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蚁
蚁科近猛蚁属下的一种昆虫
子弹蚁(学名:Paraponera clavata),蚁科近猛蚁属下的一种昆虫,因被其叮咬后产生的痛感像被子弹击中一样而得名;又被称为“24小时蚁(24-hour ant)”“康加蚁(conga ant)”“小巨型狩猎蚁(lesser giant hunting ant)”。子弹蚁大约长20~35mm,是世界上最大的蚂蚁之一;其头部具有大型且发达的螫针,外形像没有翅膀的黄蜂(Vespidae)。
子弹蚁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主要生活在亚马孙河雨林中,是潮湿热带森林类型的典型居民。它们喜欢在大树的根部筑巢,尤其是大叶翼荚豆(Pentaclethira macroloba)树下。子弹蚁是杂食性动物,除了采食花蜜外,它们还会捕食其他动物,包括昆虫、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子弹蚁毒液具有神经毒性作用。被子弹蚁蜇咬后,以咬伤为中心点,皮肤上会出现隆起的丘疹,以及红斑和水肿。
子弹蚁在美国昆虫学家施密特评定的“叮咬痛感指数”中,被列为最高级别。在巴西亚马逊平原热带森林的原始部落中,存在一种称为“子弹蚁成年礼”的传统仪式。其在漫威影业出品的科幻动作电影《蚁人》中,构成蚁人率领的战斗军团。
起源演化
根据现行分类,子弹蚁是膜翅目(Hymenoptera)下蚁科(Formicidae)的一员,归属于近猛蚁亚科(Ponerinae)中的近猛蚁属(Paraponera)。近猛蚁属自创建以来一直只包括子弹蚁这一物种。直到1994年,意大利昆虫学家切萨雷·巴罗尼·乌尔巴尼(Cesare Baroni Urbani)在波罗的海发现了一块多米尼加琥珀,其中保存了一个完整的化石种Paraponera dieteri,被认为是子弹蚁的已灭绝近亲。这块琥珀的形成年代约在早中新世,大约在1500万至4500万年前。Paraponera dieteri表现出与子弹蚁相似的特征,但其头部更窄,长度、前胸宽度和腹节宽度都较子弹蚁更小。Paraponera dieteri的身体结构特点表明,该属整体上呈现出演化速度较为缓慢的特点。
命名与分类
命名
子弹蚁因被其叮咬后产生的痛感像被子弹击中一样而得名;在委内瑞拉,由于子弹蚁蜇伤的疼痛可以持续一整天,又被称为“24小时蚂蚁”。其食虫类中的种加词“clavata”拉丁语语义为“棍状”,属名“Paraponera”意为“接近猛蚁属(Ponera)”。
分类
1775年,丹麦动物学约翰·克里斯蒂安·法布里丘斯(Johan Christian Fabricius)在他的《昆虫学系统》(Systema entomologiae)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子弹蚁这一物种,将其归于蚁属(Formica),学名定为“Formica clavata”,但法布里丘斯错误地将类型产地列为印度,实际上,子弹蚁只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1804年,法国动物学家皮埃尔·安德烈·拉特雷(Pierre André Latreille)将子弹蚁重新归类为猛蚁属(Ponera)中。1858年,英国昆虫学家弗雷德里克·史密斯(Frederick Smith)建立了近猛蚁属(Paraponera),并通过单型法(创建仅包含单个分类单元的分类群)将子弹蚁划归为近猛蚁属,且指定其为该属模式种。
形态特征
外部特征
子弹蚁是一种巨型蚁类,大约长20~35mm,是世界上最大的蚂蚁之一。其中工蚁长约18~30mm,蚁后相较于工蚁而言,体型仅仅稍大,长约25~35mm,并没有表现出多态性(注:多态性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同一物种内部个体之间在形态、生理特征或基因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子弹蚁的颜色呈深红褐色至黑色,外形与黄蜂(Vespidae)相似,但没有翅膀。身体坚实,有坚硬的刚毛。其头部具有大型且发达的螫针,腹部具有摩擦发音器。
内部特征
子弹蚁的毒液腺是其生物武器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子弹蚁是生活在中美洲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的一种巨型热带蚂蚁,分布范围包括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和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栖息环境
