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布头
中国传统相声的代表作品
《卖布头》是传统的反映民族文化的相声节目,属于对口相声。对口相声又叫双春,是相声的形式之一,指由逗哏、棒哏两个演员对讲交替说些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卖布头》版本丰富,在侯宝林与郭启儒《卖布头》版本中主要讲的是生活并不富裕的人,买来零碎布做大褂和短衫。其中戴少甫于俊波郭荣起张振圻常宝霆白全福王世臣与赵玉贵、马志明黄族民郭德纲于谦张文顺)、苗阜王声也都表演过这段节目。
《卖布头》在相声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在1957年山东省第一届曲艺汇演中,郭宝珊孙少林合说的相声《卖布头》获得了当时相声曲种中唯一的一等奖,如今郭宝珊和孙少林版本的《卖布头》也成为晨光相声艺术的经典相声教材。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卖布头》是一个对口相声。对口相声又叫双春,指由逗哏、捧哏两个演员对讲的相声。演员人数为两人,两人交替说些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艺术特色
《卖布头》作品变化多姿,韵律和谐,层次分明。《卖布头》在相声行当里是个既吃功夫又难度很大的节目,演员说、学、逗、唱的功底必须要达到很高的境界,才敢演出这样的段子。《卖布头》属于“一头沉”,所谓一头沉,也就是逗哏演员表演的分量占九,捧哏的演员表演的分量只占一。
相声剧本
侯宝林与郭启儒版本
甲:做买卖都得讲宣传。
乙:是吗.
甲:大买卖讲究做广告。
乙:哎。
甲:小买卖讲吆喝。
乙:过去做小买卖的最讲究吆喝。
甲:是啊。你比如说卖糖葫芦的。
乙:啊-糖葫芦。
甲:北京城东西南北城吆喝都不同,
乙:哦分那么四种。
甲:吖您要到北城,吆喝得麻烦。
乙:怎么吆喝。
甲:两个圆笼。
乙:吖。
甲:挑着一个挑。
乙:是。
甲:前边方盘
乙:吖。
甲:有个竹板。
乙:哦。
甲:上边烫好些小窟窿,上边都嵌着自制糖葫芦
乙:吖。
甲:吆喝出来这味儿。
乙:您学一学。
甲:蜜来吖,冰糖葫芦来呦。
乙:嗯。
甲:对,这是到了北城了。到西城区(啊)。
乙:嗯。
甲:提溜木头花篮的那个。
乙:哦。
甲:吆喝简单一点。
乙:怎么吆喝啊。
甲:葫芦儿。冰糖的,西城全这么吆喝,到东安市场又一样。
乙:那怎么吆喝。
甲:葫芦儿~刚蘸的。
乙:哦。
甲:您说的是摆摊的。到南城外边吆喝简单。
乙:那怎么吆喝。
甲:就两字,葫芦(大声)。
乙:葫芦。
甲:北京叫糖葫芦。
乙:是。
甲:天津市叫糖墩儿。
乙:对。
甲:天津吆喝最简单。
乙:(啊)怎么吆喝。
甲:就一个字-- 墩儿(大声叫)。就这么一墩儿啊 。
甲:是这么吆喝,最讲究吆喝的。
乙:卖什么的。
甲:卖布头的。
乙:哦,卖布头。
甲:卖布头也分几种。
乙:哦。
甲:串胡同的卖布头的,不蒙人。
乙:是。
甲:北京推车子的 。
乙:吖。
甲:耍着拨浪鼓。
乙:哦。
甲:天津的,背着大包袱。
乙:对。
甲:拿着个尺。
乙:吖。
甲:吆喝这味儿。
乙:怎么个儿味。
甲:买呀花条布哎,做里儿做面儿的,什锦白的做裤褂儿去呗,对呀!到了天津市都这么吆喝。天津也有摆摊的,摆摊的吆喝,那个你得留神。”
乙:怎么。
甲:不留神走那儿吓一跳,拿起这块布来,咔擦一摔。
乙:哦。
甲:瞧瞧这块真正细毛月真色不掉,买到家里做裤褂儿去呗。
乙:好嘛,你这走神不留神是吓一跳。
甲:他们吆喝这个德国亲啊,黑色的。
乙:啊黑的。
甲:那真叫黑。
乙:是啊。
甲:吆喝儿这味,您学一学。
乙:哎这块吆喝吆喝贱了,就是不打价啊。
甲:是了。
乙:说这块德国亲这块怎么那么黑。
甲:是了,你说怎么那么黑。
乙:这我知道怎么那么黑呀,气死张飞,还不让李逵
甲:是了。
乙:气死唐朝的黑敬德呀。
甲:不错。
乙:怎么那么黑,在东山送过炭 ,它西山挖过煤。
甲:是了。
乙:又当过两天的煤铺的二掌柜的吧 ,还真正德国亲儿 。还真正德国染儿 ,真正是德国人制造这种布儿的。
