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晚报》创刊于1958年7月1日,初为中共南昌市委机关报。1999年1月,《南昌晚报》作为《
南昌日报》的子报分开发行,成为南昌日报社主办的一张综合性晚报。《南昌晚报》为四开周七刊,版块包含要闻、新闻综合、南昌新闻、本报策划、世界新闻等版面,主要为南昌地方新闻频道。
《南昌晚报》试刊于1958年3月22日,试刊时取名《跃进快报》,始为半月刊。正式创刊于1958年7月1日,命名《
南昌日报》,四开四版,由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题写报名。1961年至1974年先后改名为《南昌晚报》《新南昌报》《南昌日报》《南昌通讯》,后复名《南昌日报》1979年11月1日又复名为《南昌晚报》,是“文革”后全国首家复刊的晚报。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为晚报题写报名,1989年1月1日增出《
星期天》版。1999年,《南昌晚报》改为纯晚报。2007年,晚报推出公益项目“千愿牵手”。2013年,《南昌晚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线。至2021年,《南昌晚报》已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合发展模式,拥有全媒体传播体系。
《南昌晚报》凭借“责任媒体,阳光新闻”的办报宗旨,400多篇稿件分别获得国家级新闻奖、江西新闻奖和江西报刊新闻奖,成为“中国城市晚报品牌十强”;“
啄木鸟科在行动”获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千愿牵手”系列报道获中国晚报界新闻最高奖——
赵超构新闻奖特稿奖。《南昌晚报》创新新闻理念,丰富
新闻手段,提升新闻品质,强化新闻效果,在社会责任与市民趣味两方面树立晚报的媒体形象,是
江西省报纸中的强势媒体,在全省有着较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发行量在全省同类报纸中名列前茅。
历史沿革
发展初期
《南昌晚报》由中共
南昌市委员会主办,试刊于1958年3月22日,时名《跃进快报》,为半月刊。晚报正式创刊于1958年7月1日,命名《
南昌日报》,四开四版,由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题写报名。1961年9月1日,改名《南昌晚报》,此时为中共南昌市委机关报,主要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南昌市委、市政府在
社会主义建设中采取的决策和措施。主要栏目有绳金塔下、社会纵横、
读者来信等。
1967年2月4日再改名《新南昌报》,报纸主要栏目有共产党员战斗在第一线、四个第一好、毛主席语录等。版面栏目在知识性、趣味性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增进,主要表现在《百花洲》副刊。“
百花洲”内容主要有小说、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及文艺评论和知识性稿件,并刊登小说连载。主要栏目有灯下夜话、随感录、书刊评介等。陈安安、陶江、琳达等知名作家均在“百花洲”副刊发表过大量文章,
江西省知名作家投稿时大多先投“百花洲”,以上稿多为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昌晚报》也因“
百花洲”副刊被称为全国有影响的四大晚报之一。
改革开放后
1979年11月1日,《南昌晚报》复刊,成为“文革”后全国首家复刊的晚报,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题写报名。
1989年1月,《南昌晚报》增出《
星期天》版,此副刊为全省第一张大型周末类副刊报。
1999年1月,《南昌晚报》作为《
南昌日报》的子报分开发行,不再作为南昌市委机关报,成为纯晚报。版面设置为四开八版,日刊。改版后《南昌晚报》以办省城最好看的报纸为市场定位,以面向读者,而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报宗旨,传播新闻资讯,反映社情民意,服务社会各界,关注弱势群体。
二十一世纪
2001年11月,《南昌晚报》进行全面改扩版。晚报推出二十四个版的新闻版,其中本地新闻七个版,其他分别是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
2003年,《南昌晚报》以丰富新闻版面,整合品牌版面,打造经典版面为基本思路,以开放型办报,时尚化嫁接,主流型面孔为口号,对版面进行重新调整和定位。11月,《南昌晚报》改为四十版,首次实现双面彩印。同时,《南昌晚报》推出百千万工程的发行策略,即在南昌城区建立100家发行网点,在南昌街头派出1000名流动发行员。
2004年11月8日,《南昌晚报》扩为四十八版,实现全彩印,此时晚报日发行量逾15万份,日发行创历史新高。
2005年,11月8日,成功实现双面彩印,成为中部地区唯一一份双面彩色的报纸。
2007年,《南昌晚报》为成立全省晚报新闻协作网,特开辟“
江西省新闻版”。除此之外,为突出社区新闻,报纸还开辟了社区新闻专版,每期一个版面登载来自社区、街道以及村镇的各类新闻。但由于稿源不足,社区新闻专版的出版难以定期,此专版存在不到一年就不复出现。
