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伊朗末代国王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波斯语:محمدرضا پهلوی;英语:Mohammad Reza Pahlavi,1919年10月26日-1980年7月27日)是伊朗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代国王,也是伊朗的最后一位国王。
1919年10月26日,巴列维出生于德黑兰,他是礼萨·汗(波斯语:رضا شاه پهلوی,英语:Reza Shah)的长子。1925年年底,礼萨·汗建立巴列维伊朗,次年,巴列维被立为王储。11岁时,巴列维被送到瑞士学习,1936年,巴列维返回伊朗。。1941年,英、苏两国入侵伊朗,礼萨·汗被迫逊位,9月17日,巴列维正式登基。执政初期,巴列维受到英国苏联的影响,在美国的支持下,巴列维解决了阿塞拜疆地区的叛乱,并于次年迫使亲苏的首相哈迈德·卡瓦姆(波斯语:احمد قوام,英语:Ahmad Qavam)辞职。1951年,民选总理穆罕默德·摩萨台试图将伊朗石油工业国有化,巴列维被迫逃离伊朗。在美国的支持下,巴列维平定了政变,此后巴列维在外交上逐渐倒向美国。回国后巴列维一系列措施赢得了民众和左派人士的支持。1963年1月26日,巴列维开始了名为“白色革命”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伊朗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削弱了神职人员的影响力,以什叶派代表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波斯语:روح‌الله خمینی,英语:Ruhollah Khomeini)为首的反对派开始游行示威、抵制巴列维。1971年,巴列维策划了波斯帝国2500周年庆典,激化了巴列维与神职人员之间的矛盾。1975年,巴列维废除两党制,进一步强化统治,最终在1978年初导致了伊朗伊斯兰革命。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伊朗离开伊朗,前往开罗,事实上结束了他在伊朗37年的统治。巴列维离开伊朗后,在多个国家流亡,1980年7月27日上午9点15分,巴列维因病在埃及开罗去世,终年60岁,葬于瑞法伊清真寺(Al-Rifa'i Mosque)。
执政期间,巴列维对伊朗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通过对立法体系的修改,强化了国王对议会、军队的控制。通过白色革命,巴列维推动了伊朗的现代化,从1965年到1976年伊朗人均收入从195美元增长到1600美元,到1978年人均收入超过2400美元,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城市化水平也大幅提高,但经济发展未能惠及普通民众,贫富差距扩大。军事与外交方面,巴列维基本倒向美国,但他也在美苏之间斡旋,组建军队,发展伊朗的核力量。社会方面,白色革命后,伊朗的女性获得了选举权,民众的识字率、受教育率明显提升。但巴列维在政治上依然保留了传统的君主制,为了维持独裁,他组建庞大的军队、建立秘密警察组织萨瓦克,消耗大量财富。同时,由于巴列维在改革中边缘化伊斯兰教教,导致国内文化冲突加剧,最终诱发伊朗伊斯兰革命,为后来伊朗的发展埋下不稳定的因素。学者阿夫辛·莫拉维(Afshin Molavi)认为,巴列维推动了伊朗的现代化,为伊朗带来了几十年的繁荣。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9年10月26日,巴列维出生于伊朗崇高国(波斯语:دولت علیّه اوران‎ ,英语:Sublime State of Persia)的首都德黑兰(Tehran),他的父亲是礼萨·汗,母亲塔吉·奥尔·莫鲁克(波斯语: تاج‌الملوک,英语:Tadj ol-Molouk)是礼萨·汗的第二任妻子。巴列维伊朗是礼萨·汗的长子,在全部11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礼萨·汗是马赞达拉尼人,出生于马赞达拉恩省的萨瓦德库赫县阿拉什特(Alasht, Savadkuh County, Māzandarān Province),曾任波斯哥萨克旅(Persian Cossack Brigade)的准将,参加了1856年的英波战争(Anglo-Persian War)。塔吉·奥尔·莫鲁克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的巴库(Baku)。巴列维伊朗自小得到父亲的宠爱,被父亲称为“吉兆之鸟”。
1921年2月21日,礼萨·汗与赛·齐亚丁(波斯语: سید ضیاءالدین طباطبایی,英语:Seyyed Zia al-Din Tabataba'i )合作发动军事改变,建立了以赛·齐亚丁为首相、礼萨·汗掌握军权的新政府,暂时保留了卡扎尔王室(Qajar regime)。1925年年底,礼萨·汗在夺取了全部军政权力后,最后推翻了统治伊朗达140余年之久的卡扎尔王朝。礼萨·汗根据中古波斯语,选择了“巴列维”作为家族的姓氏,正式建立了巴列维伊朗。1926年4月24日,巴列维被立为王储。
巴列维在幼年时期与母亲和姐妹们一起生活,后来,他被父亲送到德黑兰郊区的一所初级军校接受军事教育,除了基本的文化常识外,还学习了骑马、体操、拳击等课程。11岁时,在司法部长阿卜杜勒侯赛因-泰穆尔塔什(波斯语:عبدالحسین تیمورتاش,英语:Abdolhossein Teymourtash)的建议下,礼萨·汗巴列维伊朗送到瑞士的一所寄宿学校——勒罗西学院(Institut Le Rosey)学习。1931年9月7日,巴列维离开伊朗前往瑞士,他是第一位被送往国外接受外国教育的伊朗王储。在校期间,巴列维学习了法语、英语和德语。1936年,巴列维获得了高中文凭返回伊朗。随后,他又在德黑兰的军事学校学习,在军校学习期间,巴列维被任命为陆军视察员,走访了众多军事设施。1938年,巴列维从军校毕业,被授衔为少尉,很快又晋升为上尉。
