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Stories),曾用名《革命故事会》,是1963年,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为配合全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而创办的通俗文学期刊。
《故事会》从1963年创刊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63年至1966年停刊,《故事会》主要是为了配合政治运动,共不定期出版发行了24辑。刊物封面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故事内容多为集体创作,题材较为单一,大致可分为“革命斗争故事”“阶级斗争故事"、“生产斗争故事”和“新人新事"四大类。1974年复刊至1978年,《故事会》更名为《革命故事会》,共不定期出版发行了33期。受文革影响,故事创作主题和结构方式受到了严格限制,“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成为这一时期故事创作的主要原则和中心思想。1979年至2005年,《革命故事会》恢复为原刊名《故事会》,以半月刊形式出版发行。伴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文艺方针的提出,《故事会》的创作内容逐渐从“英雄叙事”转变为“百姓叙事”,故事将视角聚焦在大时代洪流下的小人物成长、工作、生活中的辛酸苦辣。2006年至今,《故事会》杂志的运作方式发生较大改变。2006年初创立了“故事中国”线上网站,同年成立“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与新华传媒公司整合上市,开启了集团化发展时期。
《故事会》作为20世纪60-80年代新故事文学的代表性期刊,通过自身的发展历程,不仅诠释了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文艺价值从政治性到民间性再到大众化的趋向的变迁,反映了整个80年代通俗文学的分化转型,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去政治化”的文化娱乐形式开拓了发展空间。
创刊背景
时代背景
1963年5月,毛泽东在
杭州市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和
大行政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前十条”着重讨论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同年9月,中央根据“社教”运动的试点情况,再次颁布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后十条”一方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另一方面又提出了“社教”运动中必须执行的正确的方针、政策。一场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面铺开,而《故事会》也是上海新闻出版局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而创办的。
文化背景
早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民众就已经开始自发地编讲苏区游击队与红军长征的故事,而在抗战期间,解放区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对敌斗争的通俗故事。而且由“故事员讲述革命故事”相对于其他的教育方式“更加灵活,深入群众”,之后便作为党的政策方针被广泛利用起来。1952年,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曲艺队评话组开始讲故事,并成立了最早的业余故事团体。1963年,随着全国范围内讲革命故事活动的展开,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市青年宫先后联合举办了3期故事员训练班,为帮助故事员解决故事脚本的困难,向广大工农兵群众推广优秀作品的《故事会》也顺势创办。
历史发展
创刊:工农兵通俗文库(1963年7月至1966年5月)
《故事会》于1963年7月创刊,为不定期丛刊,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分辑出版。从创刊词可知,《故事会》“专门刊载基本上可以直接供给故事员口头讲述的故事脚本,以促进群众故事活动的发展,扩大社会主义宣传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这些故事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比较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因而也可以供给群众阅读的通俗读物”。创刊初期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编辑部,编辑工作主要由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戏曲电影编辑室的编辑顾伦负责。后来,顾伦又调来了张诚濂和李中法等人共同负责此事。
《故事会》创刊初期采用小32开印制,这个规格一直沿用至今,期刊封面均为单色的木刻套画,以工农兵人物为主,装帧设计也十分朴素,有很少的插图。刊物基本无栏目设置,只有大致的分类,一般直接以故事篇名呈现。每篇故事篇尾基本上都有“附记”,用以告诉故事员这篇故事如何理解,在讲解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应该突出什么,注意什么,记叙周到细致。