子弹蚁主要生活在湿度较高,具有丰富生物资源的亚马孙河雨林中,是潮湿热带森林类型的典型居民。从尼加拉瓜向南延伸到亚马逊河流域的大西洋沿岸的低地雨林,哥斯达黎加的平均海拔达500米左右的雨林,秘鲁的初级和次生雨林中均可以找到子弹蚁的身影。它们喜欢在大树的根部筑巢,尤其是大叶翼荚豆(Pentaclethira macroloba)树下。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子弹蚁是杂食性动物,除了采食花蜜外,它们还会捕食其他动物,包括昆虫、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
子弹蚁通常通过攀爬树木来觅食,很少在森林地面觅食。它们的觅食工蚁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几乎不会看到子弹蚁外出觅食的情况。在黄昏前,有大量的觅食工蚁会离开巢穴,然后消失在树冠中。觅食活动会持续整夜,期间会有多次回巢和离巢的高峰,但最大规模的回巢活动发生在清晨。离巢或回巢的工蚁通常会选择树干上的两条主要路径之一。如果觅食工蚁没有使用这两条路径之一,它们会沿着树上下搜索,直到找到其中之一。
子弹蚁是一种原始的猛蚁亚科(Ponerinae)蚂蚁,在采集花蜜时使用了一种称为“社会桶”的技术:即觅食工蚁会用它们的下颚部位携带食物,而不是使用反技术或较为常见的社会胃(注:社会胃是一种存在于某些社会性昆虫中特殊的生理结构,通常位于工蚁或工蜂的腹部;其主要功能是将采集的食物转化为更容易共享的形式,以供巢内的其他成员食用)。
穴居行为
子弹蚁在树木基部的地下筑巢,有时也会占据树洞。巢穴可能完全被树荫遮盖,或者会接收到不同程度的直射阳光。巢穴通常只有一个入口,但也可能有多个开口。主要入口通常与树干或植物基部相邻;次要的开口可能用于排除废弃的土壤。一个大巢穴有从入口向下和向外通往地下的巢室的隧道,深度在7~62cm之间。巢穴直径为5~10cm,地板平坦,圆顶略微隆起,高度为13~16mm,有时密集堆叠在层中。排水或逃生隧道延伸到最深的巢室以下。
攻击行为
无论是子弹蚁的工蚁还是蚁后,在没有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通常不具有攻击性。但是,当它们的巢穴受到干扰时,工蚁会涌出,释放出浓重的麝香气味,发出可被听见的警告声,然后抓住并刺伤入侵者;蚁后在保卫巢穴时非常凶猛,会发出摩擦声并猛烈地蛰人。此外,在觅食受到干扰时,工蚁会通过腹部摩擦发音器发出尖叫声,作为对潜在捕食者的警告或作为寻求帮助的警报呼叫。
螫针是子弹蚁的主要攻击工具,其分泌的毒液具有神经毒性,可以阻止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并对哺乳动物的平滑肌产生兴奋作用。比利时自然历史学家约瑟夫·查尔斯·贝克瓦特(Joseph Charles Bequaert)在1920年代首次描述了人类被子弹蚁咬的情况。螫咬的痛苦程度堪比被子弹击中的疼痛,子弹蚁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集群行为
子弹蚁是一种具有一定原始特征的新热带蚂蚁,属于真社会性蚂蚁。蚁后仅比工蚁略大,因此在卵子产生方面几乎没有明显的差异。成熟的蚁巢,即那些产生生殖形态或具有翅膀的雄蚁和处女王蚁的蚁巢,规模很小。典型的蚁群由700~1000只个体组成,最多只会包含几千只蚂蚁。工蚁表现出一种基于体型的分工,较小的蚂蚁倾向于留在蚁巢内担任保姆的角色,而较大的工蚁则充当蚁巢的卫士和觅食者。
生长繁殖
在子弹蚁的野外群落中,每一个新建立的蚁巢都是由营孤雌生殖的蚁后所建立,且已建立的蚁巢中有且只有一只已交配的蚁后。子弹蚁群落均为单配性。
蚁巢温度在22~27℃之间变化,幼虫一般是在温度最高的地方孵化。值得注意的是,当蚁巢温度均匀地保持在22~23℃时,蚁群的生长反倒会更慢。
子弹蚁群落中的工蚁在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异速生长,也就是说,随着它们的体型变大,不同身体部位的尺寸增长的比例不同。子弹蚁工蚁的体型范围相对较窄,不呈双峰分布,而是倾向于较大的工蚁。这与其他蚂蚁物种,如木蚂蚁(Camponotus castaneus)有所不同,后者的尺寸分布呈微弱的双峰分布。