1939年,在土耳其总统穆斯塔法·阿塔土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的建议下,礼萨·汗决定通过联姻的方式促使埃及加入《萨达巴德条约》,更好地稳固由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组建的穆斯林集团。1939年3月15日,巴列维伊朗与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King Farouk I)的妹妹迪拉瓦尔·法齐亚(Dilawar Princess Fawzia)在开罗的阿布丁宫(Abdeen Palace)举行了婚礼。次年十月,两人唯一的子女沙赫纳兹·巴列维(Shahnaz Pahlavi)诞生。巴列维与法齐亚的婚姻并不美满,巴列维对妻子不忠,公然带着女伴在德黑兰开车兜风,巴列维的母亲也不喜欢法齐亚,以至于法齐亚认为自己的婚姻很悲惨,一直渴望回到埃及
登上王位
1941年,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入侵苏联。是年夏天,苏联和英国外交官多次向伊朗提交照会,要求伊朗驱逐管理伊朗国营铁路的德国人,开放铁路使英国能通过伊朗向苏联运送武器,并警告伊朗若不驱逐德国人,就意味着开战。礼萨·汗没有回应英国、苏联的要求,巴列维伊朗在与父亲商议时坚持英、苏不可能向伊朗发动战争。
1941年8月25日,英、苏两国入侵伊朗,伊朗军队迅速溃败。8月27日礼萨·汗将亲英的总理阿里·曼苏尔(Ali Mansur)撤职,委任穆罕默德·阿里·福罗菲(Mohammad Ali Foroughi)担任总理,与英国苏联谈判。8月30日,英、苏两国大使要求伊朗军队全面停止抵抗,将除外交人员之外的全体德国侨民一律驱逐出境。9月16日,英、苏军队逼近德黑兰,伊朗国民议会被迫宣布礼萨·汗逊位,次日,巴列维伊朗在议会大厦宣誓登基。
执政初期
巴列维伊朗登基后,被迫在英国和苏联的影响下执政。即位当天,作为延续巴列维王朝的条件,在英国大使的要求下,巴列维将父亲流放至毛里求斯(Mauritius),也按照英、苏两国的要求开放了铁路,此后,伊朗成为英国、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向苏联提供援助的主要渠道,即“波斯走廊”。两天后,巴列维颁布了大赦令,平反了所有在他父亲统治期间的政治犯,这一举措赢得了政界和民众的欢迎。
1944年7月26日,礼萨·汗病逝,在巴列维的要求下,女王陛下政府同意派船将父亲的遗体运回伊朗。然而英国政府后以航行途中恐遭敌船攻击为由将礼萨·汗的遗体运至开罗,直到1950年,巴列维才将父亲的遗体接回国。
1945年,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尾声,伊朗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在苏联的支持下,阿塞拜疆(Azerbaijan)和库尔德斯坦(Kurdistan)分离主义日益严峻。1945年9月,阿塞拜疆民主党要求阿塞拜疆省实行文化及地方自治的宣言,并与政府进行公开对抗。巴列维伊朗镇压无果后,包括阿塞拜疆民族政府在内的地方政府纷纷出现。与此同时,苏联红军德黑兰方向推进,英国皇家海军重新开回波斯湾美国军队进入德黑兰,国内形式极度紧张。
时任伊朗首相艾哈迈德·卡瓦姆(波斯语: احمد قوام,英语:Ahmad Qavam)与苏联关系密切,与约瑟夫·斯大林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定,引起了巴列维的不满。他任命侯塞因·阿拉(Hussein Alaa)担任伊朗美国大使以寻求美国的帮助,并授权侯塞因代表伊朗政府就苏联干涉伊朗内政的问题向联合国提请控诉。1946年12月11日,巴列维伊朗在美国的帮助下率军进入阿塞拜疆,击溃了由苏联支持的皮谢瓦里政权(Pishevari regime),解决了阿塞拜疆地区的叛乱。
1947年10月下旬,巴列维授意议会审查卡瓦姆与苏联签订的石油协定,最终认定卡瓦姆苏联私下签署该协定属于叛国行为,卡瓦姆被迫辞职。这一时期,法齐亚因不适应在伊朗的生活已返回埃及,她与巴列维最终在1948年11月17日离婚。
政变危机
1949年2月4日,巴列维伊朗乘车前往德黑兰大学参加一年一度的校庆仪式。在仪式上,法赫尔·阿拉伊(Fakhr-Arai)在距离约三米的地方向巴列维伊朗开了五枪,其中一枪擦伤了巴列维的脸颊。法赫尔当即被附近的警察击毙,经过调查,法赫尔被认定是伊朗人民党(Tudeh Party)的成员。刺杀发生后,巴列维伊朗下令全国各大城市戒严,取缔了包括人民党及工会在内的左派组织,数千名左派成员被逮捕。借此机会,巴列维伊朗采取了包括限制新闻自由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巩固了他的权力。
1950年伊朗议会选举后,穆罕默德·摩萨台(波斯语: محمد مصدق,英语:Mohammad Mosaddegh)当选新任总理。1951年2月12日,巴列维与索拉亚·埃斯凡迪亚里·巴赫蒂亚里(波斯语:ثریا اسفندیاری بختیاری,英语:Soraya Esfandiary-Bakhtiary)结婚。摩萨台就职后,致力于将英伊石油公司(Anglo-Iranian Oil Company,AIOC)控制的伊朗石油工业国有化,在他的努力下,议会投票通过了这一提案。巴列维反对将伊朗石油工业国有化,他认为石油国有化会导致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影响王室的财富。他迫使萨摩台辞去了总理职务,并在美国的建议下任命艾哈迈德·卡瓦姆(波斯语: احمد قوام,英语:Ahmad Qavam)担任首相,卡瓦姆随即开始与英国谈判。卡瓦姆就任当天,伊朗民族阵线(National Front)以及左派团体掀起了示威活动,伊朗几乎所有主要城镇都爆发了大规模罢工和抗议活动,卡瓦姆暴力镇压了罢工,约250余名示威者被杀害。在大规模示威的第四天,什叶派领袖阿布·卡西姆·卡沙尼(波斯语:سید ابوالقاسم کاشانی,英语:Abol-Ghasem Kashani)呼吁人民推翻卡瓦姆。为稳定局势,巴列维要求卡瓦姆辞职,并重新任命穆罕默德·摩萨台组建政府。
