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梦(1915年—?),湖南湘潭人,中国实验力学家。早年为开展
国机集团强度研究做了大量组织工作与学术工作,重视学科与工程实际结合。曾任第一机械工业部
郑州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实验应力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促进实验力学学术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
生平简介
背景
傅梦蘧,又名孟蘧,1915年10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现为
湘潭市)一个地主家庭。幼习诗书,崇信
儒教,并受严格的家庭教育,又随一美国传教士夫人学习
英语。青少年时,在湖南长沙读中学6年(初中和
高中)。1935年秋,考入
北平市(今北京)
清华大学,先学电机,后改学机械。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曾积极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主要做些宣传报道工作。
抗战
七七事变后,
日本侵略军侵华,学校南迁。按照学校安排,他投笔从戎,参加了一段抗战工作。1942年返校复学。1943年,毕业于
云南省昆明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清华大学授予工
学士。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汽车修理保养和零部件制造等技术工作,迄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职业生涯
1954年7月,调武汉市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筹备处,集中学习一个多月,即赴
中国一汽带职实习。曾任底盘工场总机械师,负责底盘工场6个车间的大型精密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验收工作,并负责建立一个机修站。在
苏联专家指导下,顺利完成各项机械设备的基建验收工作和机修站的建立。
1956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的
解放牌汽车正式投入生产。他于同年10月,被调至北京市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
中国机械总院参加建院工作,负责机械强度研究室的筹建,是机械科学研究院机械强度研究室创建人之一。在强度研究人员的培养、强度实验室的建立、实验仪器设备的订购,以及组织有关人员下厂调查、开设研究课题等方面,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贡献。1962年,他参加国家科委10年规划(1963—1973)中机械学规划的制订工作,担任学科组秘书。从调查研究、编写中心问题任务说明书,到检查规划执行情况的全过程,均亲自参加;并负责“实验
应力分析”中心问题任务说明书的起草和讨论修订工作,以及执笔修订其他几个中心问题的任务说明书。“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械科学研究院分迁一部分专业至
郑州市,后成立
郑州机械研究所。因专业关系,他被分配至郑州,但由于当时身患癌症,留京医治。留京治病期间,他仍积极从事书刊撰写和学术活动两项主要工作。 1974年起,承担《机械工程手册》(第一版)第19篇机械结构强度的主编和撰搞审稿工作。该手册于1982年出版,1983年被评为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
一等奖。1980年和1981年又先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编辑委员会委员;实验
应力分析编写组主编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工程基础编写组的副主编,均按质按量及时完成所承担的撰写任务和主编审稿改稿工作。
1987年,他担任《工程力学手册》副主编、第七篇实验力学的主编。此外,还担任多种学术刊物,如《
机械工程学报》、《
固体力学学报》、《
实验力学》、《力学与实践》、《
机械强度》、《
强度与环境》等的编委、副主编、主编、顾问等职务。
1982年以来,他还担任
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理事、实验应力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主任委员,以及北京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职业成就
机械强度研究室的筹建
开拓机械强度研究领域,为提高机械设计质量建立基础1956年10月,傅梦蘧被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科
学研究院后,承担了机械强度研究室的筹建工作。当时部领导的意图是,考虑到机械产品的设计将从仿制走向独立设计,必须建立为机械设计服务的研究基础,其中涉及到机械设计质量的主要关键之一是研究机械结构的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以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度和消除机械设备发生失效事故的潜在性。为此,一方面要求
中国机械总院建立机械强度研究室,为提高机械设计质量建立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在几个机械工业强度问题较为突出的重点工厂,组织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协作,开展机械强度研究工作,以适应工厂发展的需要。为了贯彻执行部领导的这一意图,傅梦蓬积极筹建机械强度研究室。经过几年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后建成四个颇具规模的电测、光弹性、振动和疲劳实验研究室,锻炼出一批研究人员,能够承担机械与材料强度实验方面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重点科研项目
与此同时,他还担负起国家科委与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提出的在国家几个重点工业地区建立机械强度研究基地的重点科研项目,先委托
清华大学材料力学教研室举办两期机械强度培训班,为筹备建立强度研究基地的机械工厂培训机械强度实验研究人员,并亲赴各地工厂共同商讨提出建立机械强度实验研究室和人员配备的方案,并先后在大连工矿车辆厂(现为大连重型机器厂)和太原重型机器厂蹲点,结合工厂提出的问题,共同开展研究工作,还与当地有关单位商量共同举办机械强度讲习班,带动当地工厂机械强度实验研究工作的开发。
