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阁
中国现代女作家,编剧
赵清阁(1914年5月9日—1999年11月27日),女,笔名清谷、铁公、人一,中国女作家、编辑、画家,出生于河南信阳。
1929年冬,赵清阁考入河南艺术高中二年级插班攻读国画和音乐两年。1930年,赵清阁第一次向开封市民报》投稿即获发表,同时在河南《民国日报》当编辑,主编《新河南报》的文艺周刊和《民国日报》的妇女周刊。1933年赵清阁赴上海市,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插班,成为上海《女子月刊》重要撰稿人,并在天一电影公司做编辑、编剧。1934年春,她写下短篇小说《旱》。1936年,赵清阁在《妇女文化》月刊发表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1938年赵清阁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了中国第一份抗日文艺专刊《弹花》,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新剧本《把枪尖瞄准了敌人》,写有五幕话剧《女杰》、三幕话剧《反攻胜利》、四幕悲剧《雨打梨花》和改写的五幕话剧《此恨绵绵》。抗战胜利,赵清阁编中国现代女作家小说散文《无题集》,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10月初版,同时任《神州卫报》副刊主编,并在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赵清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9年,赵清阁调至上海社会科学院,历任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上海市文联委员,农工民主党市委委员,上海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11月27日,赵清阁在上海病逝,享年85岁。
赵清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高产的女作家,出版了小说十多部,剧本二十余部,电影剧本九部。她被称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规模、有系统地改编‘红楼’话剧的第一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清阁1914年5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城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曾是清代举人,母亲亦自学文化且作诗绘画皆通。
赵清阁五岁时,年仅26岁的母亲去世。此后她被寄养在舅舅家,与表兄妹一起受旧诗书教育,8岁进入省立女师附小念书。她在省立信阳女师附小念高小时便接触“五四”运动的新文艺。女师附小教员宋若瑜(蒋光慈的夫人)指导她学习文艺创作。
1929年冬,初中毕业后的赵清阁为反对包办婚姻,从家乡出走开封市,考入河南艺术高中二年级插班攻读国画和音乐两年。
步入文坛
1930年第一次向开封《民报》投稿即获发表。此后她边在河南省民国日报》当编辑,边到河南大学旁听,同时还在救济院贫民小学校教书。当时她主编《新河南报》的文艺周刊和《民国日报》的妇女周刊,并常给《河南民报》《新河南报》和上海市《女子月刊》写文章。她还兼任上海天一电影公司出版的《明星日报》的编辑。后遭报社解雇。
渐入佳境
1933年赴上海,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插班,师从倪贻德教授学习西洋画。同时成为黄心勉主编的《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还兼任上海《明星日报》编辑。
1934年春,她给鲁迅寄诗文求教并获回信。受丁玲作品《水》的影响,她写下短篇小说《旱》,连同她创作的其他短篇小说由上海女子书店于1935年结集出版。从上海美专毕业后,离开上海回开封市,在母校艺术高中教书。那时正值暑假,她写了些针砭时弊的杂文,因其中有两篇被认为有“共产党嫌疑”而被判入狱半年,这期间,肺病找上了她。出狱后,她甩掉特务的盯梢再回上海市。1936年,她在《妇女文化》月刊发表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
宣传抗日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年赵清阁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了中国第一份抗日文艺专刊《弹花》(寓意抗战的子弹,开出胜利之花),在创刊号上,赵清阁发表了新剧本《把枪尖瞄准了敌人》。同时写有五幕话剧《女杰》、三幕话剧《反攻胜利》、四幕悲剧《雨打梨花》和改写的五幕话剧《此恨绵绵》。此后写有《血债》《汪精卫卖国求荣》《生死恋》、《清风明月》《关羽》《花木兰》等。并与老舍合写了四幕话剧《桃李春风》。
抗战胜利,赵清阁回到上海市,受赵家璧之请,编中国现代女作家小说散文《无题集》,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10月初版。赵清阁在《序》中表示:把“近三十年来新旧女作家的最新作品,比较有系统地搜集起来,使读者可以从这些作品里面,窥见她们随着文艺思潮演变的进步与趋势!”