创刊初期的故事创作多为集体创作,从故事来源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类故事脚本是由话剧、电影、小说作品、报告文学的精彩片段改编而来。如1963年12月刊载的《老金送粮》改编自王愿坚短篇小说《粮食的故事》;第三辑刊载的《血泪斑斑的罪证》原本是《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参观了
大邑县安仁公社的地主庄园陈列馆以后所写的一篇报道。第二类故事脚本则是由工人文化宫或群众艺术馆组织编写,或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工农群众口述的、经由群艺系统的文字工作者润色加工后发表的故事。如第二辑刊载的《小铁口改行》便是“根据《解放日报》刊载的有关拆穿算命骗局的材料,并请上海市卢湾区、
徐汇区盲聋哑人福利工厂做过‘算命先生’的工人现身说法,提供材料,编写了这则故事”。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故事会》更注重描写英雄形象,对于社会人群的生活琐事描述不多。由于在社会新人身上寄托了崇高的政治信仰和日渐苛刻的政治诉求,《故事会》的人物形象与言行举止也都要配合政治形势的需要,这就使得故事员在进行形象创作时往往是有所顾虑的。而在故事叙述方面,由于创作者们对于既往传统描写的得心应手和对尚未建立起来的
共产主义远景想象的空洞,造成了故事新旧叙述比例的严重失衡,在诉说人物自身的苦难遭遇时,故事往往写得详尽繁复、细致入微,因而在讲述时能够轻而易举地博得台下听众的同情与共鸣,而写到解放后的“继续斗争”实践时,阶级对立与路线之争取代乡土伦理跃升为主导性的叙事规范,这也使得故事里革命进程中国家意志、集体目标与民间伦理、个人诉求之间错综交织的复杂关系被削减与弱化了。
《故事会》由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并出版,由
新华书店总店上海发行所统一发行。订阅者一般是各地文化馆、俱乐部以及其他有关的文化单位,而且都是公费订阅。第1辑的印数达到6万册左右。从1963年7月创刊一直到1966年5月停刊前,一共出版了24辑。
波折:一切为了革命(1974年3月至1978年11月)
随着“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作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附属物,《故事会》最终停刊,许多编辑和故事员下放到
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到1974 年 3 月,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为配合“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故事会》更名为《革命故事会》复刊,由钱舜娟等老编辑主持编写,并引入了新人
何承伟,不定期发行到 1978年底。《革命故事会》与《故事会》相比,角度细化且种类增多,新开设了“故事员的话”、“评注”、“评论”、“创作体会”、“经验交流”和“革命故事创作漫谈”等栏目。
《革命故事会》中的作品属于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受1966年2月2日出台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这一纲领性文件影响,《革命故事会》的创作主题和结构方式上受到严格限制,大多集中于对
阶级斗争的反映和对“三结合”“三突出”创作理念的实践上。与之同时,“语录体”与口号化的现象也十分突出,故事创作呈现出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敌我对峙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特征尤为鲜明。
《革命故事会》的题材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取自表现革命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历史题材,一类取自于工农斗争、上山下乡和“开门办教育”的现实题材。《革命故事会》的主题则要求“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要在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即“兴无灭资”,为
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革命故事会》开始刊载揭批“四人帮”的故事,在取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与文革时期无太大差异,都是政党政治运动或者国家政策的直接图解。
1977年第2辑《革命故事会》上刊载了一篇题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全文围绕孙悟空和
唐僧的矛盾及其与白骨精的斗争展开叙述,涉及国家、民族、阶级等宏观叙事开始减少,娱乐性质提高,标志着《故事会》开始进入转型期。
从1974年3月到1977年的11月《革命故事会》共出版了33期,1978年1月,原以丛书形式出版的《革命故事会》改为双月刊,至同年11月,一共出版了6期,由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转型:从“人民”到“大众”(1979年1月至2005年12月)
1979年1月,《革命故事会》恢复原刊名为《故事会》,并由著名书法家
周慧珺提携的“故事会”作为刊名正式使用,《故事会》编辑部也从原来的戏曲文艺编辑室独立出来成立了专属部门。1979年5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被正式撤销,并随后第四次全国
