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唇(labium),是
女性外生殖器可见的主要部分,可分为大阴唇(labium majus)与小阴唇(labium minus)两部分。大阴唇是两个纵行隆起的纤维脂肪皱,分内、外两面。外侧面为皮肤,青春期后有色素沉着和阴毛,皮层内有皮脂腺和汗腺;内侧面皮肤湿润似黏膜;大阴唇皮下为疏松
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小阴唇为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皮肤皱襞,表面湿润,无阴毛,富含神经末梢。大阴唇覆盖小阴唇、阴道口及尿道外口,不让外界有害物入侵,保卫着泌尿及生殖系的安全;此外,大阴唇的脂肪组织在性交中起减震器的作用。而小阴唇覆盖尿道及
阴道口,可防止这两个部位因摩擦而受伤,亦可防止外来污染,且可保持阴部尤其是阴道的湿润;小阴唇含有勃起功能组织,在性兴奋时会充血
肿胀。
阴唇相关疾病主要有
外阴瘙痒、
外阴肿瘤、
女阴假性湿疣(绒(多)毛状小阴唇)、阴唇溃疡、阴唇粘连等。
形态结构
阴唇是
女性外生殖器可见的主要部分,可分为大阴唇与小阴唇两部分。
大阴唇
大阴唇(labium majus)是两个纵行隆起的纤维脂肪皱襞,起自阴阜,止于会阴。
大阴唇的前部较厚,并相连形成唇前连合;后端在会阴体前相融合,称为阴唇后联合。大阴唇之间的裂隙称为阴裂(pudendal cleft)。大阴唇分内、外两面。外侧面为皮肤,青春期后有色素沉着和阴毛,皮层内有
皮脂腺和汗腺;内侧面皮肤湿润似黏膜。大阴唇皮下为疏松
结缔组织和
脂肪组织,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当局部受伤时,易发生出血,形成血肿。未产妇女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产后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大阴唇逐渐萎缩。
小阴唇
小阴唇(labium minus)为位于
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皮肤皱襞。两侧小阴唇前端在靠近阴蒂的部位分为两个皱襞,前方皱襞会合形成阴蒂包皮或阴蒂冠,后方皱襞在阴蒂下表面形成阴蒂系带。小阴唇大小、形态因人而异,表面光滑湿润、微红,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无阴毛皮肤覆盖,其下为纤维弹性基质,富含神经血管成分,非常敏感。有时在一侧或两侧小阴唇与大阴唇之间有另一阴唇皱襞,称为第三阴唇皱襞。
位置与毗邻
阴唇的邻近结构有
阴阜、
阴蒂、
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大腺、
尿道外口、阴道口)等。
大阴唇位于两股内侧,向上移行于阴阜,向后延伸,在中线会合于肛门前方的后系带。大阴唇皮下有前庭球,大阴唇后部、前庭球后端深面为前庭大腺。
子宫圆韧带经腹股沟管穿出后,止于大阴唇前上部的
脂肪组织或皮肤上。先天性
腹股沟斜疝患者的疝内容物可经腹股沟管下滑至大阴唇的皮下。
大阴唇内侧为
小阴唇,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域为阴道前庭(vaginal vestibule),前为
阴蒂,阴蒂头后下方为
尿道外口,尿道外口后下方为阴道口,小阴唇后端与与大阴唇后端汇合成阴唇系带(frenulum labium pudendal),阴唇系带与阴道口之间有一浅窝,称舟状窝(fossa navicularis),又称
阴道前庭窝,经产妇于分娩后此窝消失。
血管、淋巴和神经
血管
阴唇的动脉供应来自阴道内动脉和阴部外动脉的分支。阴道内动脉在近尿生殖膈处发出会阴动脉和阴唇后动脉,阴唇后动脉分内、外两支,分布于大、
小阴唇;阴部外动脉由股动脉发出后向内行,穿出阔筋膜或筛筋膜后,一部分分支至
大阴唇的前部,称为阴唇前动脉,与来自会阴动脉的阴唇后动脉吻合。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一部分汇入阴部内静脉。大阴唇的浅静脉经阴部外静脉回流至大隐静脉。
淋巴
阴道下部和阴唇的淋巴管大部分汇入淋巴结和髂总淋巴结,部分汇入腹股沟淋巴结。
神经
女性外生殖器主要由阴部神经及其分支分布,阴部神经在阴部管分出会阴神经和
阴蒂背神经,会阴神经入会阴浅隙分出阴唇后神经和肌支。阴唇后神经分布于大阴唇,肌支分布于浅隙和深隙内的肌肉和
前庭球。股后皮神经的会阴支在坐骨结节的前面,穿深筋膜至会阴浅筋膜,到达会阴前部,分布于
大阴唇的皮肤。此外,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亦伴
子宫圆韧带分布于大阴唇。
生理功能
大阴唇
小阴唇
相关疾病
外阴瘙痒
外阴瘙痒(
瘙痒症 vulvae)是
妇科学患者常见症状,多由外阴各种不同病变引起,外阴正常者也可发生。外阴瘙痒部位多位于
阴蒂、
小阴唇、
大阴唇、会阴甚至肛周等部位。长期搔抓可出现抓痕、血痂或继发
毛囊炎。外阴瘙痒常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通常夜间加重。瘙痒程度因不同疾病和不同个体而有明显差异。
外阴肿瘤
女阴假性湿疣
女阴假性湿疣是发生在女性阴唇黏膜的一种良性乳头瘤,又名绒(多)毛状小阴唇,皮疹外观酷似早期的
尖锐湿疣。该病属于女性黏膜的异常增生,病因未明。可能是一种发育的变异,慢性炎症刺激可使其更明显。见于
小阴唇内侧皮肤黏膜交界处、阴道口及前庭,表现为多数息肉状、指状、丝状或鱼卵状损害,与周围黏膜颜色一致,两侧分布对称,一般无自觉症状。诊断不清时可随访,损害长期无变化;而尖锐湿疣则不断发展,短期内即可增多、增大。通常不需治疗,以解释为主。对高度恐惧、强烈要求治疗者,可采用冷冻﹑激光分批治疗。有明显瘙痒者,可将糖皮质激素与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混合短期外用,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物。