摩萨台再次担任总理后,推动了一系列改革,除推动伊朗石油工业国有化外,他还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削减了巴列维伊朗的开支,禁止巴列维与外国外交官直接沟通,收回了王室的土地,控制巴列维的妹妹阿什拉夫·霍塔克巴列维(波斯语:اشرف‌الملوک پهلوی,英语:Ashraf Pahlavi)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1952年10月,摩萨台宣布英国为敌人并切断了所有外交关系。英伊石油公司是英国的重要财源,也是英国军队石油的重要供应机构,为避免损失,女王陛下政府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官员小克米特·罗斯福(Kermit Roosevelt Jr.)商定了名为“阿贾克斯行动”(Operation Ajax)的秘密计划。计划由巴列维伊朗签署命令号召军队解除穆罕默德·摩萨台的总理职务,并由法兹洛拉·扎赫迪(波斯语: فضل‌الله زاهدی,英语:Fazlollah Zahedi)将军担任总理。1953年8月13日,巴列维签署了罢免摩萨台、授权扎赫迪重组内阁的命令,政变正式开始。政变最初进展不顺利,巴列维离开伊朗,先后逃往巴格达罗马。在美国的中央情报局的策划下,伊朗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抗议活动,抗议逐渐演变成骚乱,造成近300人死亡。支持巴列维的装甲部队开进得德黑兰并轰炸了总理官邸,8月19日,大势已去的穆罕默德·摩萨台自首,扎赫迪在广播中宣布了逮捕他的命令,摩萨台不久后被转移到军事监狱。8月22日,巴列维结束短暂流亡,从意大利返回伊朗。
逐渐掌权
巴列维在1953年政变后,被认为是美国的傀儡,而扎赫迪则是伊朗的真正领导者。巴列维为了不被架空,在各个派系之间寻求平衡。他向民众承诺要进行社会经济改革,以赢得更多的支持者。巴列维还对一些左派和知识分子示好,他恢复了一些被解雇的大学教授的职位,并在公开场合表达要解决贫困问题,争取左派的支持。1955年,巴列维解除了扎赫迪的总理职务,任命侯赛因·阿拉(波斯语:حسین علاء,英语:Hosein Alā)担任总理。随后,巴列维开始围绕居鲁士二世大帝(Cyrus the Great)推广国家崇拜,他盛赞居鲁士改革对国家的贡献,并将自己与居鲁士类比。1957年,巴列维伊朗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建立了秘密警察组织萨瓦克(波斯语:ساواک‎ , ساòمان سازمان اطلاعات و امنیت کشور‎,英语:SAVAK)。
1958年,军官瓦利奥拉·加拉尼策划政变推翻巴列维未能成功,巴列维认为美国是政变的幕后主使。1959年1月,巴列维与苏联谈判互不侵犯条约,但在美国的反对下放弃了这一计划。赫鲁晓夫为此下令暗杀巴列维,但没有成功。此后一段时间内,伊朗、美国保持了较好的外交关系,1959年12月14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访问伊朗,随后在美国的帮助下,伊朗成立了伊朗原子能机构研究中心,开始发展核能。
1958年,巴列维伊朗与索拉亚离婚,结束了他的第二段婚姻。不久后,巴列维表示有兴趣与被废黜的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二世(Umberto II)的女儿玛丽亚·加布里埃拉公主(Princess Maria Gabriella)结婚,这一提议被教皇约翰二十三世(Pope John XXIII)否决。1959年,巴列维伊朗迎娶了法拉赫·迪巴(波斯语:فرح پهلوی,英语:Farah Pahlavi),两人一起生活了21年,育有4个子女。
1961年4月,巴列维访问美国。访问期间,一些在美伊朗学生发起了反对巴列维的游行示威,导致了巴列维对美国的猜忌。1961年5月2日,伊朗爆发了一场5万余名教师组织的罢工,巴列维伊朗怀疑罢工由美国中央情报局暗中策划,被迫对罢工教师做出让步,罢免了首相贾法尔·沙里夫-伊玛米(波斯语:جعفر شریف‌امامی,英语:Jafar Sharif-Emami)。
1962年,巴列维伊朗与伊朗宗教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波斯语:روح‌الله خمینی,英语:Ruhollah Khomeini)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巴列维修改了法律,废除了只能使用古兰经的规定。霍梅尼写信向巴列维抗议,认为这一改变不符合伊斯兰教法。巴列维给霍梅尼回信时,使用了不够尊重的称呼,导致了神职人员的大规模抗议。最终,巴列维撤销了此次法律修订。
白色革命
1963年1月26日,在巴列维的主导下,伊朗开始其现代化改革——白色革命(波斯语:انقلابسفید,英语:White Revolution),改革包括土地改革、森林和牧场国有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授予妇女投票权、免费义务教育、为所有伊朗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国民保险等19项措施。为了冲破保守势力的阻挠,巴列维在伊朗进行了全国公投,所有投票者中,5598711人支持改革,仅有4115人反对。改革一直持续到1979年,改革期间,伊朗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8%。
