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钫
国民党上将
张(1886年-1966年5月25日),男,汉,字伯英,号友石,新安县人。毕业于保定市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中国国民党上将,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民初参加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北洋军阀
张钫于1966年5月25日病逝。毛泽东主席曾称他为“中原老军事家”。
人物生平
张钫,字伯英,号友石主人,洛阳市新安县人,出生于清代末年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他的父亲张清和是清光绪年间拔贡,曾担任陕西乾州、鄜州州判。1904年入西安陕西陆军小学堂,毕业后被选送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深造,在该校加入中国同盟会与同胞社。
1909年春回陕,在新建陆军督练公所候差;后任陕西陆军混成协炮营右队排长,旋升为队官(连长),与新军中同盟会骨干钱鼎、党自新等人在西安市创建军事研究社。此间,张与井勿幕、钱鼎等联络哥老会力量,是新军中革命党人的主要领导者。
1910年六月,与井勿幕、钱鼎等和哥老会首领在西安大慈恩寺血结盟,共同反清。
1911年夏的四川保路运动给陕西省革命党人以极大鼓舞。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入陕西,在西安的同盟会员联合新军、哥老会准备10月29日起义。因形势突变,张与钱鼎等又商定于10月22日提前举行起义,请张凤任西安起义的总指挥。10月22日上午,张率少数起义军入城,迅速占领了军装局,接着,鸣炮为号,西安市起义军纷纷进城占领各重要地点,次日攻占满城,西安光复。10月27日,秦陇复汉军政府成立,张负责军令府。不久,秦陇复汉军副大统领钱鼎在渭南市遇难,军政府任命张为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率部在潼关县一带与清军激战。在与清军相比兵力悬殊、武器装备又很差的情况下,潼关三失三得,张竭尽全力,率部保卫了陕西省的东大门,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著名将领。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后,张任陕军第二镇(后改为师)统制(师长)。1914年调任陕南镇守使。“二次革命”及后来北京政府派兵“围剿”白朗时,张奉命入四川省及陕南征剿,持消极态度。1915年4月被袁世凯政府免职,调任北京将军府参军。护国战争中,他派人与于右任陈其美联络反袁,孙中山委其为中华革命军陕豫联军总司令。他策动陈树藩刘镇华起兵讨袁,又以筹办河南民团为名回豫组织讨袁军。因刘镇华告密,张被拘押北京,袁世凯死后方被释放。
1917年张勋丁巳复辟,总统黎元洪电令各省出兵讨伐。张出任陕西讨逆军第一支队司令,设司令部于潼关县。张勋复辟很快失败,张撤销司令部返回西安市。嗣因遭陈树藩打击、猜忌而离开陕西省,居留天津市、北京。陕西靖国军兴起,胡景翼曹世英等派人赴京请张钫回陕参与军事。1918年4月,张返回陕西,同年8月中旬到三原县,被推举为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与总司令于右任等一起,率军反抗北洋军阀及其在陕西代理人的专制统治。
在陕西靖国军面临解体的1921年秋,张因父亲逝世,返回新安县服丧。在家乡期间,他支持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创办张钫铁门小学,资助新安县成立了续修县志局,又与友人王广庆创办民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观音堂煤矿,发展地方经济。1923年6月,康有为吴佩孚之邀至洛阳市游览,吴佩孚请张作陪。1924年冬至1925年春,刘镇华反对胡景翼督豫,矛盾尖锐。张与胡、刘均有交谊,遂应二人之邀,奔走调停,但未奏效。胡(景翼)、憨(玉琨)战争爆发,张又赴前线调处,几乎罹难。1925年,应于右任之约,去北京协助冯玉祥同广东国民政府合作。直鲁联军进入北京后,搜捕中国国民党人,张返豫筹划策应北伐军。1927年春,应于右任、冯玉祥邀请抵陕参与策应北伐事宜。同年5月,随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到达河南省
1928年秋,国民政府任张钫为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省赈务委员会主席。他据河南实际状况,提出整治河道、兴修水利,设立了水利局,又多方筹措经费,创办了水利工程专门学校,培养水利人才。蒋、阎、冯中原大战期间,张任河南省代理主席兼讨逆军第二十路军总指挥,为蒋介石瓦解冯部、收买杂牌军出力献策。1932年夏任河南全省清乡督办,奉命率第二十路军驻防潢川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伤亡惨重,后移驻洛阳市。1933年驻军洛阳,委派专人搜购唐朝墓志等石刻千余块,于1935年在祖居铁门镇建成石刻陈列室,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这一时期,张钫还购买“万有文库”、“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书籍及一批儿童读物,捐赠新安县、洛阳、南阳市等地,设立公共图书馆。1934年奉命率部到江西省,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1935年冬在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抗日战争期间,任第十二军团军团长、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等职。在任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司令这个没有兵权的闲职时,他失望、愤懑,无所事事。然而,就在此时,他与中共领导的鄂豫边区游击队代表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问题坦诚谈判,并资助游击队军服1000套、银洋3000元。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他由鸡公山移居西安市。这以后他倡办麟凤煤矿公司、勉县民生煤矿公司,又创办西北中学,致力于兴办教育与实业开发。日军侵占河南省后,大批难民逃往陕西省。张以河南同乡会会长身份,利用他与陕西政界友人的关系,救济和安置了大批难民,又解决难民子女及河南大学迁到西安的师生的吃住问题,被河南难民誉为“老乡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任国民政府国策顾问等职,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49年9月,任豫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同年12月,策动并参加了国民党第二十兵团陈克非部在四川郫县起义。成都市解放后,张应贺龙邀请,移住成都。