另外,子弹蚁的工蚁在卵巢发育方面也表现出差异。巢内的工蚁和育儿工蚁的卵巢通常比觅食工蚁的卵巢更发育成熟。这表明子弹蚁的工蚁可能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承担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可能包括繁殖和照顾卵仔。这种卵巢发育差异可能与工蚁的生理型有关,而不仅仅是年龄因素导致的。
危害与防治
危害
子弹蚁通过它们腹部尖端的可伸缩的“注射器样”长针来实施螫咬,并向猎物或敌人的体内注射毒液。其毒液包含多种有毒成分,其中一个被命名为“子弹蚁毒素”,具有神经毒性作用。这些成分能够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传递,同时对哺乳动物平滑肌具有兴奋作用。
被子弹蚁蜇咬后,以咬伤为中心点,皮肤上会出现隆起的丘疹,同时,咬伤部位还会出现红斑和水肿。被螫咬的疼痛可持续24小时,并伴随着颤抖、出汗、恶心和受伤部位的麻痹。被子弹蚁多次叮咬可能导致死亡。
防治
预防子弹蚁螫伤的方法包括穿着及膝靴,并留意附近树木是否有蚁巢。如果发生螫伤,首先要将蚂蚁从受害者身上移除。其次,使用抗组胺药氢化可的松霜和冷敷可以有助于减轻螫伤部位的肿胀和组织损害。必要时,可以采用处方止痛药来缓解疼痛。如果不经治疗,大多数子弹蚁螫伤也会在一天内自行消退,但不受控制的颤抖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种间关系
捕食关系
子弹蚁的天敌不仅包括各种食虫动物,还有来自其他蚁群的同类蚂蚁,同时它们也会相互捕食。
寄生关系
蝇科寄生蜂蚤蝇(Apocephalus paraponerae)是子弹蚁工蚁受伤时的寄生虫。蚤蝇的雄性和雌性均会被子弹蚁的工蚁所吸引;但是雌蝇在受伤或刚刚死亡的工蚁身上寄生的机会最大。雌蝇通常会在一个宿主上产卵多次,而几只雌蝇可能会同时在同一宿主上产卵。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发育非常迅速,幼虫在产卵后的3~7天内离开宿主,然后爬离宿主并在周围的落叶堆中化蛹。成虫在产卵后的17~26天内出现。
相关文化
民俗
在巴西亚马逊平原热带森林的原始部落中,存在一种称为“子弹蚁成年礼”的传统仪式。为了获得部落社区的认可,年轻男孩必须经历并忍受一大群子弹蚁的蛰咬,这被视为一种成年仪式。子弹蚁的蛰咬疼痛如同被真正的子弹击中一样,会导致被咬的人出现短暂的肢体瘫痪。在整个过程中,男孩不能掉一滴眼泪,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电影
漫威影业出品的科幻动作电影《蚁人》中,与漫威超级英雄——蚁人一起登场的4种蚂蚁中,就有子弹蚁。电影中,蚁人率领挑战黄蜂战衣的军团,便是由子弹蚁构成。
相关研究
美国昆虫学家贾斯廷·施密特(Justin Schmidt)通过故意遭受了78种不同昆虫的叮咬,从而制定了一种称为“叮咬痛感指数”的评估方法,也被称为“施密特指数”,用来衡量昆虫叮咬带来的疼痛程度。这一指数范围从0到4,表示疼痛强度逐渐增加。子弹蚁在“施密特指数”中被评为“4+”,排名第一位。施密特形容被子弹蚁叮咬就像是在燃烧的木炭上行走,或者被一枚3英寸长的生锈钉子刺入脚后跟,这种疼痛感超越了其他任何昆虫的叮咬。
参考资料
Paraponera clavata.ITIS.2023-10-09
..2023-10-09
..2023-10-09
..2023-10-09
..2023-10-09
Paraponera clavata.Neowild.2024-09-25
..2023-10-09
..2023-10-09
十大咬人最痛的昆虫.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09
..2023-10-14
..2023-10-20
..2023-10-09
Clavata.biologyonline.2023-10-09
..2023-10-09
..2023-10-09
..2023-10-09
Paraponera clavata – Isula/Bullet ant.Sara Guiti Prado- Ph.D..2023-10-20
..2023-10-09
..2023-10-09
目录
概述
起源演化
命名与分类
命名
分类
形态特征
外部特征
内部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穴居行为
攻击行为
集群行为
生长繁殖
危害与防治
危害
防治
种间关系
捕食关系
寄生关系
相关文化
民俗
电影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