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镇华(1883年—1952年),原名茂业,字雪亚,
河南省巩义市南河渡镇神堤人,匪首、原
镇嵩军统领。刘镇华原为清末附生,毕业于保定法政专门学堂监狱科;中华民国成立(1912)后任豫西观察使(后改道尹),后投靠
袁世凯,参与镇压
白朗;1926年春,在
吴佩孚、
张作霖的支持下纠集10万人进攻
西安市,围城8个月之久,围城期间,城内病、饿、战死的军民达五万之众,约占当时西安城内人口的四分之一。1948年赴中国台湾,1952年病亡于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镇华1883年生于一个小商家庭,幼年时家道中落,由父亲教授《四书》《五经》,考中秀才。后入保定北洋优级师范学堂、保定法政专门学堂监狱科学习,毕业后在开封中州公学任庶务长。
反清投袁
1908年,刘镇华加入了同盟会,开始在豫西一带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
辛亥革命前夕,刘镇华到嵩县羊山,动员那里由
王天纵率领的一支“刀客”武装参加反清斗争。这支武装后来成了他发迹的资本。1911年11月,王天纵率众随刘镇华下羊山打
洛阳市,但遭到挫折。12月,刘镇华动员王天纵转战
陕西省。于是,这支武装西出潼关,投入陕西军政府秦陇复汉军东路大都督
张钫部,参与反清战争。张钫任王天纵为东征先锋官,
张治公、
柴云升、
憨玉昆为标统,刘镇华被任为书记官,后提升参议。
镇嵩军统领
民国成立后,陕西军政府实行裁军,张钫部亦要裁员四五千。
河南省都督张镇芳因豫西一带社会动荡不安,且鞭长莫及,经与陕西军政府张凤翙、张钫协商,
王天纵这部分军队开回豫西,分驻
河南府、
陕州区、
汝州市等二十二个县,帮助当地维持社会治安。因这一带靠近
嵩山,故这支军队称为“镇嵩军”。由于王天纵被
袁世凯调往北京,任京畿一带稽查长,经
张钫举荐,袁世凯任命刘镇华为镇嵩军协统兼豫西观察使及豫西剿匪总司令,统领三标一营:第一标分统
柴云升,第二标分统
张治公,第三标分统
憨玉昆,炮兵营长武衍周。就这样,刘镇华掌握了
镇嵩军,又有豫西一块地盘,开始了他的军阀生涯。
镇嵩军官兵多为“刀客”出身
镇嵩军官兵多为“刀客”出身,且与豫西土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镇嵩军备受豫督
张镇芳以及其他派系将领的歧视和打击。为了改变这种处境,刘镇华决心整顿军纪,下狠心进行剿匪,张治公、憨玉昆、柴云升等都“大义灭亲”,很快把
伊川县、
洛宁县、
嵩县、
宜阳县一带的匪患剿平,镇嵩军内部因株连也被杀二三千人。这样,镇嵩军总算得到张镇芳的赞赏,在豫西站住了脚跟。
二次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
中国国民党首领黄兴派代表携密信由南京到豫陕,联络刘镇华、张凤翙、
张钫反袁。刘镇华不但不敢反袁,反而趁机巴结奉承
袁世凯。他先收到
黄兴的信后,即派人在赴陕的路上将信使杀害,把黄兴给张凤翙、张钫的信密告袁世凯,从而获得袁世凯的信任。同一年,河南
宝丰县农民
白朗领导了规模颇大的农民起义,活跃在豫西,与袁军作战,刘镇华也奉命率
镇嵩军前往镇压。
镇压白朗起义
1914年8月,白朗在宝丰鲁山作战阵亡。刘镇华得知白朗的埋葬处后,即派人割下白朗的头,并捏造“击毙白朗的经过”,向袁世凯“报捷”,得赏银十万元,被袁世凯授予陆军中将,获勋五位奖章。此后数年,刘镇华更加靠拢
袁世凯,苦心经营镇嵩军,势力不断壮大。
执陕八年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刘镇华很快投靠了皖系
段祺瑞。1917年冬,
陕西省革命党人
郭坚、
耿直、
高峻等响应
孙中山护法反皖号召,率
陕西靖国军围攻
西安市,讨伐投靠皖系的陕西督军兼省长
陈树藩。陈树藩兵力单薄,急电刘镇华求援。刘镇华正苦于粮饷不足,有这个可以向陕西发展的机会,当然喜出望外,即率部赴陕。但是,刘镇华抵达
