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耶诺
福克·耶诺
福克·耶诺(Fock Jenő;1916年5月17日,基什派什特,——2001年5月23日,布达佩斯。)匈牙利政治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经济学家,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匈牙利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在1967年至1975年任匈牙利总理期间,实行被称为“新经济体制”的改革。
人物简介
福克·耶诺(Fock Jenő,1916年5月17日——2001年5月23日)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工农革命政府总理。
人物传记
1916年5月17日生于匈牙利杰尔-莫松-肖普朗州的基什派什特(今布达佩斯第十九区)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锁匠和知名的社会民主党人。1930年,14岁的福克·耶诺在马克思-梅赖伊厂当机械工学徒,1936——1939年在甘茨车辆厂当机械工人。1932年加入匈牙利社会民主党和冶金工人工会,同时加入匈牙利共产党(1948年与匈牙利社会民主党合并,称匈牙利劳动人民党,1956年改称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并参加匈牙利共产主义青年工人联盟和匈牙利红色救济会的工作。1937年任匈牙利社会民主党全国青年委员会委员。1939年入伍服兵役,1940年以莫须有的间谍罪法西斯主义反动当局逮捕,判处三年徒刑。1943年获释后被派往前线,1944年逃脱。
1945年1月任匈牙利共产党布达佩斯市委员会委员,布达佩斯第十区党委书记。1946年任匈牙利共产党布达佩斯市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1947年在匈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6个月。毕业后,先后任匈共中央组织部指导员、重工业部人事处处长、劳动司司长。1949年7月任机械工程局局长。1950年任重工业部副部长,1951年1月27日——1954年9月9日任冶金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1954年10月任匈牙利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贸易使团团长。1955年4月30日——1957年2月26日先后任匈牙利工会全国理事会书记、副总书记。
1956年7月21日在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全会上当选为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后参加建党工作,1956年11月——1989年10月一直当选为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1957年2月26日——1961年9月12日任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经济政策,为恢复和重振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1957年6月29日在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当选为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61年9月13日——1967年4月14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工农革命政府副总理。1967年4月14日——1975年5月15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工农革命政府总理。1962年11月任党中央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1966年12月任党中央经济政策委员会和党中央经济工作小组成员。1975年5月15日被解除总理职务,退休,其政治局委员职务保留至1980年3月27日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0年4月——1989年12月任技术、自然科学协会联合会主席。1984——1989年任宪法人权理事会成员。1983年3月,福克·耶诺以前总理的身份参加了前政府首脑国际行动理事会第一届年会,为该组织创始成员之一。1988年5月在匈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全会上,他提出建议,指卡德尔应辞去总书记并放弃党主席职务。1988年12月当选为党中央国际、法律和政府政策委员会委员。
1945年4月2日当选为匈牙利临时国民议会代表。1958年11月16日、1967年1月28日作为匈牙利爱国人民阵线候选人当选为杰尔-肖普朗州国民议会代表。1971年4月25日——1980年6月8日当选为科马罗姆州国民议会代表。1980年6月8日——1985年6月8日在杰尔-肖普朗州第5选区重新当选为国民议会代表。
1993年5月出席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行动理事会年会。
2001年5月23日在布达佩斯逝世,享年85岁。
改革者
福克·耶诺长期担任国民经济领域的领导工作,是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在担任党中央经济书记、政府主管经济的副总理、政府总理期间,参与和主导了1956年事件以后匈牙利的一系列改革(卡达尔改革),制定和实行“新经济体制”,创造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三年恢复计划
1956年事件给匈牙利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共达电声220亿福林,相当于年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阻碍了1956~1960年计划的执行。根据1956年1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临时中央全会和1957年6月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福克·耶诺主持制定了旨在恢复经济的1958~1960年的三年国民经济计划。1957年决议指出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大力发展最适合本国条件的工业部门;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成分占统治地位,以小工商业补充工商业不足。政府取消义务征购制,实行收购制和新价格制度,支持农业社和个体农户发展生产,允许农民自由选择经营方式,准许农民自由出售农产品和自由负责5霍尔特以下的土地。政府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改变利润和工资制度等措施。三年计划将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上:放慢重工业增长速度,加速农业、轻工业发展,调整消费与积累比例,根据本国资源和技术力量,调整工业结构,加速发展用料少、劳动密集、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生产部门,优先发展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中的通讯、仪器部门。1960年三年计划超额完成和1961年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匈牙利全面发展国民经济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个五年计划及执行情况