白色革命中,巴列维通过土地改革削弱了贵族和大地主的势力,他们在教育和家庭法领域的大部分传统权力遭到破坏,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也明显降低,这导致了什叶派神职人员的不满,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是反对白色革命的代表。
霍梅尼等宗教学者以妇女参加1963年全民公投为突破点抨击巴列维伊朗的改革,霍梅尼在布道中声称伊朗的命运永远不应该由妇女决定,并号召推翻巴列维。1963年和1964年,伊朗各地发生了众多反对改革的示威游行活动,示威的中心是圣城库姆(库姆),在霍梅尼的领导下,众多在清真寺学习的学生参与了示威。巴列维暴力镇压了示威,至少200名示威者被杀,霍梅尼在1964年8月被流放到伊拉克。1965年4月10日,巴列维再次遇刺,一名士兵持枪闯入宫殿,但未能找到巴列维就被击毙。
波斯庆典
为了进一步强化统治,巴列维伊朗在改革中有意识地宣传阿拉伯征服之前的伊朗历史。1967年10月26日,巴列维再度加冕,获得了居鲁士大帝曾采用的皇帝(Shāhanshāh)头衔,他还为妻子迪巴加冕了新设的皇后(Shahbanu)头衔。1971年10月,巴列维策划了波斯帝国2500周年庆典(Celebration of the 25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rsian Empire),在全国范围内纪念居鲁士大帝建立阿契美尼德帝国(Achaemenid Empire)。巴列维伊朗希望在纪念伊朗的古代文明和历史的同时展示他统治下现代伊朗的进步。庆祝活动设计了一场波斯历史游行,6000名士兵穿着从阿契美尼德王朝到巴列维王朝的每个王朝的制服,列队由巴列维检阅。巴列维还在德黑兰建造了现代主义风格的阿扎迪塔(Azadi Tower),并在其中陈列了伊朗历代文物突出他的改革功绩。巴列维还修改了历法,取消了伊斯兰历,改以居鲁士大帝在公元前560年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为元年,抑制国内的伊斯兰教势力。整个纪念活动约花费了2200万美元。
通过波斯帝国2500周年庆典,巴列维伊朗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权力。在伊朗,巴列维的照片在城市、乡村中随处可见,所有电影开场前都要伴随着国歌展示巴列维的照片。巴列维还积极地将影响力扩展到社会事务的各个方面,几乎所有行业都有王室家族或其代理人参与。
经济发展
1973年,巴列维宣布他执政的目标是实现“伟大的文明”,他提出十年后伊朗的生活水平与欧洲完全一致,二十年后超过美国。1973年10月,在伊朗的主导下,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大幅减产、禁运石油,导致了1973年石油危机,随后两年,伊朗凭借原油出口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增长,1973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3%,1974年增长率为40%,非石油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11.5%。伊朗从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并在1975年向英国法国各提供了10亿美元的贷款。
巴列维还积极组织参与各类会议、活动以增强伊朗的世界影响力。20世纪70年代,巴列维赞助了在伊朗举行的几乎所有国际会议,他还尝试申办了1984年夏季奥运会。
这一时期,巴列维所推动“伟大的文明”,在经济上对标欧洲、美国,但政治上依然保持传统的君主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巴列维及其家族通过石油贸易攫取了近40亿美元的财富,而平民的收入增长却不明显,通货膨胀、结构性贫困成为普遍性问题。
伊朗革命
1975年,巴列维伊朗废除了两党制,宣布成立复兴党(Rastakhiz Party),解散了其他政党。巴列维称所有爱国的伊朗人都应加入这个新政党,拒绝加入者均是“叛国者”,必须入狱或被驱逐出境。通过复兴党,巴列维进一步强化了统治,他还通过萨瓦克在国内实行高压统治。
白色革命以来,伊朗伊斯兰教教徒与巴列维的矛盾日益严峻。1977年10月23日,霍梅尼的儿子穆斯塔法(波斯语:مصطفی خمینی,英语:Mostafa Khomeini)突然去世,反对派声称穆斯塔法被萨瓦克暗杀,激化了巴列维与穆斯林间的矛盾,数百名激进者进行了游行示威。1977年12月,美国总统卡特(Jimmy carter)访问伊朗,表达了对巴列维伊朗的支持,强化了巴列维镇压反对派的决心。
1978年1月7日,巴列维授意《消息报》(波斯语:اطلاعات,英语:Ettela'at)发表了题为《伊朗与红黑殖民》(波斯语:ایران و استعمار سرخ و سیاه,英语:Iran and Red and Black Colonization)的文章,文章将霍梅尼描述为一名同性恋者、吸毒者和英国间谍。文章刊发后,引起了伊朗穆斯林的不满,库姆再次成为示威运动的中心,大量穆斯林学生走上街头,伊朗伊斯兰革命正式开始。示威者在1月9日纵火焚烧了银行、女校、书店和政府官员住宅,并于警方爆发了流血冲突,20人死亡,超过300人受伤。什叶派宗教领袖穆罕默德·卡齐姆·沙里亚特马达里(波斯语:محمد کاظم شریعتمداری,英语:Mohammad Kazem Shariatmadari)号召民众在死难者逝世的第四十天到清真寺参加纪念活动。