职业贡献
多年来,他领导的强度实验室为提高机械设计质量,进行了不少有成效的工作,如:针对当时机械工业的需要,先行开展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的研究,掌握必要的实验手段。在电测方面开展常温和高温(350℃、400℃、450℃)电阻应变计以及制造丝绕式电阻应变计的半自动绕线机等的研制工作;在光弹性方面,先开展平面光弹性、三维光弹性以及中国开展得较早的光弹性贴片法的实验研究,继而结合机械工程实际问题,为重要机械零部件进行
应力分析和选型实验,进而为机械结构进行失效分析、故障诊断以及安全评定等的实验研究。与此同时,还承担了国家科委与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设立的重点科研项目,即在全国几个重点机械工业生产地区建立起强度实验研究基地。在他担任
中国机械总院第一处主任工程师期间,又开展了机械结构的动强度研究,还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3万吨模锻水压机的结构强度研究和高温高速离心蠕变试验机研制的技术主管工作,其中,3万吨模锻水压机的结构强度研究课题曾获得中国第一届科学技术大会奖。
学术交流
加强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的发展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傅梦蘧担任
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
员会副主任委员与主任委员工作共12年(1979—1991),曾主持召开了5届全国学术会议(人数规模都在300人以上)、2届国际学术会议和17次专题研讨会。平均每年有两次学术活动。每次会议在开会前都明确开会的目的,作了细致的考虑、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安排,使得每次会议召开的成功率都很高,都能取得较大收获,因而令与会的多数人感到满意。如1985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实验力学会议(ICEM),出席会议的外国专家学者近150人,分别来自
日本、美国、
英国、
德国、
瑞士、
意大利、
加拿大、
埃及、
印度、
朝鲜等10多个国家。其中有美国实验力学学会(SEM)主席、英国应变测量学会(BSSM)终身主席、联邦德国和加拿大实验应力分析学会主席以及日本非破坏协会(JSNDI)主席等国际实验力学界的知名学者。会议共接受178篇论文,其中许多篇具有国际水平,受到与会国内外人士的重视。这些国内和国际的专业学术会议,扩大了国际影响,沟通了国际交流渠道,有利于“请进来”和“派出去”促进专业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傅梦蘧十分重视专业学科的发展必须与工程应用相结合。他认为学科的发展要有所创新,但创新应是为了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创新,促使学科向更新更高的方向发展。10多年来,他与
贾有权等实验力学专家努力发挥学会专业委员会在学科导向、学术交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带动着中国实验力学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并组织推动大家在许多重要的工程设计、各种产品的
应力分析、结构故障的排除以及众多工程的现场监测等方面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重大工程问题,赢得了声誉。
在回顾中国实验力学学科发展的道路时,从开创时仅以
电阻应变测量和光弹性法为主的实验应力分析,进而发展为含有电学、光学、
声学各种实验方法以及实验及计算相结合的、包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现代实验力学,是与傅梦蘧对学会工作的奉献精神与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分不开的。
个人简历
1915年10月9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
1935—1937年先后在
清华大学电机系、机械系学习。
1938年先由清华大学保送至
国民政府陆军交学校第三期技术学员队,学习汽车修理和驾驶。后
任重庆国民政府陆军第二百师(机械化师)技术室技士。1939—1942年任重庆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汽车修理所机务员。
1942—1943年毕业于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获清华大学工
学士。
1944—1949年先后任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西南公路运输局及西南公路运输处长沙分处工程师兼科长、柳州保养场工程师兼场长。
1949—1953年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运输局柳州汽车修配厂工程师兼厂长。
1953—1954年广西省运输局工程师兼计划科长。
1954—1956年任武汉市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筹备处工程师、
中国一汽机械处工程师底盘工场总机械师。
1956—197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机械总院工程师、机械强度研究室主任、第一处主任工程师。
1971—1987年一机部
郑州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79—1991年
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其前身为实验
应力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
1980—1992年北京力学会常务理事、实验力学专业组组长。
1992年—北京力学会第四届名誉理事。
主要论着
1傅梦蘧主编.第19篇:机械结构强度.机械工程手册,第1版.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2傅梦蘧主编.实验应力分析.
上海市:
知识出版社,1984.
3傅梦蘧主编.第七篇:实验力学.
工程力学手册,北京:
高教社,待出版.
4傅梦蘧主编.第1卷第5篇:实验应力分析.机械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