在1961——1975年的15年间,福克·耶诺主持制定和执行了三个五年计划,即1961~1965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和1971~1975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
1961~1965年的“二五”计划规定要继续发展工业,首先是重工业,指出工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技术水平和改善产品质量。计划还把农业生产力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关键环节。计划并规定,五年内国民收入增长36%,工业生产增长48~50%,农业总产量增长22~23%,消费基金提高22~23%,职工人均实际收入提高15~17%。由于计划指标偏高,相当部分计划任务未能完成。五年内,国民收入只增长25%。工业生产增长47%,机械工业尤其化学工业增长更快,但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原计划,计划完成较多依靠增加职工人数,经济粗放发展的特征仍较明显。农业生产仅增长10%,但已实现粮食自给。进出口增长幅度均大于生产增长,但外贸出现逆差。职工人均实际收入增长18%,实际工资提高9%,消费基金增长22%。计划执行过程中,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农业未按期完成计划,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后半期,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1966~1970年的“三五”计划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经常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在数量、质量和品种方面改进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协调,是国际收支达到平衡。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生产开支,普遍提高技术水平的要求。计划较现实地规定,五年内国民收入增长19~21%(年均4%),工业生产增长32~36%,建筑工业增长24~28%,农业生产增长13~15%,人均实际收入提高14~16%,实际工资提高9~10%。由于计划执行期间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工作成效提高,国民经济取得持续均衡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计划执行结果是,五年内国民收入增长31%(年均7%),工业生产增长35%,建筑工业增长62%,农业总产量增长16%。计划期间,出口增长速度(55%)快于进口(47%),外贸逆差减少。居民消费增长32%,人均实际收入增加34%。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快于职工,工农收入水平拉平。同时,社会福利进一步扩大,实行了儿童抚养补助等福利措施,工业、建工部门普遍实行44小时工作周。但劳动力使用不当,生产率增长慢于计划,生产技术水平、投资效益未能相应提高,投资战线过长等问题依然存在。
1974~1975年的“四五”计划规定,经济政策的主要方针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要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迅速提高,购买力的增长要与生产的提高相一致,并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关系。计划规定,五年内国民收入增长30~32%(年均5.5~6%),工业生产增长32~34%,建筑业增长40~41%,农业生产增长15~16%,外贸额增长40~50%,实际工资提高16~18%,人均实际收入提高25~27%,居民消费提高29~30%。计划初期,经济发展加速,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对外贸易活跃。但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由于追求发展的高速度,投资和进口增长过速,给财政平衡造成负担。尤其在国际经济条件恶化后,仍强求保持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增长速度,用借外债来弥补国内财政赤字,导致经济困难加剧。“四五”计划执行结果是,国民收入增长35%(年均6.3%),工业生产增长37%,农业生产增长18%,外贸额增长近50%,但建筑业生产仅增长28%。生产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基本转入集约化发展。职工人均实际工资提高18%,人均实际收入增长25%,居民消费增长28%。主要指标大多完成或超额完成,但经济平衡状况不佳,国民经济结构依然不完善。四五计划期间,匈改变能源结构,通过执行或继续执行发展铝的纲要、公路车辆纲要、计算技术纲要、石油化学工业纲要等中央发展纲要及采取其他重大措施,在改变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一批大型投资项目投产。1961~1975年建设100万套住宅的计划超额完成,比计划多建4.7万套。农作物产量超过计划,小麦、玉米产量几乎相当于“三五”计划的1.5倍。1972年人均占有粮食突破1吨,70年代人均占有粮食遂跃居世界前列,人均占有肉、蛋数量也居经互会首位。应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全部入学,中等学校在校生比例增加,参加成年教育人数增加70%。
纵观这15年,匈牙利发展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是卡达尔时代政治、经济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一片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繁荣景象。
改革成败和争论