2月18日是库姆事件死难者的四十日节,伊朗各地民众发起了大规模的悼念游行。在大不里士(波斯语:محمد کاظم شریعتمداری,英语:Tabriz),纪念者在清真寺被警察包围,一名学生被射杀。示威者抬着学生的遗体上街游行,喊出了“巴列维去死”、“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万岁”等口号,他们焚烧了银行、酒馆、奢侈品商店、戏院及复兴党的办公室。巴列维伊朗征调军队,使用坦克镇压了示威民众,造成9人死亡,近300人受伤,700人被捕。3月29日和5月10日,伊朗又爆发了两次四十日节示威。
为了应对示威,巴列维在利用萨瓦克打击异己的同时任命贾姆希德·阿穆泽加尔(波斯语:جمشید آموزگار,英语:Jamshid Amouzegar)进行改革。改革通过冻结薪金、改革税制、打击土地投机、收紧公共开支等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伊朗国内政局逐渐平稳。但经济政策导致失业率陡增,极大地影响了工人阶级。7月起,大不里士马什哈德市(波斯语:مشهد‎,英语:Mashad)等城市都出现了罢工和暴乱。8月19日,阿巴丹的雷克斯戏院发生火灾,四百余人死亡,政府和反对派互相指责是对方所为。在全国哀悼之际,巴列维策划了庆祝母亲生日的宴会,进一步加剧了矛盾。第二天,马什哈德及库姆分别有2万及5万名示威者走上街头喊着“巴列维去死”“巴列维必须滚”的口号示威游行。
巴列维被迫撤销了阿穆泽加尔的职务,任命贾法尔·谢里夫·埃马米(波斯语:جعفر شریف‌امامی,英语:Jafar Sharif-Emami)担任总理。巴列维和埃马米同意民众在9月4日开斋节当天,在指定地点和平地进行礼拜,但德黑兰的群众在活动结束后自发游行,人数达到近50万人。3天后,更多群众走上街头,提出了推翻巴列维王朝、建立伊斯兰共和国的口号。9月8日,示威民众在德黑兰与军警爆发冲突,造成89人死亡,史称黑色星期五。黑色星期五后,越来越多的民众呼吁推翻巴列维,支持霍梅尼建国。到10月,来自政府部门、邮政、法院、铁路、医院、学校的近100万人参与罢工,伊朗的原油产量跌倒了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一。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于10月6日抵达巴黎,他的言论通过电话、传真传播到伊朗各地,反对派领袖纷纷前往巴黎与他会晤。在霍梅尼的推动下,游行示威愈演愈烈,12月10日和11日两天,上百万民众走上街头示威。美国也重新评估了其伊朗政策,表示必要时需要将权力移交给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伊朗离开伊朗,前往开罗,结束了他在伊朗37年的统治。4月1日,在霍梅尼的主导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正式成立。
流亡生涯
巴列维离开伊朗后,在多个国家流亡。他先前往埃及阿斯旺(Aswan),随后去了摩洛哥(Morocco)、巴哈马(Bahamas)和墨西哥(Mexico)。1979年9月,巴列维寻求到美国治疗淋巴癌和胆石症,美国总统卡特最初拒绝了巴列维的请求,后来在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坚持下,1979年10月22日,巴列维抵达纽约接受手术治疗。在纽约期间,大量伊朗学生聚集在医院外,喊着“国王去死”的口号示威游行。此时,巴列维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只能依靠轮椅行动。1979年12月15日,巴列维离开美国,在巴拿马共和国孔塔多拉岛(Contadora Island)短暂居住。
巴列维抵达巴拿马后不久,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派遣大使前往巴拿马,要求将巴列维全家引渡回德黑兰。巴列维被迫向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阿拉伯语:محمد أنورالسادات‎,英语:Anwar Sadat)求助,萨达特承诺给予巴列维永久庇护。1980年3月,巴列维伊朗抵达埃及,并接受了脾切除术。
1980年7月27日上午9点15分,巴列维因病去世,终年60岁。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开罗为巴列维举行了国葬,巴列维被安葬在瑞法伊清真寺(Al-Rifa'i Mosque)。
施政举措
政治
在改革议会方面,巴列维于1949年在众议院的基础上新设上院,并推动了议会对宪法的修改。通过新的宪法,巴列维成功将议会转变为服从自己的表决机器,限制了新闻出版及言论自由,加强了国王对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控制。巴列维伊朗通过新宪法成功晋升为军队的最高统帅。他扩大议会,将议会席位由136个增至200个,议员任期也由2年延长为4年。镇压反对党方面,巴列维伊朗于1953年取缔政党,力图遏制反对派的政治活动,1957年,巴列维伊朗仿效美国的两党制,授权成立两个政党,分别是代表保守派的民族主义者党及代表自由主义的民众党。加强政府职能管理方面,巴列维不断强化政府职能、健全官僚制度,使得官僚机构逐渐转变巴列维伊朗控制社会的重要工具。同年,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持下,巴列维建立了秘密警察机构萨瓦克,通过萨瓦克控制、镇压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不断强化统治。1975年,巴列维伊朗废除了两党制,宣布成立复兴党(Rastakhiz Party),解散了其他政党
经济
农业