2011年5月起,南昌日报社成立“
啄木鸟科”行动小组,选派专门人员在全城寻找影响文明创建和城市形象的不文明行为以及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中尚待进一步解决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截至2011年底,《南昌晚报》公开报道165篇,通过公开报道和内参报道解决问题百余个。
至2021年,《南昌晚报》已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合发展模式。晚报自有平台“爱南昌”客户端下载量已达152万,日阅读量过百万;微信公众号现有粉丝160万,
新浪微博现有粉丝194万,
抖音号粉丝数230万,总流量接近30亿,快手总播放量突破20亿。《南昌晚报》利用全媒体多平台、多角度同步发力的策略,不断扩大传播力与影响力。
发展现状
社址
《南昌晚报》社址始设中共
南昌市宣传部宣传科办公室,1958年5月24日迁南昌市
胜利路239号,1959年再迁南昌市象山北路344号(现252号)。
采编方针
《南昌晚报》以“责任媒体,阳光新闻”为办报宗旨,一直重视新闻的权威解读,重视社会公益的关注,重视立足民生的舆论监督和活动策划。报纸以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热线新闻、文体新闻和国内外重大事件为主,面向普通市民办报的市场定位,提出“读者就是市场”的办报理念。《南昌晚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党媒姓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
意识形态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记服务大局守正创新,做到关键节点不缺位,典型宣传有影响,创新宣传有突破,着力提升办报质量,合力唱响
南昌市“好声音”。
内容构成
《南昌晚报》作为城市晚报,其版面设置体现了晚报的服务性、趣味性。版块包含要闻、新闻综合、南昌新闻、本报策划、世界新闻等版面,主要突出南昌地方新闻频道。
代表栏目
啄木鸟在行动
以媒体曝光倒逼政府部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啄木鸟在行动”专栏,将市容市貌、城市管理、交通秩序、机关作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摆上台面,敦促有关部门为市民服务,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2013年,南昌日报社“啄木鸟在行动”小组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2014年荣获“
南昌市工人先锋号”,2015年荣获“
江西省工人先锋号”,2016年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实现了南昌新闻媒体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名专栏“零”的突破。
千愿牵手
“千愿牵手”栏目自2007年11月30日启动以来,现已成为《南昌晚报》在岁末年初坚持推出的一项公益活动,为15000多名孩子完成了心愿,并荣获了
赵超构新闻奖
特等奖。报道组荣获“2017年度全市社风榜样人物”称号。
南晚舆论场
2020年6月,《南昌晚报》依托现有新媒体平台和传播渠道策划并推出了一档全新短视频栏目——《南晚舆论场》。该栏目定位为主播播报评论南昌身边事,内容包含时事大事、舆论监督、洪城正能量等,在全媒体平台收获了初步影响力,总播放量已突破2000万,已成为《南昌晚报》融媒体矩阵中的全新品牌。
重要事件
重要报道
500万斤橘子滞销愁煞果农
2008年11月13日,晚报刊发《500万斤
柑橘滞销愁煞果农》,请专家发表权威说法“
南昌市未发现有驱虫的橘子”最后预告本报将举办吃橘子比赛活动,南昌市民可报名参加。随后刊发的“卖橘”系列报道,仅五天时间帮助果农卖橘500万斤,南昌橘子市场重新焕发活力。在“
柑橘事件”面前,《南昌晚报》没有就全国的柑橘论柑橘,而是在了解和报道热点实情之后,通过精心策划,积极引导本地市民信任并消费本地
蜜橘,并呼吁爱心厂家和经销商购货帮助橘农。
南昌“抗癌厨房”感动全国网友
2018年,《南昌晚报》记者敏锐地捕捉到南昌有一个“抗癌厨房”,爱心夫妇连续16年为癌症患者家属提供炉火灶台,炒一个菜仅收1元这一感人至深的新闻线索。记者多次前往“抗癌厨房”所在地,同前来做饭的患者家属谈天、访问,对爱心夫妇办“癌症厨房”的心路、经过与现状进行深入采写。10月25日,
南昌市晚报发表稿件:南昌“抗癌厨房”感动全国网友。报道刊发后,这一充满正能量的故事通过网络传遍全国,如同一股暖流涌入无数读者心间。记者对新闻线索的及时捕捉,以及深入现场的生动报道,记录了属于英雄城
南昌市的勇敢担当、善良大爱,以优质的新闻内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爱心夫妇”
万佐成、
熊庚香的事迹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感动了无数国人。2020年“最美家乡人”全国评选启动前夕,南昌晚报记者再次走访了万佐成与熊庚香的“爱心厨房”。2020年他们也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当选“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小心有诈