文代会召开,重申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故事会》开始积极的探索全新的发展方向。1979年9月20日至26日,《故事会》编辑部邀请全国各地的故事工作者和故事理论学家在上海文艺会堂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让《故事会》摆脱了极“左”思想的干扰,初步确立了《故事会》的发展方向和办刊宗旨为“在民间故事基础上发展新故事”,让故事主题由反映阶级斗争转为强调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呈现。
1981年12月21日,《故事会》《
解放日报市郊版》与《采风》联合攻关举办新故事会讲,上海市委副书记
陈沂出席会议并讲话。1983年1月,首次尝试出版1980年、1981年《故事会·合订本》,同年4月,刊登了《故事会》的第一则广告。1984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对期刊出版实行自负盈亏的通知》,《故事会》开启了市场化转型,由双月刊转为月刊,并固定增设“中篇小说连载”栏目吸引读者。1985年5月,《故事会》创立第一届故事创作函授班,报名参加学习的学员达八千多人,同年7月,《故事会》单期发行量达到七百六十万册,创造了世界期刊单语种发行最高数
1986年开始,由于期刊的品种与速度激增,这种激增的速度与纸张能力、邮发能力等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刊物成本大幅提高,订阅用户数逐渐下滑,1988年,《故事会》发行量虽然仍然高达百万册,但出现了亏损。1986年到1994年,主编何承伟为迎接市场调整,对《故事会》进行了先后6次调价,对装帧设计进行了艺术化和商业化处理,并于1993年成立了上海新闻出版系统的首家广告公司,开始承接企业广告商单。
199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实行主编负责制,负责经营发行的编辑之一姚云平被正式调入《故事会》专门负责经营发行工作。并于同年在工商局设置注册了自己的刊标“汉代说书俑”,这标志着《故事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4年1月《故事会》正式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为“红版”,下半月刊为“绿板”,并在编辑部创办了独特的“会审制”,所有的编辑人员需共同参与每期故事的“大讨论”。
这一时期的《故事会》与之前的《故事会》相比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由以“政策"为导向转向了以“市场"为导向。这种转变不仅导致了《故事会》杂志的运作方式,而且改变了《故事会》文本特征,如外部由具有强烈
意识形态色彩的装帧向精致化美观化娱乐化的外观设计转变。而在题材选择和主题渲染方面展现出这一时期故事作者以及普通群众试图摆脱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精神梏,开始从多方面关注生活、工作和情感。这种从“人民艺术”到“群众故事”的转变,侧面展现了《故事会》受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及市场与民间之间共同影响下的复杂关系。
发展:新时代、新技术、新机遇(2006年1月至今)
21世纪互联网浪潮兴起,伴随着机遇和调整,《故事会》杂志的运作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2006年1月,《故事会》设立了新媒体部并创办了“故事
中原地区”网站,同年4月13日,成立了一个以杂志、图书、网络及电子出版等立体发展为载体的新型出版机构“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于9月与
新华传媒公司整合上市,《故事会》参股19%,这标志着《故事会》正式进军互联网新媒体行业,进入集团化发展时期。
2010年之后,纸质期刊发行量普遍下滑。2013年,《故事会》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并推出“魔都故事眼”和“头条故事”两个新栏目,聚焦于当时的社会热门事件。2017年上线“《故事会》App多元内容立体化
分销云平台”,并于2020年入选年度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2021年11月,与阿基米德FM合作的故事音频栏目“故事云”上线,将高拟人声 AI 智能音频技术融入虚拟主播“阿俑”,正是“说书俑”在听书时代的全新亮相。
现状
办刊宗旨
20世纪
改革开放以后,港台通俗小说的大量涌入,打破了中国大陆的沉寂局面,唤起了中国大陆文化价值的回归。《故事会》在经过80年代的探索转型之后,明确了自身的办刊宗旨:“以发表反映我国当代生活的故事为主,同时刊登各类传统的中外故事,在坚持故事文学品种的特点上,塑造好人物形象,提高艺术美感,易讲、易记、好读、能传”。
栏目设置
当前《故事会》以发表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故事为主,同时兼收并蓄各类流传的民间故事和经典的外国故事。据不完全统计,《故事会》常设栏目近30个,并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打造了“故事中国网文精粹”“
新浪微博故事”“手机版故事”等多个特色栏目,除此之外,不少栏目如“笑话”,“民间故事金库”等等已跨越时空成为了《故事会》的
金牌栏目。
形象标识
《故事会》以“天回山说书俑”为原型,将“说书俑”作为《故事会》刊徽的基本形式。一方面强化了《故事会》的视觉效果,增强了其观赏性;另一方面让《故事会》的个性特征也得到加强,提高了其文化品味,用以和庸俗的通俗文学期刊区别开来,以此抢占市场。
人员构成
重要事件
1979年9月20日,《故事会》邀请全国各地故事工作者和从事故事理论研究者,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座谈会,打破了《故事会》在思想上的桎梏,确立了办刊宗旨和创作主题。