巴列维在1950年下令将王室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户,但响应者很少。1962年6月,巴列维政府规定了合作社的基本作用,确立了由国家直接管控的基层农业单位。1963年的白色革命中,巴列维提出“六点改革方案”,将土地改革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地主可拥有一个村庄的土地,农民可以贷款的形式购买多余耕地。第二阶段,非自耕土地的地主需将土地卖给耕种者或以出租的形式将土地租给耕种者。第三阶段,非自耕土地的地主需将土地卖给农民或与农民分享收入。此外,该方案要求扩大征收土地范围、对林场和牧场实行国有化管理、出售国有企业的股份以获取更多的土地、改革基金以及赋予职工分红的权利。巴列维通过土地改革削弱了贵族和大地主的势力,但造就了一批中小地主。在伊朗农村,小地主的数量迅速增加,但只有大约一半的农村人口获得了土地,甚至许多获得土地的农民因面积过小无法维持生活。1967年12月,巴列维政府颁布了《农场企业的建立与管理法》,资本主义大农业快速发展。
工业
白色革命期间,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私营企业产业工人股份制、城镇化运动等措施,伊朗持续在十余年内保持了两位数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从1963年到1976年,伊朗的年均工业增长率超过20%。石油是伊朗的主要工业,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创始国,在伊朗的推动下爆发了1973年石油危机,石油危机期间,伊朗的石油收入飙升至178亿美元,极大地推动了伊朗的经济发展。巴列维着力推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跨伊朗铁路得到扩建,连接德黑兰和省会的主要道路铺设了沥青,卡拉杰、萨菲德鲁德和德兹等地建造了大量水坝。民用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从1969年至1977年,伊朗生产的轿车数量从29000辆稳步增加到132000辆,电视机数量从1969年的73000台增加到1975年的352000台, 到1978年,由哈亚米(Khayami)兄弟经营的伊朗国家公司已成为中东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每年生产136000辆汽车,雇佣了超过12000名员工,20世纪70年代,伊朗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与出口国。伊朗出现了众多中小企业,从事服装、食品加工、水泥、瓷砖、造纸和家用电器等行业。军用工业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发展,巴列维建造了大量的核设施发展核工业,根据乔治城大学的一份报告,在1977年时,伊朗已经是世界上核工业第五强的国家。
金融
统治初期,为了控制伊朗国内的通货膨胀,巴列维伊朗曾试图废止伊朗本币,在国内使用英镑、美元和俄罗斯卢布,但迫于英国的压力,未能实现其目标。白色革命期间,凭借巨额的石油收入,伊朗的金融业得到迅速发展。从1965年到1976年,伊朗人均收入从195美元增长到1600美元,增长了8倍,到1978年,人均收入超过2400美元,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工业和金融业,远高于中东地区的其他产油国。这一时期,伊朗国家进行了巨额投资,为伊朗私营公司创造了较好的环境,伊朗国内投资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到1977-1978年达到GDP的33%。随着伊朗经济的发展,伊朗也成为中东最繁荣的外国投资目的地之一,许多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投资公司寻求商业投资,并在伊朗开设总部。伊朗也从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并向英国法国发放了贷款。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平民的收入增长率远不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结构性贫困成为普遍性问题。
对外贸易
巴列维伊朗执政期间,石油贸易是伊朗最主要的对外贸易。1960年9月14日,伊朗与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973年10月,在伊朗的主导下,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大幅减产、禁运石油,以对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Yom Kippur War)中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工业化国家,石油的价格在一年内上涨了470%,导致了1973年石油危机。到1974年,伊朗的石油贸易收入已达到178亿美元,使伊朗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73年和1974年分别增长了33%和40%。1976年,伊朗的GDP增幅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10261美元,这也是伊朗历史上的历史最高值。石油贸易也成为巴列维伊朗及其家族攫取财富的主要方式,在其统治期间,巴列维家族积攒了近40亿美元的财富。
军事