阴唇溃疡
贝赫切特病(Behcet's disease),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oculo-oral-genital syndrome),以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溃疡、外生殖器溃疡、眼炎或其他皮肤损害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血管、关节甚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病因不清,基本病理改变为多
血管炎。临床上以20~40岁妇女多见,先出现口腔
溃疡,然后外生殖器溃疡,女性以阴唇溃疡多见,多在
小阴唇和
大阴唇的内侧,其次在前庭黏膜及阴道口周围,最后出现眼部病变。溃疡为单个或多个,边界清楚,溃疡愈合后可形成痕。溃疡初发时局部疼痛显著,急性期可有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具备两个主要症状或伴有其他系统症状,并且反复发作,可作出诊断。皮肤穿刺试验阳性有助于确诊。急性期内,
免疫细胞中度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但溃疡局部病理检查无特异性。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若
溃疡疼痛剧烈,可给予镇静剂或局部麻醉剂止痛。急性期内,给予皮质激素可促进溃疡愈合,若为预防复发,可给予小剂量长期应用。
阴唇粘连
在女性婴幼儿中偶可见到阴唇粘连,其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局部皮肤或黏膜受到各种刺激或感染,引起局部炎症和雌激素不足所致。粘连部分,可以大
小阴唇同时黏着,多数为小阴唇粘连。局部可见两种情况,一种是形成一层极薄的膜状组织,连于两侧小阴唇缝隙之间,中间可见一条细的灰色粘连带,中有一小孔,尿液自此排出,这种较常见。另一种是黏着部组织不全性增厚,可为小阴唇前部或后部,若为大小阴唇黏着,则
女性外生殖器呈现一片皮肤组织,或仅能见到
阴蒂,尿液从某一裂隙中排出。当发现婴儿有阴唇粘连,粘连部呈膜状,可每日用
苯甲酸雌二醇涂抹,2-8周后,可使小阴唇分离,也可用拇指将两侧
大阴唇分别向两侧外方挤压,轻柔地使粘连部分离,为防止再粘连,应保持外阴清洁,局部涂抹紫草油、雌激素或金霉素软膏等,每日3-4次,直至组织完全恢复正常为止。年龄较长的女孩或婴儿,粘连局部组织较厚,上述治疗无效时,则应在麻醉下手术分离。
历史
关于阴唇的文献描述最早可追溯至1899年,Waldeyer报道了
小阴唇正常高度在2.5至3.5cm之间。1936年,M Salmon通过尸体解剖,发现了阴部外动脉和内动脉的分支共同参与小阴唇的血供。
社会与文化
社会认知
在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和地区,阴唇作为生殖器的一部分,被视为隐私,其暴露(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受到严格的社会文化习俗的约束。在许多情况下,公开暴露受到限制,且被法律禁止。
美学认知
不同文化、社会、宗教背景下,人们对于小阴唇的美学认知不尽相同。人们曾经形成了肥大的、暴露于
大阴唇外的
小阴唇是低贱、不检点的象征,并且由于侮辱性词语的出现使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由于许多杂志对照片进行了修饰,也使大众形成了细小的、对称的小阴唇才是正常的印象。西方女性心目中美观
女性外生殖器往往与双侧对称、小而薄的
阴蒂包皮和小阴唇、无毛发、阴道口紧致相关联。在日本,犹如蝴蝶展翅形的小阴唇则被认为美观且具有性吸引力。而在部分非洲地区,女性往往从很小年纪便开始特意牵拉小阴唇,这种宗教习惯称为“Kugenda"。
割礼
有些非洲部落的妇女以
小阴唇的长度为骄傲,故从小牵拉它,于是成年后的小阴唇又厚又长,高高地突于大阴唇之外,但其大小对性反应并无明显影响,然而有些非洲古老部落还在沿袭传统的割礼,错误地认为小阴唇是女人堕落的根源,将其连同
阴蒂一并割除。而随着科学的普及,这种摧残女性的陋习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整形手术
随着人类的进化,生殖器官己不单纯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其中还赋予了人类的情感,随着性解放运动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互联网和一些杂志出现了大量裸体照片,使人们对于女性的
女性外生殖器形态开始关注,促使大量女性对自己的外阴形态要求改变。调查显示78%的女性对于外阴的认知是通过媒体获得的,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而使用互联网的女性更容易考虑接受
小阴唇整形手术。
相关艺术
早在1866年,
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在其画作《世界之源》中就描绘了女性的外阴,这副作品现存于法国巴黎奥赛宫。荷兰艺术家曾经将人体形态各异的小阴唇与花卉在摄影中融合为一体,不同的小阴唇隐藏在鲜艳的花瓣中,诠释了花朵作为植物生殖器官的含义,侧面反映了小阴唇形态的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Karras176在其摄影作品集《Petals》中展示了不同年龄女性
女性外生殖器形态、毛发分布、肤色等,而Petals的中文含义即为"花瓣”。美国摄影师Allan Teger也将女性外阴与微缩道具结合创作出自然、生动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