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捧镇
云南临沧市镇康县下辖镇
捧镇位于镇康县县东北部,距县城南伞47公里,东连永德县县,南连勐堆乡,西与缅甸红岩接壤,北与保山市龙陵县县隔江相望,是中、缅两国,保山、临沧市两市,龙陵、永德、镇康三县的交接地段。全镇国土总面积586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67970亩(其中:水田21714亩,旱地46256亩)。辖16个行政村1个社区123个自然村240个村(居)民小组,2020年末,全镇户籍总人口45913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9618户43062人,主要居住着汉、彝、佤、苗、、傣等13个民族;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00元。有国境线21公里,中缅界碑从105至110,有边民互市点2个,有4个边境行政村,12个抵边自然村1005户4523人。境内山水环绕、空气清新、水资源丰富,集镇驻地坝区面积34.6平方公里,坝区有4条河流穿境而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流经这里出境,临沧市边境线从这里开始,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两国两市三县”的交接地段和交通要道、是临沧通往G56杭州-瑞丽高速公路德宏芒市机场至昆明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展“沿边商贸、旅游服务、民族文化”的边境特色小镇。随着瑞丽市至孟连沿边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培育内联外通沿边经济节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势更加凸显。
地理环境
勐捧坝区面积34.6平方公里。辖区内高山河谷相间,地势东高西低,最高海拔2680米(石竹林山),最低海拔500米(怒江边大沙坝),海拔相对高差2180米,属低山窄谷地貌,山区面积占93.8%,年均气温18.2℃,年降雨量1620毫米,立体气候显著,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全年无霜,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核桃、甘蔗小桐子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根据气候条件全镇16个村委会划分为冷热两大片区,即勐捧坝区周边和怒江河谷一带属于山区半山区河谷热带亚热带地区,立体气候比较明显,全镇呈现出了高寒冷凉山区和低烧河谷坝区并存相间的季风气候。土壤成份有黄壤、红壤等。地处东经98~48’57’一99~09,30·,西经23~57,09·一24‘15,32·之间,镇政府地处东经98~58’31*,北纬24~03,43·。耕地面积64684亩,其中:水田21129亩,旱地43555亩,粮食总产量13458吨。
自然资源
勐捧镇地域内多属溶洞,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相间,奔腾不息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东向西穿境而过,南捧河、难碰河、大竹棚河、四楞坝河分别发源于勐捧境内。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布有煤、铁、锡、铅、锌等多种矿藏资源。辖区内最高海拔2680米,最低海拔500米,年平均气温18.2-19.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624.7毫米,年均日照1916.2小时,气候炎热,属亚热带雨林气候,土壤肥沃,适于各种作物种植,素有镇康“粮仓”之称。境内土地、水利、矿藏资源丰富,地热资源较多。
经济
2007年勐捧镇农村经济总收入9158.23万元,比2001年3261.41万元增5896.82万元,年均增长30%;工农业总产值5309.22万元,比2001年2917.92万元增2391.3万元,年均增长14%;粮食总产量13458吨,比2001年14433吨减975吨,年均减少1%;甘蔗产量74007吨,比2001年71719吨增22288吨,增长43.1%;茶叶产量313吨,比2001年130吨增183吨,增长141%;泡核桃产量197吨,比2001年54吨增143吨,增长265%;橡胶产量17吨,比2001年12吨增5吨,增长140%。同时在2001年的基础上新增两烟(烤烟、香料烟)种植980亩,产量984担。农民人均纯收入1568元,比2002年630元增938元,年均增长25%。总体看,全镇经济实力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农村经济总收入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位数到4位数翻倍增加的重大跨越,全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得到增强。
特色产业
适宜核桃、甘蔗膏桐、茶叶、烤烟、蚕桑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2007年末,全镇各个产业得到壮大发展,甘蔗种植面积29213亩,泡核桃种植面积43012亩;茶园种植面积13063亩,橡胶种植面积1367亩,小桐树种植面积2.3万亩,烤烟种植480亩,香料烟种植500亩,蚕桑种植339亩。
社会
基础设施
2007年,勐捧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350万元用于共修建“三面光”灌溉沟渠10条,新增农田灌溉面积800亩,改善农田灌溉面积7680亩,改造中、低产田2500亩。2007年新建“三面光”灌溉沟渠4条,架设农业生产引水灌溉管网48.5公里。水利化程度由2001年的15%提高到40%,提高了25个百分点,水利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增强了全镇农业发展后劲,为实现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是沼气池建设进展顺利,年内完成沼气池建设260口,全镇累计拥有沼气池925口,能源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三是累计解决了84个自然村5266户20249人饮水困难问题,农村安全饮用自来水达52.12%,人畜饮水解困得到有效缓解。
四是建成并投入使用村级卫生室8所。
扶贫开发
勐捧镇结合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扶贫项目规划,落实以开发式为主的扶贫方针,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扶贫开发工作得到拓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以整村推进建设为主的扶贫开发项目得到较好的实施。过去六年间,结合国家扶贫项目导向,改变以往粗放式的扶贫政策,推行整合式、集约型的扶贫方式,切实加大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组织实施力度,先后在7个自然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累计完成32件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投入扶贫资金286.2万元,架设饮水管道121.6公里,解决了4620户22190人924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组织实施扶贫配套产业建设5个,改善乡村道路42公里,完成茅草房、杈杈房改造256户,新建农村安居房121户。二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及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安排,抓实新农村建设工作。坚持“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急需配套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工作思路,按照市委提出“十四个一”的建设目标,全面完成了16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其中忙丙和岔沟两村委会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通过了市、县两级评审,其余14个村委会已经通过镇级评审。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共完成项目投资906.47万元,其中群众自筹478.43万元,上级扶持428.1万元,完成包括弹石路在内的硬板路建设9条12.79公里,涉及民房改造、坡改梯、烟水工程等项目。
