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男,1953年出生于,祖籍,1973年12月加入,先后毕业于唐山工学院(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后于1991年赴美国,1993年回国,获系博士后学位。现任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党的十八次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胡鞍钢曾先后兼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2012年创建并领导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于2015年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身为“十一五”、“十二五”专家规划委员会委员,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的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发展政策,已正式出版专著、全著和编著80多部,如:《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中国:决胜百年目标》《“十三五”大战略》等。
1998年至今,胡鞍钢创办并主编《
国情报告》,向中央领导同志和省部级主要负责人累计提供1600余期,成为中央及有关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他还曾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复旦大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
三等奖、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
一等奖等奖励,被《人民论坛》评为“2013年度十大思想人物”。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胡
鞍山钢铁集团的父亲
胡兆森1951年从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先后在鞍钢、本钢、
首钢集团等地工作,曾连续十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的奖励,后调入中央机关,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职。1953年,胡兆森的儿子出生于
辽宁省鞍山市市,取名胡鞍钢。胡鞍钢幼年早慧,对国际时事、形势很感兴趣,常与父亲讨论国际问题。
1966年6月,胡鞍钢小学毕业恰逢“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失去了再读书的机会。1969年9月,胡鞍钢奔赴
北大荒加入
黑龙江垦区,从事田间的农业生产劳动。1976年10月,
鞍山钢铁集团被调到华北冶金地质勘探队,成为一名钻探工。
教育经历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胡鞍钢报名参加考试。1978年2月底,胡鞍钢被唐山工学院录取。1982年初,胡鞍钢从唐山工学院毕业获
学士;1984年底又从
北京科技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此后,他又于1988年从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毕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完成
耶鲁大学的博士后研究。
胡鞍钢先后在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国际研究中心(1997年)、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1998年)、
庆应义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0年)、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2001年)、法国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中国研究中心(2003年)、
国际银行发展研究院(2004年)、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2005年)、日本
东京工业大学文明研究中心(2006年)、早稻田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7年)、英国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2012年)、
纽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2018年)等做访问教授或研究员,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社会经济研究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发展政策。
工作经历
从1985年起,胡鞍钢参加了由
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2000年初,胡鞍钢被
中国科学院和
清华大学联合聘为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决策思想库,其编辑出版的《
国情报告》专供省部级以上领导参阅。2012年1月12日,胡鞍钢创办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并担任院长,整合教学科研资源,定位为“国家高层决策思想库,从事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社会科学研究和咨询建议。”
胡鞍钢也多次参加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主持的研讨活动,近百次为国家部委、地方省级单位领导干部授课,并作为咨询专家先后参与了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等重大公共政策的决策咨询工作,为国家、北京市和其他省市区经济社会领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2013年胡鞍钢被《人民论坛》评为“2013年度十大思想人物”。
学术研究
研究方向
胡鞍钢长期从事中国国情、宏观经济管理及公共政策研究,是中国国情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内外社会科学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学识深厚,先后参加“
中原地区国情分析—中国长期发展问题的系统研究”“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数十项。出版有《中国国家能力报告》《
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等著作8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余篇,其论文在中文社会科学索引被引用共计2300余次,数量居于中国人文社科学者前列。
开设课程
《中国国情与发展》:胡
鞍山钢铁集团在
清华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国情与发展》课程,系统性介绍中国基本国情和特点,历史性介绍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课程多年来被列为清华大学文化核心素质课程。
《中国经济发展与政策》:课程为公共管理学院面向国际发展硕士(MID)和国际公共管理硕士(IMPA)留学生的专业方向课,旨在通过系统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历史、重要影响因素以及关键的发展政策,来帮助参与课程的国际学生掌握和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与相关政策的各个主要方面。课程经
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评定,获得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称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课程是在《中国国情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特别是五大发展的进一步解读和阐释。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国情研究的中国学派:胡鞍钢从事国情研究,明确以知识为民、知识报国为宗旨,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做学问,进而为世界做学问、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研究的方法及角度主要为:“中国学派”的研究要有整体视角和“中国学派”的研究要积极参与国际话语权竞争。
第二代民族政策:第二代民族政策是胡鞍钢与
胡联合以及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马戎提出来的民族政策思路,倡导推行淡化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
身份认同,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和国家认同的政策。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是效仿美国的民族大熔炉模式,不容许任何一个族群生活在一块属于自己的历史疆域内,倡议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加强国家认同。
中国发展新理念:2017年,胡鞍钢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系列成就的基础上,深入解析了习近平同志“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解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及安全发展构成的中国发展新理念。
