啖助
啖助
助(724~770),字叔佐,唐赵州(州治在今赵县)人,后迁居渭河平原唐朝儒家学者,经学家。
啖助博通经学,李隆基天宝(742~755)年间末,曾历任临海尉、丹杨主簿。啖助长于《春秋》学,好标新立异,所论多异于先儒。如其言孔子修《春秋》的立意:"是知《春秋》用二帝、三王法,以夏为木,不壹守旧典,明矣。"(《新唐书·儒学下·啖助传》)又以为,《左传》非左丘明一人所作,"盖左氏集诸国史以释《春秋》,后人谓左氏,便傅著丘明,非也"(《新唐书·儒学下·啖助传》)。认为道奇公羊名高、毂梁名赤,不知何据,未必是实。又指出,《春秋》之文简易,先儒各守一经,互不相通又互相攻击,所以其弊端日甚。因此,他主张为学不必严守"师法"和"家法",应该变《春秋》学专门之学为通学。他以十年的功夫,撰成《春秋集传》和《春秋统例》二书,后又由其弟子赵匡陆淳加以补充完善。其主要思想保存在陆淳编定的《春秋集传例》之中。
历史评价
新唐书》作者曾评论啖助之学曰:"啖助在唐,名治《春秋》,摭诎三家(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不本所承,自用名学,凭私臆决,尊之曰:'孔子意也。'赵(匡)、陆(淳)从而唱之,遂显于时。"(《新唐书·儒学下·啖助传》)这一评价有失公允,啖助的治学风格虽有异于先儒,但却是当时经学变古的先声。因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道教的建立和佛教的东宋,儒学遭到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已经无法再按照旧有的方式维持下去了,儒学必须改变自己原有的形态,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下去。而啖助的学风,正是表现出了儒学变化的趋向,它对后来宋代的经学变古和理学的兴起具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著作
啖助的著作已佚(保存在陆淳编定的《春秋集传纂例》之中的内容已非其原著),清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啖助的《春秋集传》一卷。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评价
主要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