战车,是以色列国防军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步兵旅;而吉瓦提旅则执行两栖作战任务,类似于美国海军陆战队。但是今天,这些单位全都要接受直升机作战训练,吉瓦提旅则放弃了在两栖作战方面的使命,所有的步兵旅之间的装备和作战使命的差异越来越小。到2004年,这4个旅之间已经毫无差别。这4个旅现在有同样的内部结构。每个旅都由3个常规步兵营;通信连(Signal Company,希伯莱文中称为PALHICK);侦搜单位/侦搜营(YACHSAR/GADSAR)组成。
作为一个正规的一线步兵旅,吉瓦提旅承担的任务在世纪之交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作战使命和训练目标越来越偏重于社会安全保障和反恐作战。他们和那些比他们历史更悠久的兄弟旅一起承担起了这些责任。出于反恐作战的需要,以色列国防军在现有陆军部队的基础上组建了若干世界十大特种部队,4个步兵旅的侦搜营均被列入特种部队范畴。吉瓦提步兵旅的侦搜营由由以下单位组成:侦搜连(希伯莱文中称为PALSAR);反坦克连(PALNAT);工兵连(PALHAN)。
这4个侦搜单位是4个步兵旅的矛尖,他们拥有最好的训练和最好的装备。他们通常执行以下任务:先导——在战时,PALSAR将肩负起为全旅的机动选择行进路线的任务。情报收集——他们在战斗中将搭乘机动车辆或者步行在旅主力部队的前方,为指挥官提供敌方信息。直接参与作战行动——比如设伏,奇袭,攻击敌军关键性区域等。核生化侦察和鉴别;和平时期或战时执行反恐行动。
侦搜营官兵的训练周期长达16个月,包括数个阶段:首先是4个月的基本步兵训练;然后是2个月的高阶步兵训练;3周在以色列国防军反恐战争学校(IDF Counter Terror Warfare School)的反恐训练课程;2周的跳伞训练,训练地点是以色列国防军空降部队学校(IDF Parachuting School);2个月的情报收集和侦搜训练合成(以色列国防军情报和侦察学校——MOS);剩下的时间则是奇袭战术训练、导航训练、开阔地区作战训练和CQB近战战术训练。
最近几年,吉瓦提旅一直在南黎巴嫩的安全区内执行关键性的维持治安的行动。2002-2003年,吉瓦提旅在南部军区的指挥下行动,部署在加沙地区。吉瓦提旅执行了数以千计的反恐行动,以很小的伤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作为一个专业步兵旅的极高的声誉。2002年,吉瓦提旅因为过去两年在加沙地区的优异表现赢得了以色列国防军总部的嘉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概览
前言
简介
军史
公路战争
南线鏖战
约阿夫行动
军队发展
二十五年变迁
喋血赎罪日
吉瓦提旅重生
新使命——反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