1953年至1963年,巴列维从美国获得了价值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和大批军事顾问。在美方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巴列维成功地对伊朗军队进行改组,部队数量20万人,军费开支达到1.8亿美元,美国军队担任了伊朗军队、萨瓦克的顾问。20世纪60年代中期,巴列维在美苏之间斡旋,当美国拒绝向伊朗出售特定武器后,巴列维通过访问苏联并签订价值1.1亿美元的武器合同,迫使美国向伊朗出口武器。
巴列维还重视核武器的开发。1957年,伊朗与美国签署协议,美国向伊朗提供核技术。在美国的帮助下,伊朗成立了伊朗原子能机构研究中心,在德黑兰大学附近建造了小型核反应堆,并建立了提取实验室。在伊斯兰革命开始前,伊朗已从美国法国购得了13座核反应堆。
外交
与美国的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公开支持维护伊朗主权,并呼吁英国和苏联撤军,战争结束前,美国向伊朗提供了4150万美元的食品和武器极大地促进了美国与伊朗的友好关系。1947年10月,伊朗与美国签署了军事条约。根据该条约,伊朗政府增加了美军顾问团的名额,扩大其权限,并承诺不聘请第三国的军事代表团或顾问,此时,伊朗在美苏冷战中倾向于美国。1949至1950年,美国每年向伊朗提供50万美元的技术援助,1950至1951年,这一援助增加到160万美元。1953年,由于美国政变中支持巴列维,巴列维重新掌权后,1959年的美伊协定签订后,伊朗的外交政策几乎完全倒向美国。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伊朗关系开始出现裂痕。1962年,约翰·肯尼迪拒绝了巴列维增强双方军事合作的请求,同年,巴列维拒绝美国在伊朗建立导弹基地。1965年,美国约翰逊政府计划于1967年停止对伊朗的援助。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巴列维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的各项活动,利用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油价,巴列维采取的外交政策逐渐偏离美国对伊朗的需求,美国、伊朗间摩擦逐渐增多。
与苏联的外交
巴列维执政初期,时任首相艾哈迈德·卡瓦姆与苏联关系密切,与约瑟夫·斯大林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定,苏联还策划了阿塞拜疆的分离运动,巴列维在美国的支持下解决了叛乱。1954年,伊朗有意与苏联改善外交关系,在赫鲁晓夫的邀请下,巴列维于1956年出访苏联。1959年1月,巴列维开始与苏联就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进行谈判,在美国的威胁下条约未能签订。1962年,由于美国未能满足伊朗增强军事合作的要求,巴列维开始与苏联接洽,并于1962年和1965年两次访问苏联。得知美国约翰逊政府将停止对伊朗的援助后,巴列维开始寻求与苏联的关系正常化,最终在1965年与苏联达成了一系列经济和军事协议。
与英国的外交
20世纪初,英国在伊朗的主要利益是英波石油公司。1941年,英国入侵伊朗, 强迫礼萨·汗退位,帮助巴列维伊朗登上王位。巴列维执政初期,英国对巴列维伊朗得政策有较大的影响。到1951年,伊朗支持国有化英伊石油公司的呼声越来越高涨,1951年3月,伊朗议会表决国有化英伊石油公司及其控股公司,最终导致了巴列维出逃。1952年10月英国的大使和官员被逐出伊朗, 在美国的协助下,巴列维重掌政权,但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已势不可挡。国有化后的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成立后,英伊石油公司占据了40%的股份。此后,伴随着英国国际影响力的衰退,英国开始跟随美国中东政策,与伊朗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与周边国家的外交
1952年埃及革命后,纳赛尔(阿拉伯语:جمال عبد الناصر حسين,英语:Gamal Abdel Nasser)谴责巴列维政府为西方帝国主义的代理人,认为其对阿拉伯国家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导致了伊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恶化。1953年后,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在激进主义和亲苏联政策的指导下建立了政权,与伊朗的关系进一步恶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伊朗、苏联关系的缓和,伊朗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1967年中东战争后,泛阿拉伯主义失败,周边国家对伊朗的威胁减弱。在美国的影响下,巴列维改善了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埃及的关系。此后,借助石油输出国组织这一平台,伊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关系。由于伊朗与美国长期保持密切的关系,在美国中东政策的指引下, 伊朗与以色列也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社会
巴列维伊朗推动了伊朗的现代化进程,他关注妇女、儿童和工人的权利。在白色革命中,他将选举权扩大到女性,并颁布了《保护妇女家庭法》《妇女社会服务法》,女性获得了选举权、竞选民选公职和担任律师、法官的权利,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提高到了15岁。还实施了在校儿童营养法案,免费为在校儿童供餐。