除此之外,胡鞍钢与助理研究员
鄢一龙等创作《
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著作,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十三五”规划最大的创新,从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规划、“五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生命周期与五年规划等方面阐释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经济主张
市场化指数:为了分析市场化改革对物价上涨、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以及市场化改革同经济稳定发展的关系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的
卢中原和胡鞍钢以市场化指数作为制度变量的指标,从投资、价格、工业生产和商业4个方面来编制中国市场化指数,以近似地反映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以及变化特征。
经济增长的
生产率视角:通过对中国改革时期经济的研究,发现改革的措施往往导致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一次性的水平效应。
中原地区现在需要调整其改革方案以促进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即市场与所有制的改革,以及
开放政策,改善了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加强建设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及制度改革。
整体实力赶超美国:根据2009/10年的数据推算,按不变价格的
国际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胡鞍钢解释说,讲的是整体实力,而非平均水平。中国的整体实力超过了美国,但劳动生产力还没有达到。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胡鞍钢长期从事中国国情、宏观经济管理及公共政策研究,出版有《中国国家能力报告》《
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等著作8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余篇,其论文在中文社会科学索引被引用共计2300余次,数量居于中国人文社科学者前列。
从1998年至今,主编《
国情报告》,向中央领导同志和省部级主要负责人累计提供1600余期,先后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上百次,对国家发展重要决策产生持续影响。
论文
影响与评价
领域影响
推动分税改革
1992年,胡鞍钢同王绍光教授共同完成《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并提供给中央,报告中提出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实行纵向分权,撤销计划单列市编制,取消地区行署级,国家财政收入实行现代分税制,开征个人收入所得税等提议。同年6月21日,
新华出版社内参以《两留美博士提出:‘加强在市场经济转型中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为题,摘发了该报告提要。从1994年起,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
国情研究
2012年1月12日,胡鞍钢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创办成立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立足中国国情创办并主编《国情报告》,10余年来出刊1000余期,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百余次,成为中央及有关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受到中央领导人及有关部委、省委主要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正税养军
1994年时,胡鞍钢和康晓光在《以制度创新根治腐败》中提出了应当“严禁军队经商,以正税养军”的建议。1998年他又以《严禁军队经商,坚持正税养军,促进军队改革》的国情研究报告提出不仅严禁军队经商,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而且军队该如何有效利用全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高效率地使用国防开支,体现出中央提出的强军目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思路。
生育政策
1988年,胡鞍钢完成了《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经济系统分析及人口系统对策研究》的博士论文,明确地提出了应当毫不动摇地坚决严格控制中国人口的数量增长的观点。2010年前后,胡鞍钢提出调整
计划生育为夫妇双方为独生子女者“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建议,以适应我国国情、民情变化。
人物评价
约翰·桑顿(美国
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主席)评价:“胡鞍钢教授给人的印象是既善于分析问题,又具有十足的感染力,而且他的思想非常活跃,精力异常旺盛。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思想者像他这样准确地预测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他很可能是当代中国最全面也是最具务实主义的
经济学家。”
里欧纳德(欧洲外交关系协会执行主任)评价:“历史上崛起的强权中最有自我意识的就是中国,会将自己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与竞争对手逐一排列高下,胡鞍钢做的正是这样的事。”
孟庆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评价:“他不只简单是学者和研究者,他同时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做好了一位共产党员。他作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首先表现在日常的教书育人和国情研究中。”
新加坡《
联合早报》评价:“胡鞍钢曾经上山下乡,到过
北大荒插队,实际了解到中国农村贫穷和中国农民的心灵世界。这使得胡鞍钢这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今天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出谋献策时,能够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而不至于在书斋里纸上谈兵”。
重要事件及荣誉
重要事件
1993年,王绍光教授和胡鞍钢教授共同撰写了《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这一报告出台之时,加强中央财政能力的分税制改革尚未启动、中国学术界和政界流行的还是强调市场调配资源的的
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力主提升国家能力,并展现出惊人的洞见能力,谁也想不到中国在随后的改革中会真的大大强化国家主导作用,并在20年后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2013年6月29日,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举办《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出版20周年纪念会,与会者对此报告的评价是:“对于中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荣誉奖项
人物事件
名字由来
1958年,胡兆森随后辗转到
石景山区钢铁厂、
包钢集团、本钢、
攀钢集团等钢铁厂工作,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先后在动力、炼钢、轧钢、焦化、制氧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钢铁元老”。在建设鞍钢时,大儿子出生,取名胡鞍钢,参与建设包头钢铁,
胡包钢在
鞍山市出生。父亲在建设本溪钢铁,胡本钢在鞍山出生,后胡兆森参与建设攀枝花钢铁,攀钢那时叫红钢,胡红钢出生。
人物关系
胡鞍钢的妻子为《
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记者
赵忆宁,1959年生于北京,2003年加盟《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获
广东省“十佳女新闻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称号。著有《转轨中的日本》(2007年)、《大较量:当中国龙遇到美国鹰》(2010年)、《中国入世大角力:新型超级大国的拐点》(2013年)、《探访美国政党政治:美国两党精英访谈》(2014)、《大战略:“一带一路”五国探访》(2015)。
人物争议
2018年,胡鞍钢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2018年会上”提出“中国现今的六大实力发展,已进入全面赶超、主体超越美国时期——其中前三大实力早已超越美国”,引起广泛舆论争议。这种说法一经面世,便迎来铺天盖地的嘲讽,一些清华校友甚至联名写信寄给清华大学要求解聘胡鞍钢,进而清“君侧”。2018年8月2日,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
张鸣更是发表《大学者在指鹿为马》一文,文章进行了不点名的批评。
参考资料
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3-11-21
教学工作.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