1951年,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张到北京,任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
1956年,参加全国人大和政协视察小组赴河南省参观。晚年响应周恩来关于撰写文史资料的号召。
1960年起,写出约30万字的回忆录,记述了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起义几十年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珍贵史料。
1966年5月25日在北京病逝。其回忆录辑为《风雨漫漫四十年》,于1986年出版。
人物轶事
1911年10月参与策划并领导西安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二枪”;张钫不仅是一位精于文韬武略、果敢勇猛的战将,还是一位不断追求进步的革命者,他曾四处奔走讨袁护国,也曾在抗战时期大开粮库救济灾民。解放战争后期,他毅然率部起义,和人民一道迎来新中国的黎明。
张钫戎马一生,后来又做了大官,但是他很少摆官架子,且轻财好义,所到之处对父老乡亲多平易近人;遇有贫苦,慷慨解囊;见到争执,即予调解。回归故里,不骑马,不坐车,见到乡亲,必先问侯;对无力求学者,给予资助。
新安张志平等多人留学日本,都靠张钫供给;铁门镇小学为张钫创办,县、镇两家图书馆各藏《万有文库》一部,也为张钫捐赠。
个人爱好
张钫平素爱好书法,搜罗古今名人字画法帖;他自已在戎马倥偬中坚持临池,曾为不少机关、团体、商店、个人书写匾额,其工楷遒劲沉励。
张钫酷爱志石,自号友石主人,常和章太炎于右任等名人学者交往,一同鉴赏古玩。周济他人很大方,而自己的用度却十分节俭,这为他后来创建“千唐志斋博物馆”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
张钫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开始搜集唐朝墓志,全国各地凡有唐代墓志者,他不惜重金购买,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收藏唐代墓志一千多件,成为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千唐志斋”便是在此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千唐志斋”所藏除唐代墓志一千多件以外,尚有北魏晋朝五代十国以及宋、元、明、清志石,上下纵横一千多年,犹如一部志石,志主为勋臣贵戚且史书有传的珍贵史料,以及足以代表书法流派,从中可以寻绎出唐代书法源流规迹的珍贵文献,还有被称为近代书法艺术三绝的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刻的张钫父亲《张子温墓志铭》等,都足以为后人法。
书画部分中也是珍品琳琅满目。书有清代王子弘所书行草条幅,北宋米芾所书行草对联,明代董其昌所书行草横披,清代孟津王铎所书行草中堂,刘镛所书草字条幅,陈鸿寿所书汉隶对联,邵瑛所书狂草条幅,以及韩东篱、张人杰、靳志、刘承烈、许震等所书的对联、楹联、条幅、横幅、单幅等等,还有蒋介石撰文、贺耀祖书写的隶体《张母王太夫人寿序》长篇。画有清代大画家、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并题咏的风、雨、阴、晴竹枝四态一组屏扇和名为《醒》的竹幅写竹,有王纯谦手指画的兰草和题咏,还有汉画线刻佛经故事与刘彻梦境浮雕等等。
据统计,唐人墓志共出土三千五百多件,千唐志斋博物馆占有三分之一还要多,更为可贵的是千唐志斋收藏的书画中有许多稀世珍宝,如堪称国宝的武则天造字十九个,狄仁杰的《袁公墓志铭》是迄今能看到的唯一的狄氏手迹。
千唐志斋收藏的唐朝墓志,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这些文献资料,补充了史书之所缺,其中一些墓志又为研究书法艺术和书法源流提供了第一手的善本,所有这些都是张钫先生为祖国做出的重要贡献。
后世纪念
张钫纪念馆
张钫纪念馆位于新安县铁门镇,占地4200平方米,有房屋120余间,是一座布局严谨、独具特色的民国民居建筑群。纪念馆按照张钫的人生阶段,被分为12个展厅;张钫后人捐赠的数百件张钫遗物,被分散摆放在多个展厅。张钫印鉴、抗战胜利纪念章及张钫手书的《孙子兵法》、穿过的大棉袄、家传的象牙筷等旧物带着历史的味道,真实还原了张钫的一生。
5号展厅是“核心”,记录的是张钫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事迹。展厅内,悬挂着张钫在1913年任陕军第二师师长时的戎装照,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墙上还有一篇张钫于1912年写的《辛亥革命一周年抒怀》:“秦中起义,于今一载。最可惨而不能忘者友人刘粹轩、钱定三……皆磊落光明,有死无降。与当世英雄豪杰再作一番事业,以造福于万姓慰己死之友,吾无憾矣!”
张钫故居
张钫先生的故居,坐落在铁门镇西后街路北,与千唐志斋博物馆一路相隔;张钫故居规模庞大,坐北朝南,房舍绝大多数为砖木结构,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特别是主体部分,为三进的四合院连环结构,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但有别于传统的,是它的门窗和内部装修,其采用的是西式风格,尤其是大量采用了在当时需要进口的水泥、玻璃等建材,使得整座宅院呈现出中西结合的典型特色。
此外,张钫在开封市的旧居尚有三处:1、乐观街,现开封市草制品厂,原来的建筑已被拆除,1948年开封解放初期,中共开封市委就设在这里;2、开封山货店街原19号院,现鼓楼新天地;3、曹门里朝阳胡同(亦称火神庙后)路北19号,唯一现存;铁塔知止亭今日尚存,亭北侧立有《知止亭碑记》一方,系张钫所撰,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张钫.抗日战争纪念网.2022-12-09
民革前辈张钫的文人雅趣.www.toutiao.com.2024-07-11
辛亥革命元老张钫.新安县人民政府.2024-07-11
张钫:民革前辈 辛亥元老.团结报党派e家-今日头条.2022-12-0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轶事
个人爱好
后世纪念
张钫纪念馆
张钫故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