2022年,南昌日报社各媒体聚焦民生新闻,共刊发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新闻5000余篇(条),回应群众关切。对于市民关注的电信诈骗案例等,报社媒体与公安部门合作,围绕发案特点、受骗人群情况,精心策划推出以“小心有诈”为主题的反诈系列直播,携手高校、团委、通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社区、教育部门组建反诈联盟,通过直播的方式为群众提供防诈秘籍。《小心有诈》专题报道形成线上线下“全民反诈”的浓厚社会氛围,线上点赞、评价及观看人数累计超过1164万人次。同时,《小心有诈》节目也引起公安部关注,
中国中央电视台、人民公安报纷纷对《小心有诈》节目进行了报道。
南昌“城”长记
2023年12月11日,《南昌晚报》精选部分具有节点性意义的反映项目建设过程的图片,推出《南昌“城”长记》系列报道,用镜头记录项目建设过程,用影像见证南昌的成长与蜕变。晚报与市民共同见证城市在日积月累的发展中扩容提质,悉心发现城市的美好,凝聚英雄城人民“自信、发奋、齐心”的精神力量。
知名人物
历届管理层
首任社长兼总编辑为马涛。1965年2月-1967年1月由副总编刘魁家主持工作,1967年2月至1967年6月由报社文革筹备小组主持工作,1967年6月至1972年10月由夏景文任报社革委会主任、1972年10月至1979年3月由杨贵山任编委会主任,1979年3月至1981年9月由刘魁家任总编辑兼党委书记。1981年后,依次担任总编的有:辜根生、般定生(社长)、朱昌勤。2014年,
万利平任南昌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2017年,李良生任南昌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其他媒体人
彭荆风
彭荆风,著名军旅作家,著有《
驿路梨花》等代表作,曾负责《南昌晚报》文学副刊《夜景》。他接手副刊之后,稳定作者队伍,丰富稿源,提高质量,并且十分关注底层人民生活。在编辑社会新闻的过程中,彭荆风在《南昌晚报》上开辟了“特写”专栏,发表小人物的身世、他们对社会的看法、他们中的新闻,栏目受到百姓一致好评。
荣誉和奖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昌晚报》因“
百花洲”副刊被称为全国有影响的四大晚报之一。随着《南昌晚报》的不断发展,不仅晚报本身曾荣获2015年以及2016年“中国十大城市晚报”,报纸的400多篇稿件还分别获得国家级新闻奖、江西新闻奖和江西报刊新闻奖,成为“中国城市晚报品牌十强”;“
啄木鸟科在行动”专栏获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千愿牵手”系列报道获中国晚报界新闻最高奖——
赵超构新闻奖特稿奖。2019年,《南昌晚报》荣获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十大都市报。
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昌晚报》因“
百花洲”副刊被称为全国有影响的四大晚报之一。为做好南昌外宣工作,《南昌晚报》主动对接中央媒体以及省级媒体。如2006年,与
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
中国骄傲》;2007年,再次与央视合作,寻找维权英雄;2009年,在“5·12”
5·12汶川地震一周年新闻报道策划中,与成都晚报取得联系,反映灾区重建工作的成果以及灾区所发生的变化。报道取得社会效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2023年,《
南昌市晚报》发行量约30余万份,其发行量、订阅量在全省同类报纸中名列前茅。报纸在积极宣传好南昌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成就、好经验,进一步讲好南昌故事等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评价
《军事记者期刊》评价:《南昌晚报》大力采用现场报道、动态报道,寻找鲜活的新闻元素,把社会关注、读者关心的问题与政治宣传有机地结合起来,融新闻性、指导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新闻文化建设》评价:在融合转型探索中,《南昌晚报》始终全心全意做好政府与群众的“贴心人”,奋力书写着媒体融合发展的“南昌答卷”。
北京清博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童光来评价:“《南昌晚报》在全媒体的布局上非常完整。《南昌晚报》影响力在
华中地区属于头部。”
其他媒体形式
目前,《南昌晚报》已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合发展模式,拥有包括“南昌头条”客户端、“爱南昌”客户端以及“南昌晚报”微信公众号、“南昌新闻”微信公众号等为主,
抖音、快手、学习强国南昌学习平台等30多个传播平台为辅的全媒体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