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试是
清代由各省
学政主持的考试。因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学官称提学道,亦沿称“道试”。凡经
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其报名、填写履历、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各府应试童生,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试
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
圣谕广训》百数十字。揭晓名为出案,录取者为
生员(俗称“
秀才”),札发入府、县学学习称“入学”,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此为童生试的最高阶段考试。
清由各省
学政(
清代顺天、
江南、
浙江省称学政,其余称学道;后改以任职者原官的高下,分称学政、学道,
雍正时废学道,开始一律称学政)主持的考试。经
府试录取的童生可参加。因为学政称提督学院,故名院试,又沿袭旧名学道,亦称道试。报名等手续与府县试略同。学政于驻在地(一般为省城,亦有例外者,如顺天学政驻
南通市)考试就近的府、县。余各府,则依次分期案临考试。正场一场,复试一场。揭晓称“出案”。录取者为
生员,送入府、县
学宫,称“入学”,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
评卷由五百里外较远的书院山长或幕友当任。第一场录取人数,为当取
秀才名额之一倍,用圆圈揭晓,写坐号,不写姓名,称之「草案」。第二场覆试后,拆弥封,写姓名,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
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乾隆,为防止保结廪生徇情受贿,与考生共同作弊,增加「派保」。府考后将录取考生名册,按五人一组,分配给若干派保廪生,先期公告,考生必须先请认保廪生,再请派保廪生,有认保派保双重保险,至院考才给准考。
学政点名,认保派保廪生均在旁监视,遇考生有疑问者,随即查究或扣考,重则枷示。(派保公告
院考由「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每省一人,三年一任,学政考文童兼考武童,故加提督衔,全部官衔「钦命提督某省学政」,身份等同钦差,舆
巡抚平行,三品以上官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