同时这个时期,赵清阁任《神州卫报》副刊主编,并在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出版独幕剧集《桥》、短篇小说集《落叶》,创作中篇小说《江上烟》《艺灵魂》与长篇小说《双宿双飞》《月上柳梢》以及许多杂文散文。
解放后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和电影工作者协会,担任上海文联委员,创作了《女儿春》《自由天地》等剧本。她还把许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古典名著以通俗的文字写成小说和剧本,如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本《桃花扇》、五幕话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等。
1946年3月老舍赴美后,赵清阁创作过一个短篇小说《落叶无限愁》,并收入了她自任主编的《无题集——现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专集》。小说叙述了中年的邵环教授,有妻子,有两个孩子,但却爱上了未婚的才女灿。抗战胜利后,灿悄然离去,并留下一封婉拒书。邵环教授读完这封信,离家出走,去上海市寻找灿。而灿还是顾忌邵环有家室。她承认自己心情矛盾,但她告诉邵环:“因为我们是活在现实里的,现实会不断地折磨我们!除非我们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才能克服矛盾。”当邵环要求与灿一起离开上海时,灿却下定决心悄悄地离开了原住处。失望中,“邵环倒在泥泞中,落叶寂寞地埋葬了他的灵魂”。有很多人认为,赵清阁这篇小说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1947年,正经历着孤独、苦闷、病痛,彼时的赵清阁急需短暂的休养,所以她选择了青岛市,作为一次“吸氧”“疗养”之旅。她在青岛的行踪主要写在了两篇文章里:《青岛一封信》(又名《寄自青岛》,写于1947年8月26日,刊载于1947年9月3日上海市申报》)和《青岛一日记》(原刊时标题前署8月25日,但在散文集中标题时间为1947年8月10日)。
文革中受到迫害。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获平反。1979年调至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红楼梦》研究及改编工作。她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粉墨青青》,并在《人民日报》《读书》《战地》等报刊发表了许多诗歌和散文。20世纪八十年代,她出版了散文集《沧海泛忆》《行云散记》《浮生若梦》《往事如烟》及《红楼梦话剧集》等。
1984年12月赵清阁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以后,虽然没有什么大作品问世,却也在上海《文汇报》《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不少文章。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老病不堪,脑子还好,笔耕不辍,写写小文,日惟三五百字耳。”
逝世
1999年11月27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5岁。赵清阁走完了孤寂的一生,一副挽联概括了她的一生:“七十年创作生涯,清流笛韵,遗爱长留人间;五十部文学作品,翠阁花香,文名永垂青史”,这里引用了老舍1961年6月给赵清阁的题诗:“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
主要作品
小说
剧本
散文
理论著作
以上来源于参考资料8
创作特点
有幸沐浴鲁迅“春风”的文艺新人赵清阁,从此更醉心于文艺创作。全面抗战爆发后,这位文弱女子以笔代枪,纵横驰骋,为抗战事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1938年10月1日,《弹花》第一卷第六期终于在重庆出版。赵清阁十分兴奋地在《编后》中写道:文化在后方,正如武力在前方,同样是负着救亡的使命。我文化工作者在今日已成为全国文化重心地的重庆市,应该怎样坚强地把握住这伟大的时代,像前方战士那样紧张、勇敢地执着我们的枪——即是笔杆,瞄准向我们的敌人射击——即是暴露,更竭力唤起全民抗战的决心,要求全世界人士主持公道,爱好正义,予强寇以严正的制裁。文化使命是如此,《弹花》创刊的宗旨也是如此。
抗战爆发后,话剧成了宣传民族解放、救亡图存最有力最受群众欢迎的文艺形式,尤其独幕剧和街头剧更是锋利的轻武器。赵清阁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写剧本,以此唤醒群众的民族意识。她相信戏剧所收的宣传效果远较其他的表现方式为大,所以她积极投身到剧本创作中去,写出了不少富有爱国思想,表现抗日斗争的话剧,前前后后共创作了20多个多幕剧与3本独幕剧集。影响较大的如五幕话剧《女杰》、四幕话剧《潇湘淑女》(又名《忠义千秋》)《此恨绵绵》、三幕话剧剧本《反攻胜利》等。
人物评价
老舍:“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
赵清阁好友洪深先生的女儿洪女士:“赵阿姨的文学作品绝对不输同时代的文人,而她填补中国空白的作品是《红楼梦》话剧剧本,她的这部作品体现了她的国学功底,是值得被人们记住的。”