巴列维重视教育,白色革命时期,他组建扫盲团提高伊朗人的识字率,推行教学改革;改变神学教育一家独大的局面,推广现代教育;他还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为从幼儿园到14岁的所有儿童提供每日免费膳食,在农村建立了大量的小学,女童也获得了入学的机会。在巴列维政府的努力下,从1967年到1977年,伊朗的识字率从27%上升到80%,幼儿园入学人数从13300人增加到221990人,小学入学人数从1640000人增加到4080000人,中学入学人数从370000人增加到741000人,大学的数量从7所增加到22所,高等院校的数量从47所增加到200所,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从36742人增长到185000人,同时还有近100000名伊朗青年在国外学习。
医疗卫生方面,巴列维于1963年组建了卫生队,将公共卫生保健扩展到伊朗的村庄和农村地区。伊朗政府在3年内培训了近 4500 个医疗小组,这些小组完成了近1000万次的治疗。巴列维还为所有伊朗人提供了社会保障和国民保险,并为有需要的母亲和所有两岁以下的新生儿提供免费食品。
后世影响
与1925年相比,1976年时,伊朗的经济总量增长了700倍,人均收入增长了200倍。绝大部分增长发生于白色革命以后,从1963年到1976年,伊朗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8%,年均工业增长率超过20%。从1965年到1976年,伊朗人均收入从195美元增长到1600美元,增长了8倍。到1978年,人均收入超过2400美元,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城市化水平也大幅提高。女性也突破了传统伊斯兰教法的束缚,拥有了走入社会的权利。但由于巴列维伊朗只推动经济改革,没有触及君主制,同时也任由其家族通过特权攫取大量财富,加剧了伊朗的贫富分化。巴列维统治期间,为了维持独裁,组建了庞大的军队,消耗了大量的财富,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由于巴列维在改革中边缘化伊斯兰教,导致了国内文化冲突加剧,导致了伊朗伊斯兰革命,为后来伊朗的发展埋下了不稳定的基础。
人物评价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认为巴列维的白色革命推动了伊朗现代化,但他也批评了巴列维在人权和政治自由方面的举措。
美国前司法部长罗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认为巴列维是一位改革者,他推动了伊朗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学者阿夫辛·莫拉维(Afshin Molavi)认为巴列维推动了伊朗的现代化,为伊朗带来了几十年的繁荣。
中国学者张超认为巴列维统治期间通过白色革命促使伊朗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塑造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伊朗公民。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紧张的父子关系
巴列维与父亲礼萨·汗关系较为紧张。礼萨·汗认为,如果父亲对儿子表现出爱,就不利于儿子的成长,因此他与巴列维关系始终比较紧张。巴列维在《祖国使命》(Mission for My Country)一书中将父亲描述为一个脾气暴躁的支配者,并称父亲是他所认识的“最可怕的人之一”。巴列维即位后,经常在私下里贬低他的父亲,也刻意淡化了父亲执政期间的成就。
桃色传闻
巴列维有多次出轨记录。20世纪40年代,与法齐亚结婚后,巴列维公然带着女伴在德黑兰开车兜风,并发生了婚外情。与法拉赫·迪巴结婚后,巴列维依然与众多女性保持着不正当关系。根据米拉尼的研究,巴列维的助手阿萨多拉·阿拉姆(Asadollah Alam)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负责搜集白种人女郎供巴列维伊朗享乐。
苏联刺杀疑云
前苏联克格勃官员弗拉基米尔·库齐奇金(Vladimir Kuzichkin)投靠英国情报机构MI-6后透露,苏联曾计划暗杀巴列维。他说苏联试图使用遥控器引爆装有炸弹的大众甲壳虫汽车,但遥控器未能成功激活炸弹。罗马尼亚的伊昂·米哈伊·帕切帕(Ion Mihai Pacepa)也持这一说法。
后世纪念
巴列维死后被安葬开罗的在瑞法伊清真寺,每年均有游客前往悼念。2003年以来,由于伊朗政局动荡,一些人开始怀念巴列维伊朗统治的时代,描写巴列维的书籍得到广泛传播。2016年10月28日,约上万人聚集在居鲁士墓前庆祝居鲁士日,并在游行中高呼怀念巴列维的口号。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索拉雅 Soraya (2003).豆瓣电影.2023-10-21
The Last Persian Shah (2019).豆瓣电影.2023-10-2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登上王位
执政初期
政变危机
逐渐掌权
白色革命
波斯庆典
经济发展
伊朗革命
流亡生涯
施政举措
政治
经济
农业
工业
金融
对外贸易
军事
外交
与美国的外交
与苏联的外交
与英国的外交
与周边国家的外交
社会
后世影响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紧张的父子关系
桃色传闻
苏联刺杀疑云
后世纪念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