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达(1920-),
新昌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1946年毕业于
浙江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科。
正文
1954年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任总编辑办公室、数学室副主任、主任、副编审、特约编审,曾参与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教材的编写。
是
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数学科审查委员。合著有《小学数学教学漫谈》;主编有《中学数学教学指导》。
“老屋”有东、西两房后裔。几代以后,西房无后裔。由东房的二十三世孙过继到西房,他的儿子就是是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孝达先生。张先生幼年丧父,慈母养大,家境虽然困难,慈母仍旧想方设法让他上学。
1936年,张先生
浙江省新昌中学初中毕业后在乡间小学教书。
1939年到丽水碧湖的浙江联师求学,毕业后曾短暂
任新昌中学音乐教师。之后于1943年秋到
浙江大学的龙泉分校学习,毕业后到嘉兴青年中学教数学,从此一生和数学教育结缘。1948年秋新昌中学任教及做训育主任。
1949年调上海晋元中学,此后,在华东速成学校任教。后调华东文委、中央文委干部教育局编写干部数学教材。不久后,于1954年调北京中央文委工作。旋即调入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编辑、副编审、特约编审,编辑室主任、咨询委员。
曾任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和审定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理事、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和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董事长。长期从事
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多次参与或主持教育部组织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制订,担任《中小学数学》杂志编委,并任主任。倡导筹建了“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课题组。著作除教材外,有《小学数学漫谈》、《初中数学教学指导书》、《高中数学教学指导书》、《为了大众掌握数学》、《数学大师论数学教育》等。
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及《中小学数学》杂志总编方运加先生赞扬张孝达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努力促成建立了省、地(市)、县数学教研会,在国内形成自上而下的四级教研网,通过这样的网络,把全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组织起来,配合各级
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心任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研究改革数学教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作出重要贡献。从历史上看,通过
群众性组织,动员和组织全国数学教师协同进行教学研究,这是首创。张孝达先生长期从事数学教材编写及课程改革事业,数学课程的历次改革和发展及其最近十余年的数学课程改革及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他都发挥了实实在在的引领作用,他在全国率先倡导“为了大众掌握数学”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思想,并亲历而为,领军前行;他的许多数学课程改革思想已渗透至当今的中小学数学课本中。张孝达先生品德高尚、待人诚恳、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深受数学教育界同仁们的尊敬、爱戴,他是公认的数学教育大师。
2011年,张老92高寿回乡扫墓,带回十多万字的课题资料审阅。这是张老晚年所推动的一个重要课题,他在考虑用中国传统数学来改造现在的数学教育。这里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和
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等单位联合成立了课题组,他所看的正是课题组的报告和研究成果。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张玺恩先生赞扬张孝达先生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历史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了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大潮中,为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深化改革钻研不息,笔耕不止。他凝聚二十多年来为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心血,体现了长期从事中学数学教材研究和编写工作的一位长者的爱国之心。张老先生在20世纪末提出“构建世纪初的初中数学教材”框架,并与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进一步探讨论证后,付诸实施,已编出内容现代化、结构层次化、表述过程化的新教材,正在实验中。张老参加了设计、编写、统稿全过程,体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贵可敬精神。
张老德高躬行,夫人许琳珍,比他大四岁,没上过学,靠自学补习到小学文化程度。1938年结婚,育有两子,1953年带着两个孩子到
上海市张老身边,1954年又随着张老到北京,在
人民教育出版社当工人。她待人宽厚,心胸豁达。晚年,心系家乡,年年都资助山区贫困学生,让他们不致因贫困而辍学。夫人于2004年逝世。
张老有三个子女。长子张颖中毕业于北大数学系,是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次子张颖放系美国物理学博士;小女儿也是大学毕业;孙子为
北京大学在职博士生;堂侄张大彰为
南京工业大学系主任;堂侄张兢在家乡办厂,曾任县政协委员。真是一门多博士,书香门第。
东房子孙也是人才辈出,很多人都是大学毕业。有在南京工大任系主任的,有在
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当教授的,也有在其他学校任教或其他单位工作的,有的自己办实业,做出了很大的业绩。
“老屋”古宅,岁月斑驳,目睹了时代变迁,古韵悠悠,景观独特,折射出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
张孝达先生后裔为弘扬古宅人文景观,保护历史遗存,以名人故居规格,报请县文管会批准,自筹经费,将“老屋”修完整,传承后世。老屋重修成功,使祖上传下来的产业避免了倒塌的危险,为张家后人保存了一个可以团聚的地方,使后辈子孙怀念先祖时有一个形象的寄托。
“老屋”诗礼传家,人才辈出,为祖国建设服务,业绩卓越。
“新屋”幽幽古宅,久经沧桑,是幸存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再生的特殊文化资源。
“老屋”、“新屋”我们保护修缮、弘扬利用,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又是传承乡邦人文景观、乡土自然景致、乡村历史文脉,功德千秋。
重修记事
张家老屋台门,建成年代久远,几经修缮维护。先祖功丙发家后于
乾隆末建新屋台门(千柱屋),继而翻建老屋台门。二零零六年老屋台门和千柱屋合为一处县文物保护点。老屋台门因年久失修,建筑残损严重,频临倒塌。二零零七年六月,
张姓后裔自筹资金对其进行落架大修,由
绍兴市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承修,同年底完工。修建后,粉墙黛瓦,恢弘古朴,一如旧制,老屋重辉,乃刻石记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