傅德岷先生说:“赵清阁是现代文学史上很厉害的散文家、剧作家。当时我们在编《抗战大后方书系·散文卷》,秦牧主编,具体工作是我在搞,在重庆图书馆枇杷山历史资料部查了很多解放前的杂志,找抗战名家的文章,她那篇《卖琴》也找到了。赵清阁本来是河南人,在武汉参加抗敌文协,搞抗日文化宣传,写了很多剧本。老舍是抗敌文协的总秘书长,先到重庆市,住在北碚区。后来赵清阁也来北,两人关系很好,就一起合写了很多抗战戏剧。当时老舍夫人胡絜青还在北京沦陷区。”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令人遗憾的是,不论是对赵清阁其人还是其作,学界至今都关注不多。比如她在戏剧方面的成就,不论是陈白尘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还是董健、胡星亮主编的《中国当代戏剧史稿》,都提及不多。”
河北新闻网:“中国现代文坛上熠生辉的人物比比皆是,而赵清阁则如同潜埋在文坛深处的一粒“珍贝遗珠”,不为世人所瞩目。”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赵清阁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她对小说、戏剧、电影等多有贡献。”
个人生活
与冰心的友谊
赵清阁与冰心是忘年交,两人亦师亦友。赵清阁认识冰心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据她自己回忆:“第一次见到冰心,是一九三八年在重庆的文艺界抗敌救亡协会上,那时她还未到‘不惑’之年。她温文尔雅,风趣和蔼,一望而知是文学大家的风度。”冰心对赵清阁的印象当然也很好,后来曾集句书赠赵清阁。
在病痛中坚持写作
赵清阁经历了世事沧桑,贫病交加,大大小小做过五次手术,曾经中风瘫痪,经历了“十年动荡”,身心俱疲,直到1978年重新拿起手中的笔,谁知又患上癌症,是友情和创作的热情,使得她一次又一次重生。
老舍与赵清阁的特殊情谊
如果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赵清阁是以文章著称的话,如今的赵清阁已经成为名人轶事的主角,她的出现与老舍有关。关于老舍与赵清阁两位在抗战时期的特殊的爱情,自从赵清阁先生1999年去世之后,报刊杂志上陆续发表的文章很多。追寻历史,揣测想象,见仁见智,各有不同。
1938年2月,胡绍轩在一家酒楼宴请了包括老舍、王平陵、穆木天、叶平林、甘运衡、郁达夫、老向和赵清阁等十余位作家和诗人,请他们为《文艺》月刊写稿。在这次宴会上,老舍和赵清阁在胡绍轩的介绍下相识了。初次见面,他们就相当投缘。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文艺的爱好,志趣和性格的相合,使他们很快走到了一起。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召开成立大会,老舍被推举为“文协”总务部主任,赵清阁等被聘为理事会干事,从此,赵清阁与老舍的接触就多了。老舍负责写稿,赵清阁负责编辑宣传,两人合作也颇为默契,在赵清阁主编的《弹花》中老舍先后发表了近10篇文章。朝夕相处中,老舍亦被这个勇敢坚毅的女子所倾倒。之后赵清阁和老舍又通力合作创作出《桃李春风》,该剧上演后引起全国轰动。1943年10月,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从北平市千里迢迢来到重庆找老舍,使得三方的关系异常尴尬。赵清阁决定离开重庆市返回上海市。1946年,老舍远赴美国,赵清阁相送。这一年,赵清阁创作过一个短篇小说《落叶无限愁》,并收入了她自任主编的《无题集——现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专集》。这是一部自传式小说,赵清阁也向洪钤承认,“小说的故事和人物,是真实存在过的。小说的情节,是实际发生过的”。
赵清阁保存了不少老舍写给她的书信。据说她收有老舍的书信达一百多封,去世前却烧毁大半。加上赵清阁一生抱定独身主义,始终未有组建家庭,更使她与老舍的关系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因为赵清阁一生未嫁,所以人们都认为赵清阁的心里一直装着老舍,但洪钤说,其实赵清阁是谈过恋爱的,“对方年龄相当、学养不差,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但喜爱文学。关于赵阿姨的这段感情,那时圈内和她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们,也是知道的。后来,因为一些不大的、但赵阿姨却认为是不能忽略的原因,她主动断掉了这段感情”。洪钤女士认为,“真正影响了赵清阁阿姨对异性感情态度的,大概是发生在抗战胜利之后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这段时间里。那是因为赵阿姨对‘许诺’的相信和事实的相反,让她强烈地感觉到自己被欺骗了。此后,她大概也很难再对异性产生感情信任”。
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
1999年11月27日晨,赵清阁走完了孤寂的一生,一副挽联概括了她的一生:“七十年创作生涯,清流笛韵,遗爱长留人间;五十部文学作品,翠阁花香,文名永垂青史”,这里引用了老舍1961年6月给赵清阁的题诗:“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步入文坛
渐入佳境
宣传抗日
逝世
主要作品
小说
剧本
散文
理论著作
创作特点
人物评价
个人生活
与冰心的友谊
在病痛中坚持写作
老舍与赵清阁的特殊情谊
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