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恒等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克罗狄斯·托勒密(Ptolemy of Alexandris)于公元二世纪所著的书《天文学大成》。托勒密的《斜截面》(Sections Angulares)(该书在他死后于1615年出版)推动了三角恒等式的进一步发展。到了14-16世纪,
三角学曾一度成为
欧洲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其中包括三角恒等式的建立和推导。后来,
法国数学家韦达(François Viète)把解平面三角形和斜三角形的公式汇集在一起,并且把这些
恒等式表示成
代数形式。
三角恒等式包括基础三角恒等式、两角和差公式、倍角公式、积化和差公式、和差化积公式、
正切半角公式、降幂公式、
诱导公式、三角级数等。它可以应用于求解
不定积分和几何问题,使复杂的的问题简单化。同时,三角恒等式还常应用于研究物理中的简谐振动。
三角恒等式,含有
三角函数且对任意角都成立的等式称为三角恒等式。恒等式对于任何的值都成立。这种等式就是三角恒等式。
一般地,如果函数有相同的定义域,且在定义域内的任何取值都
相等,同时,有一个为三角式,就称是无条件三角恒等式,例如,。如果只在一定条件下成立,则为条件三角恒等式,例如,当时, 。
三角恒等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克罗狄斯·托勒密(Ptolemy of Alexandris)于公元二世纪所著的书《天文学大成》,书中包含了两角和差公式、
二倍角公式。随后托勒密还建立了很多三角恒等式,如两角差恒等式以及用和表示和的恒等式,其中后一个写在他所著的《斜截面》(该书在他死后于1615年出版)一书中。到了14-16世纪,
三角学曾一度成为欧洲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其中包括三角恒等式的建立和推导。后来,
法国数学家韦达(François Viète)在他著于1591年并出版于1615年的《论方程的整理与修正》(De Aequationum Recognitioneet Emendatione)一书中,提出了用一个三角恒等式解出不可约三次方程,该方法后来一直为人们所用。从而避免使用卡丹的公式,这丰富了三角恒等式的应用。同时,他把解平面三角形和斜三角形的公式汇集在一起,并且把这些
恒等式表示成
代数形式。
由于
正割、余割与
余切分别是
余弦、
正弦曲线与
正切的
倒数,根据
三角函数相互转化的关系可以得到正割、余割与余切函数的诱导公式。
根据
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将三角级数逐项积分可得欧拉——傅里叶公式,公式如下:
由欧拉——傅里叶公式算出的系数叫做函数的傅里叶系数,以为系数作出的三角级数叫做函数的
傅里叶级数。
(1)从
恒等式的任意端(如左端或右端)出发,进行变换,(通常选取表达式比较复杂的那一端),使它等于等式的另一端(右端或左端)。
三角恒等式还可以用在
数学证明上,在证明过程中,把各种几何量借助于
三角函数表示出来后,要证明的结论就体现成一个三角恒等式,于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证明一个适当的三角恒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