甲:不错,
乙:外号三不怕,什么叫三不怕。
甲:说一说。
乙:它不怕洗啊不怕淋啊不怕晒呀。
甲:是了。
乙:任凭怎么洗呀 。不掉色呀, 青的。
甲:白布。
乙:白布啊
甲:这白布不掉色呀。
乙:废话呀 ,白布它有掉色的吗。
甲:是,北京还有一路卖布头的 。
乙:啊,那怎么吆喝了。
甲:有软调的有硬调的。
乙:还分软硬调。
甲:吆喝这块白布,吆喝花哨极了。
乙:白的,怎么吆喝。
甲:这块吆喝吆喝贱了就是不打价啊。
乙:是了。
甲:这块本色白,气死头场雪, 还不让二场霜 。
乙:是了
甲:气死了头号的洋白面哪。
乙:是了。
甲:要买到您老家里 ,您就做被里儿去吧。
乙:是了。
甲:是经喜又经晒 ,还经铺又经盖 ,经拉又经拽 ,是经蹬又经踹。
乙:这干吗呀。
甲:谁睡觉那么不老实呀。
乙:说的可是哪。
甲:这是软调的。
乙:要是硬调的呢。
甲:这种硬调的专门骗人。
乙:这也骗人。
甲:赶庙会。
乙:哦。
甲:今儿在这儿卖,明儿在那儿卖 ,没有准地点 ,不能让人认出来什么模样。
乙:您瞧。
甲:蒙人哪, 
乙:啊。
甲:卖货的不带尺。
乙:那使什么量啊。
甲:。
乙:庹。
甲:两胳膊一伸。
乙:多少尺。
甲:五尺。
乙:这就算五尺
甲:吖不管个高个儿矮个儿全五尺,你要赶上个儿高的,那你走点运。
乙:那行了。
甲:要小矮个儿的那你算倒霉, 尺寸就不够啊 ,都是算五尺。
乙:哦。
甲:他那个布 ,没好的,
乙: 啊。 
甲:买来布上胶上浆
乙:吖浆浆。
甲:你看看这布挺瓷实挺厚实。
甲:嗯。
甲:你买吧,你买就上当。买到家去,你就做做衣服还能穿几天。
乙:哦。
甲:你先下下水,洗完了,再做呀。
乙:嗯。
甲:糊窗户合适了。
乙:哦。
甲:成冷布了。
乙:是啊。
甲:浆性满洗下去了。
乙:好嘛。
甲:专门骗人。
乙:那可不是骗人吗。
甲:吆喝得花哨。
乙:哦。
甲:比如说这块布吆喝三元钱。
乙:三元钱。
甲:没人买呀,怎么样。落(lao)价。
乙:往下落(lao)价。
甲:一边拍手一边跺脚。落几角推出去,让大伙瞧。
乙:是了。
甲:还没人买。
乙:还怎么样?
甲:拉回来还落(lao)价。
乙:还落(lao)价。
甲:总没人买总落(lao)价。
乙:是啊。
甲:那个吆喝一大套。
乙:哦(声调往上提)。
甲:您给当回伙计。
乙:您学一学。
甲: 给抻着点。
乙:我给您抻着。
甲:来,咱学学这个。
乙:来。
甲:哎,有带小孩得可抱住了啊。
乙:怎么意思。
甲:不然会给吓着。
乙:好嘛,声太大。
甲:这块吆喝贱了吧。
乙:是了。
甲:你不要那么一块呀。
乙:吖。
甲:是又来这么一块。这块那块是大不相同不一样儿的。
乙:不错。
甲:刚才那么一块。
乙:吖。
甲:那是德国青。
乙:德国亲。
甲:才要那现大洋一块六哇。
乙:是喽。
甲:又来这么一块,这块那就叫那晴雨的商标阴丹士林布儿的,
乙:不错。
甲:这块士林布要买到你老家就您做大褂儿去吧,
乙:是喽。
甲:穿在身上,走在街上,
乙:怎么样。
甲:大伙儿那么一瞧,真不知道你老是哪号的大掌柜的吧。
乙:是喽。
甲:这块布头,
乙:怎么样。
甲:您要做大褂,又宽又长,
乙:是喽。
甲:还得大高个,还得是三搂粗的大个儿胖子,这块士林布,你到了大布店,说是你老都得点着名儿把它要哇。
乙:不错。
甲:到了北京城,讲究八大祥,到了瑞蚨祥、瑞林祥、广盛祥、益和祥、祥义号,廊房头条坐北朝南还有个谦祥益
乙:是了。
甲:要到了八大祥,说您要买一尺,
乙:多少钱。
甲:它就得一毛八,没有一毛八,你都买不着这么细的。这么宽的,这么密的,这么厚的,这么好的。
乙:不错。
甲:来到我们这摊儿,一个样的货,
乙:是了。
甲:一个样的价儿,一个样的行市,谁那也不买小布摊儿上的,碎布头儿零布块儿啊。
乙:是了
甲:来到我们这个摊儿,
乙:怎么样。
甲:众位有功夫,(拍了一下)听我们庹庹尺寸要要价儿啊。
乙:量一量。
甲:一庹五尺,
乙:五尺。
甲:二庹一丈。
乙:一丈(等等),怎么连我也一起卖啊。
甲:三庹一丈五,四庹两丈,两丈零一尺这个大尺量就算你打两丈啊。要到了大布店,买了一尺一毛八,十尺一块八,二八一十六就得三块六哇。
乙:不错。
甲:来到我们这摊儿,三块六不要,