1964年12月匈党中央决定成立以涅尔什·雷热为首的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会主席团由12人组成,福克·耶诺是7名核心领导成员之一。在1967年接替卡拉伊·久洛担任政府首脑后的八年时间里,是匈牙利1968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倡导、组织者之一。在福克和涅尔什的主持下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匈牙利经济的发展。改革旨在在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引入市场经济元素,搞活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行改革后,在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前提下,国家一般不再给企业规定计划指标,而把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指南和准绳”。经济决定权下放,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美国运通公司经济手段调节经济进程,突出价格、利润、税收、工资、信贷等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改革初期,国际经济条件有利,改革进展顺利,经济发展迅速均衡。这一阶段被匈经济学家称之为改革的“黄金时代”。1968~1972年的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6.5~7%。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福克等人强调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主张同西方积极发展经济关系,借以突破经互会框架的束缚。至1970年,匈牙利同134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农业生产方面,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大增加,小麦与改革前5年相比增长了31%。谷物增长20%,甜菜增长7.4%。这一时期居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人均实际收入增长31%(改革前的1963-1967年为26%,下文简称前5年),人均实际工资增长28%(前5年为13.5%),人均消费增长28%(前5年为23%),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更快,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改善,物资丰富,市场繁荣。
改革工作的不足之处是,1968年实施的改革由于政府管理经济的组织机构原封不动地保持原状,不时出现对企业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一部分产品自由作价后,在一些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中,为牟取暴利,出现哄抬物价的现象,破坏了市场的供求平衡。对企业投资缺乏控制,计划外投资过多,造成投资资金大幅度增长。这一阶段投资年平均增长12.5%,其中1971年同1970年相比,投资增长速度比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2倍,投资失控造成财政预算外赤字,5年累计达133亿福林,“投资方面的重大过错是造成所有消极现象的原因”(福克语)。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匈改革刚刚起步,缺乏经验,扩大企业自主权限的步子迈得过大过急。加上改革的原则尚未被所有人理解,又缺乏一整套相应的经济调节制度,使有些人钻了改革的空子,滥用职权,在社会上出现了某些不正之风。匈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决定对改革措施进行调整。
1972~1973年,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遇到困难和波折,一度出现过动摇和停滞,有的方面甚至后退。匈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采取措施加强经济发展的计划性,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各种调节制度,限制企业某些不适当的权限,但由于制定的经济决策脱离实际,不能很快适应和摆脱由于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暴涨给匈带来的不利条件和影响,给匈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困难。
在如何看待改革问题上,坚持改革的一方认为政府管理机构仍保持着对投资、外贸进出口、劳动力等方面实行国家国家垄断,对企业行政干予过多,企业留成比例减少,使职工的工资发放受到严格控制,企业自主权没有扩大反而缩小了,这一切不符合改革的基本设想,匈面临的困难是外部条件造成的的,不应归咎于新经济体制。而反对改革的一方利用1968年“布拉格之春”及侵捷事件的发生和国内投资失控等问题攻击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奉行的原则,称匈出现的困难都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主张放弃改革,走回头路。对于石油价格暴涨而引起的世界经济动荡,以总理福克、中央书记涅尔什为代表主张继续进行改革的一方认为世界市场的变动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持续的,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考虑这种影响,并及时作出适当反应。而以中央书记比斯库为代表的一方则认为计划经济管理本身就可以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在世界市场发生不利变化时不受影响,发生不利变化是暂时的,不主张对此及时作出反应。此外,改革还受到来自华沙条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的阻挠和反对,匈牙利在1971年曾提出经互会各成员国也应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改革方案,遭到拒绝,使匈牙利的外贸改革增加了外部的局限性。苏联在对匈贸易中打着“一体化”的旗号多采取恃强凌弱的做法,匈苏外贸纠纷日益激化。更为严重的是,比斯库·贝洛等人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外勾结,公然向党中央施压和夺权,苏联甚至直接插手干预匈党内部的人事和权力布局。在这种不利的国内外形势下,匈党中央和卡达尔为应付这种局面,不得不作出一系列让步和妥协。1974年3月解除了主持改革的涅尔什的中央经济书记职务,同时被解职的还有支持改革的副总理费赫尔·拉约什和中央意识形态书记阿策尔·捷尔吉,福克·耶诺孤掌难鸣,1975年5月被迫辞去政府总理职务,匈牙利谋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改革尝试在内外压力下失败。
主要著作
《我国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与三年计划》(1958年);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匈牙利国民经济》(1963年);
《在国家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1972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传记
改革者
三年恢复计划
三个五年计划及执行情况
改革成败和争论
主要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