潼关县时,又停止行军,派人往见陈树藩,说明自己“在陕西没有什么名义,不便深入”。陈树藩知道他的心意,为解燃眉之急,便许以省长之职。这样,刘镇华才率军前进,击退靖国军,解西安之围。
弃皖投直
1918年3月,刘镇华由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
陕西省省长。刘镇华进入陕西以后,表面上和
陈树藩合作,如开放烟禁区、贩卖
罂粟等,但暗中,刘镇华也在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利用围剿
陕西靖国军之机,将郭坚部收编为省长的直属部队,还相继兼并了
关中西部诸县。刘镇华初到陕西时,兵不过三路,枪不过两千,两年多时间便发展到几万人。
争霸豫陕,惨遭失败
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刘镇华奉
吴佩孚之命,派张治公师前往
山海关区助战。10月,
冯玉祥发动
辛酉政变,直系政府垮台,
段祺瑞被推为执政。冯玉祥与
胡景翼、
孙岳成立
国民军。胡景翼原为
陕军将领,出任国民军副总司令兼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1925年1月,率国民二军进入
河南省,击败吴佩孚军,占据
开封市。
刘镇华看局势已变,亦急忙摇身一变,通电拥护段祺瑞,即命令驻守豫西的
镇嵩军大将
憨玉昆迅速向河南扩充地盘。憨玉昆自称国民豫军总司令,率部袭击
洛阳市,逼吴佩孚逃往
郑州市。
为争夺河南的军政大权,胡景翼与憨玉昆矛盾激化,只有付诸武力,1925年2月底,胡憨之战便爆发。
刘镇华认为这是一个夺了河南,使豫陕连成一片的好机会,决定孤注一掷,把军政职务交给
吴新田,以出巡为名,率领陕境的镇嵩军赴豫援憨,在洛阳亲自督战。镇嵩军与国民二军在黑石关、
虎牢关等地展开激战,结果,镇嵩军一败再败。憨玉昆逃回
嵩县,羞愤交加,于1925年4月2日服毒自杀。
刘镇华兵败后,
段祺瑞仍企图使刘继续督陕,但遭到
陕西省各地人民愤怒抗议,京、沪、汉各地陕西同乡会、学生会亦同声谴责。原
胡景翼部将领
冯子明、
田玉洁等部在
华阴市、
华州区起义倒刘;
陕北地区镇守使
井岳秀派军袭击潼关断刘归路;
杨虎城等部则把守
韩城市、
朝邑一带黄河渡口阻刘入陕。刘镇华无奈,只得率残部逃往
山西省投靠
阎锡山,结束了他在陕西长达八年的统治。
1925年秋,直奉军阀联合进攻
国民军,刘镇华看到时机已到,即赶往
天津市会晤
张作霖,后又往岳阳会见
吴佩孚,重新投靠直奉军阀,被任为豫陕剿匪总司令。他召集
镇嵩军旧部及民间武装,得数万人,沿
陇海铁路西段东进,攻击国民二军
岳维峻、李虎臣部。
1926年初,刘镇华在
陕州区、
灵宝市一带,联合直、奉、阎部,将国民二军击败。刘镇华乘胜率七万大军,迅速通过潼关,于4月15日进抵西安东郊,准备入城,重温旧梦。
守卫
西安市的
陕西省军务督办、国民二军第十师师长李虎臣和陕西陆军第四师师长卫定一等部,兵力不过三四千人,士气萎靡,处境危殆,西安城中一些士绅已准备迎刘入城。
1926年4月16日,国民三军第三师师长
杨虎城率所部主力驰援西安,击退刘军前锋,与李、卫等部共约一万人,守卫西安。
1926年4月17日,刘镇华下令包围西安。到5月15日,刘军攻占城西三桥,完成四面包围,西安攻防战接连出现激战,尤其在东关地区,双方鏖战惨烈,常常短兵相接,白刃拼杀,反复搏斗。刘镇华放火烧掉城外6600余公顷麦田,强征民夫在城周围挖掘了一条3公里长的断绝沟,企图迫使全城军民投降。国民革命军将领杨虎城、
李云龙率领
西安市军民奋起抵抗,坚守城池达八月之久。8月以后,城内弹缺粮尽,已陷危境,但
陕军仍在坚守。8月下旬开始,刘镇华也指挥
镇嵩军围攻渭北三原,亦遭陕军奋力抗击。
9月,冯玉祥响应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在绥远之五原誓师,随即任命
孙良诚为援陕总指挥,率部经宁、甘进军
陕西省。10月中旬,首解三原之围,冯军随即向
咸阳市和西安外围展开总攻。11月,冯军攻击西安以东的十里铺刘镇华大本营。西安城内守军也乘机出击。在内外夹攻之下,刘镇华仓惶逃到豫西陕州。
1926年11月28日,
西安市解围。围城期间,城内病、饿、战死的军民达五万之众,约占当时西安城内人口的四分之一,史称“