乙:怎么样。
甲:把六毛去了它,你是三块大洋两就两不找哇,
乙:三元钱。
甲:三元钱不要,
乙:怎么样。
甲:不要不要紧,额外的生枝还得让它。
乙:让啊。
甲:去两毛,让两毛,你给两元六;
乙:是了。
甲:再去一角,让一角你给两元四。
乙:不贵。
甲:再去两角,让两角你给二元钱。
乙:两块钱
甲:您要再不要,
乙:还怎么样。
甲:不要不要紧,什么又叫那个本儿的,我是哪个又叫赚儿。我是赔本赚吆喝,
乙:是喽。
甲:小徒弟织的是没打手工钱,这布二元钱,
乙:还怎么样。
甲:急了嘎登,二块大洋打破了它。
乙:是了。
甲:去两角,让两角,你给一元六。
乙:一元六;
甲:再去一角,让一角你给一元四;
乙:是
甲:再去两角,让两角您给一元钱。
乙:一元钱;
甲:这布一元钱,
乙:还怎么样。
甲:再去五毛让五毛。
乙:这(迟疑语气)白拿去了。
郭德纲和于谦版本(节选)
甲:要真说起来,所有的吆喝里边,最好听的叫什么呀。
乙:什么呀。
甲:卖布头的。
乙:哦布头。
甲:卖布头的热闹。
乙:那您可以学一学。
甲:咱们这就开始了。
乙:可以。
甲:打开就是布头啊。
乙:是啊。
甲:吆喝着卖哎了吧。吆喝着卖了我布大件了吧。
乙:哦。
甲:敬启诸君,劳您大驾。我不敢胡言,也不说瞎话,咱们都是老街坊。
乙:吖。
甲:我要是蒙了您,对不起我三姨六舅母,还有我的妈。包袱系好了。
乙:嗯。
甲:韩信救驾。包袱皮打开,天女散了花,花儿好,花儿红,漫天大火起在了空,红果梁山大刀关胜,红过了赵匡胤哪。酒醉桃花宫,康茂才大出血,都没有它嘞红,官老爷吃腐乳,也没有它红,洪洞县里边洪洞马,红美人穿红戴红,口点胭脂一点红,也没有它嘞红。
乙:是啊。
甲:不要红,来块花,花花世界你来看看吧,沧州狮子景州塔,卢沟桥下边水哗哗,孙悟空大闹了蟠桃宴,珍馐美味就洒下来了吧,东西南北泉洒遍,十二色的布头让您来看看它,这是什么色。
乙:这是。
甲:这是这是本色白。
乙:哦白。
甲:怎么这么白。
乙:嗯
甲:您说怎么这么白。
乙:哎呦
甲:怎么这么白。
乙:我哪知道啊。
甲:拜拜。
乙:不说了合着。
甲:因为它是白的,所以白。怎么这么白,气死“头”场雪。
乙:嗯。
甲:气死头场雪,不让二露霜。气“死”了头号的洋白面了吧。气“死”赵子龙,也不让小罗成,谁见过薛白袍,亚赛那个小马超。不提这种白,咱们单提这种布。
乙:哦。
甲:买到家里去,缝被单,做被里,裁门帘,你砸裤褂了吧,禁铺又禁盖。
乙:好。
甲:禁洗又禁晒,禁拉又禁拽,禁蹬又禁踹。
乙:怎么那么闹得慌呢。
甲:这人被窝有狗子。刚才是块白。
乙:对。
甲:这块是块黑。
乙:哦黑的。
甲:怎么这么黑,怎么这么黑呢。
乙:您说。
甲:因为这是块黑的。
乙:这不是废话吗。
甲:真正烟熏皂,烟煤掺煤灰。犀粪蜣钻炕,都没有它嘞黑,包拯炸麻花,黑了个脆嗒,怎么这么黑,气“死”猛张飞
乙:哦。
甲:它不让黑李逵
乙:是。
甲:唐朝有一位黑敬德了吧,在东山送过炭 ,它西山挖过煤。开过两天煤了厂子,卖过两天煤了,这不背过两天煤了,这不送过两天煤了,这不当过两天煤铺的二掌柜的吧。
乙:是。
作品评价
《卖布头》已经成为相声界的一个固定名词,其内容是必学的,它也是检验一个相声演员学习“货声”(吆喝)的标准段子。——济南日报
传统相声《卖布头》中黑白布的吆喝片段,语言精练、生动形象,巧用对比、夸张、举例、排比等手法,将黑白布的“颜色正”与“质量好”两大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段极具语言魅力的教学素材。——谢萌
《卖布头》反映的是群众生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买成衣了,卖布衣的小贩也渐渐消失,但如今在物价高涨的情况下,“卖布头”小贩重现街头。——河北青年报
衍生版本
目录
概述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艺术特色
相声剧本
侯宝林与郭启儒版本
郭德纲和于谦版本(节选)
作品评价
衍生版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