1998年7月17日,上海文艺广告传播中心对《故事会》广告经营采用公开招商的办法,使年度《故事会》经营额增长到一千万,开创了我国平面媒体广告招标经营的先河。
2000年11月22日,以
角川历彦为团长的日本杂志协会、日本杂志广告协会访华,参观了
上海文艺出版社《故事会》编辑部的主要办公楼,社长
何承伟负责接待。
2002年4月13日,何承伟率《故事会》编辑部赴韩国汉城参与亚太地区期刊会议,并作专题演讲,当地朝鲜日报发表专题采访。
获得荣誉
1994年,被
中国中央电视台评为“读者最喜爱的全国十大杂志之一”。
1995年、1997年,《故事会》编辑部先后两次被评为“
上海市先进集体”。
1996年,《故事会》编辑部被评为“1995年度上海市模范集体”。
1998年2月,《故事会》被新闻出版署评为“首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1999年、2003年、2009年,《故事会》先后三次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
1999年、2002年、2004年,《故事会》连续三届获得“
国家期刊奖”。
2001年,《故事会》进入中国期刊方阵,获“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称号。
2002年,《故事会》在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中被评为“读者最喜爱的十家杂志”。
2008年7月,由《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中文版发布的2008“世界媒体高峰会暨(首届)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中,《故事会》杂志被评选为“故事类期刊”的标杆品牌。
2010年,“故事中国网”被评为“上海市十大优秀网站”。
2014年,《故事会》入选总局首批数字化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2021年,“故事会app”入选“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名单”。
影响与评价
影响
创刊初期的《故事会》作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产物,在传播革命先进事迹,弘扬革命精神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文学题材上,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结合革命运动和百姓生活的创作道路,在“拓宽了无产阶级宣传阵地”的基础上,给当时的文艺工作者们提供了大量的革命故事素材。
20世纪80年代,
上海文艺出版社开始探索以市场为主导的期刊创办模式,将作为政治运动产物的《故事会》进行商业化改造。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蓝本,同时结合港台传播过来的通俗文学文化,为80年代大陆的通俗文学创作提供了基础。
21世纪,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被
碎片化、快餐化的网媒信息所占据,《故事会》开始布局互联网产业,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给传统纸媒杂志进行网络信息化提供了范本。
评价
江苏作协副主席
沈国凡:《故事会》尽力在通俗与高雅之间打开一条通道,通俗但不媚俗,高雅绝不高悬。她的每一个故事都来自坚实的泥土,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山花扑鼻的香气。她通过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去荡涤人们心灵的尘埃,使人们在获得阅读的愉悦之时,心灵也同时得到了净化。 (《解读故事会:一本中国期刊的神话》评)
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石峰:他们自己把《故事会》的成功秘诀归结为八个字:“眼睛向下,情趣向上”。这八个字很有分量,体现了《故事会》编辑部的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办刊理念,一种企业文化。这一办刊理念是《故事会》办刊宗旨的高度概括,是文化工作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动表现,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如歌的故事——解读\u003c故事会\u003e序》评)
其他媒体形式
2006年,为顺应互联网时代浪潮,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
新华传媒共同创立了网站“故事中国”,以刊登《故事会》的相关信息为主要内容,同时负责经营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的其他各类杂志、图书的网上销售,并提供友情链接,加强与其他小说类网站、读书类网站的联系。
人们对大众传媒的要求由间接的“用事实说话”到直接的“有图有真相”,即由借助文字转向借助画面——这是大众传媒的发展规律。2013年移动互联开始普及,《故事会》顺势推出 “手机故事会”app,以“加入手机故事会,随时随地看故事”为标语,推出包月业务,并提供《故事会》Wap网站内无限量免费阅读服务。
2016年《故事会》获得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并在2018年入驻
龙源期刊网、掌阅等有关数字科技阅读平台,为网络、手机等用户销售《故事会》数字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