二虎守长安”。
出国免战,附蒋再起
刘镇华西安败阵,重新统治陕西的美梦破灭,当时
吴佩孚已垮台,
阎锡山在摇摆之中,是投靠冯玉祥还是投靠
张作霖,
镇嵩军内争论不休。刘镇华认为,奉系势力遥远,而冯玉祥就在身边,不投冯就会被消灭,于是决定投冯。
1927年夏,刘镇华经
张钫疏通,前往
开封市向冯玉祥请罪,取得冯的谅解。但是,其部属
柴云升、王振等不愿投冯,与刘镇华脱离关系,率部往
济南市投
张宗昌。
张治公则率其部投靠奉系,盘踞
洛阳市。这样,建立了十五年之久的镇嵩军解体,刘镇华率余部归附冯玉祥,被改编为第八方面军,辖
刘茂恩(刘镇华五弟)和
万选才两个军。1928年
二次北伐结束后,刘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路军,所辖两军压缩为两师,归
阎锡山节制。
民国17年(1928年)3月15日,北伐军刘镇华部到
邱县,县知事贪官刘绥忠带民团避七方村,拟弃职潜逃,是日晨被追获,扭送驻邱城北伐军司令部惩处。
1929年,
冯玉祥、阎锡山酝酿反蒋,刘镇华不想附和,苦劝阎锡山无效,于1930年4月蒋冯阎大战(中原大战)爆发后,刘有意避开,以考察为名,前往
日本、
德国游历,临走时,刘镇华把第十一路军指挥权交给其五弟
刘茂恩(书霖),引起
万选才的不满。万选才投靠冯阎,当上了
河南省省长。刘茂恩对此极为不满,将万选才诱捕,率部投靠
蒋介石,被委为第十五军军长,不久,万选才在南京被蒋介石枪毙。1930年秋,冯阎败局已定,刘镇华回国,即到南京谒拜蒋介石,被任为豫陕晋边区绥靖督办,驻
新乡市。1932年,调任豫鄂陕边区绥靖督办,移驻
南阳市。1933年5月,经南昌行营秘书长
杨永泰推荐,刘镇华出任安徽省主席兼豫鄂皖区“剿匪”总司令,其基本部队
刘茂恩的第十五军也移调安徽,加入了“围剿”
中国工农红军、屠杀革命人民的行列。
精神失常,脱离政治舞台
1934年10月,
方志敏率红军抗日先遣队由赣东北北上,
蒋介石纠集反动军队进行阻击。刘奉命率部驻皖南屯溪堵截。抗日先遣队失败后,刘回
安庆市,其部队由刘茂恩率领追击从鄂豫皖苏区突围
长征的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至陕南山区。
翌年5月安徽省政府改组,刘镇华被免去省长之职,
刘尚清接任省主席,从此刘镇华退出政治舞台。抗日战争时期,刘镇华不敢在
西安市安家,隐居
城固县八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移居
开封市。1948年7月,迁居
上海市。南京解放前夕,随家人迁往中国台湾,1952年3月(一说1955年11月18日,另说1956年;本志从《
民国人物传》第三卷)死于
台北市。
人物评价
匪首刘镇华是北洋直系军阀的走狗其任陕西省长和军事督办时凶狠残忍横征暴敛其所统帅的军队亦是惯匪集团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袁武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重要问题研究》评)
亲属成员
刘镇华的弟弟
刘茂恩(字子英),生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早年起随兄在军队任职,历任营长、团长、师长等职。民国十七年(1927年)后,历任国民革命军建制第二十六条军军长、第十五军军长、第十三军团军团长、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兼省保安总司令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刘茂恩指示其
地方武装对
河南省各抗日根据地实行“清剿”,残酷镇压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1983年病故于中国台湾。
参考资料
刘茂恩.www.zuxun100.com.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