社会保障
2007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推动我镇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本着“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原则,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救灾救济工作不断加强。城镇居民、农村低收入保障范围得到不断扩展,残疾人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全镇享受城镇居民低收入保障农户155户219人,享受农村低收入保障农户1817户5458人,全年累计发放各类低收入保障资金190.2万元,发放农村定补、医疗救助、军烈属及伤残军人补助等补助金21.9万元,办理农村养老保险47人,发放各类救济粮食109140市斤,寒衣节被救济400套,投入资金24.96万元完成受灾民房重建244户。
医疗卫生
2007年勐捧镇人口与卫生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全镇总人口4016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年内共出生374人,出生率9.32‰;累计完成农业人口一孩户办证324户,当年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51户;同时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2007年征收共社会抚养费104.4万元;二是医疗应急救治和疾病控制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以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及地方病、职业病的预防、防治工作得到很好落实,村级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全镇累计完成8个村委会卫生室建设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完成良好,全年累计收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333800元,参合率达87%,比县上下达85%任务数超出2个百分点。
2021年7月19日,镇康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勐捧镇常住人口为37911人。
教育
2007年全镇文化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充分挖掘和调动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支持中小学校创办各种形式运动会,鼓励组建“打歌队”等文艺团体组织。成立环卫工作站,加强对集镇环境的净化管理工作,结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深入开展“青山绿水”工程建设,加强对林地植被的恢复建设。二是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镇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教师素质大幅度提高,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全镇设有勐捧、流水、岔沟3个中心校,有中、小学校点65个,中、小学在校生5829人,现有中学在职教职工89人,小学在职教职工188人,有托儿所1个,教职工6人,开办托班3个,适龄儿童入学率98%,巩固率97%。全镇累计新建中小学校舍面积共3600平方米,排除危房面积2000多平方米,现有5829名学生直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新农村建设
全年共组织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3个村民小组,完成村间道路硬化8.2千米;组织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337场次,培训农民2.1万人次;实施勐捧村委会大湾田自然村新农村样板房建设22户,发展养殖示范户33户,扶持大湾田自然村粮食种植大户6户;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居房拆迁重建145户、加固改造157户;启动岩子头村委会谷杆寨自然村和岔沟村委会坎马田自然村两个易地移民安置项目建设;新增农村沼气池用户1080户,新增农村改厕、改厨、改圈1120户。
民生工程
全年累计兑付各类补助、救济资金2338.3万元,其中:兑付种粮补贴412万元,兑付退耕还林补贴218.8万元,兑付能繁母猪补贴79.2万元,兑付各种家电下乡补贴63.6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791万元,兑付边境村农户生活补贴355.4万元。兑付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生活补助259.6万元,兑付少小民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补助0.2万元。兑付城镇低保资金319人57.4万元,兑付灾害救助、节日慰问、“8·08事件”难民收容补助等资金21.6万元,兑付救灾救济粮8.8万市斤,兑付复员、退伍、伤残军人抚恤金132人24.5万元,兑付医疗救助480人41万元。
旅游
勐捧,傣语意为水花飞溅的地方,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栖着汉、彝、佤、苗、傈僳族、傣等13种民族,苗、彝、佤三种少数民族还保留民族聚居、民族统一服饰等民风民俗。
象脚水:传说因古时候有野象群从自北向南经此地路过,此后在象脚踩过的地方并涌出一股清泉,并长年不息。从此很多路过人常常在此住足休息喝水,因此得名象脚水。
象脚水私塾:象脚水是镇康县的文化发源地,1910年永昌知府谢宇俊命首任永康洲牧覃善祥创办土民学塾,教育经费由省拨付,教员由永昌郡守委任。宣统二年(1910年),原镇康首办5所土民简易识字学塾(后叫土民学堂),为公立学校,象脚水是其中之一。峨眉角:位于勐捧镇东北方向象脚水村境内,距勐捧镇23公里。民国二年(1913年),鹤庆县秀才李友善接任象脚水村私塾教员,同年春,他带着学生到现今的田坝寨,见寨边路侧有一山咀石壁,突兀陡峭,岩面平整,并闻岩中有泉水声回应。他触景生情,挥毫题写“峨眉角”、“听泉”于石壁上,并赋诗“石壁纵山横,滔滔应水声。盲人倘渴饮,恐其错认情。”书于石壁之上,至今仍存。
政治
勐捧镇下设36个镇级机关企事业单位,16个村委会124个自然村235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全镇共有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23个,其中:农村党组织16个。共有党员978人(男党员847人、女党员131人),其中农村党员792人;全镇设2个团委52团支部,有团员1001人。党员干部在先锋向导作用明显,建立了以党员为载体,自然村为单位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124个,成立了以行政村为单位的产业协会16个,在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产业协会组织中,党员、村干部、村小组长交叉任职,形成了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干事的局面。镇党委围绕“五好”、“五带头”,全面推进“云岭先锋”工程工作。结合团员推优工作,把农村优秀团员作为培养党员的后备军。全镇政治稳定,党员干部、群众满怀热情建设自己的家园。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经济
特色产业
社会
基础设施
扶贫开发
社会保障
医疗卫生
教育
新农村建设
民生工程
旅游
政治
参考资料